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猴王出世》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篇1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猴王出世》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性格特点。
3、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石猴从出世到称王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读语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动画片《西游记》第一集猴王出世的短片和原著《西游记》一本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引入新课。
1、师问:同学们,喜欢看《西游记》吗?其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喜欢他?
2、《西游记》中这个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是怎么出世的?又是如何成为猴王的?用自己的话描述一番。
3、生说完后,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猴王出世的短片。
4、导语:一直以来,我们是在看〈西游记〉,今天我们要来读〈西游记〉。看到的是别人对《西游记》的.理解,读完之后,你一定会对《西游记》,对孙悟空有自己的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读原著《西游记》中猴王出世的片段。(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看《西游记》可谓无数次,读《西游记》倒是第一回,抓住这一点,引起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期待,为自主读文作了很好的心理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大声读课文两遍,将课文读通读顺。(师指导读得吃力的学生)
2、师生交流课文中难读难懂的词语,主要有以下词语:
滚瓜涌溅、拖男挈女、瞑目蹲身、石碣、镌刻、天造地设、
力倦神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拱伏无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参考:课文主要讲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的故事。
(设计意图:虽然语言优美但是难懂的白话文更应该大声地读出来,这样更有助于将课文读通读顺。整体感知课文后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训练概括能力的方法之一,我认为每篇课文都应该有这一项训练。同时也检测学生是否大体读懂课文,为如何进行下一步教学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读懂课文。
1、导语:本文语言精炼,有韵律美。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并联系你的生活积累,大胆推想这些句子的意思。(教师指导个别吃力的学生读好句子,鼓励学生们大胆去推想句子的意思。)
2、组织交流,引导品悟语言。
(1)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a、自由读,指名读,读正确。
b、这个句子在写法上很有特色,你发现了吗?请再读一读。
(语言简练,工整,采用排比的手法)
c、练习朗读,读出韵味。
(2)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儿,也都进去了。
a、读句子,圈出动词。结合理解“伸头缩颈、抓耳挠腮”。
b、采用对比的写法。
c、朗读句子。
d、模仿写话。
(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a、石猴跳是怎样跳进水帘洞?体会石猴进洞动作的轻巧。
b、朗读体会。
3、将自己喜欢的句子下课后抄到积累本上。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读懂课文。本文是白话文,不要求字字知其意,让学生联系生活积累大胆去推想能使学生快速读懂课文。再者,推想是新课标提出的第三学段所要达到的一项阅读目标,这一课,正好训练了这一能力。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品悟本文的语言美,培养阅读白话文的语感,积累优美的语言。)
二、分析石猴形象,交流原著和动画片的不一样。
1、我们了解了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相信大家对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用四字词语说说。
(活泼可爱、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聪明伶俐,身手不凡……)
2、课文和我们看到的动画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如:石猴救小猴子这一情节课文中没有,群猴跳进水帘洞后占灶争床这一情节动画片中没有,石猴称王这一情节动画片和课文不一样……)
3、动画片是导演根据原著,带着自己的理解来拍摄的。那么,假如要你来拍猴王出世,你会怎么拍,侧重点在哪?(学生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拿出一个方案)
4、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有了大量的读作铺垫,体会猴王形象可谓是水到渠成。让学生用上四字词语概括,既检测了学生的词语积累,又尊重了学生的自主理解。原著和动画片进行比较,使学生得出每个人对作品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再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去拍猴王出世,进一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推荐读《西游记》原著,激发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出示《西游记》原著:同学们,这就是《西游记》原著,作者吴承恩,课余时间一定得好好读读这本书,读完之后,你对《西游记》,对孙悟空、唐僧等人都会有新的感受和理解的。读的过程中,别忘了把喜欢的词句积累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引领学生走进原著《西游记》,去阅读,去感悟,去理解,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所以这一环节必不可少。)
板书设计:
14、猴王出世
活泼可爱
勇敢无畏
仙石迸裂——
毛遂自荐
聪明伶俐
——寻源称王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篇3
一、谈话引入
1、《西游记》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电视剧、动画片可能人人看过好几遍,书看过吗?知道这部小说的作者是谁吗?能简单说说这部小说主要讲了什么?9(介绍作者、主要内容等)
2、在这部小说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我们大家对《西游记》很了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老师一起来读读原著,感受感受名著的魅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猴王出世》,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感知
1、下面请同学自己读读课文,看能不能读通读顺,碰上不懂的地方可以跟同桌讨论。出示自学要求。
2、交流自学情况: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分哪几部分叙述?
板书:出世──闯洞──拜王)
三、精读课文
是呀,《西游记》吸引了一代又一代,很大的功劳你觉得应该归功于谁?(孙悟空)那这孙悟空到底是怎样的一只猴子呢?请同学读读课文,读了课文你觉得孙悟空是怎样的一只猴子?要从文中找出依据并说明。
1、神奇:石猴的出世和生活。教学课文第一段。(出示:盖自开辟以来……朝游峰洞之中)体会神奇和小说语言的精炼。
2、勇敢:石猴探洞。体会动词的作用。(出示:连呼三声……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谁最先跳出来,可见石猴是……?(勇敢胆大)你还看出了什么?体会表示动作的词。(本领大,身手不凡、机智、灵巧、敏捷等)
3、无私:水帘洞是个好地方,石猴却没有独占,能与众猴分享。
石猴跳入没中,看到水帘洞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出示:石猴笑道:“……也省得受老天之气。”)指名读。用一个词来概括,真可以说是……(天造地设)。
老师还特地从原文中找到写“水帘洞”的一段话,咱们一起来看看。(出示:翠藓堆蓝……浑然像个人家。)
4、聪明:众猴进入水帘洞后猴性大发,戏耍玩闹,早把先前的誓言忘在脑后,可此时的石猴却相当清醒,只见……(出示:石猴坐上面道……何不拜我为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什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石猴的聪慧、机敏。他不仅有过人的勇气与本领,还很有心计,天生就是做首领的.材料。)
的确,这石猴不仅勇敢胆大,还为众猴找到如此安身之处,众猴怎能不拜他为王呢?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最后几句话。齐读: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遂称美猴王。理解“拱伏无违”,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5、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四、总结扩展
1、读到这里,我们了解了猴王出世的全过程,不知同学有何话说?(人物精神、语言魅力、神奇等方面)
2、《西游记》中的故事还有很多,谁能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官封弼马温、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偷吃人参果、过火焰山……)
是呀,这么多的故事,我们都可以去读读,看看名著是怎么表达的,去感受一下名著的魅力所在。咱们也可以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篇4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猴王出世》是第五组“中国经典名著之旅”中的一篇略读课文。
在阅读理解方面,第三学段的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在阅读方法方面,继续加强精读和略读能力的培养,同时提出了浏览能力的习得。
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可指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语言文字的规律,从而达到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猴王出世》是本组最后一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
作为略读课文的近代白话文小说,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不理解的词句,可以结合注释,或略作讲解,但不逐字逐句地解释。
在读懂课文“写什么”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么写”的。在课文内容学习中发现语言的规律,学习表达的方法。让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品出经典的魅力。真正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用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位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学生学习准备:这是一篇近代白话文,语言风格与现代白话文有较大差异,一些字词的用法与意思也和现在不一样。五上年级的学生学习五下年级的课文,也为学习带来一些障碍。所以,课前,学生要根据“阅读提示”熟读课文,并能在课文中做做预习记录。
2.教师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1.揭示课题。
2.了解学生学习起点。
3.根据文前“阅读提示”,交流学习课文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1)学生回答。(2)留在你脑海里的是一个怎样的猴王?
4.小结过渡。
二、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细读描写“石猴出世”的语句
1.提问:你觉得哪句话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读,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
(2)读这段话,读出猴的'快乐和自由
2.提问:你发现这句话有哪些特点?
3细细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
4.合作朗读,读出句子的节奏和韵律。
5.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写在句子旁边,做阅读批注。
6.小结。
(二)细读描写“石猴成王”的语句
1.学生自主研读第二个问题,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体会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并做上批注。
2.同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对比品读。
4.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猴王?写在句子的边上。
5.小结。
三、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1.请选择你认为最经典的句段再读一读,或背一背。
2.总结:
读经典,不仅要读懂“写什么”,更要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篇5
学情分析:本课位于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的第二课“山川秀美”的第二课时“季风的影响”,在第一课时中,已经介绍了我国五种地形及其主要分布。这课主要通过了解五种气候类型在我国的分布和范围,以及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的学习,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学生主要生活在东南沿海地区,对季风应当是深有体会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地形的多样性对我国五种气候类型的影响。
2.知道我国的季风气候的分布及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3.知道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了解我国各地不同的气候类型及不同的.自然景观。
2.运用地图,说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及季风的分布。
3.通过读气温和降水柱状图,学会判断气候类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自己生活的家乡的气候及气候对周围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培养良好的读图和用图习惯。
3.形成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
我国的五种基本气候类型和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教学难点:
季风对四季降水变化的影响及其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由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引发学生思考,这里的“春风”是指什么风?为什么春风不能“度玉门关”呢?学完这一课,请同学们等一下来回答。
【板书】季风的影响
【新课讲解】
一、中国的五种气候类型
师:展示宁波一年四季的风景图,从宁波的天气情况出发,讨论宁波的气候类型。 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亚热带季风气候。
师:引导学生看【图3-14】 “中国的气候类型图”,讨论我国五大气候类型及各气候的主要特点。
生: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原高山气候
二、季风气候
师: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什么气候对我国的影响最大?
生:季风气候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我国的季风。
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季风?
季风是一种盛行风向随季节发生明显变化的风。
引导学生看【图3-15】“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及季风的活动”
①我国的夏季风和冬季风的风向有什么不同?从什么地方来?
夏季风主要是从太平洋和印度洋吹来的偏南风(东南风和西南风),冬季风主要是从西伯利亚和蒙古吹来的偏北风(西北风和东北风)。
②我国的夏季风和冬季风各有什么特点?
夏季风从海洋上吹过来,所以湿润、温暖;冬季风从陆地上吹过来,所以寒冷、干燥。
③季风主要影响到我国的什么地区?
东部广大地区。
④我们把受到夏季风影响比较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而西北内陆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或影响不到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以什么为界,界线是什么?
以山脉为界;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
⑤请同学们在中国地形图上描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三、季风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师:学了上面的内容,我们知道了导入部分诗中提到的“春风”指的是“夏季风”。大家想一下,为什么春风又不能度“玉门关”呢?因为这个玉门关是在贺兰山以西,为非季风区。那么,我们来看利雅得和温州的对比。
【季风的功】
师:引导学生看【图3—16】“季风的功劳”和相关的文字。
第一步:请学生先找到广州和利雅得这两个城市,比较它们在位置上的相同点。(差不多在同一纬度)
第二步:从图上读出广州和利雅得这两个城市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和降水特点。
教师引导:介绍看气温降水量柱状图的方法──点红线为各月气温曲线,蓝色柱状为各月降
水量,一般以1月代表冬季,7月代表夏季。
得出:①利雅得——热带沙漠气候;广州——亚热带季风气候
②广州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时,此时又正值我国气温较高的时候,形成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而利雅得是沙漠气候,人口稀少。
第三步: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好处?
有利于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适宜认了生存居住,所以广州人口密集。
【阅读】:“阅读卡”,从文字上进一步感受雨热同期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季风的过】
师:季风给我国带来的都是有利的方面吗?
生:不是。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3—17】和【图3—18】,说说季风产生的不利影响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利影响?
来得迟或退得早,易造成旱灾(华北的干旱)
来得早或退得晚,易形成洪水(1998年洪水)
师:受夏季风不稳定的影响,季风会引发涝灾或旱,从而影响以我国人民的生活和生活。 师:看来季风对我们来说,有功也有过。
四、课堂小结
新三字经
——季风篇
我之国 气候多
季风显 曰冬夏
夏偏南 暖又湿
冬偏北 冷又干
雨热时 利作物
不稳定 旱涝灾
功与过 大家论
五、课后思考题:为什么明朝大航海家郑和,每逢下西洋必安排在冬季启程,夏季返航?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篇6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鼓励学生课前收集资料,互相交流。并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愿望。
二、教材分析
《猴王出世》这篇略读课文是古代白话中,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并从中受到教育。
3、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了解课文的背景资料,准备重点语句的课件。
学生准备:有条件的学生阅读《西游记》。
(四)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①引导谈话:《西游记》大家都看过吧。在这部小说中,你最喜欢谁?
②进一步引导:孙悟空是一个怎样的人?
③引入: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一过程。(板书课题)(围绕孙悟空展开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①让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把句子读通顺,勾画不明白的`地方。
(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
②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主要是字词方面的),组织学生讨论解决。重点指导:“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四面更无树木遮阴”“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一个个序齿排班”
(本文文字稍显晦涩,在疏通文章上教师需给学生提供更多帮助。)
3、细读课文,了解孙悟空成为美猴王的经过。
①提问:石猴是从哪里来的?起初他过着怎样的生活?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了解石猴的来历。)
②指导分析石猴成为美猴王的过程,探讨从中体现了他怎样的特点。
(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感悟人物品质。)
重点指导下列语句:
(1)“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2)石猴笑道:“真是个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3)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4)指导读重点语句。
(5)指名复述石猴成为美猴王的经过。
(由关键语句感受石猴成为美猴王的经过,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行为的语句体会人物特点。)
4、品味语言。
①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自己喜受的句子,反复朗读。
②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引导其感受白话文独特的语言美。
(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兴趣。)
5、作业设计
①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瞑目: 遂有灵通之意:
报男挈女: 抓耳挠腮:
②石猴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6、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无私无畏 勇敢顽强 身手不凡 当仁不让 敢作敢为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