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2025/11/13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1

一、基本练习

1、倍数和因数。练习第一题,找出15的全部因数和100以内15的全部倍数。你认为对于倍数和因数有哪些值得注意?

2、第2题,一个数既是9的倍数又是54的因数,这个数可能是多少?(加强对倍数和因数的理解)

3、第3题,分一分。

4、1——20以内按照是不是2的倍数进行分类;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最小的`质数是几?最小的合数是几?

有一个数,既是偶数又是质数,这个数是几?

有一个数,既是奇数优势合数,这个数可能是几?

二、数学游戏:猜猜我是谁

(1)我是比3大的奇数。我和另一个数都是质数,我们的和是15。

(2)我是一个偶数,是一个两位数,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的乘积是18。

(3)猜数游戏:一行6、7人到前面,给大家看出谜底,象上面一样,让下面同学给出谜面,这几个人可以抢答,直到给出的谜面足以确定这个数且有人猜到这个数为止。

三、运用知识模型

1、第13页第5题。独立思考,全班讨论,明确实际上就是找90的因数。

2、第6题。中间的数其实就是这三个数的平均数,因此它们的和必然是3的倍数。

四、总结,阅读。

阅读《你知道吗?》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阅读材料。

教学反思:

这里的练习课学生完成的比较好,在3、4题学生一点难度都没有,但在1、2题上学生还是有点费力气,尤其是第二题,这里有好几个答案,对他们进行方法法的指导,学生终于可以顺利的找到全部的答案。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2

知识背景和目标定位:

《折线统计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

基于以上认识,把《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

1、观看科技展录像。看到这些画面,你想说点什么?

2、为了使大家能更清楚地了解和分析这几年参观科技展人数的情况,你认为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表示参观人数呢?

3、课前我已收集了近几年来参观科技馆的人数,并把它制成了这样一张统计表。仔细观察,你能从统计表中了解到什么信息?

参观科技展人数统计表 20xx年4月

出示问题:在相邻的两个年份中,( )年到( )年参观人数增加最快。

你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计算)

4、能不能不通过计算,换一种方式就可以直观得看出20xx年到20xx年人数增加最快呢?(条形统计图)

但是,我在科技馆发现了他们用这些数据制成了这样的一幅统计图。(课件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1)这幅统计图中,横轴表示?纵轴表示?

(2)每年的参观人数在这幅统计图上都找到吗? 谁来指着说一说。

(3)这幅统计图是通过什么来表示出每年的参观人数的?(板书:点:数量多少)

(4)思考:目前这幅统计图也只是反映出了统计表里的信息,还不能解决刚才问题?

看来这个问题有必要我们研究研究。我们不妨带着下面三个问题来看一看。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然后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2、深入探究

(1)哪年参观人数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到哪年人数没有变化?哪年到哪年人数增加最快?

分析:回到前面的问题,在统计表中想知道参观人数增加最快的是哪年到哪年,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的?那现在能直观的看出来了吗?(通过线的陡度来看)

板书:平—不变

陡—快

(3)借助这幅统计图,体会一下这几年参观人数整体变化情况。你是怎么看出的?

让学生看整条线段,感受整体趋势。

课件演示整体上升的过程。

你们是通过什么看出来的上升的趋势的?(板书:线)

总结:通过折线的起伏,来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这正是这种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数量多少,而且能够更清楚地看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补充板书:增减变化)。

3、为统计图起名字

你知道这种统计图叫什么名字吗?让学生根据这幅统计图的特点,自由起名。(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4、预测

能不能根据这幅折线统计图来猜想一下,20xx年会有多少人来参观?

总结:同学们,这只是一种猜测,不管是多是少,都有可能,要想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来参观,还要年底再作一次调查。

5、感知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我们已经对折线统计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想想,生活中你还从哪儿见过折线统计图?(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三、实践应用。

1、分析折线统计图

出示马鞍山师范附小四年级春季收费标准统计图,从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有什么想说的?

总结:全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免收学杂费了,这项改革是真正惠及到咱们千家万户的好事、实事,使得大批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儿童能重返校园,是义务教育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2、聪聪、明明两人患病期间体温变化的统计图

请学生当小医生,分析一下聪聪和明明体温变化情况。

3、“小华学习了折线统计图,觉得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很明显,就去文具店作了调查,并绘制了一幅统计图。请你认真观察分析这幅折线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不同文具的销售情况)

(1)让学生体会到若描述的是不同事物,则需要制条形统计图;若描述同一事物的变化趋势,则制成折线统计图。

(2)如果想让它合理,怎么在这张统计图上作一些简单的修改?(改成条形统计图)

(3)做完这个问题后呢,就给咱们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绘制折线统计图,在什么情况下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个问题其实是以后要研究的内容,你们刚才的发现已经很了不起了。

四、拓展。

(课件图文并茂出示)探究我国历史,于上古时代已能看见统计图理念的身影。周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显示已使用“分组”的观念区分大、小事,并运用实体的图像表达所观察到的事象。

到商汤推行井田制度,把地划为九块,形如井字,八家各分一块为私田,中为公田,显见井田制度已略具统计图之轮廓。

到宋代,南宋史学家郑樵的图谱思想等,则与现代统计图表的制图原则相近。

至清朝,统计图已广泛的`制作与运用,包括农工商统计图、交通统计图及教育统计图等。至今,统计图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也演变出形式各异的统计图。除了我们已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以外,还有柱形统计图、饼形统计图、面积统计图、雷达统计图等等。

师:孩子,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无穷无尽的变幻,造就了无以计数的物象形态。其实在自然界中也存在天然的统计图,看(课件出示树的年轮)这不正是大自然的杰作吗?

五、教学反思。

我教学复式折现统计图这节统计课的内容,感觉有许多应该改进的地方。

在设计课的时候,我力求做到让孩子们在感知单式折现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上,体会到二者的局限想以及复式折现统计图的优点。复式折现统计图便于比较两个数量的变化情况;便于比较两个数量总体发展趋势和阶段发展情况;同时对发展的数量作出简单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本着这样的设计理念,我尽量将课堂设计的内容丰满一些,训练点广泛一些,同时在发现中获取学习数学的乐趣。

但是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没有备透学生。

首先,学生的课前复习没有做好。

课前,我应该让孩子们做好单式折现统计图的复习,在复习中巩固绘制的方法,技巧。即:描点,标数,连线。毕竟这是四年级的知识,时隔一年时间学生已经将知识遗忘差不多了。另外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这节复习课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果做好了复习,那么本节课的重难点也一定会得以突破。

其次,对于此类统计学的数学知识,应该给学生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例如:某一数量总体呈现何种趋势;某一阶段呈现什么趋势;波动较大;平稳发展等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如果教师能够相机真确引导,学生就不会在课堂中感到无话可说了。课下我问过许多同学为什不举手回答问题呢?他们说,不知道怎么说服清楚。

第三,教师过于相信学优生,导致出现绘图马虎现象没有及时更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又一次清楚的认识到备课更应备好学生,不能单凭自己的“一厢情愿”设计课。要知道,再好的预设,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这样的生成才会精彩。一堂课可以不完成教学任务,但必须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毕竟我们的课堂不是作秀。平时中求发展才是真正为学生着想。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3

[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探索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书中例题选取的素材是先用每次能框两个数的方框在写有1—10这10个自然数的表中框数,用移动方框的办法看能求出多少个不同的和,让学生自选策略找到答案。然后改为每次框3个数、4个数、5个数,看一看各能求出多少个不同的和,并把操作探究的结果列成表。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探讨方框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得到的不同的和的个数与图形平移次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被覆盖的图形的方格总数、每次覆盖的方格个数与总次数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本节课要寻找的规律。“试一试”和“练一练”旨在运用所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努力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探索简单图形沿一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覆盖次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微导入,大学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20xx年对咱们南京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对,20xx年青奥会在南京举办,但,小明却被一个关于“20xx”的数学问题难住了。请看:

师:用这样的方框可以框出4个数,他们的和是:1+2+3+4=10,移动这个方框就会产生新的和:2+3+4+5=14,一直移动下去,每次框出4个数的和会相同吗?移到20xx,一共可以框出多少个不同的和?……(环视)绝大多数都陷入了思考?什么感觉?——哇!好难啊!

怎么办?别急,别急,读读华罗庚爷爷的这段话,也许有启发:轻声读一读:

“要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原始又不失重要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师:研究数学要“善于退、足够的退”,这怎么退,有什么想法了吗?

是的,20xx个数,太多了……退一退!!用几个数研究恰当?

每次要框出连续4个数……也挺多……先研究每次框几个数?

1 2

1 2345678910

1 23456789101112…20

(数的总数少一些,但又不能,每次框出的数少一些……)

对的,2个太少,20个有点多,10个正正好。

在2连框、3连框、4连框、5连框,也先选少一些的2连框研究。呈现:

1 2345678910

二、微探究,大收获。

出例题: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这个便于研究。独立研究一番你一定能找到结论。

可以:

A列举所有的和;

B连线得出所有的和;

C圈出所有的和;

D平移出9个和;

E看头法;10—1

F看尾法;10—(2—1)

梳理整理。

同学们真棒,想到了这么多方式找出了答案,我们来梳理一番,看看能有什么发现。PPT回放两遍。列举依次加的、连线的、画圈的、移动的,仔细观察,这些做法都在做一个相似的动作(站起来手势模仿下平移),有什么共同之处:

(1)(都在平移)都在平移,平移了几次?9次?(一起数数!)

(2)唉,明明平移了8次,怎么得到了9个和呢?(覆盖的第一个的和不算平移)。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理念,让学生形成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意识。]

三、微深入,大感知。

师:(指着黑板)真棒,刚才研究连框两数,有收获,那接下来就该研究:连框3个数。我们每次框出三个相邻的数,方框要平移几次?

可以得到几种不同的和?大家跟我一起数。

一共平移了几次?(7次)一共有几种不同的和?(8个)

现在难度增加了,敢不敢跟着老师一起挑战更高的难度呢?如果在表中每次框出4个数,方框要平移几次?可以得到几种不同的和呢?连框5个呢?

汇报结论,相机追问:

A汇报结论,方框将平移几次?(齐数验证)现在这么快就知道平移次数的?有同学,不移就知道平移次数了!(给小组鼓励)

预计:生1:和—1=平移次数;生2:从上往下看,减少;生3:10—5=5(次)

四、微总结,大发现。

师:来之不易的数据啊,仔细看看,似乎有规律蕴藏其中啊……你有什么发现?

大家非常棒,看来,已经没有什么难题能挡住大家学习的脚步了,咱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每次平移的过程和得到的结果。

总个数框的个数平移的次数不同和的个数

10289

10378

10467

10556

核心问题:

A:和的个数与平移次数有关系吗?(对,知道平移次数,+1就得到了和的个数!)

B:怎样能很快知道平移次数?(没错,用数的总数—框的个数=平移次数)

学生可能得到: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几的个数相加正好是10;有几种不同的和比平移的次数多1;每次框的个数越多,平移的次数与有几种不同的和就越少;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增加1,有几种不同的和就减少1……

我们可以怎样迅速的算出有几种不同的和?

总个数—每次框出的个数=平移次数

总个数—每次框的'个数+1=得到的不同的和

如果每次要框6位数呢?一共会有几种不同的和?

同学们通过探索找到了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发现并概括出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

五、微应用,大未来。

1、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规律?举个例子说一说。

“购物街”的现场一排有18个座位。小芳和小英是孪生姐妹,她俩要坐在一起,并且小芳在小英的右边。在同一排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如果把“小芳在小英的右边”去掉,还是17种吗?为什么?

2、下面是小红设计的一条花边:每次给相邻的两个盖上红色的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13—2+1=12种。

[设计意图: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以上两道实际问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有序思考的习惯,增强学生运用规律的灵活性。]

六、微生活,大数学。

还记得小明被难住的题吗。移到20xx,一共可以框出多少个不同的和?(这么快就有答案了!怎么知道的。)是的……

1 23456789101112…20xx

我们可以直接用我们总结出来的规律去计算:

总个数—框出的个数+ 1 = 得到不同和的个数

20xx—4+1=20xx(种)

谢谢你帮小明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七、总结,渗透数学文化。

这节课我们的收获真不少:

学会了:用平移的方法,按顺序移动。

知道了:有序做事,不重复,不遗漏。

我们还通过探索总结出了新规律:

总个数—每次框出的个数+1=得到的不同的和。而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皆有规律,正如大科学家开普勒所说:“数学就是研究千变万化中不变的规律。”愿你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去探索大千世界中无穷的数学奥秘。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小数除以整数

(教材第24页例1)

教学目标:

1、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小数除以整数。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类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4、结合教学内容,在适当的教学情景中向学生渗透简单的法制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法制意识与法制观念。

5、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主要渗透《全民健身条例》。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224÷ 4 256÷ 6 345÷ 15

2、重点说说224÷ 4这道题是怎样算的。引导学生复习整理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二、创设情景:

1、情景图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请看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根据图上你们了解了哪些信息?

学生:在公园里有很多老人、小孩在锻炼身体。

学生:现在我们生活好了,注意锻炼身体的人也多了。

教师:我们再来看这组图片(出示运动员的成绩图片)

教师:体育健儿们为了国家的荣誉在大赛中勇敢拼搏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同学们,为了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为了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国家颁发了《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条例》中规定:我国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为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国家逐步为各地完善体育设施,为人民创设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

2、出示:《全民健身条例》

第二十一条: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活动。

第二十二条: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的运动会;有条件的,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远足、野营、体育夏(冬)令营等活动。

三、教学新课:

1、出示例1: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22.4÷4)

师:这里的除法和前面学的除法相比,有什么不同?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教师: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分组交流讨论情况:

学生:22.4千米=22400米22400÷4=5600米5600米=5.6千米

提问:在用这种方法计算时有什么感觉?(比较麻烦)

2、下面我们一起探讨一种简便算法,就是直接用小数除以整数。教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计算完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3、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指导学生列出竖式后,教师先把被除数小数点及后面的4盖住,问学生:22除以4会计算吗?算出来后接着问:余下的2表示什么?(表示2个一)

这时把盖住的部分揭开,并且把小数点后面的4写在2的后面,问学生:这个24又表示什么呢?(24个十分之一)。

师:现在用24个十分之一除以4,每份是多少呢?(每份是6个十分之一)。怎样在商上面表示6个十分之一呢?(在6的前面点上小数点)。

提问:用这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和把22.4千米化成米计算的结果相同吗?(相同),说明了什么?(说明这道题的结果是正确的)。

观察:我们今天所学的22.4÷4和我们复习题的整数除法224÷4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经过上面的探讨,你觉得应该怎样计算小数除法呢?按整数除法的方法计算。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5)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

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同数位是对齐了的,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师:同学们赞同这种说法吗?(赞同)老师也赞同他的分析.

教师:大家会用这种方法计算吗?(会)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算一算.

四、拓展知识外延

1、列竖式计算。

25.2÷6 34.5÷15

2、计算下列各题。

9.42÷6 94.2÷6 87.64÷7 876.4÷7反馈后教师问:如果计算出第一题的结果是1.57,你能估计出第二题的结果吗?已知第三题的结果是12.52,你能说出第四题的结果吗?为什么?

生:看被除数的小数点。师:看被除数的小数点想什么?

生:想商的小数点。

3、根据5823÷3=1941,口算下列各题。

58.23÷3=5.823÷3=582.3÷3=

五、课堂小结

(一)启发学生总结本堂课的知识。

(二)教师归纳总结。

六、作业布置

1、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24页的“做一做”。

2、课外作业:完成同步练习。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因数与倍数(P12-13例1及P15题1、2)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指名生说一说)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齐读教材第12的注意。

二、自学预设:

1、仔细看例一,什么叫因数和倍数?像这样的乘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之间还有另一种说法,你想知道吗?

2、怎样找因数?例如18,36的因数是什么?

3、因数有什么特点?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多少?有几个因数?(举例说明)

尝试练习

试着完成P13的做一做练习

三、认识因数与倍数,展示交流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师:从12的因数可以看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18的因数有: 1,2,3,6,9,18)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课件出示

5、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我的质疑

1.谁能举一个算式例子,并说说谁是谁的因数?

2.讨论:0×3 0×10 0÷3 0÷10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3.注意:(1)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但不包括0。(2)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名称的“因数”,两者不能搞混淆。

四、反馈检测

1.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得因数?

16和2 4和24 72和8 20和5

2.下面得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3、完成P15第2题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讲评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五、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18的因数有: 1,2,3,6,9,18

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6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全班共有学生29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上进心,但接受能力还有待提高,学习态度还需不断端正。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二、 教材分析

1.“简单的统计(一)”

统计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统计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总结和改进工作,然而仅凭经验和感觉是不能把握事物的发展的。我们还经常需要通过数量的分析来评价事物的发展情况,并从中发现规律,指导以后的工作。统计工作就是把工作中有关的大量数据收集起来,经过整理、计算和分析比较,来发现事物内部的规律,来研究和评价事物的发展情况。

本单元教学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编制和分析各种统计表的方法。最后,教学求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将来在第十二册中还要进一步教学统计表和统计图等知识。

2. 长方体和正方体

学生在低年级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体。在前面几册教材中还学习了一些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本单元教材是在此基础上教学的。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是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

3. 约数和倍数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以后学习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整数的知识,即数论中最初步的知识,还为学生到中学学习因式分解做些准备,使学生加深对整数的认识,还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本单元教材概念较多,内容比较抽象。重点是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由于目前在实际教学中奎逊耐彩条的运用并不是很广泛,根据教学反馈的情况来看,用图解的方式也完全可以使学生理解分解质因数的原理,奎逊耐彩条在此的作用并不十分显著。因此,此次修订把利用奎逊耐彩条来分解质因数的有关内容删去了。但是在讲约数、倍数、最大公约数等内容时,仍保留奎逊耐彩条的形式,帮助学生借助直观进行理解。

4.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这部份内容是在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约数和倍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解答分数运用题打好基础。本单元是分数教学的重点,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根据《大纲(试用修订版)》的要求,删去“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中的“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但是,我们认为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仍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需要让学生掌握,故把这部分内容移至本单元。

5.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法则,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在第七册学过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技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解决问题

●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

●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四、教学措施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二)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与第一学段的学生相比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让学生通过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加深对不同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并且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到丢弃塑料袋的行为会对大自然造成污染,以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