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百科 > 心得 > 正文

红楼梦读书心得

2025/11/12心得

爱习作提供的红楼梦读书心得(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红楼梦读书心得 篇1

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是很精彩的一回,也是很诗意的一回。脂砚斋在总评中说这一回也称《大观园记》,是很不错的。我认为,本回的纽结在一个“委婉”上面——不管是中式建筑的含蓄委婉之美,还是政老爹对宝玉隐晦的父子之情;不管是宝玉题对额的委婉美的句子,还是曹公曲折委婉的笔法。

本回主要讲述了政老爹在和宝玉以及一众清客的陪伴下游览了整个大观园,并由宝玉给大观园各个主要建筑题字作对。整体故事很简单,但又极风雅,可以说鲜明体现了《红楼梦》雅俗并重,雅中有俗、俗中有雅的艺术特色。首先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大观园的面积。前回贾蓉提到“三里半大”的地方建省亲别墅。无论如何算法,“三里半”似乎都算不得很大,而贾政宝玉游览又着实不小,结合后文来看,大观园面积也应不小才是。在没有明确证据前,不能说是版本讹误和作者笔误。我认为这是曹雪芹的一个障眼法。脂砚斋提到,大观园乃是人间的太虚幻境,因此着重在一“幻”字上。幻,则不实,则无须以世俗真实的计量法去衡量。作者在处理大观园时,真真正正做到了“天上人间诸景备”,似乎将天地美景浓缩嵌入其中,让人在一回中仿佛概览了江南山水与亭台楼阁等嘉景,当然后面还有白雪红梅等等景色,不必细说。大观园是浓缩的自然,而大观园之女儿又是天下女儿的精华所在,无怪乎此是太虚幻境的人间投射了。

大观园是中国建筑学的一个缩影。中国人搞建筑,喜欢朝两个方向努力,一曰“婉约”,一曰“天人”。“天人”很好理解了,这是中国哲学里非常常见的一个概念。相比“天人”的渗透,“婉约”更多地体现在实际操作中,例如屏风、玄关、影壁之类。前文第三回,黛玉进贾府,就写到了一块影壁。这里大观园里同样有类似屏风作用的一座山。看到了这座山,众清客都称好,贾政还发了一番议论:“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可见,他们对于中国建筑的这一审美要求都是了然于胸的。后面曲曲折折的路径、层峦叠嶂的假山石块,似乎都具有一点障眼法的'意味,让人欲看不能,欲罢不舍,撩动心弦,非要让你看个不停。“犹抱琵琶半遮面”,才是中国建筑的滋味。此外,大观园中特意强调了,引了一股活水入园。中国人是讲风水的。风,必要流动;水,必要流淌。须得活风活水,才是上好的住宅。而天然的水又远胜于人工的水,因此众人才纷纷赞叹山子野是“有丘壑”的。

其次,题对额的时间应该是在春、夏两个季节。就前六十回而言,虽然季节描写多变,但大体上是处在一种如沐春风的氛围中的。作者是以一种生机勃勃的态度去处理大观园中群芳荟萃的场景的。而后则大致以秋冬凋零的氛围去描写大观园中群芳流散的结局。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绕堤柳借三蒿翠隔岸花分一脉香”“宝鼎茶闲烟尚绿 幽窗棋罢指犹凉”“新涨绿添浣葛处 好云香护采芹人”才显得那样得宜,才显得如此风雅。

第三个问题是宝玉的题字和作对。宝玉的题字和作对如果按照中国文学史的话语体系来说,是近于宫体、香奁一脉的。关于这个问题,脂砚斋的批语中也多次提到,称《红楼梦》中的多数诗词是“闺阁语”。如果说诗词意象的美又可大致分为优美和壮美的话(近似于西方美学中的“优美”和“崇高”,又不完全似之),则宝玉的题字和作对是完全偏向优美一派的。这并非是曹公作不得壮美,而是要符合宝玉等贵族公子小姐足不出户的身份。中国古代的诗人将作诗的生活经验和所需养分称为“诗料”。譬如老杜、东坡这种生活阅历无比丰富、人生理想无比坚定的人,自然“诗料”是丰富的。而像宝玉这种生活阅历欠缺、人生理想正在培养的人,自然“诗料”就会匮乏,感情就会单薄,所作滋味也就淡然了。

我时常在想,假如宝玉在最后“悬崖撒手”后仍有诗词创作,想必是可以脱却香奁,进入古奥的了。以上是就风格而言,宝玉的题字作对在本回委婉的美学背景下,不但是够用的,而且大大拔高了委婉的高度。中国古代的文论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然而只要创作,就必要有字,二者间的矛盾似乎无法调和。唯一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尽量在其中淡化人的主体地位而突出人的参与作用。试以“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联为例——“浣葛处”则必有人,“采芹人”则言明有人。人在景中,并非以人观景,人与景不再是主客二元对立,而是主客融合为一。宝玉几乎每一联都体现了这个美学特征,可以说是尽得中国诗学的这一点的特征了。

第四个问题是在回目和内容处理上的笔法。作者写得非常细致,在转圜处又极自然。描写山水时忽以人事截住,在最热闹处忽出最冷僻之语,在宝玉侃侃而谈之际忽断以贾政怒喝。写长篇文字最难处在于转圜和结尾。曹公的处理是宕开一笔,无疑是高明的,巧妙结尾的同时还能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也于此处可见,委婉的处理,而不是生硬的搬套在文章写作中是多么重要。

说了许多,本回最让我动容的却是贾政和宝玉之间的父子之情。别看贾政一口一个“畜牲”“孽障”,开口闭口“不读书”“不长进”,冷不丁还来一句“叉出去”。作为一名父亲,他对不但是他这一脉且是整个家族几乎唯一希望的宝玉的进步是十分上心和喜悦的。这些不易为人察觉的欢喜藏在他一丝一毫细微的神态变化里。例如在宝玉拟了“曲径通幽处”后,众人纷纷赞叹,贾政虽然口头谦逊,但他的神态却是“笑”,你能说这“笑”里没有包含他一丝一毫的赞美之意么?还有,宝玉作了“绕堤柳借三蒿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这一联后,贾政的反应是“点头微笑”,这里竟让人看到了这对矛盾重重的父子鲜有的和谐画面。

再如宝玉题了“有凤来仪”四字后,贾政虽然满口的“畜牲”“管窥蠡测”“也未见长”,可是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嘴硬的父亲不愿承认儿子优秀的倔强表情。再之后,贾政满口都是些“叉出去”“更不好”,甚至骂宝玉让其速速回去,但我们从字里行间里仍然可以看到一位中国式严父的勉强,他似乎不想让儿子因为自己的赞许而飘飘然,同时又因为儿子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发力而有些无法理解,又有儿子不走自己规划好的认为的所谓“最好路线”的懊恼,还有对于自家所谓“诗礼传家”家风的维护。种种种种,将其困在一位对儿子数落却从未正面表达过赞美的境地中,将其实实在在地与儿子越推越远。也许,这就是一位不大会教育的中国式严父最大的无奈吧。而这也终将是这位严父对儿子深藏的爱的最“委婉”、最“曲折”的表达。

总之,我在这回中读出的一个词就是“委婉”。这种精神是中国文化韧性之所在,也是中国美的核心所在,希望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位中国人都能真切地体会到这种“委婉”,并将其以自己的方式传承下去。

红楼梦读书心得 篇2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中不忘室外线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一曲《终身误》奏过,一本《红楼梦》闭上。大观园、“太虚幻境”犹在眼前;《葬花吟》、丧礼的哭声,犹在耳边;黛玉含冤而死,宝玉斩断俗缘,犹在脑中。“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红楼梦》的故事,让人流连忘返。

林黛玉辞父进京,跟贾宝玉相识,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一起生活,本因白头偕老,却是阴阳两隔,悲哉!林黛玉、贾宝玉都为浪漫之人,二人心意相通,互为知己,可是生活并非浪漫,在骨干残酷的生活下,艳丽的红玫瑰成为墙上的.蚊子血,鲜艳的白百合变成衣上的剩下的米饭粒。记得宝钗,脸似银盆,眼似水杏,唇不染而红,眉不画而翠,白皙酥臂,处处皆胜林黛玉一筹,她渴望爱情,却因命运悲惨,空做了个“荣二奶奶”,凄惨孤苦了一生。记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希望情人所得归,可因封建制度之可憎,凤姐的“移花接木”,看似牢不可破,可是因为一位小丫鬟的不经意,林黛玉知道事情的真相,看宝玉笑嘻嘻,悲哀至极,宝玉新婚那晚,吐血而亡,悲哉!再记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他众女轻男,与女生们相处和睦,好不乐哉。因封建社会的险恶,因制度的严森,因家庭的所迫,令宝玉追求不到自己的爱情。可怜宝玉,新婚时满怀期待,望与黛玉结亲,揭纱而去,却是宝钗。宝钗虽好,又是“金玉良缘”,但却少了儿女常情。

《红楼梦》显示出维持着这个贵族之家的等级、名分、长幼、男女等关系的礼法习俗的荒谬,揭开了封建家族的“温情脉脉面纱”之下的种种激烈的矛盾和斗争。“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赞成学满盆。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收拾残红意自勤,携锄替筑百花坟。玉钩斜畔隋家冢,一样千秋冷夕曛”世人会给他们一个公平的评价的。

红楼梦读书心得 篇3

花谢花飞遍天空,红香断了谁怜?一首歌《埋花吟》让很多人悲痛不已。一首歌《红楼梦》唱出了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当白雪皑皑的白色真的很干净的时候,过去的繁荣只留在薄薄的书页上。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国运昌隆,皇恩永恒,似乎一切都欣欣向荣,万象争辉。很少有人看到整个社会从底层到顶层都是泥泞浑浊的场景。底层人失田弃地,难以维持生计。不愿受辱受害者,毅然离开世界。挣扎着生存的人要么被政府算计,要么被大家庭剥削,最终难免会有悲惨的命运。大家庭更是利益纠葛,为了钱势互相倾滚,争权夺势,与政府勾结,让人不聊生。即使家里也是无休止的勾心斗角,最终还是难逃家破人亡的结局。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知是谁?林黛玉哀叹的不仅仅是她的悲伤。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不仅是林姐姐,还有世界上唯一的大观园。恐怕她不知道该去哪里。世界的欢乐终究属于幻灭,回想起来,也只是一场梦。即使像妙玉一样清纯洁净,也终究落得狼狈退场。在那个肮脏的时代,谁能出淤泥而不染?个人悲剧如流沙堆积,逐渐汇成无限沙漠。他知道他年葬侬是谁。不知。慢慢地,灰尘把它们都埋了。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林黛玉对自我结局最荒凉、最准确的预测。《红楼梦》是一场悲剧,剧中的`每个人都被困在命运的蛛网上。有些人在挣扎,筋疲力尽。有些人已经放弃了抵抗,等待毁灭的到来。他们的悲剧不是巧合和意外,而是与整个社会的沉沦密不可分。宝玉梦游从一开始就预测得到了端倪。否则,为什么高娥续作40次?为什么不读大团圆的快乐结局呢?宝黛二人是天上仙灵转世,死后自会变成仙灵回到天上,但那些血肉之躯呢?还是一朝春尽,终究尘土。

从这个角度来看,一部《红楼梦》的内涵太丰富了,让人无法完全理解。一首《葬花吟》怎么能概括得尽?真是红楼世界。

红楼梦读书心得 篇4

满纸荒.唐言,一把苦涩的泪水。都云作者痴迷,谁解其中味道?一场红楼梦中的事件,写下了人间的悲欢离合……

——题记

问世间情是什么,直接教人生死相许。是的,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痴情的男女?虽然他们是不同的,但命运让他们相遇。正是这样,许多感人的故事和传说才得以实现。或者离别,或者聚在一起,分分合合,是不可避免的?仔细数, 只剩下满纸的悲伤。

当我第一次看到《红楼梦》时,我留下了一种模糊的印象。林黛玉纤细、柔弱、朴素、优雅的姿态越来越悲伤。金陵家族是一个富裕的家庭,黛玉来到这里,多么美妙的巧合啊!在这里,她遇到了贾宝玉,一个她永远爱的.人。他们有感情,以为可以依偎一辈子,但他们的故事却随着家庭的失败而结束。故事的结尾留下了悲伤。每当我看到最后,我都忍不住哭了起来。我似乎看到了黛玉柔弱的姿势和她在情稿中被火光照亮的白脸。她多可怜啊!最后,黛玉死于香魂随风散,忧愁三更入梦瑶。从此,贾宝玉和林黛玉,一阴一阳,分开了……

每个人都说情人终成眷属,但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悲伤的事情呢?经过深思熟虑,我朦胧地明白,世界上有太多的磨难需要我们度过,而不仅仅是你的感情和我的意图。我们都要经历很多生活,成长的道路充满了障碍,就像爬山一样,山那么高,路那么危险,有些人选择在山脚下放弃,有些人一路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势不可挡。如果你坚持下去,你会收获很多。宝玉接受了命运,屈服了。他选择了和宝钗在一起,最后选择了出家。这就是结局,这个悲伤故事的结局……

抬头看看这个世界,你会发现,能装饰人生的是一次又一次的美好错过,还有一丝与错过相依的悲伤……

说到辛酸,悲伤越可悲。同一个梦的起源,嘲笑世界的痴迷。世界上有很多痴人,还有那个痴人说梦人。

红楼梦读书心得 篇5

《红楼梦》是一本很玄妙的书,让人百读不厌,从不同角度去读,总会有不同的收获。也许是这个原因,让这本书遍布大千南北,老少皆知,人人皆爱,成为了中国的骄傲,必读的经典。

作者曹雪芹翻阅历史,绞尽脑汁编写了这本书的前80章,是那么绘声绘色。高鄂又续编了后40章,却不如曹雪芹的80章动人。不过人们通常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有两位――曹雪芹和高鄂。

我最欣赏书中的贾宝玉了,他心地善良,叛逆多情。得知金钏跳井自杀后,认为是自己造成的,在默默地自责,对金钏充满了抱歉,却不知是王夫人要将金钏卖出才自杀。他不给自己找借口,不推卸责任给别人,默默地认为是自己错了,这种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值得让我们学习,尽管不是他做的。回想起那件事,我真后悔……

由于我是课代表,数学老师布置给我一个任务,让8给组长收齐导学案,并交给我。我向八个组长通知了,下午第二节课下课才交了2个组,我心慌了,这次匆匆忙忙去催。这又收了3个组,临近放学又去催,一共收了6个组。老师第二天问我情况,我吞吞吐吐地回答:“收了六个组,还……还有一个组没交。”老师严肃的反问:“你怎么不去催啊!”我把责任都推卸给那两个组长:“我早上就跟他们说过了,他们到下午都不收起来。”老师看了我一眼也就草草了事了。我好羞愧,就这样把责任推卸给别人,明明是我自己不及时去催,看了这本书后,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红楼梦》这本书,真是让我受益匪浅,难怪它这么出名,成为了四大名著之一。它带给了我太多太多,我爱这本书,我一定要好好的去回味这本书。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不知何时,我喜欢《红楼梦》的字句之间寻找园中人的无奈与悲哀,追随那一个个华丽却伤情的背影!

潇湘妃子之林黛玉——————总不知,今夜飘落的花瓣谁来埋葬?只怕有了这景,却没了那情,没了那哀忧婉绝。飘落于树下,旋舞于天际,终于随风飞到天尽头。它可知花落红颜尽,葬花惹谁怜?遭受了一生的`劫,还尽了一世的泪。如今,也只是随花飞到天尽头,终换了个花去人亡。

蘅芜君之薛宝钗——————她是端庄的,她穿着“不见奢华,但觉淡雅。”她在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一方面抱着“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她循规蹈矩地过着生活,一步步走向封建礼仪给她挖掘的坟墓,宝玉终究钟情于黛玉,只留下宝钗独守空房,寂寞终生。

贾府贾宝玉——————他,玉树临风、面如桃花的富家公子,从小在女儿堆中长大。他与黛玉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但最后,也只是“焚书断稿”、天各一方。一场无言的结局,一个悲剧……

曹先生引用了宝黛之恋的悲剧,批评了当时社会的腐朽。这也恰是宝黛之恋成为悲剧的主要原因。

红楼梦读书心得 篇6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从本书反映的思想倾向看,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和主张。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永放奇光异彩。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更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高峰。作者往往只需用三言两语就能够勾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形象;作者笔下每一个典型形象的语言都具有自我独特的'个性,从而使读者仅仅凭借这些语言就能够判别人物。

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包括小说里的诗词曲赋,不仅仅能与小说的叙事融为一体,并且这些诗词的创作也能为塑造典型性格服务,做到了“诗如其人”——切合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口气。

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卓越成就,因而使红楼梦无论是在思想资料上或是艺术技巧上都具有自我崭新的面貌,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使它足以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而毫不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