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

2025/11/19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 篇1

活动背景

幼儿教育应为人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培养他们终生受益的品质。象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以及现在特别强调的诚信这些亲社会行为是未来社会的人必备的品质。2008奥运会在我国举办,随即残奥会也将如期进行。在观看往届残奥会的录象时我被深深的震撼了,我想起了带孩子们去福利院慰问那里的孩子时发生的一幕:当孩子们进入一间小屋后,立刻一窝蜂的跑了出来,脸上的表情惊恐又略带一丝兴奋,嘴里还大声嚷着:怪兽!怪兽!原来他们在小屋里看到一个脑瘫患儿。这不怪孩子们,因为如今的孩子整天被爱包围着,任性、自私心理普遍存在,更谈不上爱心和同情心了。再就是他们的年龄还小,社会认知还不够,还不了解世界的角落里原来还有一些残缺的人。所以我们要针对这一问题对幼儿开展爱心教育。并通过移情的运用让幼儿在别人的立场上进行体验,从而产生亲社会行为。我们要让孩子们懂得不要嘲笑残疾人,不要讽刺残疾人,让他们知道残疾人虽然有残疾,但他们也有自尊,他们为了美好的明天坚持不懈的努力着。我们也应该学习残疾人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应该去帮助他们。

我班幼儿共33人,其中男孩18人,女孩15人。在平时的游戏活动交往中,女孩子的心思更细腻一些所以她们的“亲社会行为”更优于男孩子,如,马畅然小朋友会在看动画片时为剧中的弱者而伤心流泪。当小朋友吃药时,女孩子们会很关心的问:你生病了吗?在合作、谦让、帮助等其他方面也好于男孩子。从整体来看,我班幼儿在升入大班后,“亲社会行为”有很大的进步,在一次手工活动中我的`手被纸划伤了,孩子们纷纷围了过来,有的询问我是否很痛,让我勇敢一点,还有的说要送医院。

在孩子们眼中,万物都是有生命的,都是需要用爱来呵护的。可是当他们去照顾受伤的小动物时,我们成人总冷漠地说:“快放下,有太多的细菌。”孩子们因为好奇而靠近一些残疾、智障人时,大人总是紧张的将孩子一把拉开,甚至恶语相加,这些都是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我们成人是孩子行为的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因此,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的同时,更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对孩子起示范作用,营造爱的氛围,感染孩子的心灵。

活动目标

通过学习手语,激发幼儿对聋哑等残疾人的同情和关爱。

活动准备

1、关于聋哑儿童学习生活的录象资料、残疾人奥运会的一些影象资料。

2、请一名专业的手语老师辅助教学。

3、歌曲《感恩的心》

4、活动前进行一次感受体验活动:(1)一小时内不说话,只能用手势或动作表情交流。(2)没有声音的动画片:请幼儿观看没有声音的动画片,让幼儿感受听不到声音的不便,感受聋哑小朋友的痛苦。(经验准备)

活动过程:

一、观看录象,引出主题

1、猜一猜:教师做手语动作(现在我们来看录象),请幼儿猜一猜是什么意思?

2、请幼儿观看录象——聋哑小朋友的生活,引出活动主题“手语”。

师:我们平时主要是用什么方式与别人交流呢?刚才录象上的那些小朋友是用什么方式与同伴老师交流呢?

3、讨论:不能说话的感受。

(1)分组进行讨论:上次“不能说话”体验活动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2)请个别幼儿讲讲自己的体验感受。

二、通过与聋哑小朋友的互动,激发幼儿对残障人的关爱与尊重

1、请幼儿观看聋哑小朋友求助却没人明白的镜头,激发幼儿学习手语的愿望。

师:他们到底在说什么呢?你们知道吗?(请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我们请聋哑学校的老师来告诉我们吧!

2、讨论

师: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和我们不一样的人,他们因为先天或后天的一些原因成为身体有残疾的人,比如这些聋哑孩子,我们可以听到各种声音,他们却不行!我们可以用好听的声音喊“爸爸!”“妈妈!”他们却不能!他们遇到的困难要比我们多很多!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你们想怎么样帮助他们呢?

(1)分组讨论(2)个别讲述

三、学习简单手语

1、请幼儿向手语老师请教自己想知道的手语

师:如果我们学习一些手语,那我们就能与他们更好的交流,更好的给予他们帮助了,请聋哑学校的老师教我们一些手语,好不好啊?

2、请幼儿对聋哑小朋友说一些祝福的话,并跟随聋哑学校的老师将这些祝福用手语表现出来,教师用摄相机拍摄下来,请聋哑学校的老师给他们学校的孩子们带回去

3、听听聋哑小朋友对我们说了些什么(观看录象)。

将事先录制好的片子放给幼儿看,让他们知道这些聋哑孩子的心声。

四、歌曲《感恩的心》

1、观看往届残奥会的感人画面,让幼儿感受残障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2、将歌曲《感恩的心》唱给那些值得我们敬佩,需要我们关爱的残障人群。

延伸活动

1、区域活动:给聋哑小朋友写信(用画图的方式)

2、和聋哑学校的小朋友结对子,互相交流

教学反思:

《纲要》的社会领域里提出这样的目标“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这个目标是要培养幼儿亲近社会的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培养初步的同情心、爱心以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所以我确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为:通过学习手语,激发幼儿对聋哑等残疾人的同情和关爱。目标具体,操作性较强,把大的社会问题浓缩到一个点上,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活动自始至终营造一种关爱氛围和采取真实录象观评的方式以及移情的策略,使得活动张驰有度。活动中教师分别播放了聋哑儿童用哑语求助却没人明白的尴尬镜头,以及聋哑儿童渴望得到社会尊重得到大家关爱的心声,这些都让幼儿敏感的察觉到了聋哑人的处境,理解到了他们的需要和情感,从而促使幼儿产生了移情性情感的体验,产生学习手语的希望,请专业手语教师辅助教学,可以让幼儿的好奇心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学习手语,力所能及的去帮助聋哑小朋友(社会行为)。教师给幼儿指明了行动的方向,学会了手语就能想聋哑人所想,就能更好的去帮助他们,而幼儿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的感受,实现了主体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实现了抽象知识向情感能力的转化。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 篇2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 篇3

学情分析

最近,陀螺又在孩子们中间流行起来,他们把买来的各种陀螺带到幼儿园,大家在一起比赛。由于陀螺的质量参差不齐,加上有的孩子不知道爱护,每天都有陀螺玩丢了、玩坏了的现象。孩子或向家长哭闹,或找老师处理,针对这种情况,我在班上进行了“好玩的陀螺”的主题活动,收到较好的效果。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探索旋转物品的共性。

2.让幼儿通过制作陀螺、玩陀螺,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

1.各种可以旋转的物品及玩具。

2.硬纸板、瓶盖(中间穿孔)、彩色纸、剪刀、双面胶、橡皮泥、泥土、彩笔及彩笔套、小钢珠或黄豆等辅助物。

3.“陀螺王子”小奖牌若干。

4.数码相机、电视机。

活动过程

1.找陀螺

(1)谈话活动

组织幼儿讨论:陀螺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旋转的?

还有什么物品可以旋转呢?(孩子们说出很多可以旋转的物品,如老师用的铃鼓、幼儿家里的小锅、锅盖、盘子、杯子、瓶子、插塑玩具等)

(2)分散活动

你找到了哪些可以旋转的物品?它是怎样旋转的?并请幼儿演示。

2.做陀螺

(1)幼儿自选材料进行制作

考虑到不同幼儿的需要以及活动的安全性,我把活动材料和活动内容分成几组——装饰组、半成品组、完全自制组。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活动。教师要尽量满足幼儿的合理要求,如有的孩子已经做好了一种,还要做另一种;还有的孩子要求做三个,爸爸一个、妈妈一个、自己一个。只要材料充足,孩子有兴趣,我就允许他做。

(2)在幼儿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幼儿互相帮助,友好合作。教师可适当地提醒动手能力强的幼儿帮助个别动手能力差的幼儿完成制作,从而使动手能力相对较差的幼儿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玩陀螺

(1)介绍自己的陀螺,并给其起名字

孩子们在这一环节非常兴奋,都给自己的陀螺起了一个满意的名字。如陆敬翔的陀螺叫“龙骑士”,李萱的陀螺叫“大力王子”,冯子龙的陀螺叫“白虎”,王形的陀螺叫“白天使”……

请幼儿拿出自己制作的陀螺,向大家介绍其名称和玩法。有的陀螺是单手拧转的,有的陀螺是双手拧转的.,还有的陀螺是用布条绕起来再放开旋转的……从孩子们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他们从家长那里学会了许多玩陀螺的方法。

(2)玩陀螺

在幼儿玩的过程中,教师随时用相机拍照,每拍一组就让幼儿欣赏一次,使幼儿能及时看到自己玩陀螺的情景,增加参与的兴趣。教师重点拍那些能变换花样玩的幼儿,以鼓励其他幼儿积极动脑筋,想出更多种玩法。当孩子们从照片中看到自己时,非常开心,希望老师在放学时给爸爸妈妈看。

(3)总结

你最喜欢谁做的陀螺?为什么喜欢?师生从制作的难易程度、装饰的漂亮与否、旋转的时间长短等方面,评出最棒的作品,并给制作者挂上“陀螺王子”的小奖牌。

4.活动延伸

(1)把幼儿的作品放在活动室的区角,使幼儿能够随时欣赏并取出玩。

(2)要求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动手制作更多种类的陀螺。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开展小组合作探索与交流分享活动,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体验合作活动的快乐。

2.进一步了解各行各业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热爱各行各业工作人员的情感。

活动准备:

事先构建三个合作小组、幼儿图画、与交通警察事先联系并摄像、投影仪、字卡(预检--挂号--门诊--配药等。

活动流程:

谈话导入--幼儿交流分享--活动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最近,我们一起了解了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职业,知道了每种职业所从事的工作是不一样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我们还成立了三个合作探索小组:超市小组、医院小组、交通警察小组。大家还一起分头进行了调查、寻找资料,今天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二、幼儿交流活动:

1.超市小组:

1)超市里的购物顺序是什么?(幼儿图画)

2)超市里卖些什么东西?

3)幼儿交流:我们周围有很多超市。(边讲边出示相应的超市里的塑料袋)

4)超市里有哪些工作人员,他们分别是做什么事情的?

5)超市里发现的黄、白标签各代表什么?(出示实物、认识价格、比较价格)

6)介绍超市里举行的一些“买一送一”活动、发宣传单、抽奖活动。(展示一些小资料、幼儿经验介绍)那为什么要举行这类活动?小组幼儿问: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我们吗?:有了超市,我们大家购物方便了很多,超市里的工作人员为了我们的方便每天都辛苦地工作着,所以我们要做个文明的购物者,尊重他们的劳动。

2.医院小组:

1)幼儿介绍看病的顺序:预检--挂号--门诊--配药(付费),看病为什么要预检?

2)医院里有哪些工作人员?分别是干什么的?(了解医院里的一些科室)

3)(幻灯)出示一幅幼儿的“问题画”,由幼儿介绍画面的意思。(共同解决问题)

4)我们都希望自己有个健康的身体,那么你们觉得是瘦好还是胖好?

5)出示一张忧郁的图片,问:图片上的人怎么了?(心里不太高兴,很忧郁。)师:如果人经常很忧郁的话,会得心理方面的病,就要去看心理医生了。所以,我们小朋友心里如果有不开心的事情要告诉大人,或告诉朋友,这样你就会心里舒服一些。

:所以,我们大家知道了人的健康有两种:一种是身体健康,一种是心理健康,看身体方面疾病的医生可以保障我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医生就可以保障我们的心理健康,只有身体与心理都健康,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健康快乐的人。

3.交通警察小组:

1)共同观看摄像:

2)幼儿分别交流问题(如果马路上有车或有人闯红灯或撞车了,那么交通警察是怎么处理的?如果天下雨交警叔叔还站在马路上指挥交通吗?交通警察在上班时做些什么事情?小朋友该怎样过马路?……)(先幼儿之间问答,再请交通警察小组成员回答。)

教师:交通警察叔叔很辛苦的,不论刮风下雨都不能离开自己的岗位,为交通秩序公正执法、坚守岗位,保障了行人和车辆的安全,保障了城市的.交通畅通!

三、结束部分:

教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人,他们的辛勤劳动保障了大家幸福的生活!

设计思路:近阶段,我班正在进行《各行各业》的探索型主题活动,同时又结合“五一”劳动节,将“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这一教育目标结合起来,在班级中产生了三个不同的探索内容:超市、医院、交通警察,孩子们能根据兴趣自主结对,由此形成了三个合作探索小组,在小组合作活动中,通过教师引导、组内成员共同收集资料,对已有经验回忆,对于各自探索的活动内容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本次的交流活动以达到经验共享的目的,体验合作活动的快乐与价值。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理解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标志。

2、懂得基本安全常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做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红绿灯、人行横道等标志,幼儿人手一张标志。

活动过程:

一、通过"开汽车",引发幼儿思考,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1、游戏"开汽车"。

幼儿随着音乐"开汽车"进教室,教室出示红绿灯标志牌,只会交通,红灯停,绿灯行。

2、教师提问:老师没有说话,为什么你们一会开车,一会停车?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红绿灯?红绿灯告诉我们什么?

二、幼儿自由探索,认识标志。

1、幼儿没人一张标志图,让幼儿观察,并讨论标志上的内容及所代表的含义。

2、引导幼儿交流标志上所代表的含义,在哪里见过此类标志。

三、标志分类。

1、引导幼儿发现有斜线的标志是禁止性标志,并逐引导幼儿说出其含义。

2、提示性标志。

3、请幼儿把禁止性标志放在一起,提示性标志放在一起。

四、游戏《找朋友》

1、听音乐,分组请幼儿找出相同的标志图片。

五、结束活动。

听着音乐离开教室。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让幼儿看看、说说,使幼儿了解了标志的不同含意,并学会 了运用标志,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也知道我们必须要遵守交通安全秩序。在教学活动中,幼儿积极性比较高,对各种交通标志充满着浓厚的兴趣,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自己所看到的标志,进行简单的描述,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明显的进步。本次活动开始以游戏引入主题,最后让孩子们说说自己想设计的标志并进行设计,在这两个环节孩子们兴致高昂,都踊跃参与其中。不足的地方是应该多引导、鼓励他们,使能力较弱、生活经验不够丰富的幼儿大胆发言,主动探索,让所有幼儿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促进每个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在“五一”假期,我们让幼儿统计自己每天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餐等环节所花的时间。结果孩子们所花费的时间最长为90分钟,最短的为12分钟,大部分幼儿需要60分钟左右。从统计表上可以看出,幼儿的时间观念比较淡薄,做事拖拉的情况比较普遍。如何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改变他们做事拖拉的习惯,提高做事的效率,为他们入小学奠定基础呢?为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目的是想让幼儿通过体验,知道一分钟虽然短,但只要珍惜也能做很多事情,并逐步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必须抓紧时间.珍惜时间。

目标:

1.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2.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要抓紧时间、珍惜时间,为入小学作准备。

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分钟能干什么”。

2.幼儿操作材料若干,如珠子和绳子,套环,弹珠和筷子。

过程:

一、交流:一分钟有多长

师:不久我们就要从幼儿园毕业,成为一名小学生了,大家都觉得要抓紧在幼儿园的每一分钟,那么你觉得一分钟有多长呢?(幼儿可能会回答“60秒”。)

师:60秒又有多长呢?

师:我们请时钟走一分钟吧。

二、体验:一分钟能干什么

1.一分钟有多长?

(播放多媒体课件)幼儿观察时钟画面,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1)(教师出示钟面)我们都认识钟,请问哪一根针转一圈就告诉我们一分钟到了?(秒针。)

(2)如果有的钟只有两根针,没有秒针,我们怎么知道一分钟到了呢?

(3)教师小结:秒针走一圈或分针走一小格都表示过了一分钟。

(4)现在我们让秒针走一圈,请大家体验一下一分钟究竟有多长。

教师小结:秒针走了60秒,也就是一分钟。

2.一分钟能做什么?

师:人们在一分钟里能做些什么事呢?老师上网查了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边播放多媒体课件边解释:)

一分钟人能跑200米。

师:你们知道200米有多远吗?(ay~jl园出发到伊势丹商厦。)

一分钟人骑自行车能骑700米。

师:你们猜猜700米有多远?如果从幼儿园出发到哪里有700米?(幼儿园总部到分部一个来回。)

3.我们一分钟能做些什么?

(1)我们一分钟能做些什么呢?你们想不想动手试试?

(2)教师介绍操作内容,让幼儿知道每组的材料都是不同的。

(3)秒针开始走时,大家要一起动手,一分钟到时立刻停下来,看看大家一分钟里能干些什么。

(4)幼儿操作。

(5)交流汇总,教师记录结果。

a.请你数一下在一分钟里夹了几粒弹珠(穿了几粒珠子、几个套环)。

b.请幼儿分组介绍一分钟的成果,方法是:一组幼儿依次报数,另一组幼儿仔细倾听,说出一分钟内谁做得最多。(教师记录幼jl的报数。)

c.同样花了一分钟时间,为什么每组的结果不一样?

结论:虽然时间相同,但每组做的事情不同,有的比较难,有的比较容易,所以结果也不同。

d.我刚才发现穿珠子小组的小朋友虽然做的事情相同,可他们的结果也不一样,为什么?(当场让该组幼儿再次报数验证。)

结论:在相同的时间里做同样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动作有快有慢,所以结果也会不同。

三、讨论:如何珍惜时间

1.前些日子,我们每个人对自己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餐所。花费的时间进行了统计,结果怎样呢?

2.幼儿说说自己花费的时间。

3.谁花的时间最长?谁花的时间最短?

4.为什么大家都做了四件事,但花费的'时间会相差那么大呢?

5.做同样的事情时间花得多结果会怎样?时间花得少结果又会怎样?

6小学生每天要自己安排时间,比如安排课间十分钟。谁知道课间十分钟要完成哪些事情?如果你拖拖拉拉结果会怎样?如果你抓紧时间结果又会怎样?

延伸活动:

在区角投放操作材料,让幼儿在规定时间内操作,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幼小衔接教育非常重要。在这两个活动中.陈老师认真分析了幼儿从“小朋友”到“小学生”角色转换过程中的问题.依据“我要上小学”的主题目标.充分考虑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培养的需要.力图在这一重要的过渡期给予幼儿一些必要的支持。

立足问题。遵循需要

幼儿园有序而宽松的生活节奏.使幼儿对时间意义的理解和时间长短的体验较少;幼儿园、小学截然不同的学习环境和要求.使幼儿面临着种种入学适应问题的考验。陈老师在“我要上小学”的主题活动背景下.设计了“一分钟有多长”“整理书包”等系列活动,以帮助幼儿熟悉小学生活.萌发对当小学生的向往之情。

重视认知.整合实施

“认识时钟.逐步建立时间概念”是上学之所需,“利用已有的认知经验学看课程表,并尝试整理书包”是入学之所急。陈老师顺应情景需要.导入了对“时间”的感知.运用问题引导.展开了对“课程表”的认识,通过两次操作让幼儿经历了“书包整理”中的问题。体现了在主题背景下整合幼儿各种经验、丰富体验、积累新知的思想。

设计严谨.层层推进

时间的长短必须通过比较来感受.书包整理应该亲历而为.形式化的比较和操作往往不能使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陈老师在设计时力求逻辑严密、环节相扣、步步推进。例如,为使幼儿懂得“在拥有同等时间的情况下.抓紧时间者完成的任务就多”,陈老师安排了如下环节:一分钟能做些什么事的资料分享―+一分钟做事的操作体验―,一分钟可做不同事的交流了解一一分钟所做相同事的数量比较,等等,使幼儿初步理解了影响单位时间办事效率有多种因素(是否抓紧时间、动作快慢等).从而引发幼儿思考“如何安排课间十分钟”等问题,帮助他们克服过渡期中的时间运用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