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像山那样思考》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篇1
《像山那样思考》是美国作家、"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创作的一则随笔,揭示了在人类的愚蠢下种种短视行为背后隐藏的巨大的自然破坏和生存危机,发人深省。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2)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学法指导】
本文说理性强,其观点学生仿佛熟悉其实陌生,做到深入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要充分预习、反复诵读,另外,教师宜以思考题作引导。
【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自查生字词注音及重点词语释义。
2、“像山那样思考”有怎样的内涵?
3、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嗥叫(háo) 兆头(shào) 迸发(bàng)
B.驯服(xún) 蔑视(miè) 挑战 (tiǎo)
C. 饿殍(fǘ) 蒿艾(hāo) 蠕动(rǘ)
D.嬉戏(xī) 疲惫(bèi) 扳机(bān)
二、导语:
最近30年,在美国,从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的角度上说,有一本书是首当其冲的,它表达了一种几乎是不朽的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其伦理观。这个人就是“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的《沙乡年鉴》──一本薄薄的在1949年出版的小册子。
这本书的美国版本的销售量已超过了100万册,他的土地伦理概念成为几个全国性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宗旨的基础。《像山那样思考》就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同学们,读过《像山那样思考》后,觉得在这本书中让你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最忘不了的是什么?
就是那只垂死的老狼。同时,它也是令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幡然醒悟、毕生难忘一只狼。为什么这只狼能有如此魔力,让这么多人难以忘怀?
看(图片):你能说出有关这个动物的成语吗?
狼狈为奸 狼奔豕突 狼吞虎咽
狼心狗肺 狼烟四起 狼子野心
狼狈不堪 引狼拒虎 狼前虎后
鬼哭狼嚎 狼奔鼠窃 声名狼藉 ……
这些词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感情色彩上)贬义。即使我们提到的“与狼共舞”这个源自美国经典电影的讲述人与狼和谐关系的词语,传到中国便成了“与邪恶的人或事物接触”的意思。狼,成了“邪恶的化身”,但鲜为人知的是,我们如果再不留意,就将与狼诀别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三、教学过程:
1)看插图并读第1--3节
1、思考:文章开篇就是对狼嗥的特写,请大家找出反应此种情感的词语。
明确:狼嗥中所饱含的情感: “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等,表现出这声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
思考:这嗥叫中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最后总结]
2、思考:试想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群山寂静,只能隐隐听到风过树林,叶子的沙沙声,突然一声狼嗥撕破了这份宁静,嗥叫声从一个山崖传向另一个山崖,回荡在山谷中。这声狼嗥对于不同的生物,分别有着怎样的意义?看看文中是如何描述的?
明确:对于鹿-----它是死亡的警告
对于松林------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一场撕杀即将上演)
对于郊狼------它是即将来临的拾遗的允诺(是彻底地清扫战场,绝不浪费)
对牧牛人------是银行里赤字的坏兆头
对于猎人------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打狼)
问:作者是怎样概括他们的反应的?
明确:“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
问:除了这些事物,还有什么也有感受?是怎样的感受?
明确:作者进而指出,在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能听懂的含义。
因为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客观地听取这声狼嗥。
我们从中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和思考?我们应该体会到,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因此我们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爱护生态。
除此以外还有一般的人和作者“我”。
2)生读4~6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如何得到“大山能够听懂狼嗥的深层含义”这一认识的?(即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明确:“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
“当时我很年轻,而且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
“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
“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
“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3)(生读7~10自然段)
1、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天堂出现了么?出现了什么情况?
明确:破坏的草原很难恢复。牧牛人猎杀牧场上的狼是取代狼用以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的工作。
2、面对那一座座无狼出没的山,利奥波德开始像山那样思考。他想到了什么?
明确:正是因为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山就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
牧牛人猎杀牧场上的狼也不是好事;
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我们憎恶狼,是因为它伤过过人类,我们对此总是念念不忘,但我们反过来想想,我们人类伤了多少只狼呢,却不曾有人提起。我们总讲人类有情,有怜悯心怀,讲求“道德伦理”,但当十余种狼在地球上永远的消失,当T型台上的裘皮大衣满世界的招摇时,我们还有何面目向大自然说人类敬天惜物?人类终究会为这一切付出高昂的代价的。
我们吃!我们吃!当地球上只剩下了石头,吃!当天空只剩下了沙尘暴,吃!当海洋中只剩下了红潮,吃!当动物只剩下人类同胞,通吃!面对我们——最嗜吃的民族,就是蝗虫也要给我们让路。
我们吃!我们吃!化肥催生的粮食庄稼,吃!农药助长的水果蔬菜,吃!假冒伪劣的肉食烧腊,吃!过期变质的糕饼豆奶,通吃!我们的血毒了肝硬了,我们的大脑也生病了。
我们吃!我们吃!鸡鸭咳嗽我们喷嚏,吃!猫鼠发烧我们感冒,吃!终于吃来了可怕的萨斯,吃!
3、思考: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它想告诉我们什么?)
。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
。呼唤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
。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
4)小结——为什么我们要像山那样思考?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大自然,怎样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投影打出问题]
明确:“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的表达方式。作者的真正用意在于,让人们意识到,由于人类一直把自己看成高于一切的自然的主宰,已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自私而又自大的人类,是在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人类没有像山那样对待自己同大自然的关系。
5)阅读思考
千岛湖遐思(节选)
不一会,我们就到了千岛湖之一的猴岛,听导游介绍,猴岛是一个新景点,刚建时,岛上只有十几个猴子,还是从外地引进的,猴子刚来时,因思念家乡,常常坐在树枝上,呆呆地望着家乡的方向出神,在当地管理人员和游客的关心爱护下,如今猴子已不仅不再思念家乡,而且它们已喜欢上了这里,并且繁育了几十只后代。可是由于游人过分的'“溺爱”,猴子变得格外的挑食,我就亲眼见到一只猴子把游人给它的茶叶蛋剥开,去掉蛋青只吃蛋黄。对于一般的点心,它们更是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哎,“忘本”的小猴子呀!那边,在猴岛的一角围了一大群人,我赶快挤进去看,啊!原来是一只全身棕色的母猴抱着一只全身金黄色的只有十几厘米长的小猴,正在帮它挠痒痒,可爱极了!突然,一只大猴子跳到了一根软树枝上,吓了大家一跳,可它却悠然地荡起了秋千。一位大姐姐把瓜子撒到了它的前面,猴子马上跳下来,津津有味地嗑起瓜子,那样子有趣极了。
问题:
1、文中的小猴子“忘本”指的是什么?
不吃蛋青只吃蛋黄。
2、你如何评价人们在千岛湖建猴岛的行为?
其实是一种人为的行为。虽然便于游人观赏,丰富了景点内容,但是此处不一定适合猴子生长和繁衍。再说,猴子“挑食”本身似乎已经预示了猴子的将来。
四、结束语:
(展示图片,画面内容为:一个椭圆形的蛋,上面印有各大洲的地形框架。(代表着地球)令人触目惊心的是上面已经有了几道深深的裂痕,旁边写着“脆弱的地球”。)
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去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到伤害。
齐读诗歌:
当天空不再是蔚蓝,
看不到朵朵洁白的云朵;
当大海不再澎湃,
见不到鱼儿畅游碧水中;
当小鸟不再歌唱,
听不到婉转动听的鸣叫;
当春天永不再来,
鲜花不再绽放娇艳的笑脸......
当蔚蓝色的星球—地球,
我们人类的母亲再无力承担她的儿女们的伤害时,
迎接我们的又将会是什么呢?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篇2
设计指导思想
作为“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中的一课,本篇课文意在告诉人们应如何看待自然以及如何和自然和谐相处,教学中不仅应让学生明白狼的生态意义,更应让学生懂得狼只是自然界万物中的一个代表而已,进而让其明白人类应平等地看待自然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而作为语文课学生这些认识的获得又必须来源于对文本的研习,决不能撇开文本谈所谓的道理,否则便会上成环保生态教育课,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特别重视对学生文本研习的指导,强化学生在对文本的研读中明白文章的旨意并进而提高思想认识的意识。针对本课文本特点,课堂上着重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的方法来解读文本,培养其解读文本的能力。总之,教学中力求体现语文课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
教学目标
1.提升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平等地看待自然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3.学习本文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思考
2.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3.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应与大自然平等的和谐相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今天,我们进入必修一最后一个专题最后一课的学习,在这一专题中,实际上都是围绕着自然来做文章的。长期以来,我们都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呢?大家还记得郭小川在《致青年公民》中的一句话“不驯的长江,将因你们的奋斗,绝对服从”吗?我觉得这句话很能形象地说明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在这里,我们显然是把长江亦即自然作为我们的对手来看待的,我们要让它驯服,为我所用。不难发现,这体现了我们这样的思想:我们人类是这地球上最高贵的,一切要服从我们人类的需要,自然要服从我们,我们要征服自然。这种想法在常人看来,仿佛是天经地义,正确性不容怀疑的。我们过去不是常会说人定胜天,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吗?这种想法果真就合理吗?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待自然界的万物呢?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进入这最后一课的学习吧。
二. 描述画面(课文插图)
(一) 引导学生列举一些含有“狼”字的词语并概括其共性
明确:狼子野心 狼心狗肺 狼狈为奸 中山狼……
都属贬义词
(二)描述画面
要求:
1. 观察要细致(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的一只狼?它在干什么?)
2. 描述要具体,要抓住细节
3. 要带有个人的感情倾向
(三)交流 点评
(四)图中的这只狼显然在引颈长嗥,要求学生给狼的叫声前加些定语
大多数同学在描述画面及为狼的叫声加定语时,均会不自觉地用到一些贬义词,流露出憎恶或恐惧的情感,显然传统的观念在影响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像山那样思考去重新认识狼吧。
三. 研读第一节,激发学生的疑问
1. 思考:第一节写的是什么?画出其中的关键词语。
2. 齐读
3. 讨论:如何理解狼的嗥叫是“不驯服的、对抗性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提示:可结合狼的遭遇去思考
4. 思考:为什么狼的嗥叫是“深沉的、骄傲的”?
对一般读者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说法,仅看第一节是很难弄明白的,我们不妨带着这个疑问,继续向下阅读
四. 研读第2、3节
自读 思考:
这一声狼的嗥叫,引起了哪些对象的注意?这些对象可分为几类?其区别在哪?
提示:1.找标志性的词语(“只有山”)
2.找关键语句
明确:
一类:鹿、松树……(普通)人
从自身利害考虑 从狼的嗥叫中听出“希望和恐惧”
另一类:(“只有”)山
“客观地去听取”从狼的嗥叫中听出“更加深刻的含义”
山从狼的嗥叫中究竟听出了什么“更加深刻的含义”,且让我们继续向下阅读。
五. 组织自读、讨论:
1. “我”是如何逐步认识到“山对狼有一种秘密的看法”的?
2. “我”对狼的认识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或: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学法指导:阅读时从文中找关键句
明确:对狼的认识经过了这么几个阶段
(一) 觉得狼是有害的.,欲除之而后快
原因(文中关键句):1.“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过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 2. “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注意第一句中用的是“我们”,这表明这是当时的一种普遍的认识,而非个别人的看法,对这样的一种心理,文中有生动的描述:“在一秒中之内,……”“……手痒痒”,让学生找出读一读,加深感受并借鉴这种形象化的写法。
(二) 对其产生同情怜悯之心
文中关键句:“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
原因:见到狼的嬉戏及垂死的眼神
让学生读读写狼的嬉戏及垂死的眼神的文字
问:读了这样的文字,我们各位同学是否也稍稍地改变了对狼的固有的看法呢?
(三) 认识到其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原因:见第7—9节
结合“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这句话,引导学谈谈生态遭破坏的现状
问:作者是在以平静的口吻叙述狼的被消灭而带来的危害吗?
齐读第7节,引导学生注意其中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本文的散文笔法,感受作者的痛惜和忏悔之情。
(四)认识到应与其平等相处
作者对狼的前三点认识,学生结合文本阅读,一般来说,是能够理解的,但真正要弄明白如何“像山那样思考”去听取狼的嗥叫,认识到应与其平等相处,还是比较困难的,教师需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最后一节。
六.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最后一节
1. 学生自读,画出富含哲理和理解起来困难的句子
2. 学生质疑、相互讨论
3. 重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 我们现在从事的一切其目的是什么?如何看待这一目的?
提示:找出相关语句,揣摩关键词(如:“这一时代的”“似乎”“大概……,不过……”等)
明确:我们“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本身并无什么错误,而且也应该考虑这些,但问题是我们仅仅着眼于我们自身而不顾及其他,仅仅着眼于现在而不顾及长远,这样我们也便不难理解“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这句话了。恩格斯所说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表达的也正是的意思吧。
② 如何理解梭罗的名言“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到了这一步作者又是怎样认识狼的呢?
提示:荒野中的万物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明确: 荒野中的万物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无高低尊卑之分。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万物,与万物应和谐相处,这应是我们从荒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这样我们便可明白作者对狼的认识已不再停留在对其生态价值的认识上,而是将其提高到这样的高度:它与人一样都是自然的一员,人与狼本质上是平等的。
行文至此水到渠成的把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的认识发展到万物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而我们也由此提高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即人类只是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的凌驾于其他万物之上的权力,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应和谐相处。
③ 解决研读第一节时留下的疑问:
狼的嗥叫隐藏着什么样的内涵?如何理解文章一开始说狼的嗥叫是“深沉的、骄傲的”?
明确:联系上面对作者思想与主张的分析,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
七.小结
浏览全文 思考:
1. 我们应如何像大山一样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明确: 山,是永恒的,它沉稳、冷峻、阔大包容,是大自然智慧的化身,它纵览古今,深刻而冷静地见证着地球上的一切。我们像大山一样去思考,就是要求我们要客观地、从长远出发去思考我们面对的世界,去思考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
现在,我们从上到下都在创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不是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呢?是不是还应包括点别的什么方面呢?大家不妨像山那样作点思考。
2. 本文是从什么角度去表现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这样一个重大主题的?给我们写作以什么启示?
明确:选取个性化的角度,借对狼的嗥叫内涵的思考去表现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这样一个重大主题,以小见大。
3. 通过我们先前的反复朗读,我们能否感觉到这篇文章在语言文字上有何特色呢?比如同样是介绍自然的,介绍生态伦理观念的,它与我们的地理课本的语言,与我们的一些生物学理论,在文字表达上有何区别呢?
明确:后者是一种科学语体,而利奥波德身为一位生态伦理学家,同时他的文学
素养也是很高的。他所使用的语言文学性较强,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充溢着诗意美。这就与他的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溶为一体,使全文熔诗意美与思辨色彩于一炉。
八.作业
1.掌握字词,积累词语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3.加强朗读,感受、欣赏本文诗化的语言
4.为“世界环境日”(参见《读本》(必修一)第144页)设计一段主题词并写一份倡议书
板书:
像山那样思考
有害
人 同情 人
有用
平等
像山那样思考
自然 自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进一步掌握“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阅读方法;
2. 德育目标: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3. 美育目标: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美并尝试体验作者的美好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借助文章相关重要语句概括要点。
难点: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和体验作者的精神境界。
解决办法:情景设置法、朗读法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师生活动设计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畅谈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独到见解。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电影片段《后天》。
尽管这部电影是一部科幻片但却对人类生活的现状的深刻审视和对人类未来的预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对生态环境的恶化的深沉反思: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这些问题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同样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
2.《沙乡年鉴》简介
本文选自《沙乡年鉴》。《沙乡年鉴》是美国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著作。该书出版于1949年。西方19世纪之前,人们一直把自然当作无条件被人驱使、利用的资源,不懂得保护它。这种观念造成人对自然的巨大破坏,直到20世纪生态学的进展和环境危机的出现才使我们对其重新认识。美国生态学家、自然资源保护论者、现代环境伦理学的奠基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就是这一观念转变的先驱者,
《沙乡年鉴》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在该书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魅力,也可以看出利奥波德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文章是《土地伦理》,利奥波德在文中把土地看成一个由人与其他物质相互依赖组成的共同体,人中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每个成员都有它继续存的权利。他认为“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利奥波德的这种伦理观念不同于以往的佛教、自然主义者和保护主义者提出的伦理观,是从地球环境总体的角度上提出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伦理观念。利奥波德在书中向人们呼吁:“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已经知道(我希望我们已经知道)征服者最终都奖祸及自身。”这是他在大半个世纪前向全人类发出的建立一种全新伦理观念的呼唤。
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发现了潜藏在富裕生活中的各种危机——征服自然带来的环境破坏,《沙乡年鉴》也越来越受关注。在美国的销售量超过了100万册,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观念已成为美国一些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的思想基础。很多人被他对自然的生动描述和全新的伦理观念所感动,接受人的新思想,成为环境保护者。
2. 解题
本文是节选自《沙乡年鉴》。题目“像山那样思考”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两千年前庄子和惠子智辩的对话,看到水中的饿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你若能感觉到鱼的快乐,那么你是把自己想象成了那条在水中悠闲自得的鱼儿,以鱼的思维方式在思考问题,像鱼一样的思考;那么当我们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欲望,在“提升这个城市的文化品位”的冠冕堂皇的名义下,把原始森林里的一棵百年银杏树不论它是否可以存活把它移栽到钢筋水泥的城里,我们是否站在大山的饿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当我们大口大口地尽享山珍野味的时候,是否像大山那样的思考过?“像山那样思考”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意思是说,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
3. 默读全文,理清思路。
那么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像山那样思考一回,默读全文,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的要点。
第1段是对一声狼嗥的特写。
文笔简洁传神,携裹着作者深深的忧虑意识——他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给人以灵魂的震撼。是本文的文眼。
第(2、3)段记写了鹿、郊狼、牧羊人、猎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
作者进而指出,在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能听懂的含义。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第(4——9)段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这些平实的记叙之后,人们渐渐能够意识到,狼的嗥叫声中所饱含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狼的消失,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现状吹响了告别的号角,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失去了一种可贵的生存的经验——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自私的人类,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利奥波德在文中的悲悯和忧虑让读者看到了一颗高贵而敏感的心灵,读过此文,应该能够听到利奥彼德的大声疾呼了。
4. 再读课文,体验作者的思想境界。
刚才我们像山一样的思考了一回,现在我们像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那样的思考,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我们应该怎样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才不会让我们的后代不必经历像电影《后天》中情节。
由学生自由畅谈自己对环境保护这一话题的思考,最好能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例如长兴的水污染问题。
六、 作业布置
1. 扩展阅读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
2. 拟写一份有关长兴环境污染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篇4
授课人 孙荪
授课时间 周三上午第三节
授课地点 高一(6)班
学习目标
1. 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 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 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理清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
2.理清文章脉络和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声狼嗥上做文章。让生沿着作者设定的切入点去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文题)像山那样思考,是指谁要像山那样思考?
“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
二.自读感知、剖析思路: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小组合作),全文可分几个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三.研读探究:
出示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疑问看课文,并小组讨论、交流,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生读1-2节)
1. 作者以一声狼嗥开篇,那么对于这声狼嗥不同的生物都有怎样的反应?它们的反应和一座山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2.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排比
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 对这声狼嗥,一般所能理解的浅层含义和只有大山才能听懂的深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学生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得到这一认识(大山听懂的深层含义)的由来?
谈谈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分别意味着什么?
(多媒体显示问题)
1. 为什么我们必须像山那样思考?
2. 如果像山那样思考,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大自然,怎样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如果不能像山那样思考,会有怎样的危害?除了文章所讲到的危害,你还能列举出哪些?
四.拓展练习
阅读一段材料,为20xx年“世界环境日”拟一个主题,并简述理由。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如下:
1994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1999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xx 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xx 世间万物 生命之网
20xx 让地球充满生机
20xx 水——二十亿人民之所系
20xx 海洋存亡 匹夫有责任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文中狼的嗥叫的含义,领会其中阐述的道理;
2.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选取个性化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2.感悟文章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狼的嗥叫的含义,领会其中阐述的道理;
2.学习选取个性化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3.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学
最近30年,在美国,从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的角度上说,有一本书显然是首当其冲的,因为它表达了一种几乎是不朽的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其伦理观。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一本薄薄的在1949年出版的小册子。这本页数不多,文辞也简单、朴素的自然哲学随笔是奥尔多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其中蕴含了作者土地伦理思想的精髓。
书中的文章,通过他本人和土地之间关系的描述,在那些从未到过威斯康星的沙乡、不熟悉书中所描写的地方的读者中,找到了越来越多的乐于接受他的新思想的读者。这本书的美国版本的销售量已超过了100万册,他的土地伦理概念成为几个全国性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宗旨的基础。
《像山那样思考》就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很多读过《沙乡年鉴》的读者,觉得在这本书中让他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最忘不了的就是那只垂死的老狼。同时,它也是令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幡然醒悟、毕生难忘一只狼。为什么这只狼能有如此魔力,让这么多人难以忘怀?非常有幸我们今天要学的《像山那样思考》这篇文章,说的正是这只狼!
重点讲析
学习1—3自然段
1.师:《像山那样思考》以一声狼嗥开篇,第一段就是对这一声狼嗥的特写。大家先来把这段齐读一遍,体会一下这一声狼嗥有什么样的特点? 它又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
明确:文中用了哪些词语来描写狼嗥的,如“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蔑视”等。对于这声嗥叫中究竟又隐藏着怎样的内涵这个问题呢,我们先留下来,等课文大致分析完了以后再回过头来解答。
2.师:好,我们接着往下看,留意这一声嚎叫的有哪些事物呢?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可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作答)
明确:留意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而迫近的希望和恐惧”;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3.这里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排比。增强文章气势。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伦理,本是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
4..文章往下还写到了一般的人,“不能辨别其隐藏含义的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他们其实也属于第一类事物,他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直接的,表面的。那么文章接下来写到,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
明确: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
追问:这一点是指什么?
明确:是指山对狼的认识,也就是前面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当中所说的山对狼怀有的一种秘密。这个秘密是什么?就是山能感觉到狼的存在,山知道狼的消失对大山,对整个自然,对人类意味着什么。这也就是自然法则。
三、设疑讨论
学习4—9自然段
师:“我”对这一声狼嗥的认识,也就是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向来如此的吗?(不是)从文中可以看出,这个认识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那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或默读4—9段,概括出我对狼嗥的认识是经过怎样一个变化过程的。
明确:肆意猎杀狼——有负罪感——反思醒悟(像山那样思考)
1.师:作者最初肆意猎杀狼,那么当时他对此持一种什么样的观念?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用文中的话说:“在那个年代里,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当时我很年轻,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候。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也就是说,从前的“我”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认为狼吃掉了对人类有用的鹿,该杀,所以就肆意猎杀。
2.后来作者还是这样认为吗?他的想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
明确:不是,作者的想法、观点在他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转变了。
师:作者所看见的那只狼死去的情形,文中具体是怎么描述的?
明确:正好看见在它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
师:作者刚刚发现这只狼的时候是怎样一幅情形?
明确: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它们确确实实是一群就在我们的峭壁之下的空地上蠕动和互相碰撞着的狼。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
师:你们看,前面是其乐融融的景象,而此刻却是令人难受的垂死的绿光,这样写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里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衬托出人的残忍和无知。
师:在那一刹那,作者也察觉到,他说“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他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这是什么“东西”?(是一种对狼的负罪感,是羞愧!)
1.师:好,现在狼死了,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天堂出现了么?出现了什么情况? 让我们把第七自然段齐声一遍。
明确:鹿因为数目太多而死去,山秃了,草原退化了。
2.师:你们看,这里作者连用好几个“看见”,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连用几个“看见”,写出了狼接二连三地被消灭以后出现的严重后果,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后的恶果。
师:第9段海写到了牛群,其实也是同样的情况。
面对那一座座无狼出没的山,利奥波德开始像山那样思考。他想到了什么?
明确:正像当初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样;那一座山将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
师:山为什么要在对鹿的恐惧中生活?对于这一点,文章中怎么写的?
明确:当一只被狼猎杀的公鹿在两三年就可得到替补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
师:怎么理解这句话?
参考明确:食草动物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草原植被的发展速度,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破坏起来容易,恢复起来难。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存环境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大问题。
四、要点总结
探讨狼的嗥叫的内涵
师: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这样写道:“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这样就与第1、2段首尾呼应,也回到了我们刚刚开始时留下的那个问题,这一声狼的嗥叫是贯穿始终的一个文眼,通过文章的讲解,我们再回过头来领会这一声嗥叫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涵?
明确:狼嗥是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
狼嗥是在警告人们不要破坏生态环境,否则必将自食其果;
狼嗥是对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的呼唤;
狼嗥是对不懂自然规律的人类的反抗;
狼嗥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状态吹响了告别的号角。
这一声狼嗥具有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也是作者充满生态忧患意识的大声疾呼。
五、训练巩固
诗歌欣赏:《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体会诗歌的主旨
师:具有生态忧患意识、生态保护意识的不仅仅是奥尔多·利奥波德一个人,日本的谷川俊太郎写过这样一首诗,叫作《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同学们一起来朗读一下吧。
[日本]谷川俊太郎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铺路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大海汹涌的波涛是枉然的呻吟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修建港口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大街变得更加热闹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建造公园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变得十分相似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相信未来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
(现有学生简单谈谈这首诗歌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这首诗告诉我们人们追求物质建设固然是很好的,但必须心装自然,切不可以牺牲自然,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小鸟消失,天空不语,狼的嗥叫,大山不言,他们都在默默地思考,而这种沉默给人带来的则是更大的悲剧。《像山那样思考》一文惊醒梦中人,用诗一般的语言,深入浅出,来表达深层的含义。
让我们回到课文的题目,当人类追求自身进步的同时,也应该做到像山那样深刻地、客观地、长久地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PS:板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
奥尔多·利奥波德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篇6
一、导语:
最近30年,在美国,从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的角度上说,有一本书显然是首当其冲的,因为它表达了一种几乎是不朽的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其伦理观。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一本薄薄的在1949年出版的小册子。这本页数不多,文辞也简单、朴素的自然哲学随笔是奥尔多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其中蕴含了作者土地伦理思想的精髓。
书中的文章,通过他本人和土地之间关系的描述,在那些从未到过威斯康星的沙乡、不熟悉书中所描写的地方的读者中,找到了越来越多的乐于接受他的新思想的读者。这本书的美国版本的销售量已超过了100万册,他的土地伦理概念成为几个全国性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宗旨的基础。
《像山那样思考》就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很多读过《沙乡年鉴》的读者,觉得在这本书中让他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最忘不了的就是那只垂死的老狼。同时,它也是令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幡然醒悟、毕生难忘一只狼。为什么这只狼能有如此魔力,让这么多人难以忘怀?非常有幸我们今天要学的《像山那样思考》这篇文章,说的正是这只狼!
二、教学过程:
[投影打出课题]
大家一起来把课文的第一小节读一读。
1)请看课本110页的插图,试想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群山寂静,只能隐隐听到风过树林,叶子的沙沙声,突然一声狼嗥撕破了这份宁静,嗥叫声从一个山崖传向另一个山崖,回荡在山谷中。这声狼嗥对于不同的生物,分别有着怎样的意义?看看文中是如何描述的?
明确:对于鹿,(它是死亡的警告);对于松林,(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一场撕杀即将上演;对于郊狼,(它是即将来临的拾遗的允诺)是彻底地清扫战场,绝不浪费;对牧牛人,是银行里赤字的坏兆头;对于猎人,(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打狼。作者进而指出,在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能听懂的含义。
因为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客观地听取这声狼嗥。
2)这里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排比。增强文章气势。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伦理,本是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
3)快速浏览课文 作者得到这一认识(大山能够听懂狼嗥的深层含义)的由来?
明确:一只狼的死去:发现狼、打死狼,狼眼中垂死时的绿光给“我”的启示;众多狼的死去——鹿数目增加以致饿死。
4)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天堂出现了么?出现了什么情况?
明确:破坏的'草原很难恢复。牧牛人猎杀牧场上的狼是取代狼用以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的工作。
5)面对那一座座无狼出没的山,利奥波德开始像山那样思考。他想到了什么?
明确:正是因为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山就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 牧牛人猎杀牧场上的狼也不是好事;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
(4-9)在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这些平实的记叙之后,人们渐渐能够意识到,狼的嗥叫声中所饱含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狼的消失,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现状吹响了告别的号角,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失去了一种可贵的生存的经验——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自私的人类,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利奥波德在文中的悲悯和忧虑让读者看到了一颗高贵而敏感的心灵,读过此文,应该能够听到利奥彼德的大声疾呼了。
我们找一位同学来把文章的最后一节读一下!
(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深入浅出的写作技巧,体会文章显明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这时候,学生能够体会到这声狼嗥中带给他们的灵魂的震撼。)
[投影打出课文结构]
6)如果不能像山那样思考,会有怎样的危害?除了文章所讲到的危害,你还能列举出哪些? [投影打出问题]
当天空不再是蔚蓝,看不到朵朵洁白的云朵;当大海不再澎湃,见不到鱼儿畅游碧水中;当小鸟不再歌唱,听不到婉转动听的鸣叫;当春天永不再来,鲜花不再绽放娇艳的笑脸......当蔚蓝色的星球—地球,我们 人类的母亲再无力承担她的儿女们的伤害时,迎接我们的又将会是什么呢?请跟随我们静静地看一看、想一想......
[投影打出环境污染图片]
灰色的工业文明,模糊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生存界区,农业文明时代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和躲避现实自成一统的“桃花源”已经不复存在。就环境污染而言,这是一个跨国界的问题,任何一个国家也解决不了,同样,任何一个国家出现环境恶化,也将通过“蝴蝶效应”传递给其它国家以及全球。
[投影打出 寓言 ]
《淮南子》有一寓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只要不解决污染的“更鸣”问题,尽早都会出现污染转移、扩散现象。从古代的经典回到今天的现实,人类的利益共同体特征更为突出。臭氧层受损形成的机理已经十分清楚,它是人类合成化学品排放的后果。不同国家对氟里昂和哈龙的总量和人均排放量是不同的,但对全球的影响是相同的。
[投影打出 全球40%的死亡归咎于环境因素 ]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家在去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报直说,他们发现世界上死亡人数的40%是因污染和其他环境因素1致病造成的。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正在毁灭自己。他们在去年10月号《生物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说,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气温上升将进一步加剧疾病的蔓延,并将导致产生新的病种。他们预测,将有数以百万计的人离开家园,去寻找食物,因而成为“环境难民”;越来越多的人将生活在拥挤的城市生态系统中,这种环境十分有利于旧病死灰复燃和新的疾病发生;人类还将受到营养不良以及空前的空气、水和土壤污染的威胁。
7)地球生态系统对人类的贡献到底有多大?[投影打出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表]
为了取得一个全球性的数据,来自美国、阿根廷和荷兰的研究人员进行了研究,在《自然》杂志第387期(1997)发表题为“世界生态系统服务和自然资本的价值”的文章,综合了用各种不同评估方法进行的上百个研究报告的成果,得出结论:全球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8万亿美元,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最低值也在33.3万亿美元,是前者的近2倍?。尽管对这一估价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但重要的是人类认识到了自然或者生态系统服务虽然免费,但也存在着价值,并以一种量化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确认自然环境的价值,给狂妄自大的人类灌注了一大盆“清醒汤”,它使人类认识到: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永远有自然环境的一部分贡献。
8)小结——为什么我们要像山那样思考? [投影打出问题]
明确:“像山那样思考”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意思是说,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
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的表达方式。作者的真正用意在于,让人们意识到,由于人类的一直把自己看成高于一切的自然的主宰,已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自私而又自大的人类,是在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人类没有像山那样对待自己同大自然的关系。
9)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大自然,怎样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投影打出问题]
在大家考虑这个问题的同时,我们来看一段材料。
[投影打出 孩子们的《时代》人与自然和谐]
明确:我们一方面要承认,人是万物之灵长,是宇宙的精华。但在同一个生存系统中,人类又是依靠自然环境或者生态系统支持的,同时,人类也构成这个生命支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必须正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人类就会失去生存、创造财富的可能,即使还可以苟延残喘在恶劣的环境生存下去,但已经远远偏离了人类追求的境界,也远远偏离了“万物之灵长”,“宇宙的精华”理应达到的生存和发展境界。
既然自然环境亦有价值,而且所贡献的价值比人类还要大,那么,人类有什么理由不尊重它存在的资格和应有的权利呢?如果承认了,人类就得善待自然,选择一条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投影打出 厚德载物]
中国杰出的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曾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将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刚健自强、厚德载物”。语义应是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讲的就是要有地道宽厚、尊重自然的品格和人生价值观念,要能包容天地万事的情操。可持续发展:我们共同的道路。
注意避免学生忽略和贬低人同自然界的审美联系,告诉他们,人和自然有丰富的关联方式,人们应该享受自然,融入自然,保护自然。
拓展练习:
阅读一段材料,为20xx年“世界环境日”拟一个主题,并简述理由。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如下:
20xx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20xx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20xx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20xx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20xx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20xx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xx 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xx 世间万物 生命之网
20xx 让地球充满生机
20xx 水——二十亿人民之所系
20xx 海洋存亡 匹夫有责任
20xx 主题: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