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端午节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端午节教案 篇1
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各种习俗。(知识)
2、学习用包纸粽的方式来庆祝端午节。(技能)
3、在活动中运用自己的方法创造性的包纸粽。(创造性)
重点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各项习俗
难点
想办法把“米”包进“竹叶”里面不漏出来
准备
物质准备:彩色纸条、线若干、一串做好的纸粽,双面胶,挂纸棕的彩条,端午习俗视频、制作粽子步骤图。
经验准备:活动前学会唐诗《端午》,幼儿活动前和家长一起了解端午的.来历,习俗。
活动过程
一、提问引入活动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幼儿:端午节)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啊?(为了纪念屈原)你怎么知道的呢?(爸爸妈妈讲的、电视上看的,还有唐朝文秀的诗歌为证、、、大家一起念儿歌)。
2、端午节人们会做什么事情呢?(请幼儿举手回答: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
3、全国各地的人们庆祝端午节的做法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来看一下人们还有哪些方法来庆祝端午节。
(幼儿和家长一起观看视频,了解端午节的一些基本习俗。)
二、我们庆祝端午——包纸粽。
1、我们这儿最常见的习俗就是吃粽子,你吃过粽子吗?吃过什么味道的粽子呢?(幼儿自由说一说)
2、出示包的一串纸粽。
这是什么?请幼儿观察粽子是什么形状的?你会包粽子吗?(请个别幼儿拿着彩色纸条和碎报纸讲解,教师适当的补充,然后家长和幼儿跟着做粽子的图片一起练习一遍)。
我们桌子上有米,有彩纸,有线,有双面胶,我们一起来做五彩粽吧!
请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包纸棕,我们来比赛一下,看哪一组的家长和孩子们包的纸粽子最多,包得(不漏米,三角形)
3、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纸粽(背景音乐:古筝、琵琶等古典音乐)。
教师解说词: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元宵节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传承,因此,我们设计了今天的这个活动,希望通过家长和孩子们亲自了解和参与端午节的民俗活动:包纸棕,呆会还有划龙舟活动,感受和体验传统节日的快乐,同时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端午节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大师作品及古琴乐曲,了解端午节与屈原的关联,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与不屈的性格。
2、让学生集体合作创作一条大龙船的制作,让学生感受集体的力量时无穷的。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集体合作创作一条大龙船的制作。
教具准备:
1.有关屈原的故事或图片资料。
2.龙舟的图片资料。
3.剪刀、彩色纸等手工工具。
学具准备:
剪刀、彩色纸等手工工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复备学生活动复备
1、织纪律,检查学具。
2、听一听:
师:讲述屈原的.故事(配音),使学生了解在战国时期的楚国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及他感人至深的故事。
3、读一读:
朗诵屈原的著名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加深屈原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同时也加深对端午节的深刻理解。
4、提出作业要求:
让学生集体合作创作一条大龙船的制作。
5、老师示范制作一个大龙船的部件折法。
6、放背景音乐,学生制作大龙船部件,老师巡回指导。
7、集体完成大龙船拼接。
8、教师小结:展示学生完成的大龙船作品。
1、静息。
2、听一听:
讲述屈原的故事(配音),使学生了解在战国时期的楚国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及他感人至深的故事。
3、读一读:
朗诵屈原的著名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学生认真听老师布置作业要求。
5、跟老师学习折大龙船部件。
6、学生制作大龙船部件。
7、集体完成大龙船拼接。
8、展示作品。
端午节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粽、檐、囊、辅、措、诬、颂”7个字,会写“佩、戴、措、诬、颂、驾、尸、俗”8个字,掌握“佩带、爱戴、措施、诬陷、传颂、尸体、习俗”等词语。
2、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学习复述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阅读有关书籍或访问家长,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及屈原这个历史人物。
2、自制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提纲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吗?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端午节的由来》这篇课文吧!
二、展示与交流
1、汇报生字词。
(1)读词语:佩带、爱戴、措施、诬陷、传颂、驾船、尸体、习俗
学生提醒注意:“施”和“尸”是翘舌音。“颂”和“俗”是平舌音。
(2)理解词语:
辅佐:协助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流放:将罪犯驱逐到边远的地方去生活或劳动的刑罚。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
祈祷:宗教仪式之一。本文中包含有“恳求”的意思。
3、学生自由读文,把课文读通读顺。通过读文,你都知道了什么呢?
4、学生从两方面来汇报:
(1)端午节的由来。
(2)爱国诗人屈原。
(学生说出大概的内容既可,不做更细的要求。只是大致的了解。)
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是由何而来的呢?课文的中的哪部分作了简要的说明呢?
2、学生自由读文1——2自然段,想一想,画一画。
3、学生汇报。
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插艾叶等。
由来:纪念屈原,至今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4、感情朗读。
三、反馈与检测
1、读词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爱戴——
辅佐——
诬陷——
流放——
四、课堂小节,置留问题
为了纪念屈原,这些习俗以有两千多年,那么课文是如何细致的来记叙端午节的由来的呢?相信在下节课的学习中,你就会找到答案。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30端午节的由来
传统节日——屈原
第二课时
一、预习提纲
复习导入
1、读词语:佩带、爱戴、措施、诬陷、传颂、驾船、尸体、习俗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对端午节的由来你了解了多少呢?谁愿意说一说。
二、展示与交流
1、默读课文,屈原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投江?投江后人们是怎样做的?人们为什么要向江里投粽子?想一想、画一画,并做好批注。
2、围绕上面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
3、组织全班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同时抓住重点词句,感悟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和老百姓对屈原的爱戴、怀念之情。]
4、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点拨。
●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
(引导学生通过3自然段的内容来理解。)
(1)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在他的辅佐下,楚国……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百姓对他十分爱戴。
(从这句话中不但要体会到屈原的才干,而且要让学生知道他爱国爱民,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最后把他流放到南方去了。但是,屈原依然热爱自己的祖国,关注人们的疾苦。他写了很多爱国诗歌,并被人们广泛传颂。
(此处可以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补充一些屈原的爱国诗歌,进一步体会出屈原的忧国忧民。)
●投江原因:
(引导学生通过4自然段的内容来理解。)
因秦国占领了楚国的首都。屈原悲愤万分,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
(这部分内容写出了投江原因,也更突出了屈原的爱国精神。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书中的插图,想象屈原投江时的情景,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刻体会屈原的爱国之情。)
●人们的做法:
(引导学生通过5自然段的内容来理解。)
(1)楚国的百姓知道后……想去就他。
(通过“放声大哭”“像潮水一样”说明百姓十分爱戴屈原,来就他的人很多。)
(2)他们把船上的大米……想药昏江中的蛟龙,使它们无法张口。
(这些也都体现了对屈原的爱戴,指导学生读出百姓的悲痛之情。)
●投粽子的原因:
(引导学生通过6自然段的内容来理解。)
(1)因有人梦见“屈原的容颜十分消瘦”,大家想出了往江中投粽子的办法,让屈原能够吃到。
(2)……那怎么办呢?大家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这一句说出了人们是怀着美好的愿望想找出一个办法让屈原能吃到食物。“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才找到一个好办法。要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出这一点。)
小结:从此,每年五月初五祭奠屈原的时候,人们都往水中投粽子。这一天也逐渐成了我国的传统节日。
5、全班有感情地齐读7自然段。
三、反馈与检测。
1、通过同学们的理解与分析,我们认识了一个忧国忧民诗人——屈原,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收获真是不小。那么你能把端午节的由来复述出来吗?
2、学生在小组内练习复述。
3、指名在全班复述。
四、总结全文,置留作业。
1、师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2、把端午节的由来说给家长、好朋友听。
板书设计:
30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忧国忧民——投江自尽
百姓——爱戴——纪念屈原
教学反思:
在授课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尽可能地运用多媒体,通过播放端午民俗片段、精心制作的图片文件和实物挂件等形式,让孩子们对民俗文化能有直观的感性的理解和领悟。显然,同学们对于这些丰富多彩的授课形式是喜闻乐见的。
端午节教案 篇4
大班语言讲述活动端午节教案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传统节日气氛,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节日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情感方面) 2帮助幼儿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认知方面)
3让幼儿学会完整讲述生活经验,发展语言讲述连续性(技能方面)活动准备
1视频(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来历)
2各种形状的粽子(长的,棱角的,扁的)
活动过程
一 导入 播放视频
1 问题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
幼:端午节 ······师:那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我们都要做什么事情来庆祝呢?
幼:赛龙舟···包粽子···吃粽子···做香包···· ···师:哇 小朋友们都知道端午节要做这么多事?那你们知不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包粽子赛龙舟呢?
2教师播放视频(端午节的来历)3教师再次提问:好了,小朋友们,听完了这个故事,你们现在知道我们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谁呀?
幼:屈原二 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讲述1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家吃过粽子吗?粽子长什么样呀?
幼儿答 ···· 圆圆的 有角的 长长的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好多粽子 清小朋友们摸摸看 这些粽子都是什么形状呢(教师以小组形式分发粽子,请小朋友观察)幼儿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引导2 师:好了, 现在老师再请小朋友们告诉你身边的小朋友,你吃过的粽子都是什么馅儿的,是甜的?咸的?还是辣的?(幼儿与邻座伙伴结成对子,轮流讲述)三 引进新的讲述经验 运用句型
2 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句型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想想,端午节你还做了什么,然后请小朋友用
幼:·······(幼儿运用句型,自由回答)四 巩固和迁移讲述经验教师可通过生活中其他的.经验讲述巩固句型运用教师引导:小朋友们,你们动脑筋想象,平时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
教师示范:比如说,今天我在家不仅叠了自己的被子,还打扫了地板,妈妈夸我是个好孩子。
教师引导幼儿大胆发言,运用句型讲述平时生活经验重点指导:幼儿能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活动评析此次活动通过浓厚的端午节节日气氛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感受到浓重的节日气氛和民族情感,从而引出句型让幼儿在不断理解认知的过程中运用此句型进行语言讲述,帮助幼儿学会完整的讲述。
端午节教案 篇5
一、活动目的:
1、让学生收集有关端午的习俗或是龙舟竞技、或是诱人的香粽、或是悬于门上的艾草菖蒲等等,直观感受端午节的'热闹与喜庆。
2、通过这样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学到了很多有关端午节的知识,更是让学生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二、活动时间:
五月初五
三、活动地点:
端午节教案 篇6
一、活动背景: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正是培育优秀民族文化的沃土,也是培养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因此围绕“走进端午”这个话题,设计了“端午说由来、端午话习俗、端午讲故事、端午赛诗会、学生谈感受”等板块,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等,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亲身体验我国传统佳节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同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学习端午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
三、活动时间:
20xx年6月16日
四、活动地点:
初三(8)教室
五、活动准备:
收集与端午节有关的'资料、准备材料。
六、活动过程
1、开场白
2、了解民族文化
3、游戏开始
七、反思与拓展
这次活动,通过师生讨论交流、游戏活动、展示作品,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与价值,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看了你们自己策划的主题班会,不仅是同学们,包括老师自己都对端午节加深了了解。我就以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段话来结束今天的主题班会,也希望同学们用这段话来勉励自己,希望你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勉励自己,不断进步!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