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板”跑了》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黑板”跑了》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黑板”跑了》教学反思 篇1
上完《黑板跑了》这一课,我觉得有这么几点值得我再好好再思考思考:首先,我设计了四个问题让学生回答,目的是为了引出生字的教学。这一方式虽然好,可细细想来,四个问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似乎多了点。我以后可以考虑简单的问题由老师口头提问,特别重要的复杂的问题再列在黑板上,这样,既能让学生集中精力思考,又可以使学生领会文章的重点及中心。其次,总以问题引出生字的方法似乎单调乏味了点。我是不是还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导出方式呢?如设计些字谜、编些儿歌等引出字的.教学 以上的反思,想必对我以后的教学会有促进作用!
《“黑板”跑了》教学反思 篇2
今天上完了《“黑板跑了”》一课,感触最深的是:
本课讲述了物理学家安培的一则趣事,小中见大,让我们了解真正的科学家所具备的素质和精神。安培被称为电动力学的创始人和奠基者。甚至电流的单位名称也用其名字命名。
导入时,我决定从介绍安培入手,别出心裁地让学生做了这样几道数学题:
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个鸡蛋约重50()一块黑板约长4()
一张课桌价值约50()一节课时间是40()
学生好奇极了!语文老师怎么让我们做起了数学题来?不过这些题目显然对孩子们来说太简单了,孩子们答对后很好奇:老师究竟要给我们上什么呢?
我追问:我们刚才填的这些单位名称有的表示重量,有的表示长度,那你们知道电流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这个问题把学生给难倒了,他们个个面面相觑。
我在黑板上板书:“安培”。
孩子们大声地读着,陆庆一不解地问:“这是人的名字,人的名字怎么会是单位名称呢?”
“是呀,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要把他的名字作为电流的'单位名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安培的故事。
这样的导入,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黑板”跑了》教学反思 篇3
老师板书:黑板跑了。
师:请你们自己读一下这个课题。
学生读后,师问: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感觉?
我觉得很好奇!
我感到很奇怪!
师:那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让听的人感觉很好奇!
指名读(三个)再齐读。
师:那你在好奇什么呢?能不能说出来?
黑板怎么会跑呢?难道它像我们人一样有腿吗?
黑板是怎么跑的?
黑板为什么要跑?
黑板准备要跑到哪里去呢?
“黑板”两个字为什么要加引号呢?
师:你可真细心,这个引号别人可都没有注意哦!看来你们非常好奇,想不想立刻去搞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师:好,请你们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可以轻声朗读,也可以默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
学生读课文想问题。
师:你愿意回答哪一个问题,就回答哪一个!谁先来呢?
我知道黑板为什么会跑,因为他不是黑板而是一辆马车的车厢后壁,马车跑了所以黑板也跑了。
师:非常正确,也说得很完整!还有谁来回答?
因为黑板是马车,所以它有车轮,所以就会跑了。
黑板加引号是因为这不是真的黑板,是假的。
师:哦,你真会动脑筋!那你还知道在什么时候要加引号吗?
在说话的时候,就是要把说的话用引号引起来!
师:非常正确,你真是个有心人!还有谁来回答?
黑板因为是马车,还是人家的马车,人家要走了当然要跑了!
师:你怎么知道是人家的马车?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学生读课文,“说来也巧,街道旁正好竖着~~~ ``~在‘黑板’上演算起来。”这个马车是在街道旁边的,安培是在街上走的,所以是人家的马车啊!
师:那跑到哪里去,谁知道吗?
不知道!
师:是呀!一辆街上的马车的车厢的后壁被安培当成了黑板了,而且是活的会走路的黑板!
我想刚看到这个课文题目的.人,心里都会十分地好奇!我让孩子们读一读这个课题,把孩子们那种好奇心和求知欲给充分调动起来。而新课程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教师只有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我在这里让学生有充分地思考时间,让学生去想去问。然后再自己读课文的过程中寻找答案,学会分写和解决这些问题。也许这里缺少对分析的指引,但学生在读,在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也是一种分析的过程,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里我充分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只是这些问,还只停留于在课题,其实更应该涉及到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去。我们常常把自己认为应该有疑惑的地方,强加于孩子们的头脑中去,让其也在这里存疑,然后再解决这些所谓的疑惑。可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在这里感到疑问,即使是相同的地方,每一个孩子的理解也都不相同。所以我认为,让孩子学会问,善于问,敢于问,来培养孩子主动探究,积极思维,主动学习,实现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
《“黑板”跑了》教学反思 篇4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学贵有疑。乐于思考的学生,其创造思维能力和推理想象能力,乃至合作交流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等都会有较明显的提高,久而久之就会善于思考。思源于疑,所以说,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比起掌握确定的知识对学生的发展更有利,更需要。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质疑的机会很多,方法也多种多样。作为教师,应加以适当引导,使学生的质疑最有价值、最有效果。
一、针对课题质疑,激发探索欲望。
发现是创造的开始,疑问是智者的明灯。课题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围绕课题质疑问难常常是打开文章“窗户”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学就应当从这里切入。
如在教《“黑板”跑了》一课,板书课题时,我故意将引号漏掉,学生读了课题,不约而同指出引号忘了加,我随即质疑,这里的引号可以不加吗?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能说出题目里的“黑板”,不是我们常见的教学用的黑板,而是另外一样东西——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是被一百六十多年前法国的著名物理学家安培当作黑板了,所以,就要在黑板两个字上加了引号。这样就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二、在读文中质疑,激发学习热情。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时间,读中感悟。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创造的开始。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可以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思维定势,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充分挖掘学习的潜力和动力,唤起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教学由“疑”开始,直奔要点,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不在旁枝细节上兜圈子,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在《“黑板”跑了》一课的教学中,在讲读课文第2至5自然段时,我先放手让学生默读,并提出要求:
1、自由读课文,找出可以看出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的语句,用——画出来。
2、边读边想,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
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课文,然后交流:你对哪个地方有疑问,请你把那儿读一下,再提出你的问题,有同学附疑,就到黑板上做上记号。
当时有学生提出:
1、街上很热闹,安培为什么好象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
2、安培为什么会把马车车厢的后壁当成黑板的呢?
3、“黑板”在向前移动,安培为什么不由自主地跟着“黑板”走,竟还能继续聚精会神地演算呢?
……
以读生问,引导学生不离课文,不离读书,从课文中质疑,又在读课文中寻找答案,让学生在读中求懂,在读中学会,在读中获得能力。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能够不断深入地理解内容,体会蕴涵的感情、哲理。
我以上黑板做记号的形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意识,学生为自己的发现而喜不自禁,为自己上黑板做了记号而自豪。
学生在质疑问难中通过反复揣摩,不仅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而且其积极性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思维能力得到了加强。
三、在质疑后释疑
对于学生的课堂提问,教师要因势利导,巧妙转移,使学生的疑问得到解答,释疑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以疑答问。街上很热闹,安培为什么好象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于是我利用学生的“疑”反问道:“这么热闹的大街,安培既不是聋子也不是瞎子,怎么会好象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抓住“好象”一词,让学生体会到安培当时心里一直想的是数学题,没有留神周围的行人、车辆,说明他非常专心。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加深了学生对中心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教师教得自然。
2、启发诱导。安培为什么会把马车车厢的后壁当成黑板的呢?这么粗心的人怎么会是一个著名的物理学家,似乎还真矛盾,于是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片刻,学生不难得到答案,正是对科学研究的专心造成了他生活上的粗心,概括出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的品质。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质疑是培养自主探究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同时,教师要予以积极引导、鼓励。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并教给他们解疑的方法,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就会大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黑板”跑了》教学反思 篇5
在《“黑板”跑了》这一课中,我就做出了一定尝试,表现在:循序渐进式的阅读要求,有梯度地引领学生读好课文、理解词语。
在解读课题、质疑课题以后,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出示了第一遍读课文的要求:
(1)自己大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准确;
(2)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理解生字词以后,我让学生再读课文,这一次的要求比第一遍时要高一些,要求学生能把课文读流利;第三遍读课文的要求是默读,并讲清默读的要求,要求学生不发声地边读边想,“黑板为什么会跑了?”“黑板上为什么加引号?”这样有梯度地引导学生读课文,层次比较清楚,学生也能在老师有意识的安排和引导下顺利地读通课文、读顺课文。而且还能使学生跳一跳,就摘到了桃子,在每一阶段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这种层次性的'教训学不仅体现在课文的朗读指导上,在词语的教学中也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我出示四组精心设计的词语,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把生字以及词语的音读正确,然后去掉拼音,用开火车的形式抽读词语,以达到巩固的目的,最后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去理解词语,从而达到读好词语的目的。
《“黑板”跑了》教学反思 篇6
上完《“黑板”跑了》这一课,我觉得有这么几点值得我再好好斟酌斟酌:
首先,我设计了四个问题让学生回答,目的是为了引出生字的教学。这一方式虽然好,可细细想来,四个问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似乎多了点。我以后可以考虑简单的问题由老师口头提问,特别重要的复杂的问题再列在黑板上,这样,既能让学生集中精力思考,又可以使学生领会文章的重点及中心。
其次,总以问题引出生字的方法似乎单调乏味了点。我是不是还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导出方式呢?如设计些字谜、编些儿歌等引出字的教学。
再者,“移”这个字解释得不够到位。我让学生上讲台把这叠书从讲台上移到A同学的课桌上,虽然这个方法简单学生也乐意接受,“移”这个字的意思也正确,可我忽视了一点,没有在课文提供的语境中解释。在这里,“移”是转移,而在文中,“黑板”向前移的'“移”是移动的意思。显然,我当时提问就出现了偏差。
以上的反思,想必对我以后的教学会有促进作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