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
【设计依据】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自我感悟是学生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拓宽、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丰富学生语言实践的形式。学会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
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4、通过学习,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组织游戏:
全体同学立正站好,两臂侧平举,一动不动地站立,看谁坚持得最久。然后让同学谈感受,再面向全体同学谈话。你觉得一分钟长吗?
2、一分钟可以说很短,也可以说很长,在某种情况下,要克制自己,坚持一分钟也是不容易的。我们今天学了课文《一分钟》以后,对一分钟的体会一定会更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课文,听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题中的一分钟在课文中指什么?
3、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4、学生质疑。
三、合作探究,感悟课文
1、思考:
迟到一分钟怎么变成二十分钟呢?认真读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交流,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
3、集体交流:
你们小组都读懂了什么?
(教师相机指导。)
4、指导学生朗读。
5、读完课文,你觉得这一分钟重要吗?为什么?
四、结合实际,自主学字
1、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生字:
读准字音、给生字找朋友、自学生字笔顺,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
2、教师板演范写,学生在书上描红练习。
3、将学生写的生字展示评比。
五、深化认识,实践拓展
1、组织学生从活动中体会一分钟的价值。
⑴ 通过查资料说明,人们一分钟能做多少事。
⑵ 在你的生活中,一分钟能干多少事?动手试一试。
2、以我一分钟能做什么为主题,交流自己的切身感受,体会时间的宝贵。
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2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平行四边形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它在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这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平行四边形的图案,还包含其性质在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实际应用。
平行四边形,是建立在前面学习了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之上,将要学习的特殊的四边形。本节课是平行四边形的第一课时,主要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边、角的性质。
关于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在小学,学生已经学过,并不会感到生疏,但对于这个概念的本质属性,理解的并不是十分深刻,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本节课,平行四边形的定义采用的是内涵定义法,即“种概念+属差=被定义的概念”。在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中,大前提是“四边形(种概念)”,条件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属差)”。“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是平行四边形独有的、用以区别于一般四边形的本质属性,这也是平行四边形概念的核心之所在。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揭示了平行四边形与四边形的隶属关系、区别与联系,反映了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属性。同时,它既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又可以作为平行四边形的一个性质。
关于平行四边形边、角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相对于定义中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是由位置关系向数量关系的一种延伸;“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相对于“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是由“相邻的角互补”产生的思维的一种深化。同时,两条性质的探究,经历的是“感知、猜想、验证、概括、证明”的认知过程;两条性质的研究,先从边分析,再从角分析,再到下一节课的从对角线分析,提供的是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一般思路;两条性质的证明,渗透的是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的'一种转化思想,而添加对角线,介绍的是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的一种常用的转化手段。
在本章的后续学习中,对于几种特殊的四边形,其定义均采用的是内涵定义法,并且矩形和菱形的定义,均以平行四边形作为种概念,所以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作为“核心概念”当之无愧。关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也是后续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这些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都是在平行四边形性质基础上扩充的,它们的探索方法,也都与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索方法一脉相承,因此,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在后续的学习中,也是处于核心地位。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①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性质。
②学会用分析法、综合法解决问题。
③体会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④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思维品质。
(2)目标解析:
①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性质,会根据概念或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②通过有关的证明及应用,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逐步学会分别从题设或结论出发,寻求论证思路,学会用综合法证明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之间和性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认识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等。使学生体会到事物之间总是互相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进一步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④通过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使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思维品质。
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二、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黄土高坡》
1.导入:
一曲激昂高亢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不是鲁迅笔下的杏花春雨江南,这里没有小桥流水人家,这里也没有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这里只有奔腾的黄河,只有酱色的黄土,只有火红的高粱,只有朴实、剽悍的西北汉子
(多媒体展示图片:黄土高原、黄土、黄河、红高粱、西北汉子)
今天,就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踏上这片曾孕育出横扫六合的秦朝、大一统的汉朝、号称“唐帝国”的唐朝的神奇土地,去安塞古镇,去聆听那从20xx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鼓声,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安塞腰鼓
2、多媒体介绍安塞腰鼓,学生欣赏
(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诞生于黄土高原,是一种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独特而优秀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在古代它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它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本来,一个人,一面鼓,没有稀奇的地方,但是脚下古朴厚重的黄土高原,耳边奔腾咆哮的滚滚黄河,给它注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下面让我们跟随作家刘成章一起展开想象的翅膀,从文字中体会这腰鼓声中激情
三、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感气势
1、欣赏电视散文《安塞腰鼓》的激情诵读,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请大家在听的过程中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读音并品味文章的感情基调,可小声跟读
师过渡:“好一个安塞腰鼓!”此时此刻,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你欣赏完这个短片的心情和感受吗? (惊心动魄、气壮山河、气势磅礴、气冲斗牛) 整篇文章的确是极富震撼力,文章中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连一个高潮,是否给了你阅读的冲动和快感?请你带着满腔的激情,以饱满亢奋的精神,豪迈富有穿透力的声音放声朗读吧在读的`过程中划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住一会为老师同学来一次震人心魄的朗读表演
●找感觉
2、自由朗读,划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和语句
朗读指导:
四部朗读法:
1.大,大而不喊;2.慢,慢而有情;3.快,快而不乱;4.稳,稳而有度
简单解释:大,就是读的声音要大,即使读错了,也要大大方方的读出来,这样别人才可能给你指点大而不喊,不要扯开喉咙,要让听到的人知道你在读课文慢而有情,要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感情,是高亢还是低沉,是欢快还是悲伤等等快而不乱,讲究把文章读熟稳而有度实际上是前三点之后的总结,是一种效果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前三步的阅读,根据自己对文章的体会,读出的课文,该高的高,该低的低;该快得快,该慢的慢;该高亢的高亢,该低沉的低沉;该欢快的欢快,该悲伤的悲伤
“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比风采
3、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验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可以小组展示,可以个人展示,看谁读得感情充沛,气壮山河
●知内容
4、用“ 好一个________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可用自己的语言,也可用文中的语言
(“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课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表达了作家对安塞腰鼓的赞美,这句话是--“好一个安塞腰鼓!”(板书)它每出现一次,又分别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哪个方面的“好”?(小组合作交流)
第1次出现主要是赞美安塞腰鼓表演时壮阔、火烈的场面火烈的舞蹈场面美
第2次出现是在赞美安塞腰鼓隆隆隆隆的沉重的响声激越的鼓声美
第3次出现是赞美充满力量的动作和舞姿击鼓的后生美
第4次出现是赞美安塞腰鼓表演能激起人们丰富的想像变幻的舞姿美
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把小数化成分数。
2、掌握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把它们化成小数。
3、抓住部分分数在化小数时要在十分位等添“0”的难点,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能力,从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分数、小数的互化。
教学难点:
部分分数化小数时要在十分位等添“0”。
教学过程:
一、直揭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二、探讨“互化”的意义
“互化”是什么意思呢?
把小数化成分数,或者把分数化成小数,到底有些什么作用呢?
三、探索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
1、探索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a、既然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有这些作用,那就要学好它。先来探讨一下小数化分数,请试着把“0.3”化成分数。
b、反馈,说说对不对,有办法证明它们是相等的吗?(0.3的`计数单位是什么?表示什么?)
如:0.3是十分之三,所以0.3=
c、第二次尝试;是不是只会这一个呀,我这有几个小数要化分数,我不会做了,你们能帮一下吗?出示:
将下列小数化成分数:
0.03、1.25、0.375、1.071
你们觉得哪几个难一些,如果哪些地方比较容易错的,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给我友情提示一下,以避免发生错误。
d、再反馈:(讲评)
现在看来你们已经会把小数正确地化成分数了,这几个小数我也差不多会了,可我担心如果碰上别的小数,我又没把握了,你们能告诉我小数化分数到底应该怎么做呀!
探讨方法。(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能约分的再约分)
四、现在我们来个倒车,试着把分数化成小数,这个变化比较多,今天我们先来研究分母是10、100、1000……的一些分数,怎样化成小数,
a、探索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出示:
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
如有觉得容易错的,可用自己的方式给别人以友情提示。
b、反馈,谁能说说怎样把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重点是部分分数化小数时要在十分位等添“0”要举一反三,举个实际例子)
五、练习。
1、趣味练习
先做一个智力小测试,看看你们够不够聪明,反应够不够快。
知道我哪个是左手、哪个是右手吗?听指示做动作:以同桌两人为标准,座位靠我左手边的同学举一下右手,座位靠我右手边的同学站起身。测试完毕,全部通过。看来大家都是蛮聪明的嘛,完全可以来客串一下老师,相信会顺利完成下面的活动,有信心吗?
左手边的同学出4个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是真分数,也可以是带分数,右手边的同学出4个小数,可以是一位、两位、三位……的纯小数或者带小数。将出的题目交给旁边的同学,然后各自完成:拿到分数的就化成小数,拿到小数的就化成分数,做完后交还给出题的同学,由出题的同学批改。
反馈:批完后交还给做题的同学,自己检查,如果发现有批错的请举报一下,反馈评比。
2、语言交流
当一回老师很过瘾吧,是不是觉得很容易,长大想当老师吗,像刚才老师不会做了的话,就让你们教我做,呵呵,不懂就问是个好习惯,不过你们得明白,如果老师真的不会把小数化成分数的话,今天就没资格当老师了,刚才只是跟大家做了个游戏罢了,所以你们得好好学习,为以后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打好扎实的基础。
接下去请大家再回来做学生,由老师来考大家了。
3、将下列几个分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2.49、2.409、
4、从下列数中找出比小,但又比0.375大的数,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6.12、3.07、、、、、0.3
5、计算:张大爷花20元钱买来2.5千克菜油,烧菜用去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六、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都有些什么收获呀?
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
2、交流从故事中得到的收获。
3、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
一、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神话故事吗?大家都知道哪些什么神话故事呢?
生:愚公移山、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的可真多啊!老师今天呢,要带大家学习一篇神奇的神话故事,名字叫做《夸父追日》(写课题)
二、教学过程
(一)检查生字词
孩子们,老师昨天让大家在课下预习了在文中出现的字词,现在呢,老师要来检查一下(出示幻灯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幻灯片里出现的词语,大家自己先熟悉一下。
生:(自己读)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一个词语“虞渊”是什么意思呢?
生:太阳落下的地方(教师给予及时评价)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读一遍后可以分男女生读等多种方式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我们在熟悉词语后,一起来想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出示要求
用简单的话说说,概括文章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找学生谁说,及时给予评价。
师:孩子们总结的都很全面,但是不够简练,老师给大家出示一份简单的一段话(出示幻灯片)
(三)孩子们,夸父追到太阳了吗?可是他为什么还要追赶太阳呢?
孩子们,我们现在从课文中找一找。(预习课文的同学很容易从第一自然段找出来,在这里向学生普及夸父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导孩子们明白夸父不是为了一个人的利益而是为了整个部族的利益,为了让大地充满光明。)
(四)精读课文,体会神奇
师:接下来,夸父开始追赶太阳了,夸父追赶太阳的`过程处处充满了神奇,我们现在再来读一下课文,边读边画出让你感到神奇的句子。
1、学生一:“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两千里”
师:那这句神奇的地方在哪儿呢?或者它吸引你的地方在哪儿?(引导孩子们出表示神奇的词语)
学生:人一般不会一眨眼就跑两千里
师:孩子,那你能说说哪些词语让你感到神奇吗?
生:像风似的奔跑,一眨眼,两千里
师:那你能带着你的神奇读一下这个句子吗?(学生读)
生:(读)《夸父追日》公开课教学设计
师:孩子们,你所感受到的,也是陈老师所感受的,孩子们,可以眨一下眼睛,这个时候,夸父已经从北京跑到上海了,再眨一下眼睛,又从上海回到了北京,像风似的,像什么风呢?
生:台风,龙卷风,飓风等
师:孩子们。龙卷风一小时才160里,而夸父一眨眼都两千里呢,大家可以大胆想象一下,能多大胆,就多大胆,要知道,神话最大的特点就是大胆想象,那大家可以想象这句话应该怎么读。
2、生:“夸父伏下身子……可是还没止住口渴”
师:认为神奇的地方在哪儿,我们应该把那种神奇融入到我们的文字中呢?
注意“霎时间”一词
3、“他还没到大泽,就像一座大山……巨响”,重点体会“巨响”
4、“昨天倒在原野上的夸父……”这是一个重点句,即变化的神奇,让学生体会夸父变成大山,手杖变成桃林的神奇。
5、孩子们,夸父在倒下的时候变成了桃林,孩子们夸父在倒下之前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动作,是什么?(向前一抛)孩子们,夸父为什么会向前一抛呢?想一想(他想把太阳支撑住,他想把太阳打下来,他不甘心等等)及时纠正学生的“想把太阳打下来”一说,因为这种说法与夸父本意正好相反。
孩子们,夸父在倒下的时候,不只是夸父不甘心、遗憾,夸父身上肩负着整个夸父族的重任,所以,他背后成千上万个族人也深深感到遗憾,所以他这一抛,抛出了不甘心,抛出了遗憾,同时也抛出了希望。
三、寄予希望
孩子们,夸父这一抛,抛出了一大片桃林,请问变成桃林是何用意呢?(变成桃林,给追寻光明的人解渴,使他们精神百倍,奋勇前行)
夸父一个人倒下了,但是却有千千万万个像夸父一样的人站起来了,那便是千千万万个追寻光明的人。讲到这里,夸父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了呢?(无私奉献。敢于牺牲、勇往直前、锲而不舍等等)
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6
公开课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公开课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