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莫高窟》教学设计(精选8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莫高窟》教学设计 篇1
教学思想:
揣摩字词,品味语言;激活思维,触动情感;引导意境,打通文脉;简单的说,就是读一段文,展一副画,悟一段情。
教学思想:
注重细节,用足教材,用心设计,夯实工具性,点亮人文性;本着尊重教材,尊重学生,尊重课堂的原则让文本的本身的特点尽情展现,使课堂更加洁净,整个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第一课时:
一、谈话。了解“窟”不是一个平凡的洞穴。
1、互动——导入——读题。
2、抓“窟”,什么意思?
3、“窟”随处可见,实非平常,对莫高窟有什么不平凡的东西呢?是什么让作者如此的神往,如此的留恋,如此的痴迷?
二、读文。感受“窟”这个不平凡的山洞。
1、有什么?(乱)(不乱)
2、整段归意。
评价,人们如何评价。概括成词,与上面形成段落基本层次,而后,再还原成句子。
3、评价,人们如何评价。
①首句(第一自然段第一句)与尾句(最后一段第一句)。
②连句。
③加因为把所有的句连起来。
④用“因为……所以”或“之所以……是因为”反复对句式进行训练,训练的比较彻底。
三、理解。理解“窟”里那份人民的智慧。
1、就是这样再读上述语句。
2、果真如此吗?
3、先找写彩塑段,再找写壁画段。
4、自己轻声读,边读边思,用文中一句话来说明结晶的原因。
5、训练过渡句。
①仔细读,思,为什么找这句话,我们发现这句话前半句是说……,后半句是说……
②好个精典句,前半句概括上段之意,后半句又引出下段之意。
③言简意赅,好不精练,再读,你会发现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④好一个“精妙绝伦”,好一个“宏伟瑰丽”,难怪人们给了它这么高的评价,读过渡句。
好美的莫高窟,好不平凡的.山洞,你想了解那“彩塑”的“精妙绝伦”,还是想了解那“壁塑”的“宏伟瑰丽”。
四、感悟。“窟”里那份辉煌的世界。
解决二段
读:思“精妙绝伦”体现在什么地方,用词语回答,读、再读、思考,理顺构段方式。
① 乱说,理词,这句话说的是哪个词。
② 不乱说,三者加一起就构成了“精妙绝伦”。
③ 这样的“彩塑”美吗?不,不够,因为还没有让给我们想得到,文章又作了具体阐述。
④ 找出四字词。
⑤ 组词,连读。
⑥ 美吗?好不平凡的洞穴,这就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迎来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游人的啧啧称叹。
⑦ 现在我们再把这些词语还原回句子,有意分成三层,再转眼组成一整段,指导朗读,想作者是怎样把彩塑写得如此精妙绝伦的?
⑧ 引导学生回答:作者紧紧围绕……这句话来写,为了更好的说明彩塑的精妙绝伦,又具体的介绍了……,更为生动的是写了16米这个特写,让彩塑变得惟妙惟肖,最后,再次总结,照应中心,让精妙绝伦这个词在啧啧赞叹声中得以升华,得以验证。
⑨ 孩子们,自己先读一读,你能读出这种自己的感觉吗?
⑩ 试读——抽读——导读——评读
回读中心句。
解决第三段
① 看完“彩塑”的“绝妙精伦”,我们再去看那“壁画”的“宏伟瑰丽”。
② 抓句。
③ 宏伟,为什么?理解感受数字。
④ 如何的瑰丽,从几方面写的?
美丽吗?多么美,美成什么程度,作者只举了一个例子,只是一个例子。
读:普普通通的一个例子,只是一个例子,作者却用了几个有的?五个够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莫高窟》教学设计 篇2
确定研究主题《莫高窟》教学设计 篇3
情景导入《莫高窟》教学设计 篇4
自由交流《莫高窟》教学设计 篇5
《莫高窟》教学设计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莫高窟》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莫高窟》教学设计 篇6
【教材版本】苏教版第九册
【教材解读】
莫高窟也叫“千佛洞”,是我国著名的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甘肃敦煌东南。现存壁画和雕塑作品共四百九十二窟,计有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二千一百余尊,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教材通过对莫高窟里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经洞的介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历史穿透力,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教育的理想教材。
【设计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为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独特体验和思想启迪;要让学生的情感与课文共振,和课文一起心跳。要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学习目标】
1. 知识能力: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了解敦煌莫高窟艺术的特点。
2. 情感态度:感受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体会敦煌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激发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清王朝腐败无能憎恨的情感。
3. 过程方法:学会自主学习课文,读懂课文的内容;学会提出问题,与他人合作确立小组研究的问题;学会搜集、筛选资料,对资料进行加工、组合,学会写研究报告。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莫高窟的资料,如相关图片,文字说明等,为课文学习作好铺垫。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走进生活
1.同学们,你看过寺庙里的佛像吗?欣赏过墙壁上的绘画吗?能说说你的感受吗?你玩过泥塑吗?喜欢绘画吗?能谈谈你的创意吗?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和泥塑、绘画有关的课文《莫高窟》。
设计意图:
从生活经验出发,缩短学生与课文的心理距离,把学生带入语文学习情境。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激疑导思: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呢?
2.初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词语和句子多读几遍。
(2)结合具体的语句理解词语的意思。
(3)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莫高窟哪些方面的情况?
3.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用一两句话说说莫高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指读课文:你想读哪段就读哪一段。
(3)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莫高窟哪些方面的情况?
设计意图: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遵循学生“整体——部分——整体”的认知规律。“你想了解什么”激发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
三、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针对课文不明白的地方,你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吗?
2.学生汇报,老师相机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当即解决,有些问题可供学生课堂选择研究,如:莫高窟彩塑、壁画有什么特点,藏经洞的文物是怎样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的,为什么说莫高窟艺术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等。
3.那么,你打算怎样去解决问题?
4.我们不急着去回答这些问题,先把描写莫高窟彩塑、壁画、藏经洞的内容找出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
课程改革的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进行探究性阅读,会让我们的课堂学趣盎然。
四、 精读品味,点拨提高
1.你想读哪一段内容?(根据学生情况随机进入)
2.品读“彩塑”一段。
(1)朗读感受:莫高窟彩塑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
(2)欣赏影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感受莫高窟的彩塑。
(3)品味体验:欣赏了彩塑,再读读课文,说说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4)对话追问:同学们,我们学会品味语言还不够,还要学会和课文对话,课文这样描写想告诉我们什么?学会追问我们的古人,他们塑造这惟妙惟肖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他们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5) 感悟:你能把自己对莫高窟彩塑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6)配乐朗读“彩塑”这一段。
(7)想象说话:如果你站在莫高窟彩塑面前,你会怎样啧啧称赞?
3.总结言语感悟的策略:朗读感受→品味体验→对话追问→美读感悟。
4.自主品读“壁画”一段,读后汇报交流。
5.欣赏莫高窟壁画的影片:品读了课文,欣赏了影片,此时此刻,你站在莫高窟壁画面前最想做的是什么呢?
6.品读“藏经洞”一段。
(1)你读懂了什么?
(2)观看关于藏经洞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掠夺的影片。
(3)了解到这些情况,你有话想说吗?你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4)带着这种情感读读课文。
7.语言积累:你喜欢哪一段就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
设计富有层次的阅读、感悟、欣赏等环节,让学生在读中倾注自己的感情,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 确定主题,深入探究
1.通过品读课文,我们感慨万分,情绪高涨,激情飞扬。面对这些问题, 仿佛有满肚子的话,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下面我们将进一步去研究。
2.老师为你们研究问题提供了一些资料,面对这些资料,我们该怎么做呢?
(1)围绕研究的问题,学会浏览性阅读,搜集与自己研究问题有关的资料。
(2)围绕研究的问题,学会筛选性阅读,确定哪些资料是需要的,哪些资料是不需要的。
(3)围绕研究的问题,学会创造性阅读,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加工、组合, 特别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3.小组确定研究的问题,分工、合作研究。
4.汇报研究的成果,举行“敦煌研究报告会”。
5.课后进一步完善研究报告,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布到网站上,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决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在此基础上深化延伸,沟通课堂内外,升华学生的阅读体验。该环节的设计目的还在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搜集信息探究问题的能力。
六、 总结谈话
最后,我想用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的话来结束我们今天的畅谈:
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它把人性神化,赋予造型,又用造型引发人性。于是,它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它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在它的怀抱里神人交融,时空飞腾,于是,它让人们走进神话、走进寓言。在这里,狂欢是天然秩序,释放是天赋人格,艺术的天国是自由的殿堂。我们是飞天,飞天就是我们!
设计意图
以富有激情的朗诵结束全课,让学生的情思随课文一起跃动,再一次浸染在艺术的海洋中。
【自我评点】
一、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了体现“全面”和“综合”,无论是“总目标”还是“阶段目标”,都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方法、习惯”这三个维度提出。为此,努力做到:让学生学文章本身,让学生说自己要说的话,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本设计言语感悟的策略是:朗读感受——品味体验——对话追问——美读感悟。让学生读出情感,通过启发想象,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情感积淀,启动情感,学生读起课文来才能找到感觉,读出味道。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让语言所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我们作了如下设计:如果你站在莫高窟彩塑面前,你会怎样啧啧称赞?品读了课文,欣赏了影片,此时此刻,你站在莫高窟壁画面前最想做的是什么呢?等等。
三、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阅读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阅读学习的方式。“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潜心读书,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设计时,注意让学生进行各种层次的读书,注重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进行探究性阅读,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性阅读,以此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的内容。
总之,在我们的课堂上,目标尽可能让学生确定,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提出,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内容尽可能让学生选择,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努力使学生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激情燃烧,自始至终和课文一起心跳。
《莫高窟》教学设计 篇7
1、导入:
在我国西部甘肃省漫漫黄沙之中,有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这就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全,规模最宏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窟艺术宝库莫高窟。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游览了莫高窟,那莫高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2、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莫高窟,去感受它那迷人的魅力。
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内容,很自然地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情景氛围。
使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点击进入莫高窟网页,认真阅读2-4小节,网学习。
2、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
3、通过在线测试、学与玩来巩固所学知识。
1、带着一定的学习目标,利用教师准备的网站进行自主学习。
2、利用位置或兴趣爱好组成各个不同的兴趣学习小组,学习相关内容,讨论相关问题。
3、学习之后可利用在线测试和学与玩来测试一下自己所学的知识。
1、通过学习指南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研究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团队精神。
3、通过在线测试和学与玩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自由交流
1、组织学生进入讨论交流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也可以提出质疑。
2、教师可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交流,对学生的发言作点评。
根据自己对知识的学习,进入讨论交流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见解。
1、通过畅谈深化学生对莫高窟的认识。
2、培养学生解释、组织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3、在讨论交流里畅谈就像同学们平时聚在一起讨论问题一样,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交流的氛围。拓展
延伸
1、引导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带领游客边游览边介绍。
2、把学习所得利用计算机制成演示文稿、WORD小报等形式,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引导学生课后继续通过信息博览上网浏览相关网站,并且提供为学生解题的教师留言簿。
1、组织学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莫高窟的美丽风景。
2、通过信息博览继续了解有关莫高窟的资料。
3、如果还有什么疑问可以给教师留言,教师会给你满意的回答。
1、通过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课文内容,把知识消化透彻,把知识用活。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快速收集、处理、组织信息,逐步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用留言的方式来及时交流解决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交流的快速、方便。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