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风》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画风》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画风》教学反思 篇1
《画风》是以人物对话的形式,讲了三个小伙伴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本课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学生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读书形式,展现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懂的学习过程。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感受课文内容,了解文中三个小朋友的对话过程以及画面内容,接下去再读课文,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谈话交流的'方式指导朗读对话,反复练习,体会不同的语气,让学生感受到三个小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结果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懂得了——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的道理。
从朗读感悟到学会思考,再到练习表达,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得知识与能力,同时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与提升,并使学生自渎自悟自得,在读中放飞想象,得到启发与提高。
《画风》教学反思 篇2
《画风》这篇文章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简单质朴。引起了课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我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抓住“风是怎么画出来的?”这个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进入课文,觉得和文中的小朋友一起在画风,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课堂氛围较好。特别是在最后一个环节“你是怎样画风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有画气球、画惊涛骇浪、画长发飘扬、画红领巾飘扬、画柳枝随风舞动、画风筝放飞、画树叶飘落、画小草点头、画龙卷风、画炊烟、画晒在竹竿上的衣服、画窗帘……等等,孩子的想象能力不亚于文中的小朋友。学生们真的很聪明。教学中,老师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1、突出语文教学特点,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教学。语文就是研究语言文字的,语文姓语,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感受并通过朗读将对课文的理解表现出来。例如在教学课文4—8自然段时,以学生的读为主,在多样式、多次的阅读活动中,学生理解了宋涛、陈丹、赵小艺动脑筋学会画风的过程,认识到了风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了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学会合作、勇于创造。在这一环节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朗读,提高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空间。同时通过说一说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本课突出了“体验性学习”的特点。《画风》这篇课文,直接让学生感悟到“风,看不见,摸不找,很难画。”这对于平时生活经验缺乏的少年儿童来说是很难的。于是我让学生进行体验,利用电风扇这一直观的`形式,学生很容易便理解了风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突出了重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让游戏贯穿教学的始终。在识记生字时,采用与他们打招呼的方法,记住“宋、涛、陈、丹、赵、艺”。又采用了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一猜的方法记住了“显”。之后又进行了扩展延伸,组织学生练句,读儿歌唱歌曲。抓住学生都想争当爱动脑筋的好孩子的特点,让学生进行朗读,引进竞争机制,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使语文教学上得生动有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学生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走进课堂,这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新举措,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仅使学生学习起来“乐学”,而且教师教起来也“乐教”。从这节课不难看出看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实践证明,这种融洽的氛围,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向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好习惯。
《画风》教学反思 篇3
在上《画风》这篇课文之前,学校教研活动中经过集体备课,听取其他老师好的建议。由于自己本身的水平有限,在课前准备环节上,自己对于时间的把握不准,课程教学环节安排过多,以至于教学节奏相对较快。上完课之后,听课的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现就本节课来做如下的`教学反思:
1、课程己基本上能按所设计的教学思路来上课,导入语用了学生听风声引出课题,并通过搜集学生们积累的诗句来引出画风。
2、课前准备了一些课件和图片,有三位小朋友一起画风的图片及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老师引出了重点讲解的“艺”,这本来是第一课时应该完成的任务,在第二课时中又拿来讲解了一遍,而且讲解的又不是很细致,这是导致这节课中时间仓促的原因。这就导致了不能充分引导学生感受到风,并且把风吹物动的画面有感情地读出来。而且朗读的方式不够多,学生没能真正做到在朗读中感悟。课堂语言比较平淡,没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在引导学生用“风来了,风把xxxx吹,风藏在xxxx里”的句式说话时,课堂上激励性的语言用得不较少。在这个环节和前一个环节的衔接语不自然流畅。
4、语言组织不够精炼,对学生评价性语言过少,学生对于课文的内容能够理解,但是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极少学生能倾入感情读出课文,但是上课时间中鼓励性语言太少,孩子们的积极性不高。
总之,这节课上的不是很理想,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我一定会好好吸收课后老师们给我提出的很多宝贵的意见。多听听其他老师的课,学习他们好的教学方法。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多钻研教材,认真备好每节课,上好每一节课,争取本学期取得更好的成绩!
《画风》教学反思 篇4
案例:
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适当运用情境教学不仅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二年级《画风》一课时,根据课文特点,设置教学目标,创设了以亲自体验为线索的情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去了解课文内容。
首先,我挑选了一个有风的日子教学这课,打破了传统的按一定顺序的规律,一上课,我便激情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让你们当一回小画家,画一画我们美丽的校园,好吗?”同学们齐声说:“好!”这样做的同时又把语文和美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由于我们班在教学楼的二楼,视野比较开阔,我就叫单组同学在走廊上一字排开,画着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和“哗哗”作响的树木;双组的同学则趴在教室的窗台上,画马路上的红旗和树木。同学们兴趣盎然地画了起来,在他们画画的同时,我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仔细观察你所画的事物与平时什么时候是不一样的?几十分钟过去了,同学们画完了都陆陆续续地进了教室。这时候,我要求同学们把自己手中的画与同座位的画相比较,这时候同学们发现自己的画与同座位的画不一样,于是我对同学们说:“由于我们单组同学画的是教学楼的前面的景象,双组同学画的是教学楼后面的景象,所以我们每个人手中的画都是不完整的画,现在就请同座位的同学相互合作,把对方的画补充完整,这时候,我又培养了同学们的合作意识,体现出了教材的要求。
补充完整画后,我又回到了前面提出的问题:仔细观察你所画的画与平时什么时候是不一样的?同学们踊跃地举起手来,我请了一位同学回答,他说:”我们现在画中的景象跟平时没有风的时候是不一样的,没有风的时候,红旗不会飘扬,树叶也不会“哗哗”作响,枝条也是下垂着的.,今天我们画的是有风的时候,红旗在迎风飘扬,树叶在“哗哗”作响,枝条也在随风起舞。这位同学回答后,我没有马上给予肯定,而是征询其他同学的意见,问到:“你们同不同意他的观点?”同学们齐声回答:“同意。”我马上肯定了他们的观点,并表扬他们有细心观察的好习惯,接着,我又继续把他们引向课文的主题,用总结引入了新课:“同学们,也就是说通过你们的画,人们可以感觉到风的存在,你们实际上是把那摸不着的象——风给画出来了,对吗?你们真了不起,相信你们今天完全有能力自学这一课——画风。
这时候,我就要求同学们自学课文,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但是通过自学后,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已经不成问题了。这堂课的教学前奏比较长,老师的讲解却很少很少,但是我觉得取得的效果却远远比老理由讲解要来得快来得直接,使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不教自明,使学生在亲自体验中了解课文,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学习语文。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化,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画风》教学反思 篇5
《画风》教学反思(汇编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画风》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画风》教学反思 篇6
一、 生字的教学不是为孩子服务
在第一课时,我先从人物的姓名中,找出了6个生字:“丹、陈、涛、艺、宋、赵”,再重点 “丹、陈、涛、艺”4个生字,在范写时,我范写了“丹”和“艺”,可课后发现,孩子的问题出在“眨”“涛”上,所以说,我的这个教学环节并没有考虑到底哪些词语需要我们教,没有想到孩子的实际。再如,在教学剩余8个生字时,我采用了让孩子组词的方法记忆,可上下来孩子并没有记住几个,这就是一种走过场,我并没有考虑到孩子需要什么,其实就像李老师所说:“当孩子没有词的时候,可以提供孩子组,不能走过场。”如干脆把“陈、丹、显”的词语查出来,让他们读一读,认一认。
二、 教材把握不够,缺少钻劲
1、 阅读层次不清
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孩子分自然段朗读,指导了“陈丹说:‘我也会画风了。’”“赵小艺说:‘我还能画!’”。其实,这两句都是要孩子读出高兴、兴奋,如果单独指导,感觉会很碎。所以我们可以自己看看有重点标点符号的段落,让孩子想象:当他们把风画出来的时候,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心情?让学生整体把握朗读。
2、教学层次不清
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分辨“这幅图是谁画的?”再让学生说“你觉得他把风画出来了吗?”然后通过说话:“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引出写话:“我也会画风。我准备这样画:-----”自认为挺清楚的,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比较困难,学生思维跳跃太大,导致学生听不明白。李老师的一番指导让我顿悟,我们可以这么做:在指导写话前,先理清楚:“谁画了什么”?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有关语句,再让学生感悟事物的变化,可以问:“画中的旗子、风车、小树、雨丝怎么样了?”孩子自然知道旗子飘起来了,风车呼呼地转起来了,小树弯弯的,雨丝斜斜的。最后以假设口吻问:“如果没有飘着、转、弯弯的、斜斜的,行吗?”学生自然说不行,再让学生说学生的理由。最后让指导学生写话:“我也会画风。我准备这样画。”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层次清晰。
3、“转”的读音和组词
“转”两种读法都对,还可以组相同的词语“转动”,但含义不一样,念第四声时,指物体的一点为中心或以一条直线为轴作圆周运动;念第三声时,指转身活动,身体或物体的某部分自由活动。其实,课前也查字典备到了,可没有记到脑子里,怎么传达给学生呢。
三、不能捕捉到孩子的错误信息
如孩子记忆“艺”和“舟”的时候,再如孩子说最后一幅图肯定是宋涛画的时候,我可以追问:“这种推理正确吗?”引导学生通过书中的句子,证明自己的推理是正确的。
四、 指导写话不到位
说实话,“我也会画风。我准备这样画:”指导时,我的确犯疑,就是这种犯疑,孩子们没有弄明白怎么写,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前要做到自己要心里有数:要选取什么句式,选取什么材料,自己的答案要反复推敲,做到正确。然后思考:我该怎么说得让孩子明白。这个例话的指导,我们不妨先示范说:“前面半句写画的内容,后面半句写风----比如说:一个小姑娘的头发飘了起来,是风把她的`长发吹起来的;几片叶子在空中飞舞,是风把它们吹起来的;一个小男孩的帽子掉了,是风把它吹跑了;一个幼鸟从树上掉了下来,是风把鸟窝吹掉了。小姑娘揉着眼睛,是风把它吹进眼睛里了;小草点着头,是风把它吹得直不起腰??”给学生一些提示,一些指导,再让学生仿写,孩子们就容易接受了。这让我明白了实实在在,我们要给孩子正确指导,很多问题课前要备清楚,不会的应该主动请教,同时注意,仿写要按课文来仿写。
五、作业批改不严格
批改作业时,我只满足于孩子做对了的层次,一改就是一个勾,可孩子们的作业中,有的孩子书写挺马虎,这让我明白,在他们作业中,我们不仅关注孩子的正确率,更应该关注孩子写的字是否漂亮、整洁,因为这是督促他们习惯的养成的好方法。因此,不能放过孩子不漂亮的字,心中要有一把尺,对他们严格些是为他们好,绝不能马虎。
我的收获:为什么非要等指导当老师说的时候,我才明白呢?其实,我们就需要一股钻劲,需要了解孩子
需要什么,搞清楚我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教师应该时刻关注细节,所有关于孩子的信息,我们由不得半点马虎。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