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梅花魂》教学设计

2025/11/21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梅花魂》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梅花魂》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了解课文“前呼后应、首尾连贯”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呼后应、首尾连贯”的。

教学难点:

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和在爱梅花,送梅花图中寄托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鹏博士、幻灯片、录音带。

教学过程:

审题质疑,了解内容。

播放《红梅赞》同学们,你知道这首什么的歌曲(是以借)红梅歌颂革命者的歌曲---红梅赞。

你见过梅花吗?她有什么特点?

齐:见过!(梅花的颜色主要有红、白两种,花分五瓣,香味很浓。特别是它在万花凋零的初春时节开放,深受人们的喜爱。)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齐学习一篇与梅花有关的课文。

出示题目:15梅花魂

从题目中你想知道课文中写什么内容吗?

(我想知道梅花魂写的是什么?)

(我想知道作者围绕梅花魂写了几件事?)

(我想知道课文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

这几位同学提得好,这一节课,我们共同探讨。首先了解课文可以分几段,作者是怎样围绕梅花叙述外祖父的哪几件事的。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同学们翻开书P90自由默读。(并且笔注上。)

(课文是分三段,第一段写作者看到故乡的梅花开,想起飘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第二段讲作者围绕梅花写外祖父的四件事。第三段写作者看到外公送给他的墨梅图手绢,又想起外祖父那种眷恋祖国的火热的心。)

作者围绕梅花写了外祖父哪几件事?

(作者围绕梅花写了外祖父的五件事)

板书:

作者围绕梅花写了外祖父的五件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续件事讲)

总的来说,表达了外祖父思念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作者在什么情况下想起外祖父的呢?

(看到故乡的梅花开了,想起飘泊他乡的外祖父。)

板书:

看到梅花开

(想起)

外祖父

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外祖父为什么哭?(教师在黑板用红笔点出红点。)哪些句子是写这方面的内容的?请找出有关的句子----(铅笔)。

(是由于读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感情。)投影外公读诗的图片。)

指导学生读。(读诗句时要读得慢而沉。)全体读。

同学们从这一层我们知道外祖父对家乡有深切的思念,他为什么对梅花却情有独钟?(分外爱惜)。请找出外祖父赞美梅花、珍爱梅花的语句。(请找一个同学找)

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吗?什么意思?(投影片)。

理解:清白----干净玷污----弄脏

意思:(梅花是最干净、最纯洁的,它是祖国的象征,不能受到一点玷污。)

用保险刀片轻轻地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地抹净。

从“轻轻”“慢慢”可以看出外祖父对墨梅图十分爱惜。

同学们,外祖父之所以对梅花图特别的爱惜,是因为梅花在他心目中是祖国的象征。那么外祖父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体现在哪里?

请一位同学读第三层。(配乐)

(体现在回不了祖国而哭。)(教师在“哭”注上红点。)

(并出示版图)

师:外祖父思念家乡,对墨梅图分外爱惜,对祖国有着浓厚的感情,那么对外孙女又有什么希望呢?请同学们学习下一层,并提疑问。(默读)

生:外祖父送“我”墨梅图、梅花绢的目的是什么?

生:(目的'是为了让“我”保持这种秉性、这种气节。)

生:梅花的秉性是什么?

生:(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师:对了,这就道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格。

生:她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又是什么?

师:这也道出了梅花有刚强不屈的品格。

生:为什么外祖父把梅花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用书上的回答,并反复读。)(请一同学找)

师:哪些是具有民族气节的人物?分四人小组讨论。

(1)有不辱使命的苏武。

(2)有不顾威胁利诱、冲破阻挠回到祖国怀抱的李四光。

(3)有杰出爱国的詹天佑。

(4)还有课文里的外祖父。

对了,这些就是具有民族气节的任人物。我们要向他们学习。长大了为祖国争光。同学们,题目的含义就在于此。

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最后一段,它与第一段之间有什么联系?哪些词语表现出来?(击出电脑)

生:第三短与第一段前后呼应、首尾连贯的联系。

师:从第一段看到梅花开想起外祖父到第三段作者看到梅花图,手绢想起外祖父的爱国心。

板书:看到梅花图、手绢

(想起)

外祖父

作者想起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理解:眷恋----深切留恋。

板书:眷恋祖国(板在板图上)

师:作者围绕梅花写了外祖父的四件事,作者的目的是什么?请同学们读全文。(配乐《思乡曲》)

中心思想:(先同座位讲、后叫一同学讲。

本文通过记叙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眷恋之情,表达了一位华侨老人思念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大家懂得这篇课文内容了吗?懂得了。好!现在老师检验一下大家。讲问题5时交写作。(击出电脑理解内容。)

同学们都说得对。

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知道了梅花具有不畏严寒刚强不屈的品格。谁能说说有关梅花的诗句呢?(让学生背)。

冬夜杂咏梅花

隆冬到来时,墙角树枝梅,

百花迹已绝。凌寒独自开。

红梅不屈服,遥知不是雪,

树立立风霜。为有暗香来。

这几位同学唸得好。现在我们一起唱毛泽东写的《咏梅》,好不好?

咏梅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当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灿漫时,

她在丛中笑。

板书:

看到梅花开 开头

(想起)前首 读诗流泪

后尾 爱惜墨梅图

外祖父 呼连 回不了国而哭 眷恋祖国

应贯 送我墨梅图

(想起)结尾 手绢

看到 墨梅图手绢

《梅花魂》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了解梅花的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1、读懂外祖父有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了解梅花的高尚品格。

2、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借助梅花寄托眷恋祖国的感情。

教前准备及教法设计:多媒体课件及梅花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定向: 昨天,老师要求同学在各种媒体中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板题:梅花魂;齐读课题)

老师配乐范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要求:老师先来朗读一遍课文,希望同学们边听边思考:文中写了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一)、情境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1.出示一幅幅梅花图片,在《梅花三弄》背景音乐中,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梅花吗?梅花,历来是我国诗人、画家赞美的对象,你能背出一两句与梅花有关的诗句吗?

2.指名学生背一背课前收集的诗句。

(正像诗人们赞美的一样,梅花不愧是花中君子。每当梅花盛开的时候,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总会使作家陈慧瑛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让我们来读一读她讲的故事。 )

3.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在一幅幅梅花图片和音乐中娓娓导入新课,意在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刺激中激起情感,调动知识储备,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知识和情感的铺垫。】

展示交流:出示课题,质疑:梅花有魂吗?这个“魂”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呢?请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在感受深的地方画一画、写一写。(学生默读、自学、画批)

1.认读本课新词。 秉性 训斥 撩乱 朦胧 灵魂 玷污 名节 颇负盛名

2.课文是通过哪几件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位有着浓浓爱梅情结、思念故乡的老人的?请你再读读课文,找一找。

3.指名学生说一说,并引导学生读好相关的内容,教师提炼板书: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3)不能回国。

(4)赠送梅图。

(5)送梅花巾。

4.用连结事例的方法说说课文大意。

【设计意图:在初读阶段,理清课文的结构,并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段意,意图有二:第一,引领学生整体感知,高屋见瓴,整体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第二,在理清结构的同时,把课文读通、读好,为更深层次地理解和体会文章的'情感打好基础。这样,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课文的整体印象,把握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基调。】

品读体验:解读梅魂,感受民族气节

1.整篇文章寄托了一位华侨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这份情感与梅花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表现外祖父喜爱梅花的句子。多读几遍,想想你读懂了什么。(4人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有关句段)

出示:“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又用红绸子慢慢抹净。”

① 出示“墨梅图”,学生自由读本小节,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

么?(祖父十分爱惜墨梅图)

②你从哪些诗句感受到祖父十分爱惜墨梅图呢?画出有关词句。(学生圈画并交流:拉下脸、训斥、轻轻刮去、慢慢抹净)

③“清白”是什么意思?“玷污”又是什么意思?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玷污?指导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轻轻”、“慢慢”这两个词该怎样读,为什么?

④一幅墨梅图有什么稀罕?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如此大怒?

出示:“想不到泪眼朦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 一包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① 指名读。

②外祖父为什么送梅花手绢给“我”?(让“我”保持梅花般的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也把他自己对祖国的眷恋之心让“我”带回祖国)

3.讨论:此时,你对课题《梅花魂》中的“魂”有了更深的了解吗?引导学生理解,“梅花”不仅仅是指梅花的精神,更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设计意图:本片断教学设计先关注学生自己读懂了什么,再从学生的感受中,由梅花引出有气节的人。两次谈感悟,紧扣一个“魂”字,层层推进,启迪学生感悟“魂”的深刻含义。】

拓展延伸:扩充“思乡”内容

1、从来“故乡”这个字眼就是让人心中感到温暖,让人不禁落泪,外公那份无尽的相思,不仅感动了他的家人,也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千百年来,“思乡”也是人们吟诵的最多的主题,谁能给我们背一首?

2、老师推荐一首诗。

3、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达标测试:1、读准神字词读音,

2、文中讲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有一句话概括。

板书设计: 梅花魂 借物抒情

梅花中华民族

愈压愈强 顶天立地

越是困境 越顽强坚定

思乡情 爱国心

教学反思:

《梅花魂》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会认“魂”“幽”等12个生字,会写“魂”“缕”等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情境感悟、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学习课文内容,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

3.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感情,懂得梅花“不畏风欺雪压”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魂”的含义,感受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和对祖国的眷恋。

难点: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体会梅花所表现的中国人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谈话法、情景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花冬天开放吗?听到有同学说是梅花。那么你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学过哪些描写梅花的诗歌呢?王安石《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冕《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还有“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可见梅花历来是画家、诗人所赞美的对象。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个和梅花有关的故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梅花魂》。(板书题目)

我们先看一看题目,昨天已经让同学们在课下预习课文了,这篇课文是围绕着外祖父喜爱梅花、珍爱梅花图来写的,但是课文的题目为什么不是“梅花”或者“梅花图”,而是“梅花魂”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将生字词提前放在投影上,指名读,并进行纠正。

2.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事?

明确:这篇课文围绕着梅花讲了漂泊他乡的外祖父珍爱梅花图、眷恋祖国的故事,表达了外祖父热爱祖国、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3.文章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部分?

明确:

1段:因梅花而回忆

2-15段:教作者读唐诗宋词;对墨梅图分外爱惜;因不能回国痛哭;把墨梅图赠给作者;送手绢给作者

16段:照应开头,赞扬老华侨的爱国精神

(根据回答板书:读诗落泪;珍爱梅图;不能回国;赠墨梅图;送梅花绢)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课文共写了5件事,那件事最能体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明确:珍爱梅图。

2.这一部分的哪些句子能看出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呢?从这些句子中你能体会出什么呢?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思考并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明确: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这句话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体现了外祖父对梅花图的珍爱。

(2)“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从“顿时”“第一次”等词语都能看出,外祖父对于墨梅图是非常宝贝的。在训斥后,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慢慢”抹净,都能看出外祖父分外珍惜墨梅图。(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关键字词)

3.外祖父说:“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梅花为什么不能玷污?学生独立思考回答

明确:“赠墨梅图”部分:“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

外祖父这里所说的是梅花的精神。正因为梅花有这样的精神,所以老人倍加珍爱。

4.外祖父仅仅是在说梅花有品格、灵魂、气骨吗?(小组讨论,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小组派代表回答。)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由此可见,老人喜爱、赞赏梅花,实际是在赞美中华儿女,赞美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气节。作者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梅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老人珍爱梅花,就是因为梅花是祖国的象征。老热保存梅花图,是为了自己保持梅花的秉性,也是中国人的气节;送给外孙女,想让外孙女也有这样的秉性、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四)拓展延伸

如果你有机会见到课文中的老人,你想对这位老人说些什么呢?并播放《我的中国心》音乐。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言之有理即可)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科学习的内容。作业:将你学习这篇课文后的收获写成小短文,下节课一起分享。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梅花,凌霜傲雪,品格高尚。古往今来,人们常把她当作理想的寄托。《梅花魂》这篇课文展现了一个客居异乡的老人分外珍爱这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墨梅图。老人含泪教外孙女读写满乡思、乡愁的唐诗宋词,像个孩子似的泪眼婆娑地送孙女登船。老人那颗赤诚的中国心长久带给学生感动。在教学中层层叩问,情感步步推进,学生心中的精神丰碑自然高耸。

《梅花魂》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能借助批读提示读懂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眷念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

3、揣摩作者思路,学习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培养阅读思考的习惯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4、领悟梅花不畏严寒,不怕“风欺雪压”的品格。教育学生学习梅花的高尚品格,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外祖父赞美梅花的'一段话。

2、理解课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写作思路,运用批读方法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让学生弄清外祖父为什么会读诗流泪,感受外祖父对祖国的思乡之情。)

第二课时

一、温习旧知,激情导入。

上节课,我们借助课文旁批,知道了故乡的梅花让莺儿想起了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外祖父的内心世界,去读懂《梅花魂》,

二、“批”、“读”结合,多角度领悟梅花“魂”。

(一)梅花魂到底是指什么呢?

要求:借助旁批,默读课文3-15自然段,用符号加词或词组来批注。

(二)生默读课文,圈点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反馈:

1、层次一:直奔重点,感悟梅花魂

⑴相机引入句子“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呢!”,感悟梅花魂。

⑵借助旁批的提示,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愈”,读中感悟刷梅花不畏严寒,不怕风欺雪压的特点。

⑶结合旁批,反复朗读,联系前面的句子,比较梅花与旁的花“不一样”,理解梅花魂。

⑷师生合作朗读,借助相关视频,看与思,批与读相结合,进一步领悟梅花魂的深刻含义。

2、层次二:品词析句,感悟民族魂。

⑴此时此刻,在外祖父的眼里,梅花仅仅是花吗?

⑵相机引入句子“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感悟民族魂。

⑶指导品读重点句子,运用对比朗读、补充资料感悟等多种方法,联系梅花魂领悟民族魂。

⑷引导学习“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理解外祖父对莺儿的殷切希望,读悟民族魂。

3、层次三:巧用旁批,感悟游子魂

⑴读到这里,你明白了旁批中“热爱之情溢于言表”所说的意思吗?

⑵借助旁批,前后文联系,借梅花魂、民族魂,感悟身在异国他乡、常年旅居海外的游子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情寄梅图,“一气”中感受游子魂。

①根据旁批体会对比,整体感受外公对梅花、对祖国的热爱。

②联系外公大发脾气的表现,从神态、语言、动作及莺儿的心里活动感受游子对祖国的眷恋。

③小结:在作者巧妙的对比中,在人物的细节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长年漂泊他乡的外公,他在梅花身上倾注了对故土所有的深情啊!

归心伤别,“三哭”中再悟游子魂。

①联系外公又一次流泪痛哭的表现,深入外公内心,感受外公对祖国的眷恋,相机指导朗读,理解游子思归不能归时的情难自已。

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在小组内自读自悟学习14-15自然段,感受临别落泪时外公复杂的心境,深入理解游子魂。

③回读第13自然段,暗示渗透梅花魂、民族魂、游子魂的深刻内涵。

三、首位呼应,回味梅花“魂”。

师引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文章在写法上“首尾呼应,首尾连贯”。

四、情牵三“魂”,回归升华,

师总结:千言万语都无法表达这颗心,无边泪水都汇聚这颗心。让我们记住不畏严寒,不怕风欺雪压的——梅花魂,顶天立地,决不低头折节的——民族魂!打动人心、荡气回肠的——游子魂!

五、课后作业。

1、依据文章表达顺序,抓住要点复述课文。

2、梳理批注内容,整理内心感受,选择合适的角度写读后感。

3、本课中“梅花”寄托了眷恋祖国的感情,梅花还可以寄托其他的感情,课外搜集有关资料,在班级举办“赏花会”。

板书设计:

民族

梅花魂 眷念祖国

游子

《梅花魂》教学设计 篇5

课 题:梅 花 魂 (第2课时 讲读课)

执 教:程 鹂

学 校:辽宁省阜新市海州区中华路小学

设计理念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强调读者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设计力图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利用文本提供的教学空间,最大限度地开发教材资源。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思想情感,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拓展,与作者、文本进行深入对话,通过有感情朗读训练使学生深入感悟文章的内涵。同时,以生动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借助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梅花的象征意义及华侨老人对祖国的深沉的眷恋之情。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重点句段,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

3、品词读句,积累拓展文本,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5、教学难点:理解梅花的象征意思,体会外祖父在爱梅花、送梅花图中,所寄托的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媒体

硬件媒体:计算机、投影仪 软件媒体:文字、梅花图、音乐

教学步骤

(一)激情引趣 导入新课

师:(导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赞赏过梅花?欣赏过严冬里的那一枝独秀的.花之傲骨?诗人王安石、陆游、画家王冕,甚至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也曾写下词句盛赞过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梅花魂》,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感悟梅花的的深刻喻意。(板书课题)

师:(谈话回顾)通过上节课的初读课文,你认为本文就是单纯的在写梅花,赞美梅花吗?那么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

生:回答。

师:板书(外祖父 、喜爱梅花、思念家乡)

设计意图:揭示课题,回顾文章主要内容,从而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以美的导语,刺激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生兴趣,把学生自然地带入学习内容中,使学生乐学。

(二)自主探究 整体感知

师:过渡语,引导学生找出外祖父的言行使幼时的她产生哪些不懂的问题。

生: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作者当时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生:汇报

师:小结,问:作者后来读懂了老人的心了吗?从文章哪儿可以看出她懂了?

生:回答,引出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初步理解最后一段;从学生主体出发,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自觉提出问题,为下一步的深入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体验情境 升华情感

师:有感情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的心情,感受老人曾经的胸怀。

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表现老人喜爱梅花,思念家乡,眷恋祖国的词句,用笔划上,思考后做批注,然后,相互谈感受。

生:向全班谈感受。

师:重点指导(1)第三段的描写(出示课件中的墨梅图及重点句)指导感情朗读,进行细致刻画人物的写法指导。师重点指导(2)第十三段外公说的关于梅花的品格的那段话。(课件出示重点语段和雪中梅花图片)教师指名读文。

师:从这段里,你读懂了什么?

生:汇报。

师:你觉得像梅花一样有民族气节的人物都有谁?

生:汇报古今民族英雄。

生:继续汇报从哪些地方看出外公眷恋祖国的。

师:引出“血色梅花”讲解其深刻含义(播放《我的中国心》乐曲)。

生:体会、感受。

师:(过渡语)漫漫几千年的中华史有气节的人物屡见不鲜,怎么又能说得清、道得完呢?让我们再饱含深情地读一读这段吧!

师:指导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深入文本,理解内容;第三段内容学习;理解第十三段关于梅花品格一段话;让学生由乐学到会学,掌握读书方法,养成良好读书习惯;适时进行写作方法的渗透,提高学生用语文的能力;创设情境,以读为突破口,理解文章重点语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意在补充信息、拓宽视野,对课文内容进一步加深理解;意在紧扣一个“魂”字,层层推进,启迪学生感悟“魂”的深刻含义。理解外祖父的爱国心。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四)适时训练 拓展延伸

师:(过渡语)载着无尽的思念的船远去了,我们仿佛听到了老人心中要回国的呼声,作者成年后含泪写下这篇文章里面寄托了多少对外公的思念与赞誉!每当作者看到那墨梅图手绢,作者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能替她说出来吗?

师:课件出示(每当 仿佛看到 想到 )

生:写作训练。

设计意图:利用文本资源,适当拓展延伸,让学生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情动而辞发,提升表达能力,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

(五)归纳总结 入情悟理

师:(结束语)岁月无情,外公走了,老人终究没有回到他魂牵梦绕的故乡,“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请让我们永远铭记梅花魂,愿同学们都成长为一位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中国人!

设计意图:依据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让文本信息内化为情感体验。

《梅花魂》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对祖国的眷念之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教具准备】

1、课文插图。

2、配乐磁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梅花,历来是我国诗人、画家赞美的对象。这是因为它经霜傲雪,不惧严寒。在它身上,寄寓了人们对美好品格的向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梅花魂》,这是一篇阅读课文。

齐读课文,想知道什么?

“魂”在本课指什么?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目?这是本节课要了解的内容。还要了解“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二、放音乐,自由读课文,扫清生字、词语障碍

(自己能联系上下理解词语的意思,最好。不行,可请工具书或同桌帮忙。还不行,请做上记号。)

检查、汇报。

(重点理解“颇负盛名”、“大抵”、“秉性”、“眷念”的意思)

三、自由快速读课文

看看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珍爱梅花图;送绣梅花的手绢。)

四、再自由读课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

讨论、汇报:

1、读唐诗宋词,表达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2、外祖父有不少古玩,但最珍爱梅花图。为什么?

⑴ 找出课文有关内容再细读。

⑵ 结合插图说说为什么珍爱?

① 梅花本身的特点:

梅花不是春暖才开花,愈……愈……愈……愈……。她是最有……有……有……!

② 中华民族具有梅花一样的精神:

不管历尽……受到……从来……不肯……。这是珍爱的原因之二。

③ 把梅花作为祖国的象征:

这梅花寄寓了他对祖国的思念、眷恋、热爱。这是珍爱的原因之三。

(板书)

师:这正是梅花魂的`内涵。魂指的是有……有……有……,这也是梅花魂为题的原因。

⑶ 配乐朗读这段。

3、外孙女回国时,外公竟像小孙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

(为什么?想念祖国却不能回,伤心、难过)

4、外祖父送墨梅图,送绣梅花的手绢:

(为什么?一是希望外孙女保持梅花这种秉性,这种气节。二是借此表达这位华侨老人眷恋祖国之情。)这也是梅花魂为题的原因。

五、再读课文第一和最后一段,发现什么?

1、了解“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2、按“眼前──回忆──再回到眼前”的顺序分段。

六、放音乐,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七、总结,谈收获

1、“魂”指什么?

2、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

(统领全文的内容;紧扣读者的心灵;透示文章的情思。)

3、了解了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八、课外作业

画一幅梅花或写一首关于梅花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