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2025/11/16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篇1

今天上了《春到梅花山》。在朗读理解第一自然段中描写一朵一朵梅花的语句时,我先请学生朗读了这一句话:“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这句话中,晶莹透亮是比较难理解的词语,如果光从字面上来讲的话,光亮透明,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清楚,我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支白色的梅花,先给学生观察,学生看到,花虽小,但完全开放了,非常惹人喜爱。但是这时的花并不是晶莹透亮的。我拿出一瓶喷雾,朝着梅花喷了几下,花上一下了沾上了很多小水珠,放到阳光下一看,学生都发出惊讶的赞叹:“好漂亮啊!“我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花变成透明的了。”有的说:“她会发光!”我马上加以总结,“对啊,梅花山上的梅花沾上了清晨的.露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就像这样的晶莹透亮啊!”接下来,我还让学生把梅花全班传看了一遍,本来我是想让他们在近距离观察一下的,结果产生了一个让我很意外也很惊喜的场面,很多学生闻起了手中漂亮的花,纷纷发出“好香啊”的轻叹声。我正好利用学生这一反应过渡到下一个短句――“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并加以说明,梅花的香味清新淡雅,只有细细地闻才闻得到。之后,学生在朗读这句话的时候,不用我多做指导,很自然地就把“晶莹透亮”读得缓慢,“淡淡的”读得轻声,表情配合得也到位,很好地做到了有感情朗读。

我想,如果不是把这么形象的梅花放到给孩子们面前,不给他们亲身体验的机会,他们是不会有这么真切的感悟的。《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我在这堂课中运用几支梅花这一直观的教具,让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形成个性化的感悟,加深理解,也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篇2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篇3

《春到梅花山》一文是苏教版一年级第二册的一篇意境很美的文章。课文图文并貌地描述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而,本课的教学,无须老师过多的讲解,孩子们对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趣具有很强的领悟和欣赏能力。在孩子们眼中,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一个词就是一首诗,一个词就是一个童话。

一开课我就创设了一个让学生走进梅花山的轻松愉悦的情景,首先在《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的背景中让学生观察大自然在春天有哪些变化,进而让春姑娘带大家走进美丽的`梅花山,细细的欣赏梅花。

课文记叙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全文分两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早春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第二自然段写休息日人们到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借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形象地反映了课文内容,可供学生观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山梅花盛开,人潮涌动的情景,受到美的熏陶。

课文的重点是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要借助图片,紧扣词句,形成画面。让学生置身于春光花海中学习课文,把观察、想象、朗读结合起来,感悟意境美和语言美,培养其语感。文中描写梅花,“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朵朵白云,晶莹透亮,发出淡淡的清香。”我把几朵梅花做成了贴画,让学生动手贴一贴,理解何为“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然后让学生用俏皮可爱的语气读出“你挨着我,我挨着你”, 远处的梅花用几张远景的梅花图,让孩子们体会什么是色彩鲜艳的“彩云”,让学生以比较高昂的语气读“像蓝天下的朵朵白云”。理解“晶莹透亮”,先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理解的词义,再欣赏几幅美丽的梅花图,感受梅花的晶莹透亮,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们随着镜头看到了梅花山上的梅花像片片彩云,晶莹透亮,一朵连着一朵,开得非常旺盛,他们情不自禁地发出阵阵赞美声。从他们阵阵发自内心的赞美声中我看到了学生了解了文本以外更美的东西,开拓了他们的视觉,加深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学生个个兴趣盎然,一边读一边看画面,接着还让孩子们闭上了眼睛,边听学生朗读,边感受梅花的魅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有人这样说:“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权利还给孩子,才能有“自主阅读”,才能谈“个性化的阅读”。这节课在文章理解方面尽量以学生自己理解为主体,在朗读上也让孩子们在情景交融中进行朗读与感悟。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以后的课堂中会进行改进。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篇4

这几天,春意渐渐地浓了起来。上班的路上,再也不用扎着厚厚的围巾。终于可以让自己的脸和春天里清新的空气来一次亲密接触,让那“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尽情地在两颊穿过。

可惜的是,在这明媚的春光里,却很容易“春眠不觉晓”。看看课表,语文课又是下午第一节,祈祷着自己的课堂能再精彩点,不至于让这群小家伙们昏昏欲睡。今天要学的是《春到梅花山》,一篇挺不错的文章,我很喜欢,他们呢?应该也是吧。有了前面几篇美文的铺垫,这一课的学习似乎可以稍微放放手了。

课始,一起回忆了最近学的几篇课文,休息了两天,状态还不错,很快,就融入到课堂中了。有个小朋友去过梅花山,迫不及待地抢着介绍。幸好就她一个,要不,我得找个空闲的时间让他们好好地炫耀一下。备课时,本想先放段录象让他们亲眼看看梅花山,激发他们的兴趣。课上,听了这位小朋友的介绍,看着孩子们那兴奋的眼神,我想:还是不要让录象先入为主吧,在这温暖的午后,在那晶莹透亮的梅花从眼前飘过后,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课文中的文字会变得索然无味的。于是便改变了自己的教学计划,直接开始了初读课文。接受以前的教训,改漫长的自读课文为检查预习。因为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小家伙们的预习情况还是不错的.,借助拼音能将生字读正确,课文读流利。

接着,开始了课文的朗读检查。这次,我没有让他们开火车读下去。而是试着让他们这样读:读一遍,再读一遍,有兴趣的还可以再读一遍,然后和小朋友交流交流,你后一遍读的时候跟前一遍有什么不同呢?几分钟过去后,读书的声音渐渐地小了。我问:“有什么想和大家说说的吗?”零零星星地举起了几只小手。可我却很想听听这少数几个人的答案。

“第一遍不怎么熟练,第二遍熟练多了。”朴实的回答。“她说的是心里话,看来多读能将课文读得很熟练。”

“第一遍读的时候,我什么感觉都没有,可第二遍读的时候,我觉得梅花山的梅花可真美。”

“第一遍读的时候,我眼前全是字,第二遍读,我仿佛看到了梅花山和山上盛开的梅花。”“我跟他们差不多,可我再读几遍的时候,仿佛闻到了花的清香。”

说实话,他们的回答连我都感到吃惊,这种问题我还是第一次试着去提,让他们试着去表达,到底说的是否是心中的感受呢?我便再问,为什么?

“因为读着读着,我就开始边读边想了啊,这样,就会不一样了。”哦,原来把我平时教的好方法读记在心中呢。真让人欣慰。“这些小朋友很会读书”我不失时机地夸奖道,“其他小朋友没有举手,也许还没有读出不同来。也许有的已经读出不同来了,可是没有再认真地思考思考。如果都像刚才这几个小朋友一样,边读边想,试着读出与上次不同的感受来,相信你们会有更大进步的。”

课堂还在继续着,这几个小朋友的回答却让我思考着,备课重要的是备学生!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篇5

很显然,在本课例中,教师面对始料不及的变故,缺乏随机应变的处理机制,在学生的“狂轰乱炸”下不知所措,被动应招,课堂也由此陷入了散漫的局面。

课后,在教研室居教研员的指导下,教者明白了课堂教学中的“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的特点的具体情况。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但由于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因素具有方向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师在课堂生成中应及时关注“学情”,注意把握方向,适时到作出反应和调整。

当学生说:“梅花太香才会打哈欠时。”教师应马上追问:“梅花是很香的吗?请大家在课文里找一找,看谁有本领找到?”学生读读书,马上说:“不对,梅花不是很香。因为书上说‘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所以不会打哈欠。”在学习下一段时也可以让学生们找找,梅花会让人的鼻子难受吗?学生在深入课文后也能找到:“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说明看花的人很多。如果梅花的香味很刺鼻,就不会有这么多人来看梅花了。”

正如新课标所说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要引导学生深入地钻研课本。”这样抓住生成点,引导学生读课文,从而即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之所以认为伟人伟大,是因为我们总是仰视着看他们;我们之所以认为学生幼稚,是因为我们总是俯视着看他们。有位著名的特级教师有一句名言:“蹲下来看孩子”。在课堂中,教师如果能搬走讲台,蹲下来倾听自己的学生,与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研究与探索,那么我们必定能看到学生眼中的五颜六色,能听到学生口中的五花八门,更能感受到学生思维火花的五光十色。搬掉讲台,设置让学生自由表演、展示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展台”,让学生站起来和我们对话,让我们蹲下去与学生交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去争论、去探讨,学生的“伟大”之处一定会让我们大吃一惊的。

课堂是什么?在新课程解读中这样写到——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课堂是师生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课堂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课堂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让我们和每一位学生一起来享受学习,享受课堂生活,让‘错误’也生成美丽的花朵!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篇6

《春到梅花山》记叙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情景。这么美的文章,要引领智障孩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觉得以下三个方面是不能少的,我也是这么上的,效果还可以。提炼出来,供大家一起讨论:

一、借助图片,增加视觉的美感

色彩鲜艳的图,是很受智障孩子欢迎的,直观形象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根据《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的特点,我觉得用到图的机会是很多的。上课伊始,出示挂图,让孩子仔细观察图,采用抒情的语言吸引学生渐入情境,问: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孩子们告诉我从图中看到了很多美丽的梅花,还有很多的人。看来,孩子们第一眼就能感受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早春梅花景象。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充分利用挂图这生动的教学资源,穿插于语言感知与朗读训练中。图的展示,让孩子们更容易深刻感受到花的美与人的多,增加了视觉的美感。

二、紧扣词句,感悟课文的意境

这篇课文的语言是很美的,也是很注意细节的。比如文中表现梅花开得早,它用了这样的句子: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我让孩子们想想,这句话写出了梅花的什么,接着,一起找出有关的词,通过读思关键词句,加深感悟。再如写盛开的梅花很多,它用了“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这样的词句,我先让孩子理解什么叫“挨”,再加以想象“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是怎样一种情景,接着让孩子们结合看图、表演,体会这句话的`意思。后面的教学同上,如抓住理解“涌动、人流”体会人的多,抓住理解“欢乐的海洋”感受人们的热情,等等。通过抓词句,不仅让孩子们理解了课文,加深感悟,同时也在无形中学会了学习。

三、充分朗读,培养孩子的语感

在看图、抓词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加以充分的朗读,孩子们对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印象就更深了。朗读的形式多样,且穿插于分析理解的过程中,比如,拎出重点词句时,抓住重点词进行感情朗读,以加深理解;比如,边看图边朗读感受梅花的美、梅花的多、人的多、人们的热情,辅助理解;比如,说话训练过程中,通过反复朗读以仿之说话,等等。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朗读的课堂是干枯的,是没有活力的,有目的的充分朗读,孩子们不仅爱读,同时也读得有效,培养了孩子的语感。

总之,对智障孩子阅读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