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57页~第60页,认识11~20各数。
教材地位:
“11-20各数的认识”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并且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 ”,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会正确读、写11?20各数;熟练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能口算10加几;通过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会11~20各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和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积极主动探索、动手操作并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会正确读、写11?20各数;熟练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能口算10加几;通过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法学法:
1、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的学习方式去认识11-20各数。
2、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数一数、摆一摆及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掌握“11-20各数”的读法、组成、数的顺序和大小。
3、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巩固新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教具导入法”
师:大家看看这里,这是我给大家准备的奖品。猜猜是什么?有多少呢?大家先来摸一摸。
学生猜后,师打开袋子,展示铅笔,并和学生一起数一数。
数到10以后,还多余几根,师问:接着怎么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给予评议。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认识‘11~20各数’。”板书课题,并朗读2遍。
当学生碰到“猜一猜奖品是什么?”这种情景,心里活动是十分积极的。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明了问题,思考解决方案
师问:“刚才我们一根一根的数铅笔3是不是很麻烦呢?”“当铅笔摆出来时,怎样让别人一眼就知道有十几根呢?你有什么办法吗?”
这两个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后,让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2、优化表达方法。
师:“哪种方法好一些?”来让学生理解用一捆来表示10最方便。
3、学习数位顺序表及其意义。
在这里,通过教师引导“数一数算珠有多少?”“看一看这些数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然后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理解数位及数位顺序。
4、学习书写数字的时候,我现在田字格中示范,直观的让学生学习如何写好数字。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教学时我也没有把所有的数都读写完,可让学生自己在认数的基础上试着去边读边写。
整个教学环节,重视学生数概念的抽象过程,用“小棒一算珠图一计数器一读写数”这样的教学过程,体现了“直观一半抽象一抽象”的认知过程。学生不但认识了“十位”“个位”两个数位,还通过用计数器强调位置值(同一数字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的大小不一样)在计数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了对数概念的理解。
5、学习计算10加几时,我引导学生借助观察、操作等活动,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来写10加几的加法算式,并理解10加几的口算方法,在沟通知识间联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
6、在尺子上最容易看到数的大小。教师让学生观察准备好的尺子,轻松完成“大些”和“大得多”的教学。
三、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数数比赛的活动、摆小棒的游戏和找朋友的数学活动。
1、分组比赛,看哪组数得最好。
A、从11数到20 B、从7数到13
C、19倒数到10 D、从11数到18
2、摆小棒的游戏。
师出示数字卡片,一个摆一个读数和说数的组成。
3、找朋友。
下面拿数字卡片的小朋友,上去找数字相同的好朋友。
这些活动针对性强,趣味性好。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后,让学生自由回答,再总结得出:会算10加几的算式,知道10加几得十几;会比较数的大小,能用“大一些”、“大得多”来进行数的比较。教师:祝贺大家有这么多的收获!这节课学会了10加几的加法,20以内的其他加法怎样计算呢?
《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11-20各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算理基础。可以说这一节在整册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学生正确地数出在11到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掌握20以内的数的数序和大小,能够正确地读出11到20各数。
3、通过操作研究,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等。
4、在富有情趣的数数活动中,初步培养估计的意识,获得初步的数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11-20各数的读写,顺序和大小。?
难点:会说11-20各数的组成。
二、学情分析
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数及相关知识,对20内的数也有一定的.认识。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自制力较差,因此在教学上我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等方面,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自主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
三、教法学法
根据知识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时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引导探索法、自主学习法、师生互动法等教学方法,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学法上选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对比、交流、迁移的方法组织学生认识11-20间的每个数,理解10个一是十,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
四、教学过程
在教学流程设计上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我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观察导入,揭示课题--动手操作,探究新知--实践应用,发展新知--课堂总结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打开书73页,播放视频,仔细观察,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让学生数一数并填写表格。同学们观察地很仔细,想像很丰富,那你们再观察黑板上这些数,你们能发现什么?你会读吗?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光会数数不行,还要知道这些数的其他知识,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这一教学环节,根据知识的构成板块分为两部分:
1、利用小棒,经历学习过程。
(1)同桌两人一组,先让学生动手摆10根小棒。师问生答中让学生知道10个一就是1个十。
(2)动手摆一摆11。学生操作,教师指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展示摆的方法,寻找最优方法,10根捆一捆再来摆。问:11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引导学生理解,教师领读。
(3)认15和20,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一下摆出15和20。
告诉同桌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自主学习操作,相互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2、利用多种素材,建构数序观念。
让学生观察自己的直尺,感知数的顺序、大小。然后做一做趣味习题:面包找朋友。边学边练,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1)拿出已经准备好的直尺,找出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读一读。
(2)我问你答,看谁最聪明。
(3)数字宝宝来排队。(读一读,记一记)
(三)、联系生活,知识应用
巩固练习是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的重要阶段,因此我设计了层次性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1、读一读练习:联系生活,读出球服上的数字。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数的读写。
2、填空练习:检测巩固学生对数的组成和数序的理解。
3、数一数练习: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文具或水果图,让学生自己先数一数再写一写。
4、生活中找数字。
(四)、课堂总结
这一环节通过谈话的方式让学生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回顾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有利于反馈信息,检查效果。
总之,整节课我以倡导动手操作,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抽象的概念变得直接形象,尽可能给学生尝试、思考、表现的空间,使他们获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情感体验,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 篇3
(一)教学内容
11~20各数的认识
分两段编排:
(1)11-20各数的认识;
(2)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二)教学说明和教学建议
(1)11-20各数的认识
11-20各数仍然是从数概念的几个方面:数数、数的顺序、比大小、序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来认识的。教材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从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几个方面来认识;例2教学数的顺序和比大小;例3教学写数(具体说明三个例题的.是什么),序数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熟悉,没再安排例题,只在练习中巩固。
虽然仍然是从这些方面认识,但由于数的范围不同,数的特点也不同了,因此侧重点也不同了。
如数数,10以内是1个1个地数,11-20不仅要以“个”为单位数数,还要以“十”为单位数数。11-19计数的结果就是一个十和几个一,20是2个十。所以这里数数要从认识计数单位“十”开始,由此了解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借助计数单位“十”认识11~20各数。
教材在认识11-20各数时,就是在认识计数单位“十”的基础上,借助计数单位十来认识11~20各数的。
◇结合数的组成按数位写数。
教材把用小棒计数的结果,先用计数器(是数位的具体化)表示出来再对照教学写数。还通过11中两个1的对比,让学生体会位值的意义。
◇丰富数数的经验
为了丰富数数的经验,本单元在练习中安排了2个2个、5个5个地数的习题(这也是生活中常用的数数方法)。
(2)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例4教学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主要是通过操作(摆小楱)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一方面可以巩固11~20各数的认识,同时也为后面学习进位加法做准备。
例5,教学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进位加和退位减做准备。这里通过在计数器拔珠计算,使学生看到,这里的加减法实际上是相同单位(个)在进行加减。在这里第一次给出“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等名称,只是让学生认一认,不要求学生背下来,随着老师的使用,让学生熟悉。
《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 篇4
1教学目标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数的大小、数序的理解,以及对基数和序数含义的认识。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生活中捕捉信息,发现问题,经历数数、画图、推理等解决问题的策略。
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
2学情分析
继续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同时使学生理解“画示意图”是帮助理解题意,数数才是解题的策略。
3重点难点
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一、复习旧知,揭题导入
1、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谁来数一数一起数一数。
2、加个要求数。
3、揭题看来大家已经能非常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数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6主题图
同学们,你们喜欢大熊猫吗星期六,一群小朋友排队去动物园参观大熊猫,那么在小朋友排队中藏着怎样的数学问题呢一起去瞧瞧。
2、捕捉信息,读懂题意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
谁能说说,在这些发现中和我们数学有关的是哪些信息
生小丽排在第10 生小宇排在第15 师那从“小宇排在第10”这个信息中,你能知道什么
从“小宇排在第15”这个信息中,你又能知道什么
师课件出示问题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谁能说说“小丽和小宇之间”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读图训练,培养分析问题的意思和能力 )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
(2)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孩子合作交流的意识)
(3)动手操作,展示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方法的多样性)
数一数
11 12 13 14
画一画
画一画的方法
4、回顾新知
刚才我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一般经历了哪几个步骤呢
三、巩固新知,反馈练习
1、玩滑梯
2、坐车
四、拓展练习
看书问题 思 考 比较观察和前面学习的排队问题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类型的练习,进一步灵活运用数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唤起更多的生活经验) 五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怎样解决的呢首先要找准信息,看清楚数学问题,在解决两人之间有几人时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还可以用画一画的方法,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这样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同时记得在公共场所要文明排队,下课。
《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 篇5
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20以内数的加减法做好了准备。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到20,对11~20各数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以下两点:
1.注重创设情境,在乐中学。
小学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节课的内容都是抽象的数,单凭老师讲,学生一点兴趣也没有。在教学中设计了用摆小棒数数的方法,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学习11~20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它们的`组成,并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和课件演示,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2.注重动手操作,在玩中学。
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如在理解计数单位“十”,建立“十进制”的概念时,把12根小棒作为研究材料,借助小棒,把抽象的数具体化,围绕中心问题“你认为哪一种摆法能很快地看出是12根小棒”,学生进行积极地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然后汇报摆的方法: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5根5根地摆;一边摆10根,另一边摆2根;把10根捆成一捆和另外的2根等5种摆法。学生各抒己见,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感知到理解,再次借助小棒动手操作,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运用转化理解10个一是这一捆,1个十也是这一捆,经历10个一是1个十的知识形成过程。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2个十是20。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课件出示教材73页主题图。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分别数出来吗?
(1)苹果有几个?(2)石榴有几个?(3)桃子有几个?(4)梨有几个?
橘子、香蕉这些比较少。但是,小棒、球、正方体比较多,我们要细心数一数。(学生分别数出小棒、球、正方体的个数,并汇报)
师:我们在前面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今天,我们来学习比10稍大一些的数。(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数物体的个数,引入11~20各数的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1。
师:以前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的时候,同学们都习惯用小手指来帮忙,可是今天学习比10稍大一些的数,小手指不够用了,老师请来了小棒来帮助同学们学习。
1.动手操作。
(1)请同学们1根1根地数,数出10根小棒,想一想怎样摆就可以让大家一眼看出你摆的是10根小棒。(学生操作,可以捆成一捆)
(2)提问:这一捆是几个1根呀?是多少根?(是10个1根,是10根)
教师说明:1个十里有10个一,10个一就是1个十。
2.合作探究。
师:你认为哪一种摆法能很快地看出是12根小棒?为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小组内讨论、交流,并汇报做法。
预设 生1:1根1根地摆。
生2:2根2根地摆。
生3:5根5根地摆。
生4:一边摆10根,另一边摆2根。
生5:把10根捆成一捆和另外的2根。
小结:摆12根小棒时,先捆成一捆小棒,是10根,再加2根就是12根。这样的摆法表示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就是12,看起来比较清楚。
3.拓展延伸。
(1)让学生根据12的摆法,快速摆出11、13、18、19各数。
(2)学生动手操作。
(3)你觉得20应该怎么摆?为什么?
预设 生1:在刚摆完的19根后面再放1根。
生2:20根就是2个10根,把10根捆成一捆,放2捆,这样就能很快地看出来。
《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 篇6
学习对象的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喜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童话故事。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或其他的数学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基本上会数数到20,但需要系统认识11——20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单元主要使学生掌握20以内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说法和写法。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教材的编写注意贯彻《标准》的精神,提供的`素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正式教学数数前,教材先给出一幅生活图片,使学生在已学过10以内数的基础上数出图中物体的数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能够正确、迅速的认读11—20各数。
教学设计理念
(1)生活中学习数学,体会处处有数学;
(2)从多角度认数,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
(3)于活动中学数,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11~20各数,会正确地数数、读数、知道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几,掌握20以内各数的顺序,能比较它们的大小。
2.结合11~20各数的认识,初步培养学生对小数目的数感,发展抽象思维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4.通过动手操作、组织交流,培养学生参与和合作意识,主动探究意识。
学具准备:
主题挂图、11~20数字卡片;每生小棒20根、皮筋一只。
课前播放“数鸭子的儿歌”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听完了数鸭子的儿歌,我也想请小朋友一起大声地从0数到10。你们数的最大的一个数是几?还有比10更大的数字吗?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认识比10更大的数字宝宝,它们是11—20的数。
3、猜一猜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大红花)
二、操作观察,探索新知。
(一)、学习新知,自主探究
1、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师:今天,王老师请来了小棒帮助大家数数。
师:猜猜老师手里拿了几根小棒?(生猜,师进行提示。)然后让学生一根一根的数。
师:(出示课件)1根小棒表示1个一,那么10根小棒就是几个一呢?板书:10个一
再课件出示小棒图:(90根)哇,这么多的小棒,如果一根一根的数,那太麻烦了,怎样数就能一眼看出是多少根小棒呢?(稍停顿一下)我有一个好办法,想知道吗?
师:这个好办法就是满10根捆成一捆,(教师示范用皮筋捆小棒)这一捆是几个十(1个十)板书:1个十刚才我们把10根捆成一捆,也就是把10个一变成了1个十。板书:是)。
师:现在你们也数出10根小棒,把手中的10根小棒像老师这样捆成一捆。举起这一捆小棒,看,这一捆是几个十?(要求把捆好的小棒放在桌上。)
师:现在我们就用这种满10根圈在一起快速数数的方法,来看一看刚才的图里有多少根小棒?
小结:这样满10根圈在一起,也就是把10个一变成了1个十(指着板书),让人一眼就能清楚地看出是几。
2、认识11、12、13
A:这种数数的方法又快又准确,讲到这里,我就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天我去买铅笔,我对售货员说:“我买11枝铅笔,”(板书:11)那个售货员居然数都不数,就把铅笔拿给了我,我呢,也只看了一眼就知道了有11枝,你们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
师:请你用小棒代替铅笔,摆一摆,让其他小朋友一眼就能看出来是11枝,快试一试。(生操作)(出示课件:这样我们就把11枝铅笔变成了几个十几个一?(板书:1个十1个一)1个十和1个一组成多少?也可以说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这句话谁还会说?(同桌互相说,再齐说,)再添1根呢?再添1根呢?
(要求学生和教师一起摆,一起读。)
接下来,我们就用这种好办法和老师一起摆几个数;
一捆是一个十,那再添1根呢?板书:11(同时领读)(出示课件:这是几个十几个一?1个十和1个一组成多少?(板书:1个十1个一)也可以说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这句话谁还会说?(同桌互相说,再齐说,)再添1根呢?再添1根呢?(要求学生和教师一起摆,一起读。)
B:学生动手摆一个数。
你们已经会用小棒摆11、12、13,并知道11、12和13的组成,我们今天认识11─20各数,除了11、12、13以外,这么多数字宝宝你最喜欢哪一个?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数用小棒摆一摆,并悄悄地告诉同桌,它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学生独立操作,交流,教师巡视)
3、交流:指名答:你摆的是几?你是怎么摆的?它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可点名在投影上摆)
谁能说出你摆了几个十和几个一,让大家猜猜你摆的是几?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十几就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读的时候就读十几。
4、学习20的组成
(出示课件)师:看见大家在摆,老师也喜欢一个数,先摆1个十,再摆9个一,这个数是多少?再添一个是?(20)
现在又够10根了,又可以把它们怎么样?(捆成一捆)原来的1捆再加上这1捆是几捆?(2捆)2捆就是几个十,那两个十是多少呢?(20)3个十是多少?4个十呢?20里面有几个一?(板书:2个十是20)有几个十就读几十。
5、观察直尺,感知数序、大小
(1)师:其实11—20各数还躲在我们的文具盒里呢:引出小尺下面看这把尺子,你能填出空缺的数吗?
(2)正读反读,找出规律。(单数、双数、最大数、相邻的数)在这根直尺中哪个数最大,哪个数最小?
(3)设计“摘苹果”,激发小朋友思考和积极回答的兴趣(课件出示)
过渡语言:11—20各数不同但小尺上有,我们的书的页码上也有
1、翻书比赛
师:拿出数学书,放在桌子中间。准备好了吗?打开到第17页。再打开到第13页。再打开到第20页。
2.找找生活中的数
师:除了书的页码之外。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我们都会用到11—20这些数,你能举些例子吗?
学生举例:姐姐今年12岁。
3月12日植树节。元宵节是正月15,中秋节在8月15日,最后在生活中找11—20各数的运用,一组有12个同学;鞋子穿16号;这些纸有19张;今天最高气温是18度;今天是10月——日;出示课件:生活中的数)
小结: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些数。我们周围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字世界。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今天小朋友们学的都很认真,那现在老师要来考考你们,看今天谁学的最棒!
⒈按要求读数、数数
(1)出示课件:读号码
(2)、传球游戏:从20到1,从1到20
2、比比谁的眼力最好。(估计:课件出示)
下面来点难的:学会了数数,不如来考考小朋友,看这里有一些草莓,先不数,你来猜一猜,这里大约有多少颗草莓?估一估,强化满十个圈一圈,别人更容易看清楚是十几。
3、猜数游戏
规则是:老师心里想一个20以内的数,请大家来猜它是多少。
[设计目的:巩固11—20各数的大小比较,学生会很敢兴趣的]猜数(说的好的小朋友奖五角星)
13 15 19 20用各种方法说
(先老师示范介绍,再让学生介绍,要求介绍的形式多样。如:跺脚表示十,拍一次手表示一个一,猜猜合起来是几)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又认识了哪些新朋友?对学习好的个人、小组表扬。今天小朋友学得真不错,希望在生活中多注意观察,你会发现更多的数学知识。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