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①了解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和几种不同的构词形式,并能在平时自觉积累词语。
②背诵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并能在平时的读写中应用。
③增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课前准备
①搜集和整理曾经出游时拍摄过的照片,并回忆当时的情景。
②小黑板,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①揭示交际话题:风景优美的地方。
同学们,你们去过或最想去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
②大家去过的或想去的地方真不少!假如你去过那个地方,你能把观赏到的优美色向大家介绍吗?假如你最想去某个地方,能讲讲想去的原因吗?
③可是怎么向大家介绍呢?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结合照片或图片 说具体说清楚
语言生动形象
④生生交际。
可以与自己同座交流,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交流。
⑤全班展示交流。
学生自由上台介绍,相互评说。
⑥拓展延伸。
a.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可是由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使有些优美的风景失去了往日风采,大家想想看,我们怎样使祖国的山更青,水更美?
b.学生相互讨论,谈感想,出主意。教师鼓励学生当环保小卫士。
第二课时 习作
①联系口语交际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有声有色地介绍了自己去过的地方,真让我们大开眼界。如果把它写下来,就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了!可是怎么写呢?我们可以从刚学过的几篇课文中学到一些方法。
②教师联系本组课文具体指导。
按顺序——写清楚
《富饶的西沙群岛》:海面—海底—海滩—海岛
《美丽的小兴安岭》:春—夏—秋—冬
《东方之珠》: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灯的海洋
让学生背背印象深的语句。
③学生构思,自主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指导。
④学生自我修改,同桌互改。
⑤请几个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点,肯定优点,指出修改方向。
⑥学生再次修改习作,誊抄在作文本上。
第三课时
我的发现
①学生自由读文中两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的字。
②教师提问:读了这两组句子,大家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讨论交流,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不同。
④引导学生,了解“深”和“封”的多义。
海水有深有浅。 深——与“浅”的意思相反。
夜深了,老师还在工作。 深——久,时间长。
他收到远方同学的一封信。 封——封起来的或用来封东西的纸袋。纸包。
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 封——密闭。
⑤拓展延伸。“封”和“深”除了这两个意思外还有哪些意思?还可让学生举例说说,还有哪些字也有好几个意思。
读读背背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列出的诗句。
②指名读。集体齐读。
③学生试着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④学生自由地背一背诗句,可以相互抽查。
⑤指名背诵。小组背诵。集体背。
⑥你还记得哪些描写景物的优美诗句?给大家背一背。
第四课时
读读记记
①学生在小组内自读所列词语,并说说这些词语的构成有什么特点。
②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的构成特点。
AABB式:严严实实 来来往往 舒舒服服 确确实实
ABAC式:不松不软 又香又脆 又唱又跳 又说又笑
不慌不忙 不紧不慢 不知不觉 不闻不问
③学生读读记记这三组词语。
④学生根据词语的构成特点,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看谁说得又多又准确。
宽带网
①引导学生通过图书、网络搜集反映祖国迷人景色、富饶物产的资料。
②指导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如:
风景类,物产类;
文字类,图画类,文字图画结合类;
……
③在大家搜集了比较丰富的资料以后,我们选一个时间召开“可爱的中国”资料展示会,好吗?
《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读、写并积累本单元与战争相关的词句。
2、培养学生的关注新闻的意识。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交际能力。
4、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激发他们痛恨战争,同情战争中的无辜着的情感,理解对和平得呼唤。
5、突出本组训练重点,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从字里行间了解了战争给孩子们带来的苦难,聆听了他们对和平的呼唤,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读读那些词句,更深刻的感受一下吧!
二、学习“读读写写、读读记记”
1、学生自由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学习:读词语,相互正音,交流词语的`意思,交流读记词语的方法
3、学生书写“读读写写”得词语。
4、师听写
三、学习“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3、全班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这两组句子中带点得部分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情感?
4、从课内外阅读材料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5、教师小节。
四、学习“日积月累”
1、自由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成语,集体正音。
3、再读成语,边读边思考这些词语的意思,并在小组里讲讲这个成语的故事。
4、 总结:流传千古的词语中,能看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能让我们多日积月累些成语,把这里的成语背下来。
第二课时
一、触景生情
1、搜集残酷战争相片。
2、启发谈话: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这张相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
二、真情表达
1、下面,我们就围绕这张相片,展开想象,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2、指导观察和表达
a、整体感知图中的景和人,说一说,图上讲的是什么?
b、突出图中重点“孤独的孩子”,引导学生想象:这个小孩为什么哭?他的1父母在哪里?当时发生什么事?这个孩子今后将会怎样?
c、完整表达,教师鼓励学生调动以学的知识或课外资料帮助表达,力求说清楚、说完整、说具体。
d、在说得基础上,帮助学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三、课外延伸
搜集更多的有关战争给人类造成的事实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并讲给你的朋友听。
《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 篇3
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说词语形容的人物。
3.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4.朗读、背诵古诗《别董大》。
教学重难点
1.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说词语形容的人物。
3.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正确认读8个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说词语形容的人物。
教学过程
板块一回顾课文,总结方法
1.引入话题:同学们,在本单元的课文中,我们着重学习了“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项本领,现在,就让我们来交流交流吧!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怎么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展开交流,每个小组成员轮流说说自己觉得最有效的方法,最好能用上本册教材的课文加以说明。
3.小组成员在交流的基础上,完成小组汇报单。
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方法一
课文
方法二
课文
方法三
课文
方法四
课文
方法五
课文
4.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梳理常用的方法。
(1)借助文章题目。
(2)借助文中的关键词句或段落。
(3)分段,概括段意,合并段意。
(4)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5)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连起来。
5.请学生自由朗读“交流平台”中学习伙伴的对话,与自己的学习收获进行对照。
6.教师小结:不管用哪种方法,认真阅读全文,弄清楚文章讲了什么是基础,也是关键。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希望同学们能灵活运用这些方法,经常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它成为你的一项语文阅读能力。
“交流平台”主要是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交流和总结,既然是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收获,就要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因此,在小组交流时,特地强调“每个小组成员轮流说说自己觉得最有效的方法”,并填写小组汇报单,让学生们在总结梳理中将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整合成知识面。同时,交流时要求“用上本册教材的课文加以说明”,既是考查学生这一能力的掌握程度,也是提供给学生的一个运用知识的`机会。
板块二认读词语,理解运用
1.引入话题:同学们,本单元的课文就像一扇扇窗户,透过它们,我们走进了祖国那段多灾多难的历史,也认识了许多满怀爱国热忱的仁人志士,他们的高尚情操,就像夜空中的星星,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请看一组词语。
2.出示词语,请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认读。
志存高远精忠报国大义然英勇无
视死如归铁面无私公执法刚正不
3.学生开火车读词语,老师重点提醒:“阿”在词语“刚正不阿”中读ē,不读ā;“凛”是前鼻音;“秉”是后鼻音。
4.启发思考: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交流后明确:这些词语都是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
5.出示本单元课文中出现的人物,请学生说说可以用上哪些词语来评价。
戍边将士周恩来梅兰芳
预设:视死如归的戍边将士、志存高远的周恩来、大义凛然的梅兰芳……
6.请学生默读词语,想想它们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来理解。
7.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词语的意思,再派代表全班汇报,师生评议并小结。
课件出示词语意思。
志存高远:追求远大的理想、事业上的抱负。
精忠报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大义凛然:威严不可侵犯的样子,形容为了正义事业坚强不屈。
英勇无畏:勇敢出众,毫不畏惧。
视死如归: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形容不怕死。
铁面无私:形容公正严明,不讲情面。
秉公执法:依照公认的道理或公平的标准执行法律。
刚正不阿:刚强正直,不阿谀奉迎。
8.展开联想,理解运用。
(1)教师启发:咱们已经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请同学们展开联想,选择其中一两个词语,说一说它们可以用来形容哪些人。可以说学过的课文中出现的人物,也可以说自己课外阅读中知道的人物。
(2)学生交流,老师适当追问学生相关人物的事迹,以便帮助更多的学生理解词语。
预设:志存高远的钱学森
视死如归的革命志士江姐
大义凛然的李大钊
英勇无畏的邓世昌
铁面无私的包青天
精忠报国的岳飞……
9.词语拓展。
(1)学生交流: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
(2)课件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舍己为人忠心耿耿
舍生取义威武不屈
在词语的认读、理解和运用中,充分让位给学生,以学生学习、交流、汇报为主,老师只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符合语文园地以知识的梳理、总结、运用为主的学习特点。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2.朗读、背诵古诗《别董大》。
过程
板块一对比学习,体会语气
1.复习:齐读“词句段运用”中的8个词语。
志存高远精忠报国大义凛然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铁面无私秉公执法刚正不阿
2.学生自由读例句,圈出每组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
课件出示文中的两组例句。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
您不用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就不愁没钱花。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每组的第一句虽然有问号,但是并没有疑问的意思,而是通过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是反问句;每组的第二句与第一句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语气不一样,表现在标点符号、疑问词和否定词上,是一个陈述句。
4.同桌对比读,体会反问句和陈述句语气的不同。
5.请男生读第一组的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第二组反之,在对比朗读中感受反问句的表达效果——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情感。
6.师生对比读,再次体会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7.创设情境,表达练习。
(1)情境一:课件出示广场图片,请一位同学扮演小明,乱扔垃圾后还理直气壮地说反正有清洁工打扫。
①指名学生与小明对话,提醒小明,练习表达。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提醒学生联系刚才所学到的知识,想想还可以怎么说。
②明确:提醒别人可以用陈述句,“有清洁工打扫也不应该乱扔垃圾。”也可以用反问句,“难道有清洁工打扫就可以乱扔垃圾了吗?”
③同桌进行角色扮演,练习用陈述句和反问句与别人交流,体会两种句式的不同表达效果。
(2)情境二:课件出示过生日图片,同桌两人进行角色扮演,一位同学扮演送礼物的人,一位同学扮演收礼物的人,进行口头表达,要求用上陈述句和反问句。
①请两组同桌全班交流,学生评价。
②明确:可以说“这个礼物竟然是送给我的”,也可以说“难道这个礼物真的是送给我的”,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在这种情况下用什么语气说话最合适。
8.小结:陈述句的语气比较平淡,反问句的语气比较强烈,在生活和作文中,我们可以根据表达的对象和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
9.拓展练习。
课件出示两个句子,请学生改成陈述句。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就越远了吗?
不劳动,连花也养不活,难道这不是真理吗?
本次练习重在从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表达效果的不同,同时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弄清表达对象和表达意图,从而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而不是机械地套用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互换方法。
板块二朗读想象,积累古诗
1.谈话导入:唐诗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下面,让我们在学习中再次感受唐诗的魅力。
2.课件出示诗歌,请学生齐读诗题,交流: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明确:通过“别”一词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作者高适送别朋友董大的情景。
3.课件出示诗人的资料,老师朗读。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后人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为“边塞四诗人”。
4.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诗,检查是否读准字音,重点关注“曛”的读音。相机指导划分朗读节奏。
5.学生再读古诗,边读边圈出诗歌写了哪些景物;同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上横线,全班交流,老师相机指导:“曛”是“昏暗”的意思;“莫愁”指不要发愁;“知己”指彼此互相了解而感情深厚的人;“君”是对他人的尊称,这里指诗人的朋友董大。
明确:全诗写了黄云、白日、北风、雁、雪等景物。
6.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1)请学生借助插图想象前两句诗所描绘的画面,交流,教师引导:千里黄云遮天蔽日,天空灰蒙蒙的一片,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
(2)老师启发:此时此地此景,诗人的心情如何呢?指导学生读出离别的愁绪。
(3)教师引读:别情依依,难舍难分。在一片离愁别绪中,高适却能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劝慰、勉励自己的朋友——(学生齐读第三、四句)
(4)想象说话:此刻如果你是高适,你会怎么说?
预设: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啊!
7.小结:诗歌前两句写景,渲染浓浓的离别情,后两句是对友人的鼓励和劝慰。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是送别诗中的名篇。
8.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全班齐读。
9.出示课文插图,背诵全诗。
10.拓展: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搜集关于送别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诗歌的教学以朗读为基本的教学策略,在读中释题、正音,在读中把握内容、提出疑难,在读中想象画面、体会感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最终完成对精妙含蓄的诗歌语言的积累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歌意境的感受。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部分,教学时,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1.交流平台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交流的意见进行整合并填写小组汇报单,然后请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最后进行梳理和总结。这样循序渐进,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让学生掌握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2.词句段运用
先让学生认读词语,交流词语的意思,引导他们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工具书,然后全班汇报并总结,最后结合学过的课文或课外阅读的积累尝试运用这些词语,最终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比较学习陈述句和反问句时,也是以学生自学为主,采取“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语言实践”的模式,让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3.日积月累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再在读中了解诗意、提出疑惑,老师相机指导,最后引导学生读出画面,感受诗意。在这样的基础上,背诵积累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发现相同的两个字变换顺序之后组成的词,所表达的意思不同。
2、会运用规律认识8个字,并学习词语;能准确地运用词语。
3、能自己读懂《鲁班造伞》这则故事。
4、以我们的小制作为主题开展口语交际活动。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乐于展示的能力与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认字、口语交际、积累词语
难点:进义词词义的区分,口语交际。
一、我的发现
1、自己读一读这六组词语,读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的伙伴。
2、用各种形式认读、正音。
3、拓展练习: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再说几组这样有趣的词语。
二、日积月累
(一)读读认认
1、自读,并想想两个熟字与新字的联系。
2、认记生字,同桌检查。
3、开双轨火车,读生字组词。
(二)我会填
1、读一读两组意思相近的词。
2、小组讨论:说说每组两个词的意思。
(发明:创造。发现:发觉。优美:美好。美丽:好看。)
3、指导:把每组的两个词都放到句子里读一读,看看哪一个词能使哪句话的意思表达清楚。
4、学生选词填空。
5、交流、订正,读句子。
(三)我会读
1、在小组里读一读这个小故事,互相正音。
2、讨论交流:鲁班是怎样造伞的?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
4、查一查资料:鲁班还发明了哪些东西?
三、口语交际
展示作品,互相交流。
1、四人小组介绍自己的作品,先说作品名称,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小组成员注意倾听,互相提问。
2、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可以是优秀作品的作者也可以是介绍的比较出色的同学。)同样,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和提问。
四、展示台
1、展示自己收集的邮票、名言、谚语等。
2、鼓励学生拓宽展示内容,从多方面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读、写并积累本单元与战争相关的词句。
2、培养学生的关注新闻的意识。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交际能力。
4、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激发他们痛恨战争,同情战争中的无辜者的情感,理解人们对和平的呼唤。
5、突出本组训练重点,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搜集与战争相关的影视资料。
2、搜集新闻。
第一课时
词语盘点、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从字里行间了解了战争给孩子带来的苦难,聆听了他们对和平的呼唤。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读读那些词句,更深刻地感受一下吧。
二、学习“读读写写”“读读记记”
1、学生自由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学习:
读词语,相互正音;交流词语的意思;交流读记词语的方法。
3、学生书写“读读写写”的词语。
4、教师听写词语。
三、学习“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这两组句子中带点的部分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情感?
4、从课内外阅读材料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5、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刚才对这些词句的学习,我们不仅理解了这些句子,而且还用你那充满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用聪明的大脑去思考,可谓一举多得!语文王国里精彩无限,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会感受到魅力无处不在,希望你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更出色的表现。
四、学习“日积月累”
1、自由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成语,集体正音。
3、再读成语,边读边思考这些词语的意思,并在小组里讲讲这个成语的`故事。
4、学生上台讲成语故事。
5、总结:
流传千古的成语中,能看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让我们多积累些成语,把这里的成语背下来。
第二、三课时
看图写话
一、触景生情
1、播放残酷的战争录像,然后定格在书中的那张照片上。
2、启发谈话: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这张照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看了刚才的录像和这张照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二、真情表达
1、提出要求:
下面,我们就围绕这张照片,展开合理的想象,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2、指导观察和表达:
⑴整体感知图中的景和人。说一说:图上讲的是什么?
⑵突出图中重点“孤独的孩子”,引导学生去想象:这个小孩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孩子今后将会怎样?
⑶完整表达,教师鼓励学生调动已学的知识或课外资料帮助表达,力求说清楚、说完整、说具体。
⑷在说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三、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希望你们通过课文阅读、看电影电视、听故事、参观展览等活动,了解更多的有关战争给人类造成灾难的事实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并讲给你的朋友听。
第四课时口语交际
一、提问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你们平时都是用什么方式来了解新闻的?
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上网,这些方便、快捷的途径,让我们随时都能了解到国内和国外的新闻,让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作为“地球村”的村民,我们应该关注国内外发生的事情。
那就让我们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吧!
二、前期准备
1、要完成一次成功的新闻发布会,你们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
⑴要选一个灵活、机智、知识丰富、口才突出的新闻发布会主持人。
⑵发布的新闻要有意义。
⑶发布的新闻稿要结构完整,简洁明了,能够吸引人。
⑷作为发布人要对自己所发布的东西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能够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
⑸新闻发布人要大方自然,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富有感染力。
2、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一起总结的这几点对于开好一个新闻发布会很重要,待会儿我们的小小新闻发布会就以上述这五点来作为评比标准,看看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中,哪些同学表现最突出,我们就可以评他为“最佳新闻发布人”,同时我们还要评出今天的“头条新闻”“热点新闻”“最佳新闻”等。我知道大家都收集了很多的资料,但光会收集资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会整理资料。现在,我们就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几大块来自由组合,共同整理一下手头的资料,争取在今天的发布会上有好的表现。
3、学生根据“时事”“经济”“文化”“教育”“体育”“日常生活”“其他”这几大版块自由组合,交流、讨论、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三、召开小小新闻发布会
1、新闻发布会主持人宣布相关要求。
2、每个版块的xxxx分别发言。每人发言后有一分钟的提问时间。
3、评价新闻发言人的发言,教师参与交流、指导。
4、总结刚才新闻发言人的优缺点,再次准备。
5、新闻发言人发言。
6、选出“最佳新闻发言人”“最佳新闻”“头条新闻”“热点新闻”等。
7、主持人宣布新闻发布会结束。
四、师生总结
1、通过今天的小小新闻发布会,你有一些什么样的收获?
2、同学们,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我们从小就要学会为心国内外大事,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各种渠道锻炼自己的口才,增加自己的胆识。像这样的小小新闻发布会我们以后还会经常进行,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这种活动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 篇6
《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