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三峡》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三峡》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把爱国主义的基本思想,蕴藏在壮丽山河风光和灿烂历史文化的知识性、欣赏性之中的特色。
2、学习本文以空间转换为说明顺序介绍景物和抓住景物特征表现景物的写法。
3、了解电视解说词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把爱国主义的基本思想,蕴藏在壮丽山河风光和灿烂历史文化的知识性、欣赏性之中的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解说词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播放《长江之歌》)
(一)导入:
听着熟悉的音乐,感受这荡气回肠的旋律,我们仿佛看到了长江正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大山洋洋东去,而三峡正是这奔流不息的长江之上最神奇最壮观的峡谷。三峡地貌奇特风光旖旎、人文名胜驰名中外,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风景区。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饱饱眼福。
(二)检查预习:
1、长江三峡是哪三峡?
2、三峡的地理位置在哪里?长度是多少?
3、作者对三峡总的评价是什么?
(三)整体感知:
(口头回答表格内容)
名称乐章地理位置长度自然景观特点人文景观
瞿塘峡英雄颂奉节县的'白帝城—巫山县的大溪8KM激流雄碑刻
古栈道遗址
风箱峡
巫峡云雨吟四川巫山大宁河口—湖北巴东县的官渡口40KM云雾秀神女峰
孔明碑
屈原、王昭君
西陵峡勇士赞秭归县的香溪河口—宜昌的南津关76KM险滩险黄陵庙
百闻不如一见,欣赏几幅三峡图片。辨别是三峡中的哪个峡谷。
(四)问题探究:
既然三峡的自然风光如此优美,作者介绍自然景物时为什么惜墨如金,却花了很多笔墨去写人文景观?
(学生自由朗读有关内容并讨论回答,师总结归纳)
神女——大禹——屈原——王昭君——诸葛亮——冯玉祥
古
↓
今
历史上的西陵人——解放后勇士——我们的人民
表达了对有贡献的人的崇敬和仰慕之情,体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激发了读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齐读三段抒情段落,再次体会感情,这种感情是自然而然的流露)
三峡江水滔滔的气势、永不停息的江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给予了中国人一种精神: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如今三峡工程不再是毛泽东笔下的宏伟蓝图而是可以亲眼目睹的事实。(欣赏三峡工程图片)
(五)探讨写法:
三峡之行到此结束,我们不仅获得了一种美的享受而且内心洋溢着一种激情。这得益于解说词这种特殊文体的魅力。
1、了解解说词:解说词是一种实用性的说明文,多用于口头表达。解说词运用广泛:产品展销、图片展出、文物陈列、标本说明、园林介绍、影剧解说、新闻人物介绍等。它常与实物或图象相配合。本文是为电视画面配置的文字说明。
2、一般的说明文:
说明对象:三峡
说明对象的特点:雄、秀、险
说明顺序:空间顺序
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
(以两段巫峡的语段为例,体会解说词的特点。学生自由阅读讨论归纳)
3、特殊说明文:
材料裁剪:描绘巫山云雨
视觉形象感:描写、引用诗句
比喻、拟人
历史文化传说
表达自由:议论、抒情(深化了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增强了解说的亲和力)
(六)布置作业:
1、仿写句子:以三峡为抒情对象,仿照书上三段段落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句子。
2、假设你是导游带领你的游客来扬中游玩,请你准备一篇介绍扬中的解说词。
《三峡》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反复诵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品位语言的精妙。
3.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诵读的习惯,形成诵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的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难点:
培养诵读的习惯,形成诵读的能力。
教学设想:
始终以“读”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如默读、齐读、品读句段等,在读中完成教学目标,加深文本印象,力求当堂能背诵。
教学过程:
一、 析字义,赏三峡。
汉字是表义文字,每个汉字都有着丰富的内涵,比如“峡”字,从字面上看,你看到了什么?(山)往深里想,你联想到峡中还有什么?(水)对,词典上解释: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所以,我们如果来欣赏“峡”就不仅要品它的山,还要读它的水。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中国的峡中极品——长江三峡。(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走近作者及作品。
(学生齐读书下注解)同学们,郦道元因一部《水经注》而出名,《水经注》因为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地理价值而被后世称颂。这节课我们不仅要了解长江三峡的地貌特征,还要欣赏《三峡》语言的魅力。
三、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读课文,正字音。——前两组齐读至“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后两组接着读完。要求读得准,听要听得清。听出学同朗读中的错误,读完后,帮他指出来。
二读课文,准确停顿。——老师范读一遍,学生认真听把自己把握不准的停顿在听老师读是做上批注。学生再自由读2遍,然后请一名同学展示一下,老师做评价。
三读课文,译《三峡》。——单排向后转,组成四人学习小组,再读课文,并借助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把课文通顺地译成现代文。重要的词作出批注,有疑问出做出标记,六分钟后教师通过小检测,查看对课文的翻译是否到位。
(出示)准确译,我能行!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沿溯阻绝。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四、分段朗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
四读课文,知三峡。——男生读写山和夏水的层次,女生读春冬和秋景的句子。比比看谁更能读出三峡的特征来,读完老师评价。通过朗读,你能告诉大家你觉得三峡怎样的地貌特征了吗?(黑板上列出问题,学生发言,并上黑板展示)
怎样的山 ——————— 绵长、高峻
夏水有什么特征 ——————— 水急、水量大
春冬景色如何 ——————— 清静、幽美、趣味无穷
秋景给你什么感觉 ——————— 凄凉、肃杀
五读课文,赏三峡。——了解了三峡的地貌特征,着仅是撩开了三峡面纱的一角,要想深入的感受三峡无穷的魅力,就需要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做到:声音洪亮圆润;停顿有序,重音准确;倾注自己的感情;语速适中)学生自由品读,然后把你认为读的最好的句子,读出来与大家共同欣赏。
五、品位语言的精妙。
从修辞、色彩、观察角度、准确精炼的语言等角度品味课文,在书上批注自己的'理解和赏析,然后展示。
六、熟读成诵,记三峡。
美丽的三峡风光,我们先睹为快;美妙的课文语言,我们也先赏为快,下面让我们先背为快,让着一切美好沉淀成为我们自身文化修养的一部分。
1.学生看着黑板上的板书——行文层次和内容,自由背诵。
2.和老师同步背,老师只强调关键字,词。
3.学生齐背。
七、结束学习,布置作业。
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不但掌握了学习内容还能准确地背诵全文,真棒!语文素养的提升在课堂更在课外,今天老师给大家再布置两个作业:1、把文章变为一篇优美的现代文。2、阅读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和余秋雨的《三峡》。
《三峡》教学设计 篇3
一、说教材
《三峡之秋》一课是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方纪先生用他的亲身感受,向我们介绍了雄奇壮丽的三峡景色。作者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这一时间顺序,抓住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描写流畅,韵律感强烈,琅琅上口,适合学生朗读。学生自读课文,既让学生受到三峡美景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又让学生在新闻记者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这一单元的自读课文,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来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贪图三峡之秀丽雄奇的美景,产生热爱三峡,热爱祖河山的感情。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进行观察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
二、说教法
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宜将情境教学法贯穿始终,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反复阅读等教学方法完成本课时教学。
三、说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本课时可引导学生应用“谈→思→议→读”,即:“初步了解深入体会→评议提高→诵读升华”这一学习方法,学习本课时内容。
四、说程序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1、虽然巫溪地处三峡库区,但学生几乎都没有切身体验过三峡的雄奇壮丽。因此,授课时可用1、语言描述激发学习兴趣(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里。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2、听学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3、欣赏《三峡风光》等三个步骤,逐步引入本课教学。
(二)凭借情境鉴赏美
在学生进入情境后,可引导学生按以下方法去鉴赏美。
教师把录像定格、让学生说出三责秋天的景物特点,并抓关键词句学文,重视比喻句的学习,抓住词句的形象点现象,体会景物的特点。
具体学习过程:①出示学习方法的要求:在书上圈圈重点词、划划重点句,注注自己的想法。你知道作者写一天中的哪些影响,它们有哪些特点吗?②按照谈—思—议—读的方法,全班同学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一段。(成熟—果实累累—喜悦);③学生按照上述要求选择最喜欢的部分自学,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出示课件、感情朗读。
时间 特点 词句 朗读
早晨 明丽 露水闪亮—露水消逝 清新明快
中午 热烈 群峰披甲—金鳞巨蟒 热烈欢快
下午 明亮 于是……长江变成小溪 轻柔明快
夜晚 清冽 沉沉欲睡静明亮像…… 温柔惊奇
④谈感想: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孩子们读了《三峡之秋》后一定有很多想法,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好吗?出示课件《山峡风光》,配乐《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五、板书设计:
早晨→明丽
中午→热烈
下午→明亮
夜晚→清冽
《三峡》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在诵读中深入体味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赏之情。
学习重点:课文诵读,文意疏通,语言品味,感受体验。
学习难点: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课时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和点拨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同学们,小学里我们一定学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吧。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吧。
2、同学们,读了这首诗后你有什么感受呢?写的是三峡美丽的景色。
3、是啊,美丽的三峡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
二、基础知识
1、作者简介:郦道元(466—527),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成《水经注》,是一本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看图)
2、读准字音
阙(quē)叠嶂(zhàng)曦月(xī)属引凄异(zhú)
襄陵(xiāng)沿溯(sù)素湍(tuān)沾裳(cháng)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读一读:
①听录音
②学生学读古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中停顿:
③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2、自读课文,互说译文
3、说一说:看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四、合作探究,品析美景。
1、看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所描写的景色
明确:
⑴、总写三峡两岸山势的.雄伟。
⑵、写三峡夏天江水之大,水流之急。
⑶、写三峡春冬的奇丽景色。
⑷、写三峡秋季的凄清景色。
2、同学们,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美,你看——”的句式说一说吗?(看图)
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山——险峻、连、高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雄壮美
水:夏——急猛水涨凶险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奔放美
春冬——多生怪柏素湍碧潭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幽美
秋——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凄婉美
3、文中写山水时应用什么表现手法?并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描写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时又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写冬春季节时,应用了动静结合.
4、归纳本文的主旨
明确: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5、小结
五、作业布置
①背诵翻译课文。
②做好《语文作业本相关练习》
③尝试写一篇游记散文。
《三峡》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认识祖国河山的壮丽,激发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3、朗读并背诵本文。
4、通过对比认识多角度描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安排本文顺序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与讨论分析相结合。
教学时数:一课时
电教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曾说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确,我们祖国的江山秀美壮丽,使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心动不已。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位于十大风景之首的'三峡的优美风光吧。引出课题。
一、范读课文,整体感知。(注意字音、断句)
二、分析课文。
1、根据课文提示读全文。思考:每段所写内容及景物特点。
讨论明确:
1)内容:三峡形势,(总写)四季景色(分写)
2)景物特点:三峡形势——连绵陡峭
夏——水大流急
春冬——清荣峻茂
秋——凄清悲凉(见屏幕)
2、根据图象介绍三峡景物,深入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见屏幕)
3、讨论:作者安排文章顺序的思路。明确:作者是根据三峡景物的特点来安排顺序的。三峡形势是两岸山岭绵延高峻,山高谷窄则流急,因此,第二段紧接着山高之后写水势——写夏季江大流急。与迅猛的夏天水势不同,春冬又是一番景象。春冬二季水势状况接近,故一并写。此时已非洪水滔滔,而是“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的美景。与冬春“清荣峻茂”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林寒涧肃”“凄清悲凉”的秋天。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颇见作者结构布局严谨有序的匠心。
4、讨论:对比分析《三峡》与《雾中三峡》的异同。(见屏幕)
5、看今日三峡工程建设录象,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小结:
1、内容;
2、景物特点;
3、对比体会,多角度描写的好处。
四、作业:写短文:《美丽的怀柔》
要求:
1、抓住景物特点。
2、可从不同角度进行描写。
《三峡》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文章内容,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
2、学习赏析抒情小品文的方法。
3、了解三峡的相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会锤炼语言,细心观察,写作时抓住景物特征形象描写,提高描写能力。
2、领略三峡的美,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体验点
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从而培养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可通过反复吟诵、体味来解决。
二、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安排本文的顺序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课型:讲读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有关三峡的图片、若干胶片
执教者:居巢区黄麓中心学校 夏琳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字词,疏通字词,熟读成诵,把握全文的整体布局,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教学步骤:
[布置预习]
1、读准字音,揣摩朗读节奏。
2、用“△”符号标记出需要重锤敲打的词语。
3、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
[布置课前搜集]
有关描写三峡的诗句。
一、情境导入:
我国当代散文家余秋雨曾经说过:“在国外,曾经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三峡!”是啊!长江三峡以它雄峻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的游人,更有众多的.文人墨客被三峡的奇山异水所打动,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篇佳句,今天我们将在郦道元的带领下饱览三峡风光,感受三峡自然之美。
二、整体感知。
[电脑播放课件](内容包括:三峡风光图片、音乐)
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你看后的感受。
(目的是让学生对三峡之风景有一感性认识,感受其自然之美,并让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三、交流预习情况,采用竞赛的形式。
第一轮:朗读比赛。
(投影出示评判要求)
①音准 ②句读的停顿 ③语气、语调的处理
1、学生自由试读。
2、男女生各选一名代表,其他学生从以上三方面给予点评。
3、师作小结。
4、师生齐读文章。
(目的是让学生能准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此基础上感悟文章所写的景物。体味文章语言的美。)
第二轮:擂台赛。(以个人为单位)
情境假设:假如你是一个导游,你该怎样带领游人欣赏三峡的美?
1、电脑播放所提供的三峡图片,学生准备。
2、学生上台带领学生去欣赏三峡的风光,感受三峡自然之美。
反馈交流:如果现在你有一个去三峡的机会,你最想在哪个季节去?请说明理由。
(目的是让学生在深入理解三峡四季景致的不同,要求学生选择其一加以介绍,锻炼学生想像能力、再创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小组讨论:
1、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为什么夏季江水暴涨,航道深了,行船反而被迫停止?
3、作者写了三峡春冬季节的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
4、在写三峡秋季景色时,作者抓住了哪几样景物来写?各有何特点?
(目的是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意,体会作者抓住特征来写三峡四时景色的方法。)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
(投影出示李白《早发白帝城》)
早发白帝城
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思考:找出《三峡》中与此诗中相对应的句子。
搜集交流:你能说出其他描写三峡的诗句。
(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积累习惯,并能将所学内容加以比较阅读,体会其中联系。)
六、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学法,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和建议,寻求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帮助,能当堂解决的可以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可留作下堂课探究内容] (提倡学生有发问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九、情境再现(作业)
三峡的四季景致固然美不胜收,但我们暂时没机会去,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写一篇文章:《我梦中的三峡》。
板书设计:
山——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水大、流急
春冬: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秋:林树林寒清凉涧山涧肃寂静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