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比例的应用》为全日制聋校数学第十五册第一单元的第三部分内容,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从构建上更注重学生技能的养成和知识的运用。把通过三个相关联的量求第四个量的运算,用方程的方法呈现为比例的形式,这样从视觉上更附和了聋生的认识特点,同时也把复杂的等量关系更清晰的更简单的体现在比例的内容里。让学生轻松的理解比例就是在等号两边表示两组相等的比。这样的方法也是比例应用题的一大特点。同时更有助于学生从理论知识到技能操作的转变,使新课程理念融入于特教课堂。
二、教学方法
情趣导入法、总结法、问题导入法及指导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应用题中比例的意义,并根据比例的性质解决应用问题。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应用题中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的分析并确定数量关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求解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自主探索的求知欲。
4、缺陷补偿: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积累语言发展思维。重点:利用比例的意义确定等量关系。难点:数量间的.运算关系。
四、教学流程:
1、兴趣入题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毕业后未来的生活呢?现在我请大家为自己的将来设想一下,你准备做什么呢?”。
2、初探新知
出示根据学生的理想加工的题例。
董健昕同学经营一服装店,卖3件衣服可以盈利150元,按这样的收入计算,每月卖出80件可以盈利多少元?
让学生运用“三步”解题法,分析问题。
1看
已知条件包括:3件、盈利150元、80件求知条件:盈利多少元?
2找
从名数看包括四种数量:件数、盈利总额、件数、盈利总额。且四种数量是两两重复的。
确定数量关系:总额与件数间的关系是除法,进一步确定比例关系,总额:件数=总额:件数。
等号左边的总额为150元,件数为3件,等号的右边总额为?,件数为80件。
3解
解:设盈利?元。 150:3=?:80 3?=150×80?=150×80÷3?=4000答:可以盈利4000元。
巩固方法:
出示文本中的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让邻座的学生间进行比较分析,确定数量及数量间的关系并求解。
即时小结:
比例的形式就是:比=比,应用题中的比例即为:左边的数量关系等于右边数量关系。如何利用比例来解应用题就是看是否有两两相对的数量,并确定对应的数量间是否存在正、反比例关系。让学生从抽象到直观的掌握方法。
课业布置:
紧扣学生的理想出示题例二:职业课上,每天做8面国旗,要10天完成,如果每天做10面要几天完成呢?
板书设计:
比例的应用
1看:(已知:3件、盈利150元、80件)(未知:盈利?元?)2找:(总额:件数=总额:件数)3解
解:设盈利?元。 150:3=?:80 3?=150×80?=4000答:可以盈利4000元。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相关数据在excel中的建立数据表格,并能创建相应的图表。
2.通过对excel图表的学习,理解并掌握图表(柱形图、折线图和饼图)类型的选择。
过程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等方法,掌握表格的建立、图表的创建。
2.通过在项目活动中的学习,学会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excel的学习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并乐于与同伴交流等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利用图表向导建立图表的操作。
2.图表类型的选择(柱形图、折线图和饼图)。
3.图表源数据的选择。
教学难点:图表类型的选择与图表源数据的选择。
教学关键:对图表所要表现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任务驱动下的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学习。
四、教学过程
1.回顾对比引入
回顾ppt中图表的插入方法以及图表的作用,强调excel中首先建立数据表格,其次借助图表来更直观地展示。
此外,教师演示下载并交代本节课任务。
2.操作交流领悟
类比ppt中插入图表的方法,在阅读书本的基础上,在excel中绘制如下数据的图表,要求:绘制的图表位置在工作表任务1中,操作试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a:运用图表向导创建图表共有几步骤?
问题b:图表向导的几个步骤分别完成哪些工作?
问题c:在创建图表的步骤中,可跳过不做的步骤有哪些?
问题d:倘若当前图表类型选择有误,怎样修改?
使用数据为:
世界大河水量径流模数比较
河流名称
尼罗河
长江
亚马逊河
密西西比河
刚果河
径流模数
0.79
17.6
17
5.8
10.6
达成目标:基本掌握创建图表的四个步骤:图表类型、源数据、选项和图表位置以及各步骤的功能作用及注意事项。
3.设问探究巩固
a、要求根据给定表格数据,自行选择图表类型绘制图表,并说明理由。
20xx年世界人口(单位:亿)
人口
亚洲
52.68
北美
3.92
欧洲
8.28
拉美
8.09
非洲
17.68
教师引导提问:你选择了什么图表类型?这种类型的图表所要反映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归纳得出选择图表类型的原则:为了对比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时可选择柱形图;为了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可选择折线图;而饼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根据以上结论,将上题补充完整,制作柱形图和饼图。
b、绘制世界人口随时间变化图
世界人口变化情况(单位:亿)
年份
人口
1957
30
1974
40
1987
50
1999
60
20xx
80
20xx
90
此处为学生常犯错误之所在,学生习惯性全选数据,而忽略有效数据的选择。图表中真正有效数据需要分析得出,此处由教师重点展开讲解(数据选择方面问题,系列选项卡中的“分类(x)轴标志”)。
达成目标:理解并掌握基本图表类型的选择以及图表数据源的选择(步骤1和步骤2)。
4.练习评价互助
利用教师给定的数据进行图表的创建。
此部分内容具体图表类型不指定,由学生根据需求自行选择并制作。
某地一天气温变化
时间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温度/℃
25
24
23
25
26.5
29
30.5
33
30.5
28
26
25.5
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降水量/毫米
10
5
22
47
71
81
135
169
112
57
24
12
地球陆地面积分布统计
大洋州
欧洲
南极洲
南美洲
北美洲
非洲
亚洲
6%
7.10%
9.30%
12%
16.10%
20.20%
29.30%
操作完成后提交作业至电子档案袋平台,并借助平台开展同学间互评,推荐优秀作业,展示交流。
互评尺度:任务1(10分)+任务2(2x10分+10分)+任务3(20x3分)=100分
图表类型错一处扣10分,图表源数据选择错一处扣10分,少做漏做不得分。
此外,可根据同学情况酌情加分,并说明加分理由。
达成目标:当堂开展学生检测,反馈课堂教学情况。
五、教学反思
1.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以任务驱动为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他们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2.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建立和编辑图表,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标。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3
一、设计思路
数学学科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而且数学对于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分数应用题,为聋生更好的理解分数意义,培养聋生的逻辑思维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的设计注重联系实际,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目的在于培养聋生的分析、理解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并培养聋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勇气,使得数学课的教学即轻松又有良好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分数应该题中份数与量间的关系,并准确的确定单位“1”,寻找到等量关系。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应用题中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的分析并确定等量关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求解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数快速运算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分数单位“1”与总量间的关系的理解,培养探究分析数学的兴趣。
4、缺陷补偿:通过对分数应用题解题方法的'及明了的解题思路的概括,帮助学生确定清晰的概念及数量关系。尽可能的发展语言培养思维。
三、重点、难点:
重点: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思路及方法 难点:单位“1”与总题间的区别和联系
四、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聋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引导法、观察法,总结归纳等教学方法。教学中通过对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的分析,让学生寻找等量关系,并运用方程的方式变未知为已知,确实单位“1”,从而达到区分份数与量间的变化和联系。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五、教学流程
1、温故知新
我校有培智学生36人,聋生是培智人数的,求聋生有多少人?
2、启迪新知
我校分聋生和培智两部分学生,其中聋生占,培智儿童有36人。我校一共有学生多少人?
(1)看:观察本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已知:聋生占全校学生数的
培智学生有36人
未知:我校共有学生多少人?
(2)找:画出线段图,找到等量关系
“1”
通过上图可以发现:聋生+培智学生=全校学生
全校的学生数便是总量,也就是单位“1”,求单位“1”的量我们便可以把全校共有的学生数设为X。那么聋生占的量就是可以表示为X,再根据所得的等量关系表示为:X+36=X。
(3)解:设未知数,列方程并求解。 解:设全校共有学生X人。
1X + 36=X 41(1-)X=36 43X=36 X=36× X=48(人)
答:全校共有学生48人。
3、方法总结
运算求得结果后,让学生观察这个方程的分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发现谁以后才能求解出聋生的人数?为什么要用全校学生的人数去乘聋生的份数?
经过两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发现,只有先找到总量,然后确定单位“1”才能求出占总量份数的量。
根据学生的发现总结方法:
43
(一)找到总量,确定单位“1”
(二)求出占份数的量
(三)用各部分量来表示总量(即相等关系)
4、强化巩固
总结方法后:课本25页的例4,并让学生按方法分析,并列出相等的关系式。
例4: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还剩下15千克。买来时大米多少千克?
(1)看:
已知:吃了
还剩15千克
求知:买时大米多少千克?
(2)找:
5858
吃了+剩下=买时大米 (3)解
解:设买时大米X千克。
5X+15=X 8X=15× X=40(千克)
83
答:买时大米40千克。
5、随堂总结布置作业
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同时也发现了许多求解分数应用题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养成善于总结归纳的好习惯,用我们学习到的知识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作业:
下面是樊老师三月份的收入与支出情况,看后请同学们思考问题。
樊老师三月份预支出1000元,三月份的工资收入比支出多了,而这个月我又准备为母亲买药用去了300元,请帮樊老师算一下本月还可以剩下多少钱?(答案:300元)
六、板书设计:
分数应用题
35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9、50“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3、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设计理念:
本课时主要是学生在对比例尺含义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比例尺的运用,所以在设计着重体现实用性,设计中采用不同的问题情境,才学生身边的事物说起,引导学生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有是进一步学生加强对比例尺含义的理解,设计中,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利用知识迁移,自主尝试列式解决,有扶到放,能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主动探索问题的方法,以及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旧知
引入新课1、在一幅地图上扬州到南京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100千米,你能找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吗?
2、什么叫比例尺?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练习,找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再写出比例尺。
二、理解明确
实践运用
1、出示例7,明确题意
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
2、分析比例尺1:8000所表示的意义。
引导分析:比例尺1:8000,说明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倍。也可以理解为比例尺1:8000也就是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米。
3、尝试列式
根据对1:8000的理解你能尝试列出算式吗?
师: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算法,为什么会这样列式,关键是要让学生根据对比例尺的意义的理解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
4、归纳、选择、
教师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考选择方法进行解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
5、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
学生分析题意,明确已知比例尺,已知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学生分析1:8000表示的意义。
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解答后先小组交流算法,再大组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1、5×8000=40000……2、5×80=400……
3、5/X=1/8000……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
学生列式5/X=1/8000并计算。
三、尝试练习
巩固提高1、做“试一试”。
先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再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把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
2、做“练一练”先独立解题,在组织交流
3、做练习十一第4题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测两地之间的距离和在地图上如何找比例尺。
3、做练习十一第5题。
引导学生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
学生练习
在图中表示医院的位置。
学生练习后交流
四、全课总结
回顾反思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问,或你能给同学提出什么新问题?
五、知识拓展
激发兴趣P51“你知道吗?”
1、收集地图资料,展示给学生观看。
2、介绍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
学生观看
阅读后适当交流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比例尺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导入(略)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教师讲解: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比例尺”。(板书)
(2)、教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3)、教师指出: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2、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的改写。出示例1:把教材第49页线段比例尺改写数值比例尺。
(1)、说一说方法。
(2)、改写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50㎞=1㎝:5000000㎝ =1:5000000
3、教学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教学例2出示例2,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教师板书解答过程
解:设地铁1号线的实际距离为Xcm。 10:x=1:500000 X=500000×10 X=5000000 5000000㎝=50㎞巩固练习。做第52页的`“做一做”。指名做,集体订正。
三、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第19页的练习。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要求:1、使学生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正确运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分析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却定那些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正、反比例的意义。
2.下面各题有哪三种量?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种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
(2)从A地到B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3)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总面积。
(4)海水的出盐率一定,晒出的盐和海水重量。
3.判断下列各题中已知条件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把已知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
(1)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速度,5小时可行300千米。
(2)一辆汽车从A地到B地,每小时行6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行驶75千米
(二)新课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用以前方法解答。
(2)研究用比例的方法解答
题中涉及哪三种量?哪一种量使一定的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系?
能不能利用这个关系式列比例解答?
解比例,同学自已完成,及时纠正。检验。
改变例1中的.条件和问题
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照这样的速度,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教学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需要行驶多少干米?
1、以前的发法解答。
2、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
3讨论结果填书上。
4小结:用比例知识来解答应用题,就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来解答。
整理和复习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
2、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知识整理
1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形成支识网络。
2我们学习哪些知识?用合适的方法把知识间联系表示出来。汇报同学互相补充。
复习概念
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根据什么?
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的关系?
什么叫比例尺?关系式是什么?
基础练习
1填空
六年级二班少先队员的人数是六年级一班的8/9一班与二班人数比是()。
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甲乙两数的比是5:3。乙数是60,甲数是()。
2、解比例
5/x=10/340/24=5/x
3、完成26页2、3题
综合练习
1、A×1/6=B×1/5A:B=():()
2、9;3=36:12如果第三项减去12,那么第一项应减去多少?
3用5、2、15、6四个数组成两个比例():()、():()
实践与应用
1、如果A=C/B那当()一定时,()和()成正比例。当()一定时,()和()成反比例。
2、一块直角三角形钢板用1/200的比例尺画在纸上,这两条直角边的和是5.4它们的比是5:4,这块钢板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