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篇1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1这篇课文是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篇佳作,语言朴实生动,讲述了作者在德国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难点是让学生领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理,懂得爱别人就是爱自己。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切的感受这一道理,我临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1、把花放在临街窗子的外面,花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枝叶;
2、把花放在屋子里或阳台下,在家里或走到阳台上才能看到花。你喜欢哪一种养花方式?说出你的理由。
这两种方式都有学生选择,但经过激烈的辩论,答案全部趋向第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内涵也逐步明朗化。孩子们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应该互利互惠、互相关爱和谐相处。这一节课轻松地突破了难点,我特有成就感。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2《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我国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让人既开眼界,又颇受教育。
本组课文的教学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根据这个目的我确定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词,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品关键词,领悟德国奇丽的景色和独特的风情。
课堂上,我注重了以下三方面的训练:
一、注重语言文字训练。
比如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出示鲜花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去感受,,还让学生通过想词来帮助理解,如:像这样描写花美的词语还很多,你能说出几个吗?学生交流到:(万紫千红、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五彩缤纷、繁花似锦、鲜花怒放、千姿百态……)文中用“花团锦簇”写出了花的形态美,用“姹紫嫣红”则写出花的色彩美。这样既对词语加深理解,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教学“莞尔一笑”时,先学生了解这个词的来历,再让学生这样笑笑。在教学“应接不暇”时,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应接不暇”的意思是花很多很美,眼睛看不过来。之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来理解词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山阴道”时,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让学生认识“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个八字成语的意思及来历,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积累。“暇”的书写,采用字理教学,让学生对“暇”有了直观、形象地认识。“脊”的书写是个难点,通过多媒体演示,范写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规范的书写方法。
二、注重了朗读训练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时,我采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赛读、创设情境引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读得绘声绘色。尤其是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段落进行品读时,使之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真正让学生走进文本。第三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我紧扣第三自然段展开教学。当学生找出了重点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后,用课件出示这几句话,我设计了以下环节进行朗读指导训练:
(1)指名读这些句子,看看哪些词语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是怎样理解的?
(2)抓住的重点词语“任何、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花的海洋、山阴道”让学生品读;(3)学生汇报交流读出的感受;
(4)让学生边欣赏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怎样?
(5)创设情境引读等等。这样几个来回,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逐渐到位,对异国风情的感受一步步加深,朗读的情感一步步得以升华,让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
三、力求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
当我把教学主题定位在感受奇丽的景色,感悟奇特的民族时,通过让学生在文中去尽情地体验异国他乡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奇丽景色,感受德国这个民族特有的风情。并由衷地发出感叹——德国人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思想,创造了多么美丽的奇景!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在体会“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进而将文章主题升华为“我为人人是奉献美”和“人人为我是收获美”。再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发言。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更加和谐统一。
回顾整堂课,还有很多不满意之处:对学生整体的关注还不够,给他们的空间还太少。为了课堂的完整性,没有给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为了课堂的完整性,也没有给更多的孩子发言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感悟理解。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这些遗憾,才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高度将决定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是何故。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篇2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根据这个目的我精心的设计了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了解德国人种花的特别之处,我抓住关键词“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花的海洋、山阴道上”,感受奇丽的景色。如:“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当这两个词语浮现在你眼前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让生自由说,从而理解。“应接不暇”,从而引入本文,感受花多、花美。然后让学生欣赏德国大街上这道独特的风景。看完之后让学生自己说说刚才看到的,感受到的.。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季老的文采,从花美到人美,从奇丽的景色到奇特的民族。
从整体效果来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堂上基本上完成了。在指导朗读上,齐读得比较多,效果不明显。如果让学生单个朗读,感情很容易流露出来。在理解重点句子时,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深入去理解,没有很好地去挖掘深层次的东西,没有让学生深刻地去认识,去理解。在理解课文内是,提问的方式偏难,有点成人化,不贴近学生年龄特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缺乏艺术性。教师个人心理素质和普通话有待加强,
这一堂课讲下来,收获很大,对自己的教学看得更加清楚了,明白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篇3
一、自己的语言还不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没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与洒脱。有些过度的语言还不是很熟练,有些牵强。对学生说的话,我的评价性语言不够准,不够活。没有适时地将学生的心灵唤起,适时地激励和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我想我应该丰富自己的内涵,不断的学习、读书,积累自己的语言。还要倾听学生的回答,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用宽广的胸怀和博爱去引导学生的思想。
二、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目的一定要明确、正确。不要把孩子引导有“崇洋媚外”的思想,应该让孩子和文本对话的同时,和教师的对话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感受德国的'美丽不仅是花还有心灵,学着去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中国公民。真正体会系羡林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这真的更要求我掌握好方向,在充满动感的课堂上,需要我的心灵时动起来,时静下来。
三、这堂课的目标达成还是不错的,老师比较亲切、和蔼。学生积极性很高,发言也很精彩到位。自己的教学设计比较适合自己和学生,条理清晰,抓住文章中“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展开分析。学生感受语言、品读语言、感悟内涵,在朗读中感知文章,感受作者的心理和心情,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美丽和写作特点,在朗读中积累语言,在朗读中与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
课堂是不完美的艺术,我想只要感觉轻松、自然、和谐,感到教师的魅力和学生的激情,就是很精彩的课了,我要在这方面多努力了。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篇4
《自己的花儿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讲课文,课文篇幅不长,语言优美生动。作者季羡林先生在文章一开篇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家家户户的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由衷地感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多么地耐人寻味;课文的最后,作者谈到自己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对德国的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流露出了发自内心的赞美。回顾这一课的教学,有两个地方值得我记录下来跟大家分享。
一、提倡“慢”课堂,把“以生为本”牢记心头
本课的教学一共用了6课时,原本我计划将第1.2课时放在熟悉课文内容上,包括扫除生字词障碍、规范手语表达、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等等。按照之前的预设,用两课时来疏通课文,在时间上应该是较为充裕的。但在实际的课堂实施中,教学时间超出了预设。由于课文中出现了好些个四字成语,这对理解力较弱的聋生来说很是晦涩难懂。像“莞尔一笑、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耐人寻味”等成语,让学生乍一看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借助《完全解读》这本书初步理解词义,再通过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做到“词不离句”,不明白的地方同学之间讨论一番,之后我请学生上台说说他(她)对这几个成语的理解,再由老师进行更正并尝试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成语造几个句子,以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由于在学习字词上用掉的时间超过了计划用时,所以我本能地放慢脚步,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进度,将之前定下的5课时教完本课增加至6课时,从容地开展接下来的教学,这样一来,学生学得比较扎实。
我们的教学说到底是为学生服务的,如果学生跟不上老师预设的教学步伐,那么这时“以生为本”是我们最应坚守的唯一的指导教学的底线与原则。
二、直面“生成”,让“课堂生成”成为教学中的彩虹
都说好的课堂大多会有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这一课的教学也给了我始料未及的惊诧与挑战。在读到课文中“……他们的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句话时,有一位思维很活跃的学生立马站起来问道:“德国人脑子坏了吗?把花种在窗外,自己看不到,那为什么还要种?”我原本以为学生读到德国人种花给别人看会觉得他们很无私、很值得大家向他们学习,而这位学生表现出的不一样的脑回路着实令我有些缓不过神来。
面对课堂上突如其来的质疑,我是这么处理的.:首先,表扬这位同学善于思考、敢于提问,接着我出示备课时上网找到的在沿街的窗口各种花儿竞相怒放的图片,请同学们观赏美景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很快被图中街道上花团锦簇的景象吸引住了,我赶紧追问大家,这么美的街道你们喜欢吗?走在这样的街道上心情是不是很愉悦?而且老师相信爱拍照的同学一定会在这里拍下很多美美的相片去发朋友圈的。可是,这些漂亮的花如果没有人种在窗台上,那我们哪能置身于花海而心旷神怡呢?从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出德国人很勤劳、很爱花、很爱美?你们再想一想,如果大家都把花种在自己家里,那这条街道还会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美吗?听老师这么一说,还有同学认为德国人的脑子有毛病吗?这时,班上的同学都在以摇头回应我。我最后进行小结:其实这正是本文作者要大力称赞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耐人寻味的美好境界啊……
在我看来,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珍视学生带来的计划外的“课堂彩虹”,这是促进学生更有效学习的一条捷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对生成的课堂“温柔以待”,努力使每一堂有“生成”的语文课都能成为我和学生共同的、不可重来的、令人欣喜的生命体验。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篇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3、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在设计课时,我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一主线,让学生形象认识德国街道上花团锦簇的景色。
一、整体感悟,抓住中心句层层展开
在教学中先紧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引发学生自主概括。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点问题──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体会,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奇丽美景,在引导学生学完这一部分后,让学生找出德国人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做法,让季老先生发出“多么奇特的民族”这样的感叹。相机引导学生感悟理解第3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学完这些总结感悟理解语句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实际等)。
二、展开合理想象
在教学中采用边听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注意抓住了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摩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主要的不足之处是:
1、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没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含义。在实际教学中也没有把这一部分做为教学重点内容,不能让学生更深刻的感悟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做法的目的。
2、指导朗读和评价做得还不够到位。在一段课文的朗读上只有两三个同学朗读和评价了,没有让更多的同学去朗读,这也是时间没掌握好,后来还多出了几分钟的直接原因。学生朗读的水平是良莠不齐,应该多找一些同学去读课文,读出他们的感受,以提高学生整体的朗读水平。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篇6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下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情感与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优美语言;从课文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思想的教育。
【拓展与延伸】:背诵课文,摘抄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
【重、难点突破】: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启示和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很多的人家家里都养着或多或少的花草,供自己观赏。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相机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题目的含义。
提示:抓住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作者在德国看到的奇丽景象,一方面是文章的中心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附相关例句: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句话承接上一句,进一步点明了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之处。因为花朵都朝外开,那么在屋里看到的“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子)。显然,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处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颇”是“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寻味”指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我为人人”是“人人为我”的前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2.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与大家一起交流。
提示:
(1)“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作者是说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德国人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德没有改变,这种境界是更美丽的。
(2)“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作者时隔四五十年又来到德国,见到那家家户户窗口上的鲜花,不由得触景生情,仿佛进入了梦乡,回到了四五十年前的留学生活时代,他陶醉在鲜花艳丽之中,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
3.学习了这一课,你从中爱到了怎样的'启示与教育?
学生自由交流。
三、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朝外: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是一篇叙事散文,要让学生积累写景的好词好句,发挥想象,仿佛置身于德国街道的花海里。使学生领略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品德。本课的设计我在拓展和深化方面做得不够到位。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