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船》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纸船》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纸船》教学反思 篇1
这节课总体来说还算是比较成功的。
紧紧抓住“情”字,设置感人的情境,给学生以情感上的熏陶。
新课程改革提出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精神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我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多次设置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中。
本课是一个小小的童话故事,老师在教学一开始就通过精美的板画创设出了美丽的童话世界,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更巧妙的是,老师让学生戴上自己做的头饰,来扮演这童话王国里的一个人物,使学生真正深入到课文中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音乐的运用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课文一至六自然段写了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是情绪欢快的部分,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进行感情朗读,使学生充分理解友谊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七至九自然段写了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是情绪忧郁的部分,欢快音乐戛然而止,代之以悠伤的乐曲,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在这种氛围中指导朗读理解课文,一切都水到渠成。
老师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始终注意让学生有丰富充分的情感体验,理解了友谊的重要,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了一定的感受。
《纸船》教学反思 篇2
二年级语文《纸船和风筝》这篇课文非常有真情实感,王老师和班里学生配合的默契,气氛轻松活泼,孩子们在愉快地氛围中,结束了这堂课,不仅学习到了识字方法,也扎实的进行了写字和课文内容,值得学习和借鉴。
教学中,通过动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感染了学生的情绪,抓住了文中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感知人物心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把课文的人物形象、思想情感融为一体。抓住重点语句,让学生充分地读,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了“飘与漂”的'不同含义,把课文和识字写字重点穿插,课堂节奏掌握的非常准确。文章教育留给孩子很省的印象,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王老师在教学中紧抓小熊和松鼠“友谊带来快乐”这条线,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和情感体验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轻松识字在本课体现的非常充分,识字教学要注重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样的方式,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本节课识字教学中,将学生以往会认的字形成新字,同时充分利用相近类别的的,注重教给识字方法,让学生快快乐乐识字。字书写完后,把它们放置在文章中,富生字以经验增加的方式。
学习是轻松的,积极向上的,希望学生和老师以这样的氛围进行,无论是从教学还是生活,都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纸船》教学反思 篇3
《纸船和风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0课。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我上的这节课是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主要以读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
1、把 “读”贯穿始终,读中感悟,以悟促读。在教学中我抓住了文中的几个重点句,让学生反复去读、去感悟、去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之情。另外,课文中又出现了“漂、飘”一个是风筝飘在空中,一个是纸船漂在水里。在识字中抓住这两个音同意异的字进行文字训练。出示了两个句子后,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借机引导“飘”带风字旁和风有关,是指飘在空中,而三点水旁的“漂”和水有关,指漂在水里,这样引起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好奇和热爱
2、教学中抓住矛盾,体验情境。如抓住“乐坏了”“他们再也看不到纸船和风筝了……”等语句,抓住矛盾,体验情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了“不好意思”的含义。另外,多读是感悟的基本方法,又是发展语言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在教学中将读贯穿教学始终,采用了自读、男女读、读中思考、读中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一步一步走向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教学中,学生有较强的自我组织与管理能力,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每一个问题的解决。
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孩子们的学习状态比较好,问题的设计还是能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深入研读的。
我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语文工具性的细节体现不够。除了一些说话想象练习外,为了使学生能对语言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可以进行仿说练习,如:“还是……却……”句式的学习中,就可以让学生用它说几句话,指导朗读会水到渠成。
2、是在指导朗读上应再下功夫,应该让学生多读多体会,教师不应将自己的体会强加于学生的身上。
《纸船》教学反思 篇4
——“应鼓励学生成为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读者。”
——什么是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呢?它的内涵有很多,比如:理性、自由、民主、公正、宽容等等,但是,其精髓恰恰是怀疑和批判(独立思考和探索),对权威和专家怀疑和批判,除了
需要学术上的敏感外,尤其需要的是从小培养起来的良知、勇气、正义和道德感。
——创新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安全的课堂、问题的课堂、情感的课堂。
受 我对《纸船》的大胆而成功的处理印证了北京教育学院苏立康教授的一段话:只有教师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的地位上,他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只有教师真正认识到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对话实现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他才能从这一理念出发来设计教学;只有教师把阅读过程看作是每一个学生都要同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他才会去寻找课文内容的共鸣点,并且选择最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纸船》告诉我,创新并不玄妙,她就是学生独立地面对文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一种青春姿态。她挽起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手共同去实践自主探究活动的理想,她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教师的教学生活,她必将使陈旧封闭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纸船》告诉我,“真情”永远是创新的语文课堂的魂。批判和创造不是让学生变得桀骜不驯睚眦必报,而是让学生因为视野的开阔心灵的丰润表达的流畅而越发悲天悯人善感多思。创新的情感内核是真情是激情是柔情。
《纸船》告诉我如何以最好的心态驾驭教学内容。或者举重若轻,或者举轻若重。你要相信,江湖武林中有一招制胜之说,当然教学设计里也定有安镇乾坤之计。烦琐的面面俱到是语文的死敌,追求“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教学思路,定能左右逢源,旗开得胜。
《纸船》让我重新思考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确要决定形式,但在许多时候,形式的反作用力具有极强的塑造能力和摧毁能力。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印证了《美国教学创意手册》中的一句名言:教师的责任就是动用一切有创意的方法让学生被书本深深吸引。
《纸船》更让我看到了创新学习对教师素质的极高要求。学生的表现可谓酣畅淋漓,而我自己面对行云流水一般的课堂反而有捉襟见肘之感。是的,教师只能是“课堂讨论的首席”,这个“首席”位置可能在台下,但他熠熠闪光的思想必须温柔地俯视不易调控的课堂。教师在创新学习当中必须首先成为一个智者。
《纸船》让我坚定了我的教学追求:创新学习是学会学习的目的。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纸船》教学反思 篇5
一、创设情境,体现童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读书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我在阅读教学中还学生以真正“读者”的地位,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直接阅读的基础上,经历感知,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过程,从而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生成。
在语文教学中,我合理地使用情境教学法,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情境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于是在教学活动中我努力将学生带入一个富有色彩的童话故事,让他们与文中的小动物打招呼、和小动物们进行心灵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盎然,还结合情境理解文中的词语,引发学生的潜在智慧得以体现。
二、诵读悟情,体现发展。
以读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围绕由读通到读出感情的训练过程为主,并把读通课文与读好长句子和重点部分有机结合,加以指导,重点突出。我在教学中抓住“乐坏了”“他们再也看不到纸船和风筝了……”等语句,抓住矛盾,体验情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了“飘与漂”的不同含义。
另外,多读是感悟的基本方法,又是发展语言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在教学中将读贯穿教学始终,采用了自读、范读、跟读、读中思考、读中体会等方法,在如何读出感情方面还进行了有效地组织和尝试,引导学生在读中一步一步走向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识字教学情境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注重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我在识字教学中,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让学生快快乐乐识字。在识记过程中,学生既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又学会了识记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四、体验成功,放飞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取得成绩的快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内心的自豪感,自尊感,这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
在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让学生把祝福的话和小伙伴们分享,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他们乐于展示自己,他们更懂得关爱伙伴,他们的个性健康地发展。
《纸船》教学反思 篇6
《纸船和风筝》是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册的一篇课文。本课讲的是小熊和小松鼠通过纸船和风筝表达祝福,传递谅解,同时告诉我们在与朋友的相处中也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宽容。这个生动感人的童话故事,只要带着一颗童心,带着对真挚友谊的向往去朗读,一定会受到深深的感染。
教学目标:
⒈学会本课16个生字。
⒉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⒋通过读文,知道朋友之间应互相关心,互相宽容。
设计理念:
⒈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效率,还能在情境中“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会焕发无穷的活力。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情境学习更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⒉要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必须花足够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得充分,课文中的形象就鲜活起来,课文中的情感就能流动起来,课文中的语言也会积淀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本节课将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采用多种的朗读形式:个人读,同桌互读,评价读,品味式读,交流式读等,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内心的独特感受,使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验,读中感受。
3.力争通过读书实践,能够使学生向往美好的情感,感受到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 。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具体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
1、讲故事,边放Flash
边听边思考这个故事讲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教师总结:(这个故事讲的是小松鼠和小熊刚开始通过纸船和风筝成了好朋友,后来他们俩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纸船和风筝又使他们和好。)
4、揭题《纸船和风筝》
5、指名读课题,(指导“风筝”的“筝”是读轻声的)
二、体验角色
1、请出两个小动物(小松鼠和小熊)
2、跟小动物打招呼
3、请小朋友自由选择自己喜欢扮演的小动物。
4、分动物标志
5、检查是否进入角色
三、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提问:如果你在读课文的时候碰到不认识的生字你会怎么办?
2、学生交流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且用喜欢的方式认识这些生字
4、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去拼音的生字—词语—句子
5、指名读,开小火车,小老师领读
四、初步感知课文
1、找家 让小朋友画出两个小动物的家
2、过渡(一个住在山顶,一个住在山脚,纸船和风筝又是怎样让他们俩成为好朋友的?)
3、读课文2-7节
4、随即采访一只小松鼠,请你谈谈,你是怎样和小熊交上朋友的?
5、出示纸船 ① 你是怎样把这只小船送到小熊家的?请你演一演
② 你为什么这么演?
③ 理解“漂流”的意思。
6、采访小熊 提问:① 小松鼠希望你每天快乐你的心情怎样啊?
② 找一找文中的'一个词语代表你现在的心情。
③ 理解“乐坏了”,指导朗读。
7、请全体演小熊的小朋友齐读第四节,比一比哪只小熊乐坏了。
8、指名读。
9、采访小松鼠 请你谈谈,你是怎样和小熊交上朋友的?
10、你是怎样把这只风筝送到小熊家的?
11、小熊希望你每天幸福你的心情怎样啊?
12、通过朗读来表达你的心情。
13、学生点评
14、教师总结:(美丽的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为了好朋友。)
五、拓展活动
我想小朋友现在一定也很想送一样礼物给你的好朋友,拿出准备的白纸你可以折纸船也可以折其他礼物送给别人。
教学反思:
1、教学中生字呈现的方式多样,学生对识字的兴趣非常浓厚。
如让学生自学课文的同时,我把本课的八个生字呈现在频幕上上,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认识这些朋友的,进行了汇报交流。在教学中合理运用了学生喜欢自我表现的心理,进行了从字到词到句的识字过程,比较符合小朋友的年龄特点,学生对识字的兴趣非常浓厚,而且学生认字也认得既快又好。
2、充分利用简笔画,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如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后,让他们根据课文的描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师生以黑板为阵地,简单勾画出他们的位置。学生兴趣高涨,学得主动,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3、课堂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在教课本内容的时候比较仓促,也没有很好的深入课文,理解课文。
4、在进行角色体验的时候,有点脱离文本,因为小朋友对课文内容还不是很了解,就直接开始让他们谈自己的感受,要求有点过高。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