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物招领的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失物招领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失物招领的教学反思 篇1
《失物招领》一文讲的是发生在植物园的一件事,是小学生在现实旅游参观时经常遇到的一件事。这篇课文的题目取得很妙,明明是乱扔的.垃圾,课文里却称作“失物”,为什么呢?这些“失物”的主人是谁?它们是怎样被主人认领的呢?主人又是怎样处理它们的呢?这些问题正是学习这篇课文的线索。本课的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孩子读了几遍,应该就能明白。
但是本课生字较多,我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找出学生自学困难的字,进行重点突破。并把识字、写字的任务分散到各课时中用多种形式来完成。尤其重点指出要读准翘舌音的字“失、专、准、双”和后鼻韵母的字“同、工”。
识字教学时运用比较形近字,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识字。例如:
先—失洞—同现—观江—工推—准去—专人—队木—才青—请格—各
并且通过比较“洞—同”“青—请”“格—各”,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形声字的规律。
课堂上海练习造句来巩固识字。如:
我准备送还鸟蛋。
小松鼠准备种松果。
准备 鸭先生准备清扫小路。
我们准备回家了。
天黑了,我准备睡觉了
一词多句,加深学生理解与记忆
课后我还布置了一项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再生活中去寻找“失物”。例如:找一找在附小校园里、自己居住的小区里、大坝上、龙潭公园等地方有没有“失物”,如果有,就将它们扔到果皮箱里。让孩子在生活中真正明白本课所传达的思想: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就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
失物招领的教学反思 篇2
这篇课文写的是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事。我从课题入手,叫学生质疑,课堂立刻活跃起来,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又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学生问题提的好,有些问题自己一读书就能解决,课文的重点内容再学生认读生字,读好课文的基础上再学习,效果很好。
本课中存在的问题许多。如,当我要求学生们再读一次课文,并理解“失物”的意思。孩子们说出的答案是:“课文中的失物指的是饮料罐、香蕉皮、餐巾纸、花生壳等。” 《失物招领》这一课中的“失物”其实是有其特殊意义的,要让学生明白“此失物”不是“彼失物”是本课的重难点。当揭示课题时,学生回答错了,明显的是把“失物”与“食物”混淆起来了,而物品在这里并没有及时纠错,把“食物”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来朗读辨析。因为揭示课题时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失物”的意思,而“失物”的真正意思与课文中的“失物”更是有所不同。通过学习,学生对“失物”有了进一步理解。
本节课我自始至终朗读占的比重太大了,这应该是过分尊重了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但以读为本不是只以朗读为本,更不是以“大声朗读”为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还是应该姓“语”、姓“文”,课文中如“植物园很大很大,花草树木很多很多”、“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四十双眼睛睁得大大的,四十双小手在各自的口袋里摸着,不一会儿,四十张小嘴一齐喊:‘老师,我没丢东西!’”等都是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材料,可以让学生从中读出韵味、悟出方法、模仿说话、学着写话,从而让读为理解感悟、学以致用服务。朗读是必须的,但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应该定一个不变的练习环节,让孩子们更全面、实实在在的面对“语文”。
失物招领的教学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失、准”等14个生字,并能加以运用。
2、会写6个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3、理解课文内容,继续渗透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生字,加以运用,理解课文。区分易混的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1、开火车读字卡,同桌组词。
2、指名读字卡,然后指名组词,自荐用上那个词说句话。
小组内进行读字、组词、说话练习。二、读课文,感悟 1、齐读第一自然段。
2、你知道了什么时间什么人去干什么?
3、植物园怎么样?同学们参观认真吗?你怎么知道的?
4、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创设情境比比谁读得更棒。注意“可”要读出抑扬感。
5、接下来的3、4、5、6自然段朗读,师读旁白,学生只要读说的一句话,但要结合叙述加进动作、表情等等。
6、小组内练习,师巡视指导。
7、各自读第7自然段,说说如果当时是自己在场会怎样想,怎样做。
8、齐读第8自然段,师提示“会心的微笑”处要读得缓慢、高兴。
9、讨论“会心的微笑”是什么意思,适当扩展。
10、自荐读,比比谁读得更生动(从语音、语气、表情等方面评价)。
11、各自读课文,要求:
完整、仔细,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多读读。努力读出自己的`最佳样子。
12、反馈(选一两个段落即可)。
学生朗读,师读旁白。
讨论“会心的微笑”是什么意思,适当扩展。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努力做到课文的三个“体现”。很好地体现了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包括听、说、读、写的实践;有效地体现了寓教于乐,创设了符合儿童心里特征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乐学、会学,充分地体现了师生的创新精神,使得课堂教学不断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的“亮点”。因此,可以说,这节课又是一节师生共同成长的语文课。
失物招领的教学反思 篇4
有句俗话,“人犯错误不可怕,怕的是不能改正自己的错误。”走出今天的课堂,我才发现,自己并没发现其中的问题,或是很晚地才发现。虽然选在了月初讲课,但是准备的并不仓促,是出发点出了问题。
这节课,我依然选在我们班讲,主题是让大家学会写“lost and found”--失物招领。是的,我只是把主题定在了写,而并没有涉及到说的问题,更可怕的是,竟然连写的部分都进行的那么仓促。很失败,只能这么说。
这学期四次汇报课都已经结束了,我没想到,我还停留在自己的那个小圈子里面转来转去。这次课,一首“do re mi”拉开了帷幕,课前,高潮迭起,同学们唱的起劲,拍子打的欢快。当上课铃一响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却渐渐失去了鼓励他们说的热情。第一环节检查作业的部分,说要检查,可是紧跟着冒出了一句不检查,做练习。之前我并没有料到这会因为我的语言组织不当,造成了大家的误解。第二环节的单词朗读部分,为了节省时间,又觉得大家都会了,我选择了小组成员共同朗读,挑了极个别读的程度不是十分好的学生单独再读一遍。讲到铅笔盒“pencil case”一词时,我使用了自己上学时用的那种很旧的铅笔盒在屏幕上做了展示。本来是想自己拿学生的铅笔盒稍作比较,简单评价。但突然想问问学生的意见,见很多人举手,就每个都试着说了一下,耽误了不少时间。这看起来似乎就没什么必要了。
从第一次上汇报课,一直到现在,我都没有落实一个我最应该在课堂上实施的问题,那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大声地说英语。今天同样,我又一次地犯了这样的错误。第三环节,出示了一则招领启事和一则寻物启事,这是本节课的中心,也是重点。只言片语,朗读,翻译,将出了写作中需注意的地方,又跳到了下一环节。难道我不是在限制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吗?他们每个人似乎都失去了他们看似宝贵的机会。而我却一直在心底认为,他们都已经能够说明白了,说了是浪费时间,耽误后面的环节…
是的,我剥夺了六年级的孩子在初学英语的'课堂上最需要的东西。长此以往,他们以后会不会渐渐走向哑巴英语?我深深地感到自责。
如果说一节中有一个最大的亮点,那么我到是找到了这节课中最大的一个不足,甚至是缺点。第四环节的小组讨论,我把自己固定在了小组模式中。大家虽然讨论的非常激烈,但是后来让大家练习书写失物招领时,我却听到了一个学生在偷偷地问其他同学:“老师是让写汉语,还是英语啊?”毫无疑问,不是他的错,问题根本来源于我。小组讨论的问题,我之所以是用汉语呈现的,是考虑到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但是后面的回答却也像是根据这些问题“量身定做”的。我评价中的罗嗦,学生中的汉化回答,真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语文课。
我从未设想过,45分钟的英语课竟然脱离了初学英语者的需求,英语教学中的主渠道。在课堂上,有些时候,为什么我总是慎之又慎,生怕学生学不会,所以固定在过多的汉化,过多的解释之中,我应该更多地相信他们能够习惯成自然?渐渐地使他们感觉到,一节课,他们的确进入了英语的世界。
我想,也许我真的该重新定义英语课堂分别赋予教师,和学生的含义。我希望他们每个人都能够大声的把英语说出来,每个人都能在笔下挥洒他们漂亮的英文字体。要想真的达到如此地步,我要重新审视每一个45分钟给我带来的思考题。我会努力地想出各种办法,突破重重难关,真正让学生感到“四位一体”的英语课堂原来是如此的有趣。
失物招领的教学反思 篇5
《失物招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事。通过失物招领的方式教育学生,让学生领回垃圾,从文中受到启发,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自觉维护环境卫生。
【新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教学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在学习课文生字时,我运用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方法,在学生自己读文识字的基础上,出示生词,巩固学生识字的效果。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字词,也就是第三个环节,进行归类识记生字:
(1)比较形近字。
先—失洞—同现—观江—工堆、推—准
去—专人—队木—才青—请格—各
(2)形声字:“洞—同”“青—请”“格—各”。
(3)组词或说句子。
学生能够清楚地识记本课的生字,效果较好。
紧接着,我又指名读课文,要学生读正确,并相机正音,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熟练正确地读课文,不让一位掉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每位学生都有起来读书的机会,学生读书的兴趣浓厚,正确率也大大上升。
在朗读感悟环节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当学生领回自己的“失物”时,唐老师和张爷爷“发出会心的微笑”。我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a.下面,老师要找两位同学上来扮演唐老师和张爷爷。你们扮演文中的同学们,边读边观察台上两位同学的表情。
b.老师相机采访,唐老师,你为什么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张爷爷,您为什么会心地微笑啊?”(孩子们知错就改)
“唐老师,您为什么会心地微笑啊?”(孩子们领回了自己的“实物”,知错就改)
这样,学生在理解了“会心的微笑”的同时,更懂得了我们在郊游时,千万不要丢失这样的“失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风景优美如画的环境里,愉快地郊游!
不足之处:本课由于注重学生对失物的理解,和学生领回失物后老师和张爷爷会心地微笑的理解,而对文本的朗读有所欠缺,这也是今后教学中需要加强的环节,因为【新课标】强调,低年级应该让学生加强朗读,可以是在老师范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模仿朗读。学生朗读的能力提高了,语文学习的能力才能随之提高。
失物招领的教学反思 篇6
昨天,我讲了《失物招领》(一年级下册12课)这篇课文。课文主要讲唐老师带领同学们到植物园参观,有学生将垃圾丢到草坪上,唐老师收集之后,让学生认领,丢到垃圾箱里的事情,告诉同学们要保护环境,不能随手丢垃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效果比较好,回想一下,有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
前两天,班里有个小朋友丢了一本语文书,我在班里发动大家找,没有找到。昨天,又一个小朋友洪历展的语文书找不到了,告诉我之后,我很生气,心里想一定是有个别学生恶作剧了,本想在班里发火,可想想又没有任何证据,决定还是以情入手调查这件事。于是我对班里学生说,洪历展丢了书很难过,读书写作业都很不方便,哪些小朋友拿错了他的书,请还给他。但没有结果。
刚好要讲《失物招领》一课,看到课题,我想“失物招领”这个词学生们明白是什么意思吗?如果不明白,怎么讲这一课呢?对,可以和班级发生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我就替洪历展写了一份失物招领。大致内容是洪历展丢了语文书,书是什么样子的,封面上有什么。丢了书之后,给自己带来了许多的'不便。上课伊始,我就将这份失物招领给大家读了一遍,然后贴到墙上,随后我问学生,失物指的是什么?“失”什么意思?“物”呢?“招领”什么意思?学生都回答的很好。接着我又问,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也是“失物招领”,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随后,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很顺利。
其次,采用竞赛的方式来识记生字。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一会就坐不住了。我采用竞赛的方式来学习,三个大组之间有了竞争,谁表现好,给谁哪一组加星星(在黑板上),同学们的积极性非常高。
第三,学完课文之后,联系我们的生活,让学生行动起来。
讲完课文后,我问大家,草坪上的垃圾是怎么产生的?学生说是小朋友们自己产生的。我又问,我们教室里的垃圾是谁产生的?学生说是自己班里的同学产生的。那我们生活中的垃圾是怎么产生的呢?学生发言很积极。我又问,这些垃圾都到哪里去了呢?播放一段视频,垃圾倒垃圾中转站之后又被分类送到不同的地方,可回收的被再利用,不可回收的被压缩填埋。有的垃圾很不容易被分解利用。看完后,学生明白了垃圾来自生活,回归自然。不会消失,要保护好环境。
下课后,有不少学生围着大屏幕,还想再看看垃圾的回收过程,舍不得散开。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