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日月潭教学反思

2025/11/16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日月潭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日月潭教学反思 篇1

《日月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描写景物的文章。作者以环境美,形状美,隐约美,清晰美和朦胧美,展示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宝岛台湾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文章结构清晰,景美情浓,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他们不仅感受到日月潭的美丽,还大大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宝岛台湾的情感。

二年级学生很少有人去过台湾和日月潭,但有可能在课外书或电视上对那里有所了解。课前我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使文本的学习得以拓展,并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利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多种方式的阅读全文,找出自己感受到美的语句,和小伙伴读一读并且互相交流。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知是不同的,寻找到他们心中认为美的地方也是不同的。我从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角度考虑,采取上述做法,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初进一步感知日月潭的美景。

《日月潭》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景色的秀丽和作者的赞美都蕴含于文章之中,隐藏于文字之下。为让学生欣赏到这里的秀丽风光,感悟到作者的`赞美之情,我采用了“品读”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品读中层层深入。如品读“清晨的日月潭”这一部分时,学生起初只能通过“薄薄的”“隐隐约约”等词语的表面感觉美,这也正是由于他们年龄较小,以形象思维为主。我想到只有直观形象的情境教学才能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获得感性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所以我借助课件通过让学生看图感受雾之薄,像隔着一层纱。学生在这优美的意境当中、欣赏着美丽的画面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景,学习兴趣提高了。这时再指导朗读就使“品”得以深化。

除了引导学生品读之外,在讲述完日月潭清晨、中午和雨中的美景后,我又进行了如下设计,教师边导语“日月潭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在不同的时候变化着自己的新装……”,边出示微风吹拂下、夕阳西下、月光映照下的日月潭,孩子们看着这些美丽的画面心中又荡起了圈圈涟漪,对美丽的日月潭又产生了无限的遐想,进一步感受到了日月潭的美。并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孩子们的情感得以释放。课外拓展,让孩子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里,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以导游的身份介绍日月潭,达到了对整篇课文的回顾,通过学完后再回文。

课堂教学中,重点需要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训练,课外拓展,读了《九龙壁》,也是在体会作者描述方法的同时,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魅力。

日月潭教学反思 篇2

《日月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描写景物的文章。作者以清晨、中午和雨中这三个特写镜头,展示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宝岛台湾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文章结构清晰,景美情浓,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为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让学生能在课堂中真正地活起来,我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小旅客去日月潭游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活跃起来。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为让学生欣赏到这里的秀丽风光,感悟到作者的赞美之情,我采用了“品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如“日月潭很深,湖水碧绿。”这句话,刚开始学生只觉着美,可是到底怎么美却感受不到。这时我就让学生再读,并且边读边看图体会。果然学生自己通过读、看,感受到了“湖水碧绿”很美,我及时肯定了他们的读法,并鼓励他们再读看能不能又有新的体会。于是,学生又通过自己读感受到了“很深”也说明日月潭美。

再如品读“清晨的日月潭”这一部分时,学生起初只能通过“薄薄的”“隐隐约约”等词语的表面感觉美,这也正是由于他们年龄较小,以形象思维为主。我想到只有直观形象的情境教学才能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获得感性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所以我借助课件通过让学生看图感受雾之薄,像隔着一层纱。之后我还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假使我们乘着小舟在这轻纱薄雾笼罩下的湖面上飘来荡去,你们是什么心情呀?”通过移情让孩子获得心理愉悦进而体会日月潭这种朦胧的'美。学生在这优美的意境当中、欣赏着美丽的画面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景,学习兴趣提高了。另外在品读“中午的日月潭”这一部分时,抓住“建筑”一词,我相机补充图片资料,并伴随导语“在潭北的半山腰上,有因供奉文圣孔子、及武圣关羽而得名的文武庙。南边青龙山上有玄奘寺,那可是为纪念唐玄奘法师到西天取经,宣扬中外文化而建立的呢!”这样一来,不仅让孩子了解到那里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还进一步感悟到日月潭的风光秀丽,同时体现了课内外学习的结合.在这节课中,我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同时学生自己也感受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日月潭之美的赞赏之情。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这才是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日月潭教学反思 篇3

《日月潭的传说》是一篇与自然风光有关的传说故事。这篇课文篇幅较长,生词也多,如何既不打破传说情节的完整性,又能让学生轻松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读好重点句段,较好地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了预习单,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漆”“冒”等10个生字,认识“筹”等5个二类生字,理解并积累课文中“一筹莫展”“披荆斩棘”等重要词语。

2、理清课文脉络,能用简练的语言概述课文大意。

3、初步感受大尖哥和水社姐舍生忘死、为民造福的品质。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

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它美丽的自然景色。课伊始,我就播放一组与日月潭有关的风光图,并配上歌曲《日月潭》,图片上的风景与歌词中唱的一一对应,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对日月潭的向往之情。最后将图片定格在从高空俯视日月潭的那张图片上。通过看图,让学生理解“青山怀抱、树木葱茏”这两个词语,由此引出下文的一个“动人的传说”。

传说故事的教学是本课的重点。传说的题材特点便是故事性强,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我从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中分别提炼了四组词语:吞吃日月、漆黑一团→一筹莫展、挺身而出→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又累又饿、化作青山。这四组词语中的生字较多,我根据学生完成预习单的情况,相机在课堂上给予纠正和点拨。我觉得本节课设计得比较成功的环节就是对“披荆斩棘”这个词语的理解。课堂上,我用语言描述创设了一个情境:就在人们一筹莫展

的时候,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于是,他俩踏上了降伏恶龙的`征途。他们不知翻越了多少座山岭,突然,一片带刺的灌木丛出现在他们的面前,拦住了他们的去路。这些带刺的灌木就叫“荆棘。”大尖哥和水社姐会怎么做呢?学生说大尖哥和水社姐会斩断荆棘,身上被尖刺扎破了,仍坚持往前走。我立即肯定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一张在荆棘中开出的一条小路的图片。我告诉他们“拨开荆棘、斩断荆棘,继续向前进”,就叫“披荆斩棘”。这时我出示一组词语“翻山越岭、披荆斩棘”,说:“同学们,你们看,翻山就是越岭,披荆就是斩棘,类似的词语我们还学过一些,比如:腾云、斩钉还有吗?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例举了“顶天立地、惊天动地、千辛万苦、冰天雪地”等词语,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就这样,在读好词语、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读好重点句子、难读的句子,再来读好故事的情节,个人觉得比较扎实。

最后,引导学生抓住这四组词语,说说传说的情节,并理清文脉,可谓一气呵成。

日月潭教学反思 篇4

《日月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描写景物的文章。作者以清晨、中午和雨中这三个特写镜头,展示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宝岛台湾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文章结构清晰,景美情浓,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他们不仅感受到日月潭的美丽,还大大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宝岛台湾的情感。 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三维目标的整合,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整体感知,发现美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遵照课标的精神,在整体感知环节,我让学生默读全文,找出自己感受到美的语句,和小伙伴读一读并且互相交流。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知是不同的,寻找到他们心中认为美的地方也是不同的。我从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角度考虑,采取上述做法,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初进一步感知日月潭的美景。

二、层层深入,感悟美

《日月潭》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景色的秀丽和作者的赞美都蕴含于文章之中,隐藏于文字之下。为让学生欣赏到这里的秀丽风光,感悟到作者的赞美之情,我采用了“品读”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品读中层层深入。如品读“清晨的日月潭”这一部分时,学生起初只能通过“薄薄的”“隐隐约约”等词语的表面感觉美,这也正是由于他们年龄较小,以形象思维为主。我想到只有直观形象的情境教学才能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获得感性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所以我借助课件通过让学生看图感受雾之薄,像隔着一层纱。之后我还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假使我们乘着小舟在这轻纱薄雾笼罩下的湖面上飘来荡去,你们是什么心情呀?”通过移情让孩子获得心理愉悦进而体会日月潭这种朦胧的美。学生在这优美的意境当中、欣赏着美丽的画面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景,学习兴趣提高了。这时再指导朗读就使“品”得以深化。另外在品读“中午的日月潭”这一部分时,抓住 “建筑”一词,我采用图片教学法,不仅让孩子了解到那里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还进一步感悟到日月潭的风光秀丽,同时体现了课内外学习的结合。

三、拓展延伸,歌颂美

在朗读、理解之后,我让学生说说你还了解台湾的什么,知道的小朋友可以来说说,这时我也补充了台湾特有的阿里山、蝴蝶、水果等图片资料,使学生对台湾产生了美好的向往。这时,老师导语“在台湾也住着和你们一样的小朋友呢!让我们隔海相望,和他们说说心里话吧!”孩子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他们的情感再次得以释放,那么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

可是,上完了这节课,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课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比如说在课堂评价的实施和运用中,我不能适时地为学生作出最适当的评价。当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叫日月潭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出了日月潭的形成,由于不是我想要的答案,我就没有及时鼓励他,而是又去叫其他学生了。通过课后反思,我认识到应该尊重到每一个学生,从鼓励的角度出发,表扬他在课前查找了大量关于日月潭的资料。这样不仅可以保护这个学生的表现欲望,而且会使其他学生的信心倍增,积极性提高,从而使课堂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 再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当今大力提倡感性语文教学的同时,就更应该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语文素养。反思自己,由于我的语言比较枯燥,没有把孩子们带入到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当中,孩子们没有充分地感受到日月潭秀丽的风光,更何谈读出美呢?

日月潭教学反思 篇5

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的代表性风景名胜,每当我们看到“日月潭”这三个字,心中总会荡起一圈圈涟漪,因为那里山清水秀,有我们日夜思念的台湾同胞。

本课用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运用我校的五字教学法,“导品感悟延”。完成了检查预习,指导朗读,课文理解分析,主题语文阅读,拓展升华以及穿插学习生字的学习目标。第二课时重点指导生字的学习,达到了会读,会写,会扩词,会运用的知识目标。

对于这节课,我想主要说一说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这节课总体来说是顺着五字教学法下来的:先是“导”,用我国优美景色引导孩子跟我一起去台湾“旅游”,欣赏日月潭的美景,我自认为导的比较灵活,自然。接着是汇报预习,孩子们带着拼音字读,去掉小帽子再读,对于这一环节,我觉得缺少让孩子读熟并能理解其意思这方面指导,在以后教学里要注意。再者是学生课文朗读,先生读生评,后师读生评,然后学生自己模仿读并回答教师提出问题,由于问题比较简单,在此环节没有进行小组间的合作讨论,生自读后,我们一起边讲解课文边指导朗读,并形象的告诉孩子们,日月潭就想魔术师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给孩子们变换出不同的景色,再次开始了小组合作:让孩子们自选喜欢的奖项读给小组内孩子听,看谁读的好,此环节结束后,引出去年识字三“我神州……”,背过了祖国的'壮美,给孩子展示台湾另一处美景图片蝴蝶谷,接着读了语文主题读本上的《蝴蝶谷》读完后有欣赏了阿里山的图片,更加增深了孩子们对台湾的向往,从而升华主题,期盼台湾回归,祖国的统一。我觉得不足就是,可以把识字三放到主题阅读后,会更好的升华主题。后来,又觉得增加台湾的美后升华主题,能够激起孩子们的想象力,对美丽的台湾岛充满憧憬也不错吧。

日月潭教学反思 篇6

日月潭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日月潭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