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春》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春》教学反思 篇1
读过朱自清的《春》一文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本文是一篇诗情盎然的借景抒情散文。大约写于1928~1937年间。其风格较朱自清初期诗文有很大变化,没有了像《背影》中的那种淡淡的哀怨情调,代之的是鲜明的新鲜格调和欢乐情绪。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意的笔调,细致描绘了大地回春、春花烂漫、鸟鸣蜂飞蝶舞、细雨滋润万物、人们沐浴春光的美好景象,赞美春的生机与活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勇向前,抒发了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如观察细致,描述生动真切,诗情画意相融相合。
为何不在语文课上描绘春天。歌唱春天呢:
于是,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大胆引用绘画,唱歌,名曲欣赏,配乐朗读,让学生去感受春天。有的同学不仅用五彩画笔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春天,还取了富有诗意的名字:像百花争春、轻风唱春、烟雨润春等;还有的同学唱《春天在哪里》、《北国之春》又有的拿了世界名曲《春之声》等。这样通过学科整合,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嗅、触等各种感觉器官去用心体味春天,达到了全新的效果。春、自然会在同学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阵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本文节奏感强、具有音乐美感,教学重点应放在诵读上,以读带赏,读赏结合。
同时,课文内容较为浅显,适合互动、点拨式教学法,在点拨、互动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学会赏析写景文,进而进行自主学习。告诉学生,一切的答案在你们那里,即由学生之口道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及答案,要让学生感到,语文课不枯燥,也不难,自己也能够进行分析,甚至总结出答案来。
教学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了自读、互动、研读课文部分,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
⒈课文写了哪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春天的景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
⒉按照小组进行分工,学生进行自读,找出认为非常好的句子,说说其妙处及作用。
⒊同组里进行交流,形成共识。
⒋教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读仔细,不能停留在表面。
5、班级交流、互动。(教师加入讨论,适时引导。并简单板书。)
应该说学生的赏析和品味还算是很精彩的,但给人的.感觉是不够深入,不能把作者的内心情感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能赏析就已经很不错了,要求也不能坟高,做得不好的地方,说明老师没有引导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赏析,教会学生深入地理解文章。学生之所以赏析不能深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读得不够,虽然一再强调诵读,但学生自由读一遍、分段轮读一遍,就开始选择赏析,学生对课文内容其实并不是太熟,所以停留在语句表面也不奇怪。
这次《春》一文的教学实践,让我坚信可以建立语文学科通向其他学科的互连网。语文作为母语,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课程改革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观念转变到位,教学实践到位,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犹如春天般生机盎然。
《春》教学反思 篇2
20xx学年度第二学期即将过去,根据本学期的教材特点,按照《课程标准》,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还未进行期末考试,但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成功之处,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为了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基础。现将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反思如下:
一、优点:
1、根据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平时教学中,做到了认真备课(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精心设计教案,按时批改作业,落实三维目标,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逐一分析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接受知识能力的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重视课前的预习工作,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也养成了课后复习的习惯,做到温故知新,巩固所学的知识。
3、在教学中重视发展学生智力,加强学生思维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能力。结合“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4、本学期充分利用电教平台,制作课件,利用教学光盘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连学困生的学习劲头也提高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5、重视学生的书写,平时面批作业时,及时表扬书写好的同学,并在全班交流,稍有进步的总是写上鼓励性的语言或标记,经常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内容,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6、与家长及时联系,加强与家长间的沟通,加强家校联系,把学生在校的情况及时反映给家长,共同督促好学生的学习。
不足之处:
1、一小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很差,经常不成成作业,上课纪律很差,而且在班里起到很坏的影响,带动几个成绩差的同学,形成一股极差的风气,造成纪律松散,直接影响学习成绩。对于这种情况,管理未到位,没有作出相应的措施及时控制学生的不良趋势,其他学生也受影响,造成班集体凝聚力不强,学习氛围不浓,因此,班里没出现比学赶帮的风气,一些学困生学习劲头提不起来,成绩总不见提高。所以每单元成绩都不理想,学困生不但没消灭,反而增多了。
2、在培优扶差工作中,对于优生要求不够到位,不够严格,而他们又不够自觉,方案落不到实处,因此效果不明显。给中下学生的时间不多,学困生人数多,知识薄弱,学习态度差,又不自觉,往往是事倍功半,效果不明显。
3、学生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学习成绩。如果说从班级管理上,我个人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学生的事是事无巨细的,而我所能给学生的时间却非常有限。许多小问题没有及时的解决,结果堆积得越来越多,突显出来的问题就比较多。纪律制度执行的时候不够严谨,于是造成一些调皮的`学生出现了反复,不稳定。虽然在在互帮互助学习小组中,有一小部分的学困生在有责任心的同学帮助下,有所进步的。但是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是改不掉。还需要今后加以努力引导!
今后设想:
1、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学习上,优劣结对子,互帮互学。对不完成作业或不用心学习的同学重抓到底。
3、继续做好培优扶差的工作,对陪优工作落到实处,做到有计划有措施。
4、做好扶困工作,与家长配合,建立沟通渠道,制订措施,落到实处,多花时间,有的放矢地辅导,过好基础关,及时解决问题。
5、抓好学生的纪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明确学习目的,做好知识的巩固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减少学困生。
《春》教学反思 篇3
《春》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春》教学反思 篇4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咏春,因为春天来了,新的希望开始了,本册教材中第一单元选取的几篇课文皆与春天有关。但这种“爱”春方式非常多。有散文、诗歌、古诗。其中本册课本中选择了两首以“春”为题材的`古诗,展现出的却是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
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一些反思。
在教学《江南春》时,我是先布置学生预习了古诗,再根据课堂交流的情况适时地点拨,提升,积累,内化。教学《江南春》这首诗时,课前学生已经通过预习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同学之间讨论过,课堂交流时,大部分孩子能准确说出“莺啼”、“绿映红”、“酒旗风”“郭”等词语的意思,但是让学生找一找诗中描绘了那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学生就显得理解不深了,这时我作了适当的引导,点拨,学生就能明了,在此基础上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就容易了。但是诗歌的难点“南朝八百四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能讲透。
第一步:看图理解诗的表面意思;第二步,挖掘历史,充分搜集相关历史资料,用孩子能听得懂的语言像故事一样娓娓道来。第三步,置换角色,站在诗人的角度想一想并体会。
《春》教学反思 篇5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写景的典范之作。我原来在上这一课时,总是跳不出“教师分析,学生接受”的圈子。通过学习新课程,我决心跳出这圈子,从转变学习方式入手,重新找一条好的路子。经过实践,居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探究,研究问题。这节课我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问、作答,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这样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范例三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下一些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有些前紧后松,许多还可以深入理解的内容不够透彻。如从不同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课文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的部分,还应该让学生深刻体会朱自清散文的“文章之美”。
二、课上对课文的朗读还不够充分,朗读课文的形式比较单一,在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粗略。还要采取单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声读及自由朗读的形式,在读中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三、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一些问题问的还有些碎,怕学生抓不住问题的主干,不能理解所提问题的用意。还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不易于课堂练习的进行。所以在今后的设计时还要细心。
《春》教学反思 篇6
《红楼春趣》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面放风筝的故事。
首先,我通过介绍作者创作的艰辛和流传的经典故事,以及运用图画和优美的配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运用猜读的方法,厘清故事内容,同时运用了在精读课文中习得的.概括方法。
然后抓住“宝玉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这个话题,引导学生自主品读人物言行,这是阅读古典名著很典型的方法。通过追问、比较、猜测等策略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宝玉,并帮助学生掌握品读言行、初步读懂古典名著的方法。
最后,关注“阅读链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放风筝,感受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回到文中的“风筝”,引发学生质疑,激起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