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角的分类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篇1
《角的分类》是人教验教材第七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角的分类》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观察比较能力。在分类思想的指导下,三个特殊角同时出现,形成一个问题的模块,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时间和空间。《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是同一课时的两个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以我分了两个课时。
首先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很多数学规律、数学思想方法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素材,教师尽量提供学习空间,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其次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活动角转出一个自己喜欢的锐角,说说什么样的角叫锐角。再转出一个直角,同样要求量一量,再得出结论。教学钝角的时候,同样也要经历这个过程。教学周角时,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学具转动的边,木条绕着它的一端转了一圈,由此得出一周角是360度。
在探索新知角的分类部分的教学环节,由于根据不同的`标准,必然有不同的分类结果。另外由于中年级的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较弱,难免出现思维的漏洞,逻辑的错误,这就需要老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时间,合作学习的机会,相互交流的平台。于是,老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再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这样,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在小组交流中发现思维的漏洞,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篇2
《角的分类》是小学数学第七册的教材内容。它的知识基础是角的认识与量角器的使用,新旧知识的发生点是对角分类的初步经验。本节课教学内容有两项:1、直角、平角、锐角、钝角与周角等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形成过程,并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本课以学生主体探究展开,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来探索新知,体验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结合课件动态地演示了直角、锐角、钝角,让学生感知一条射线围绕它的端点旋转也可以得到角,为后续的平角与周角的学习,为沟通角的联系埋下伏笔。
学生在二年级就认识了直角、锐角、和钝角,已经对角的分类有所了解。因此课的着眼点定位在角的一边旋转变化,形成各类不同的角。在角边的运动变化过程中逐步认识各类角的度数或度数范围的确定(包括平角、周角这两种特殊角的认识),渗透无限微分的数学思想。为了达成预设目标,教学过程以课件演示及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动静结合、手脑结合,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相依存、互相促进。
在小组合作旋转操作中,探究“我们还发现了新的角”。学生很快的发现了平角与周角,并能准确的描述出它们的特点。这说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较好,知识面较宽。在这个活动顺利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但学生的思维有些拘束,没能发现0度角、大于180度小于360度的.角(优角),如果让学生自主讨论思考的时间再充足一些,可能学生能得到更多的发展。同时平角、周角是两类新学的角,对学生而言是新知识,对它们的特殊性应该强调说明,可以着眼比较平角、周角与直线、射线的区别,帮助学生对新角的理解与认识。
本课教学中可供学生操作的学具有限,老师仅给同学们准备的活动角。如果能准备一些模型角、手工纸,课堂中学生进行摆、折等动手操作活动,则能体验更多角相关的经验,发现更多角的知识。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篇3
这节课学生在二年级已有初步的接触角,但是大都属于直观的描述,现在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抽象出图形的特征,系统学习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等等。角的分类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分类,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课堂伊始,我让学生回忆角的概念和如何去量角等已经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对于直角,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有了很深的印象,因此在学习直角时,我直接让学生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尺上直角的度数,让学生更准确的知道直角是多少度。而对于平角和周角的.学习,也是通过学生自学时用活动角旋转而感受它们的形状。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了各种角的形成过程,而且对度数的取值范围以及准确的度数也有了很深的印象。本节课不足之处
1、对于教学平角和周角的认识这一知识时,我只是简单的让学生通过旋转活动角感受了平角和周角的形状,而没有更进一步的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加深对这两种角的认识,课后我认真的反思后认为还是自己对教材没有很深的理解,只是注重了表面。
2、评价方式太单调对学生的评价方面做的还不够,不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学习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可能与教学的设计以及教师的激励有关。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篇4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已有初步的接触,但是大都属于直观的描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常见的角的分类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我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己捕捉生活素材,然后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关于角的分类的知识,我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使他们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
在角的分类教学中,平角和周角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容易把它们和射线、直线混为一谈。所以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角的特点讲解平角和周角的特殊性。并注重和射线、直线的对比区别。在角的画法教学中,我采取的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画,在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体会和归纳画法。学生因为有用量角器量角的经验,所以基本上大部分的学生可以达到目标要求。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篇5
一、教学设计分析:
《三角形的分类》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在对三角形有了初步认识之后进行的教学活动。我认为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合的过程,三角形的分类在于给学生一种数学模型,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应用三角形,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三角形奠定知识基础。为了在课堂上有效地整合落实三维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
1、激情引趣
上课伊始,我先创设了一个数学情境,让学生给教室里的人按一定标准分类,为多角度地给三角形分类做好铺垫,为学生营造了愉悦的情感心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学生学习知识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自己去发现。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从不同角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采用“取名字、送三角形回家、猜三角形”等游戏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2、实践探究
我抓住给三角形分类这样一个有价值的活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将学具袋里的三角形进行分类,探究分类方法,学生在探究三角形分类过程中,很容易接受按照三角形角的大小进行分类这一内容,不容易进入到按照三角形的边给三角形分类的层面上。对于这个问题,课堂上,我首先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按边分类的三角形放在一起进行分类,让学生自主去发现一般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借助手中的工具看一看还有什么新发现,从而使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特点以及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进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三角形按边分的特点,这样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究的过程,从而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3、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并启发学生展开思考和学习活动。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新课程改革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通过问题解决建构知识的理解。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在本课中主要问题有:你能帮这些三角形起名字吗?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几个锐角、最多只能有几个直角或钝角?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你发现了什么吗?等等。以问题为线,以观察、思考、小组合作等为渠道,引导学生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4、巩固应用力图有梯度
练习的设计具有层次性、系统性,既注重操作性又考虑拓展性,我设计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巩固复习题,让学生始终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巩固知识、拓展思维,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力求达到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帮助学生对三角形有关知识的牢固掌握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本节课我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对学生鼓励的语言还是不够到位。
2、留给学生的时间还是有些少。
以上是我上完这节课之后的一点想法。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克服这些不足,努力把教学工作完成的更好!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篇6
《三角形的分类》是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特性、三边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设计本节课之前,曾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既学习按照角的特点分类,又学习按边的特点进行分类。但通过研究教材发现,要让学生真正通过操作、探究发现数学知识,目标不可定位太多,于是,本节课只让学生按角的特点分类。通过上课,我认为本节课在设计中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力。
在新知探究环节,每个小组都有一套学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每个三角形中各有几个锐角、几个钝角、几个直角。这个知识对他们来说很简单,但是我的重点并不在这,而是通过自己所得的数据发现问题。当学生把结果汇报完毕之后,大屏幕显示每个三角形锐角、钝角、直角个数情况。这时,引导学生观察,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于是,有的学生发现在一个三角形中,锐角个数最多;有的学生会发现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2个锐角。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学生自己发现的`,印象就会特别深。如果没有这个放手让学生发现规律的环节,学生是无法理解这样抽象的结论的。
二、教师的不断追问,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上,多次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发现。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把话说清、说规范。如当有学生发现锐角个数最多,钝角个数最少时,教师追问:“多到什么程度?少到什么程度?”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最终得出了“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2个锐角”的重要结论。当学生自己把直角三角形的定义说成“有两个锐角和一个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教师并没有急于评价,而是出示正确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时,教师再追问:“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学生答道:“第二句话没有说两个锐角。”教师接着问:“你认为哪一句更好?”学生思考后发现第二句好。为什么呢?学生答道:“因为任何一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可以不用说。”看,在教师不断的追问下,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发展,思考问题不断深入,语言的表达也逐步规范。
三、渗透集合的教学思想
在揭示每类三角形后,我在黑板上顺势画了一个大大的椭圆,把椭圆看作所有三角形,里面分成的三类(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每一类里面都有一个代表性的三角形纸片。这样的板书不但清新,同时渗透了集合的教学思想。
当然,在执教本节课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还不够到位,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这些都是我以后应该努力向其他优秀老师学习的地方。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