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边城》有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边城》有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边城》有感 篇1
文字意境都很美,湘西景美人也美。我一度觉得这是一个世外桃源的地方。
但确实太天真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不美的地方。
傩送是看了最让人难受的。他是一个青年才俊,却将哥哥的死归结在老船夫身上,吊着翠翠不明说。复杂的心事谁还没有点,当他说老船夫“不利索”,没想到自己的“不利索”呢。
话说回来车路马路必选其中一条吗?
说到底,两兄弟有了解翠翠多少呢?和翠翠说过几句话呢?当爱情的降临建立在未知上,真的`结婚了,彼此又将如何度过余生呢?
这大概当时时代很正常的事,但并不美。
翠翠也同样让人难过,她也从未试图去了解两个人的事情或是老船夫的心思,只知道等着等着,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个对爱情懵懵懂懂的少女,纠结在自己的小心思上,顾不得别的,这个可以理解,但也不美啊。
总之就是这几个角色都沉浸在自己的心思里,都没有看透这件事情的本质,所以把事情搞得很复杂。我这样说像站在制高点在评价一样,但从我的角度来看,果然还是翠翠父母的爱情更美更纯粹更真实。
结尾写翠翠等傩送。
等到的结果是什么,无论找不着到天保的尸体,都只会更令人难过。在这种情况下,看到羞涩躲闪的翠翠,是什么心态?难道还重燃爱火吗?这样性格的人会继续阴沉,甚至怪罪翠翠的“不利索”吧。回到家,回想这段爱情,一场空,有什么理由继续下去呢?难道要为了现如今已莫须有的爱情,去继承那“害死天保”的人的船杆吗?不如现实点,过得好点,继承碾坊,试图从新开始。
边城啊,也还在人间。
读《边城》有感 篇2
是谁在叹息,那一叶知秋的美丽?是谁在倾诉。那不知不觉的年纪?是谁在孤赏,那摇曳渡歌的情愫?是谁在感动,在这一直等待的季节里?在这一片夕阳红里。
—题记初读《边城》是在很小的时候,那时只是像识字一样,一个字一个字地阅读,并无什么感受,却留下一个错误印象:翠翠就是小时候的张爱玲。现在想来,竟有点感觉这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张爱玲这样的女人很适合在凤凰这个隽秀而热情的地方生活。她们爱生活、爱身边的人、爱在夕阳下沉思、爱在黑暗中听爱人唱歌。她们有着同样的如歌一样华美的生命和灵魂。
然而《边城》却是个悲剧。这并不奇怪,奇怪的是《边城》的悲伪装得极高,就像一杯好酒,一下肚只觉醇香,然而这香却慢慢侵袭你,让你从微醉变成酩配大醉:像一碟薰香,一寸寸感染你的嗅觉。再说悲剧是什么,悲剧就是困兽之斗,就是你眼睁睁地看着美好奄奄一息,眼睁睁看着它拼命挣扎最终沉入水底。而对于《边城》,其悲剧性更多的是在于其等待。
曾在网上进过一个论坛,人们讨论世间什么最华丽最无奈。他们说岁月,说回忆,说老去,说珍惜,足足有二十多种状态,却唯独没有等待,而这个词是我不假思索想到的词。人生中有多少等待?我们在等待什么?有多少等待会有结果?有多少人在等待中终老一生?有多少人被人等待却不自知?
15岁的翠翠不知不觉中等待着某种心情,她不自知地渴望着心中有人让她挂念。后来她遇见了二老,仅在河边的一面之交便让翠翠有了断断续续的等待,爷爷不停地暗示翠翠该出嫁了,她生气地走开,但那个人已经被等待。二老又何尝不是?在那样的年纪里,那样的山水风光里,连人的情感都变得纯净无瑕。爱情在溪流两侧绽放花朵,却是细细碎碎的小黄花,等到察觉时已防不胜防地开满了小山丘。渡船承载着满满一船低浓度的等待停在溪边,等着那个捉鸭的年轻人的掌管。
偏巧兄弟两人喜欢同一个姑娘,因此有了唱山歌一幕。二老在山上唱一整晚的歌,伴着细细流淌的溪流,伴着静谧的夜,伴着远处微笑的白塔。从此,那个在梦中被歌声托起,采了一大把虎耳草的女孩便一直等着再有这样一个美丽的梦境,等着听人三年六个月的歌。而故事却意外地没有了下文,歌就这样停止了,老人禁不住去镇上盘问,却得了个大老已死的'消息,因种种风俗想法,二老也停止了走马路。等待的日子被拉长,那个在夕阳中剥豌豆的少女却一无所知,她继续自己不为人知的等待,等着山歌和二老。一直等到爷爷在雷雨中死去,等到她一下子明白了许多,等到二老下了桃源,等到冬天下起雪。
也许她还会一直等下去,带着一声不吭的执著,等到黄狗也死去,等到她嫁给一个不知姓名的人,等到她子孙满堂,等到她老去,死去……也许她只须等到明天,而谁又知道天有多远,可以跨越几个白天黑夜呢?这一份也许会不了了之的爱情会被埋在哪一块土地上,生出一大丛虎耳草呢?
等的人,等待中花落知多少,经得起岁月动摇?想的人,感伤得日落知多少,也许这世间有些梦美在永远握不到。
我会永远记得翠翠,这个在渡船上背对大山的少女,连同她头上紫色的天和她身后的一大片夕阳,因为我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人,我也可能成为这样的人。到那个时候,我会告诉自己,那个曾被我误认为是张爱玲的少女将等待诊释得如此精妙,她让我哭着微笑,面对未可知的彼岸,不断前行。
读《边城》有感 篇3
事实上我在高中时已经读过了《边城》,那时语文课本上有《边城》的选段。我把它当成故事来读,感觉挺有意思,于是自己课下把全文读了,但是那时读得匆匆,对这本书的印象就只有民风的淳朴,和最后开放式结局带来的悬念。寒假稍有空虚,我便重读了一次《边城》。再读这个故事,也有了不一样的体会。首先吸引我的就是这部小说当中美丽的乡村景色,祥和平静的生活,淳朴的民风了。这里的人宽厚友爱,相互之间理解包容。 “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这是小说中茶峒的美丽景色,在这样清新美好的环境中,所有发生的故事或许略带伤感,但绝不悲哀,人间百态,世间冷暖,都仿佛溶入小镇的山山水水,静静流淌。
然而茶峒最美之处不是自然风光,而是这里的人情。翠翠和爷爷的祖孙情,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傩送与天保的兄弟手足之情……正是这些感情的相互交织,使得这个平凡的小镇充满了生活和人文的气息。特别是两兄弟比赛唱歌,使得故事浪漫而温情。于我个人理解,翠翠的人生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她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她也在慢慢地失去一些东西;比如她至亲至爱的爷爷,还有傩送。但是翠翠也并没有怨天尤人,生活还在继续,她也在继续努力地生活。这让我有很大的感触。不管我们遇到了多大的困难,多大的挫折,都要记得生活还会继续下去,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继续走下去。
沈从文是本世纪最为优秀的文学家之一,也是著名的物质文化史专家。对于许多人来说他还是个迷学历高少,行出身,有着传奇般的人生经历。时间证明,他许多作品今天依然显出极强的生命力。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边城》发表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头全总的两个儿子的曲折爱情,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躺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
《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然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在记忆里,天保与一个值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地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边城》是一个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经典文本。
沈从文生于湖南凤凰一个就军官家庭,后因家庭转入困顿,刚刚小学毕业,年龄还不满十五岁时,即侧身行伍,到人世间去学习,其后数年间,她随当地军阀部队辗转于湘,边境及水流域各地。
三十年代初,沈从文在创作的同时,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以其在文坛的影响,被视为“京派”作家年轻一代的新领袖,1999年以后,由于“历史的误会”改行从事古代文物研究,并先后出作《明绵》《中国丝绸图案》等……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沈从文先生的文学《边城》《湘雨》在国外有重大影响,他的作品被译为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十多名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提名为诺贝文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沈从文1988年5月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寓所逝世,故居于1991年被列为省人民政府重点物保护单位,拨款进行了整修,故居陈列有沈老的遗墨,遗物和遗相,成为凤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观之一,每天来瞻仰者不绝。
读《边城》有感 篇4
湘西茶峒,渺远的歌声滑过山脊,酝着对山那边女子的祈盼,牵动着一颗为这情意颤动着的心。这是一座边城,城边有一条小溪,溪上泊着几艘渡船,船头站着一个诗般的少女,正侧耳听着远山传来的淡远的歌声。
这是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边城里的风景是沉静古老的,岁月顺着一块块青瓦,顺着木制的房梁,顺着人们已经朦胧了的交谈的声音,向愈远处漫溯。翠翠就住在这,在溪边的白色小塔下,和爷爷,和那只黄狗。故事就是这样,带着朴实纯粹、寂寥悠远的调子,走进了这座城。
翠翠喜欢渡船,特别喜欢渡要到对岸去的新娘子。载着的仿佛不仅仅是一个人,更是一段故事,没有轰轰烈烈,只是云淡风清。端午那夜,翠翠遇见了二老傩送,一见便倾心;二老遇见了翠翠,一眼便钟情。二老隔着山以歌寄情,翠翠隔着溪痴痴地笑。
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静止的乡景变成了活着的故事,活着的边城停成了一幅画。这里不沾染尘世,澄澈剔透。说是有着隔世般的美好,却以忧伤的余韵蔓延开来。何来的忧伤?许是翠翠未果的情窦初开的遗憾吧;许是边城远去的不舍吧;又许是对人情百态的一种惆怅吧。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边城的故事还没有结束,白塔塌了又建,远去的人却仍未归来,善良单纯的翠翠仍在渡口日复一日的等待,等待一艘渡船拐过,等待寥远的情歌。
这是一座边城,城边有一条小溪,溪上泊着几艘渡船,船头站着一个诗般的少女,正侧耳听着远山传来的淡远的歌声。她将那杆往溪里一点,涟漪越晕越远,渡船也向着那远山划去……
读《边城》有感 篇5
水是各处可流的,火是各处可烧的,月亮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到的。朦胧羞涩的爱意在翠翠心底悄然滋生。
在读这本书时,我曾经想过:如果没有那次端午的龙舟赛,翠翠就不会爱上傩宋;如果没有月夜的歌声,天保就不会死亡,傩宋就不会在爱情与亲情中煎熬,爷爷也不会伤心孤独地死去……但这终归是假想,翠翠与傩宋的爱情终归是悲哀的。
这一桩桩事都发生在边城这个明媚秀丽的地方。溪边的碾坊、水车、河上的方头渡船,攀渡的缆绳,河岸的白塔,青崖,黄狗,山上的翠竹、丛林、鸟语,甚至自然中的雾霭风雪都被作者写得美不胜收,它们是边城的亮点,构成了边城的温馨、祥和。我觉得大概也只有这么个世外桃源才会有着那么天真善良,那么水灵灵的翠翠。
在读到翠翠的母亲与父亲间的爱情时,我感动于这种美好的悲剧,母亲的殉情是她对于爱情的忠贞的体现。而翠翠与傩宋之间延续了这种悲剧,傩宋困在了亲情与爱情之间,他难以抉择只好下了桃源,我从中体味出了爱情的美好,人性的美好。
“这个人也许永远回不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作者在最后加上了这么一句富有朦胧色彩的话语。给了我们很大的`遐想。我的内心自然是希望这个人明天回来,回来打开心结,回来与执着等待着的翠翠相爱团聚,回来筑就一段爱的佳话。但愿这是一个以喜剧收场的爱情故事。
恍惚间,我好似被作者以秀丽清新的笔调带入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唯美时空中,陶醉于一曲清新悠远的牧歌声中,感动于这段凄美的悲剧之爱,心中却涌出了淡淡的凄凉。
宁静古朴的边城,和谐的人儿与自然,原始简单的生活,善良纯厚的本性,这是作者对理想美的追求,对人情美、人性美的向往。尽管这种理想化的人性与现实有着距离,但我相信它们,追寻它们,渴望它们。
这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人生颂歌,这是一曲爱情的绝响,令人回味悠长。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