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铁罐与陶罐的对话,体会理解 “奚落”一词的"意思。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掌握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
4、理解陶罐的谦虚宽容和铁罐的傲慢无礼以及懂得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来感受陶罐和铁罐的形象。
3、通过自由读、同桌读、师生读、分角色读等朗读形式来表现陶罐和铁罐的不同态度。
4、抓重点词、句体会陶罐和铁罐的态度。
5、通过搜集信息和听取信息资料的途径,了解铁罐无影无踪的`原因。
6、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对阅读文本的独特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全面地看问题。懂得各人有各人的长处,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骄傲自大,要正视自己的弱点。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教学难点】:
通过陶罐说的:“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 理解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体会陶罐的谦虚却不软弱,并能够有感情的朗读陶罐的语气。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引出新课。
1、师:孩子们,你们还记得这两个朋友吗?
出示图片:陶罐、铁罐
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第27课。齐读课题
2、师:请你读读这些词:
1)谦虚、恼怒、朴素、傲慢、骄傲、轻蔑
根据我们对课文的初步了解,它们哪些是用来描写陶罐的,哪些是用来描写铁罐的?
看来,我们对陶罐和铁罐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
2)奚落:课文中写的是谁奚落谁呀?
读读这句话: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除了铁罐奚落陶罐,你还读出什么了?
二、 进入文本,品读理解;
(一)细读2-9自然段
1、师:这一天,铁罐又来奚落陶罐了,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请你默读2——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1、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2、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管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
3、铁罐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 )。
陶罐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 )。
好了,快打开书,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来学习吧!
2、师:最初让你感到铁罐傲慢的是哪一句呀?
[课件]“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指名读。
师:怎么样问的?你能读出铁罐的傲慢吗?
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却是怎样说的?
[课件]“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
你听出什么了?
你能把陶罐的谦虚读出来吗?
同桌同学分角色试着读一读。
3、谦虚的陶罐使铁罐停止了对他的奚落了吗?
铁罐又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师:这一次奚落和前一次有什么不同吗?
你能把它的不同读出来吗?
4、它这样奚落陶罐,可陶罐还只是 “谦虚”的回答吗?
读一读。
[课件]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1)你从哪看出来的?
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
师:它想向铁罐说明什么呀?
板书:就是 不是
(2)“再说……”陶罐子还想说些什么呢?(不会生锈、美观)
(3)陶罐是怎么样说这些话的?(争辩)
如果我们把“争辩”改成“争吵”好不好?为什么?
师:如果你就是陶罐,你要怎样向铁罐争辩呢?试着读一读。
师生配合读:我来做铁罐,谁来和我争辩。
5、师:“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6、你们来做陶罐:该怎么说:“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7、师:“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8、师:铁罐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奚落陶罐的,它的态度也从最初的傲慢到更加轻蔑到恼怒而越来越恶劣。
可陶罐却始终那么的谦虚!最终它不再(理会铁罐)了。
9、 你们能把它们不同的态度读出来吗?同桌同学分角色试一试。
请1-2个小组汇报。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2、联系已学课文和生活经验加深对寓言的理解。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具准备:陶罐和铁罐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看一看,老师讲台上摆的是什么?板书(陶罐和铁罐)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在这两个罐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3、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自由发言。
3、师归纳。
国王的御厨里有一只陶罐和铁罐,铁罐仗着自己坚硬。常常傲慢地奚落陶罐。若干年后,陶罐从废墟里挖出来依旧精美,而铁罐却被氧化得无影无踪了。
三、学习1——9自然段了解陶罐与铁罐的性格特点。
1、听1——9自然段的录音思考:这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铁罐自命清高,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
板书:奚落
2、哪一位同学来说一说“奚落”的意思。
奚落:用尖刻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
3、这几个自然段也就是常讲铁罐常常用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
4、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
①陶罐的短处是什么?铁罐又是凭什么来奚落陶罐的?
②铁罐用了哪些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③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请同学们边读就边把有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5、生回答老师的问题
6、小黑板出示对话,体会各自态度。
①“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陶罐一开口就是“你敢碰我吗?”它的意思就是陶罐敢不敢碰它,。它根本就没有把陶罐放在眼里,它称呼陶罐“陶罐子”直呼其名,说明它有没有礼貌?。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能够体现铁罐态度的词来。。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理,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不敢,铁罐兄弟”。陶罐有没有生气?。它不但没有生气,还很礼貌地称呼它为兄弟,并承认自己不敢碰它,说明陶罐怎么样?。
②请同学们自学后面的句子,看看这些句子体现了陶罐和铁罐怎样的态度?铁罐:傲慢、狂妄陶罐: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
③请同学们看到书101页的插图,看一看,哪个罐子是陶罐,哪个是铁罐,为什么呢?
7、指导朗读1——9自然段。
①通过1——9片段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铁罐的傲慢、狂妄,陶罐的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我们就来分角色把1——9自然段读一读。
②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出铁罐的傲慢、狂妄,读出陶罐的谦虚。
③分角色朗读:男生读铁罐说的话,女生读陶罐说的话。叙述的语句就由老师朗读。
④请两位同学把刚才读的内容演一演。
四、总结1——9段、学习10——17自然段。
铁罐自以为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二者就发生了争吵,最后以不欢告终,随着时间的变化,故事又有什么变化,请大家快速的默读10——17自然段,并思考:
1、许多年过去了,陶罐是什么样子?铁罐呢?(陶罐依旧和以前一样,光亮朴素、美观。)(铁罐被氧化消失的无影无踪。)
2、当人们发现陶罐时,人们的态度怎样?为什么呢?(高兴、惊讶)(它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
当年被铁罐奚落的陶罐,如今却成了很有价值的文物被人们永久的保存下来,(板书:永久)。而当年狂妄自大的铁罐却被氧化消失得无影无踪(板书:氧化)。当初铁罐有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没有,因为它只看到自己坚硬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易氧化的短处;同样陶罐也只看到自己易碎的一面,而没有正视自己易保存的一面。)
3、从这则寓言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联系学生的课文和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五、总结课文
完成小黑板上的练习
这则寓言采用了手法将陶罐和铁罐人格化,通过人格化的描写,告诉人们看待问题要,任何事物都有和。不能用自己的和别人的比,更不能因此而。
六、作业:
把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告诉他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用自己的和别人的短处比,更不能因此而骄傲。
板书设计:
陶罐 易碎——→永久
忍让↑↓奚落
铁罐 坚硬——→氧化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篇3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所说明的道理,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要正视自己的短处。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喜欢童话故事吗?说一说你知道哪些童话故事?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为什么?(出示陶罐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板书陶罐。(出示铁罐)这又是什么呢?板书铁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板书课题)
2、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富有情趣的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看课题质疑
师: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到了什么?陶罐,美观漂亮,不生锈,保存时间长,但不结实,易碎;铁罐结实而有用,但易生锈毁坏。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国王御厨里,看看它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设计意图:看课题质疑,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2、同学们打开书第5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并在好词好句的下面划横线,同时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检查字词。
谁来读一读你在书中画出的词语?看老师这里也有一些词语(出示词语卡片)谁愿意读一读呢?指名读词语,其余学生跟读。
师:同学都用心去读课文,你们读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了吗?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吧。
【设计意图: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使学生敞开心扉,与文本对话。】
三、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1、师:同学们初步了解了课文,下面我们用开火车的方式读课文,看看陶罐和铁罐进行了几次对话,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陶罐是什么态度。
陶罐和铁罐进行了几次对话?(3次。)铁罐是什么态度?(板书:傲慢轻蔑恼怒愤怒)陶罐是什么态度?(板书:谦虚友善宽容大度)
通过对话把陶罐和铁罐的个性鲜明的显露出来。找出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读一读,读陶罐的'话时用什么样的语气?(生:用温和的语气。)表现出陶罐的什么特点?(谦虚、友善)
读铁罐的话时用什么样的语气?(生:用尖酸刻薄的语气)表现出铁罐的什么特点?(傲慢)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内容。课件出示对话。
3、铁罐为什么瞧不起陶罐?(生:铁罐认为自己坚固。)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和铁罐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陶罐是不是像铁罐说的那样破成了碎片?铁罐是不是像它自己所说的那样坚固得什么也不怕?当人们在废墟中发现它们时,陶罐是什么样子?(生:陶罐变得很有价值)(板书:光洁朴素美观成为文物)铁罐呢?(生:铁罐却无踪无影。)(板书:无影无踪化为绣土)
3、故事学完了。你们觉得有趣吗?
师:铁罐仗着自己的长处去奚落别人的短处对吗?
4、说说你对陶罐和铁罐的看法。
【设计意图:学生与文本对话,进行思想和心灵的交流。】
四、回归整体,情感升华。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从课文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板书:各有所长正确对待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3、通过本课的学习,对照自己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与同学相处的相处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地方,你打算今后怎样做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感受生命的价值,感受心灵成长的幸福。】
板书设计:
陶罐和铁罐
铁罐:傲慢轻蔑恼怒愤怒无影无踪化为锈土
陶罐:谦虚友善宽容大度光洁朴素成为文物
各有所长正确对待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教学反思:
《陶罐和铁罐》这篇童话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课程标准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积极主动的思维与情感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因此,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读课文,从文章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中悟出其中的道理,受到思想教育。这样教学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课题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很好。
教学时如果能让学生带着表情用不同的语气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会更有感染力,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陶罐的谦虚宽容和铁罐的傲慢无礼以及懂得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2、抓住神态、语言来感受陶罐和铁罐的形象。
3、抓重点句子体会陶罐和铁罐的变化。
4、听取信息资料,了解铁罐无影无踪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讲的道理、铁罐无影无踪的原因。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一)复习字词,初步感知
1、出示词语: 傲慢 轻蔑 恼怒 懦弱 争辩 恼怒 羞耻 流逝 宫殿 掘开 朴素 谦虚 和睦相处 翻来覆去 指名读 全班齐读
2、下面老师再考考你们,看看谁会演,你能把“傲慢”这种神态表演出来吗?再出示“轻蔑、恼怒”全班表演。引入: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都是描写谁的神态?
(二)朗读品味,内化感悟
自由大声朗读1——9自然段,抓住铁罐的神态、语言好好研究研究这是一只怎样的罐子?(描写神态的词语用“▲▲”标出,描写语言的用“~~”标出)
反馈交流:课件随机出示句子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铁罐直呼其名,可见傲慢无礼。读的时候语调上扬,有点挑衅的味道)
师言语激励、引导:会读,就理解了傲慢,理解了傲慢,就会读了。看看谁能读出铁罐的傲慢。指名读
2“我就知道你不敢,懦(nuò)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miè)的神气。
(可以看出铁罐很神气,自以为是,狂妄自大。语调下沉。)指名读
3“住嘴!”铁罐恼(nǎo)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看出铁罐不友好,不讲理,霸道,蛮横。读时声高气粗。)指名读
4“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chǐ),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这里没有描写神态的词语,谁能补充?铁罐( ) 请你把这个词语填上去,并带着这种神态读一读,好吗?
(看出铁罐怒不可遏,近乎疯狂,火冒三丈等。语调紧凑高昂。)指名读 齐读
同学们体会得好,才读得这么棒。现在请同学们再把铁罐四次说的话读一读,注意神态,可以加上动作。好,下面老师引读,一组读一次话,第一组读铁罐第一次说的话,第二组读第二次的话,清楚了吗?
(教师引读:铁罐傲慢地问――、铁罐轻蔑地说――、铁罐恼怒地说――,铁罐怒不可遏,说――)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看到了一只蛮横无理的铁罐。
铁罐用这么尖刻的话来讽刺挖苦陶罐子,课文用了一个词,说铁罐常常(奚落)陶罐。铁罐就是这样傲慢、轻蔑、恼怒地奚落陶罐,它凭什么奚落陶罐呢?(铁罐认为自己很坚硬,而陶罐很容易碎,它只看到自己的长处,所以看不起陶罐。)
师:真能干!铁罐认为自己很坚固(板书:坚固),这是它的长处(板书:长处),而陶罐很容易碎(板书:易碎),这是它的短处(板书:短处),它仗着自己的长处去奚落别的人短处(边说边标示箭头)。面对铁罐一次又一次的奚落,陶罐怎样对待的呢?
A 指名读读描写陶罐的句子
1“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 (谁能读出谦虚的神态)
2“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biàn)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陶罐子可能还会说些什么?不会生锈、美观)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礼,陶罐还是在跟他讲道理
3“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mù)相处(chǔ)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陶罐才不跟铁罐一样大叫大嚷呢?)
4陶罐不再理会铁罐。(这是一种无声的抗辩)
B 出示四句话,自己读读,看能不能想出一个恰当的词来形容陶罐?(谦虚、有礼、友善、讲理、据理力争、克制、不卑不亢、宽容、坚强)指名板书。
这些同学,能想出这么多恰当的词,真是了不起,大家读懂了,这是一只——的陶罐,可见,陶罐已经给同学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这个谦让和宽容的陶罐却偏偏遇到一个傲慢无礼的铁罐。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童话故事啊!想不想分角色表演读。
1同桌两人一人当铁罐,一人当陶罐练习对话,注意只读对话部分。
2谁愿意当当配音演员,请你们看着大屏幕的`视频来演读。
3请刚才练读时演铁罐的站在左边,演陶罐的站在右边。
(1) 过渡:要说当配音演员,你们还真够格。你们出色的朗读表演让老师深深陶醉了,老师仿佛已走进了这个童话世界。日子一天天过去了, 陶罐是不是像陶罐说的那样破成了碎片?铁罐是不是像它自己所说的那样坚固得什么也不怕?它们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大家默读10——17自然段,划出写他们变化的句子,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生默读课文,用笔勾画句子)
(2) 指名说,齐读课件出示的三句话。
捧起陶罐,倒掉里面的泥土,擦洗干净,它还是那样光洁,朴(pǔ)素(sù)美观。
“多美的陶罐!”一个人说,“小心点儿,千万别把它碰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人们立即动手,翻来覆去,把土都掘遍了,但是,连铁罐的影子也没见到。
板书:无价之宝 无影无踪
(3) 质疑问难
反馈交流。陶罐还是当年的陶罐吗?(陶罐变了,变成了珍贵的文物,很有价值。)我们再来看看铁罐有什么变化?铁罐哪儿去了呢?
(博士告诉我们,放录音:铁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同氧化合生成氧化铁,即三氧化二铁,就是我们平常看到的铁生锈后呈现出来的红褐色粉末。铁罐遇到空气中的氧和水中的氧会生锈。年代久远,铁罐层层氧化直到完全氧化,变成了粉末。这就是铁罐最后无踪无影的原因。)
(三) 表达感受,深化感悟
(1)过渡:铁罐仗着自己坚固的长处奚落陶罐,年代久远,结果却无影无踪,而陶罐呢?还是那样朴素美观,变成了无价之宝。我想学到这儿,大家肯定有很多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你想说些什么呢?课件出示:
我想对铁罐说:
我想对陶罐说:
我想对自己说:
(2)反馈交流
(3)总结:我们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是不对的,我们不能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来比,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确看待自己的短处。让我们大家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和睦相处吧!)
(四)拓展延伸,强化感悟
出示名言警句,学生读读背背。
1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3 人誉我谦,又增一美;自夸自败,还增一毁。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陶罐和铁罐》是三年级上册第七组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这个故事主要是通过对话展示情节、推进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阐明道理。全文共17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段至第9段,讲的是自满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谦虚的陶罐以礼相让,据理力争。第二部分是第10至17自然段,讲的是许多年过去了,陶罐被人们挖掘出来依然如故,而铁罐早已无影无踪。从而揭示出文章的宗旨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应相互尊敬对方特长、和睦相处。读懂课文讲的道理是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比较喜欢读童话故事,《陶罐与铁罐》是一则童话,本篇课文内容简略易懂,对话有趣,学生乐于去读。应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的词句,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并要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但是,三年级的孩子在阅读这则寓言时,往往会过于沉浸在故事情节中,而使自己的认识会有偏差,他们会以为陶罐是好人,而铁罐是“不好”的,几乎没有任何可取之处。这种认识上的偏差,需要老师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加以引导。
【教学重点】:
能抓住句中描写人物神态或动作的关键词,感受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从而有感情地朗读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对话。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懦、辩、耻、逝、殿、掘”6个二类字及“骄傲、傲慢”等19个词语,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傲慢、懦弱、奚落”。
2.能抓住句中描写人物神态或动作的关键词,感受到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从而有感情地朗读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对话。
3.明白要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直接点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请跟老师板书“陶”(课题已板书在黑板上),注意它的第一笔是“横撇弯钩”。(同学们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预设):陶罐是什么物品?
师:陶,是用黏土烧制成的。(出示图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将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2.检查字词。(出示课件)
(1)课件内容:
(一类字):傲慢 谦虚 恼怒 荒凉 朴素 价值 嘴巴 吵闹 感受 捧起 和睦相处 盛东西
(二类字):懦弱 争辩 羞耻 流逝 宫殿 掘开 奚落
学生齐读、一生领读、同桌互查。
(二)整体感知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选词填空)
出示课件:铁罐常常( )陶罐,但多年之后,陶罐依然那么( )、( )、( ),而铁罐( )了。
光洁、朴素、美观 无影无踪 奚落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一)学习课文的1-9自然段,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
1、师:铁罐常常奚落陶罐,那他是怎样奚落陶罐的?请读课文的第1-6自然段,读读铁罐的话,看看铁罐是个什么样的人?
出示课件:1-6自然段
生预设:铁罐很傲慢,自以为是……
师:同学们说得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其实文中也有很多这样的词语。
出示课件:“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师:老师把“傲慢”变成红色,那么“傲慢”是什么意思?(生:骄傲)。傲慢是这句话的关键词,通过“傲慢”,我们能知道说话人当时的神态,还能理解说话人当时的心情。这个词还能让我们读出傲慢的语气。谁来试一试?指导生读,评价)
2、师过渡:傲慢表现人物神态的关键词,而且这些关键词出现在对话时的旁白(提示语)中,对话中的旁白可在句子中有三个位置:句子中、前、后。请你找到旁白后再划出表现铁罐神态动作的关键词。
生:同桌合作划出表现铁罐神态、动作的词语。 (师生汇报交流)
师:用同样的方法,找出描写陶罐神态、动作的词语。(学生汇报)
3、师:将说话人的神态动作带进对话中去,能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小组内分角色朗读2-7自然段。(小组间比赛)
(二)学习第7-9段,学生自己归纳表达陶罐和铁罐神态或心情的词语。
师过渡:关键词能让我们一下就知道人物的神态动作,可是作者有时不会在提示语中加上这样的词。(出示课本7-9自然段。)
1、请读7-9段,考虑陶罐和铁罐各自的心情变化?小组内讨论并确立一个最恰当的词语加到句子中,然后分角色朗读课文。
出示课件: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 )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 )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陶罐不再理会铁罐。
2、小组汇报学习。
a.生(小组代表)预设:陶罐很温柔、不生气、和气…… 铁罐:发疯、更加生气、怒火冲天……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