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

2025/11/24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 篇1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与改革中,以高度的创新精神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听课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老师的“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徒有形式,没有实效。以下几种现象值得引起关注与思考(原文共列举十二条现象,本文选录第二条):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下面是教师执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一个教学环节:

师:这篇课文讲了小兴安岭的哪些景色?

生:讲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

师:请喜欢春季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夏季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秋天……(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找到了各自的集体,大多数坐到春季、夏季小组中,而秋季那一组只有4位同学。接着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小组汇报学习结果,多数小组选派一名最能说话的同学发言,发言往往只代表他个人的观点。

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人,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合作学习要取得实效必须具备以下4个条件:一是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恰当,是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解决的,也就是说,目标必须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二是小组已经形成合作的机制,小组内的学生熟悉合作的规则,明确自己的分工,学习要在民主、有序的状态下进行。三是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孩子有机会充分地讨论、交流、整合。四是合作目的是“双赢”,要让学生体验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合作学习的效益和快乐,凡是个体学习能解决的问题最好不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总之,组织合作学习,必须全盘考虑学习的目的、时机、机制、指导方式等因素,不能只追求形式。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 篇2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描写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诱人景色。它先从整体上介绍了小兴安岭是几百里连成一片的绿色海洋;然后按春,夏,秋,冬的季节顺序,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最后总结性地告诉人们:小兴安岭既是一座景人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第一次尝试这一课的教学时,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学习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小兴安岭的春天和夏天的景色美丽,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感受小兴安岭美丽富饶的同时,学习作者抓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显得不尽人意。一方面是为了有试教的时间,班级而匆匆赶场,三(2)班学生课前没预习影响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可能是我驾驽于课堂教学的能力不够,预设的不够充分,而使很多教学环节走过场不到位。如:词语教学环节,由于我设计时以词语不加拼音的形式出现,这样词语落实就不到位。更不用说写生字这一块了,连时间都没有。又如:学习小兴安岭的春天,教学时处理得挺到位的,但运用上段的学习方法学习小兴安岭的夏天时简直是走过场,没有很多的时间给学生去学习。

虽然整堂课看来还算完整,但这节课下来,发现了问题多多,自己的课前预设,在课堂上的灵活应变能力,怎样与学生很好的进行配合,都是我需要学习和改进的。

第二次教学这一课,教学内容是学习第一至第二自然段,即抓住景物特点学习小兴安岭的春天。为了拉近与小兴安岭的距离,本堂课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认识美丽的小兴安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课文的阅读积累了直观形象。因此,课伊始,我便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秀丽,这节课我们一起去东北的小兴安岭,领略它的美丽吧!从老师激情的'语言中,让学生在头脑中不仅产生对旧知的感知,更多的是对新知的向往,对祖国大好山河的向往,让他们从向往中产生浓厚的阅读欲望。

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通过读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然后提问:"初读完课文,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印象"这一问题的提出,旨在了解学生对课文初步感知的程度,从他们的回答中获取信息,为后面的教学作准备。这里,也随机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让学生对小兴安岭有了整体的印象。在落实生字新词这一块,我也有层次,有梯度地进行教学,学生学得好,学得有味,课堂氛围浓厚。

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对文中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对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时,我就用很简单的导语过渡到学习小兴安岭的春天这一段。教学这一段,我首先让学生从读中找出写了小兴安岭春天的哪些景物交流之后,又让学生再读这一段,找找你感兴趣的句子,想想为什么喜欢接着让学生欣赏品读。在赏读过程中,学生能学习作者抓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如春天里的"抽出""淙淙""俯下身子""侧着脑袋"等词语,学生抓得十分到位,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创造性的进行朗读,在读中悟,在读中品,反复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同时,我也渗透学习方法,为下节课做好充分地铺垫。但也有不尽意的地方,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说:"有位作家给小兴安岭整体画了一张像——"这时,有位学生就问:"这位作家是谁呀"这突如其来的问题,让我没了随机的应变能力。又如:为了我的课堂,让学生时时跟着我的预设进行,感觉课堂不够放开。最后的写字教学也留一点小缺陷:没有时间给学生写字和交流反馈。

通过课堂展示,让我感受到了要上出一堂精彩的课不仅仅需要老师能很好理解文本,了解学生,同时也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停地积累教学经验,丰富自己,这样才能去丰富学生!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 篇3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 篇4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描写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诱人景色。它围绕着美丽、诱人,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向我们描绘了一个迷人的世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兴安岭的热爱之情。课文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是一篇值得细细品味的美文。本来这么美的一篇文章,要让学生去感悟,去读出其中的韵味是最好指导的。可是整堂课下来虽说书声琅琅,但仅仅是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读而读,学生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有感情的读。

本节课课堂气氛比较冷清,学生的发言支支吾吾的,语言支离破碎。反思以后原因有以下几点:

1.问题的设计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本节课我的设计初衷是让学生围绕一个大问题“默读课文第二到第五段,①用横线画出一年四季中树的变化的句子,②再读一读所划句子,用三角号标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想一想好在哪里?”去学习一年四季中同一景物树的变化的句子。学生句子都能划得出来,但是对于词语“为什么好”,很难用语言表达,这就是为什么学生支支吾吾的根本原因之所在。的确,很多话只可意会,不能言传。

2.局限于课内的语言文字,没有进行积累拓展。

在学生学完课文的某个季节树木的'变化之后,教师应该创设一定的语言情境,让学生进行语言的再创造。比如:学习“夏天的树木”这一段时,让学生想象画面,“如果,此时你来到了夏天的小兴安岭,你眼前会出现什么画面?”相信学生一定会用自己的话,再运用课文中“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等好词来表达他所想、所思的内容。

3.应该有的放矢的进行写法迁移。

当学生找出四段中描写树木变化的句子,不要逐句出示,逐句分析。可以在学生说出这些句子后,全部出示,让学生去读读这些句子,试着把这几个画面读成一个词语,如“落叶飞舞的秋天”“大雪纷飞的冬天”等。再让学生读读句子,能不能把这些句子读成一个画面,边读边想象课文这幅画面。最后,进行写法的迁移,教师出示一个题材,如小兴安岭的花,提供一些图片,让学生有内容的仿写课文中对同一景物在不同季节的特点进行生动、具体的描写。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文出现的生字,做到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是美丽的,物产是丰富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写景物具体的方法。

教学重点:从读中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感受小兴安岭的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重点词句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收集与小兴安岭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指导读书

1.导入。

(播放《勇敢的鄂伦春》。)大家知道这首歌赞美的是哪里吗?对,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美丽的小兴安岭去看一看!(板书课题。)

2.交流。

(1)你知道小兴安岭在什么地方吗?在地图上指出来。

(2)你还知道关于小兴安岭的哪些知识?(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读通顺。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小兴安岭的什么特点?

三、教师引导,自读自悟

(一)再读课文,感受景物美。

1.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

师:刚刚通过介绍和读课文,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小兴安岭的美,旅游热线知道我们很喜欢这个地方、特别为我们开通了去小兴安岭的特快列车,你们想去吗?

师:那好。请大家打开手中的“车票”,(思考: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带着这个问题来默读课文。

2.边读边想,每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师:大家都已经通过了检票口,老师发现这里为我们准备了4辆旅游车:春季旅游号、夏季旅游号、秋季旅游号、冬季旅游号,你想在哪一个季节去呢?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说出你所选择这个季节的理由!(生又读课文并说出自己喜欢的景物,众说纷纭。)

(二)品读课文,分享语言美。

1.画出喜欢的词句,分析交流。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坐在开往小兴安岭的列车上了。看,这美丽的景色尽收眼底(播放多媒体课件,欣赏四季风光。)现在请大家再一次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和段落并背诵下来。(生进行自主学习,交流感受。)

2.选择段落,复述课文。

师:我们已经欣赏了文中的好词佳句,那么每一个小组派一个小导游来介绍一下那个季节的景色吧!(生结合大屏幕来介绍。)

(三)赏读课文,体会情感美。

1.大胆想象,体会感情。

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看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夏季的郁郁葱葱,秋天的硕果累累,冬天的白雪皑皑。我们现在的心情如何?想象一下,作者的心情会怎样?

2.发挥特长,赞美自然。

师:好,现在我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小兴安岭的喜欢和赞美!(画画、唱歌、跳舞、朗诵……)

四、教师总结

引导学生从知识情感,认知方面谈这节课的收获。

五、积累迁移

1.摘抄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2.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反思:

在设计《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重点部分的时候,我打破了传统的讲授式的阅读教学模式,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以陶冶情趣为主:这篇课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所以在学生反复读课文之后,引导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同时,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情感。

2.以培养能力为主: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虽然是3年级的小学生,但是在父母的帮助下,他们给通过报纸、网络等渠道去收集想要得到的信息。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朗读、欣赏,与人合作的多方面的能力。

3.以发展个性为主: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在赏析完课文之后,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小兴安岭的热爱。孩子们学习热情非常高涨,各显其能,张扬了个性,体现了学科的整合。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 篇6

这篇课文根据季节变换的先后顺序,依次描写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突出了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课文以清晰的段落层次来展开,抓住了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的景物特点,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打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在教学时,我抓住四季的景物特点重点指导,让学生先根据喜欢的图片找出文中与之对应的句子,再说出喜欢的理由。说理由的时候,品析句子中用的好的字,说出它们的妙处。通过这样的学习方法,学生很快就能评析出好词好句,并能准确地说出它们的作用。

春天这部分主要是我引导学生说,夏天这一节就由学生分小组来合作学习,依照学习上一节的方法来说,学生基本能够按照我的思路走,句子分析的比较到位。秋冬两个季节内容比较简单,我以读为主,欣赏作者优美的语言。

最后以小练笔来结束文章,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来得及交流。时间比较紧,有很多地方上的也不尽如人意,如节奏比较快,没能给学生充分准备的时间,就让学生来说,学生不知怎么说。课堂上读的不够,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因此,让学生用概括的`语言来总结每一小节的内容时,学生总也说不到我想要答案。在备课时,没能做一个相应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填空,另外,学生对于文章的学法不甚明晰,虽然要求他们按照“读、找、问、思”的环节来分析文章,课缺乏学法的归纳,学生学起来不得要领。如果能将这些归纳起来,可能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