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科学课教学反思

2025/11/25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科学课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科学课教学反思 篇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新思想、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新标准不但要求学生能提出问题,更要展开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看学生是不是主动的,是不是亲自探究得到的,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面向全体学生。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激发出了学生更大的探究热情,在课堂上时我设计了一个“解暗箱”的活动,事先,我在一个盒子中放进了沙子、小石块、图钉、海绵等物品,并将盒子用纸包起来。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吗?”学生都摇头说不知道,这时,我抓住契机对学生说:“科学家从来没有到过地球内部,他们却了解到地球内部的情况,你们想不想当一回小科学家,采用各种方法推测一下这个暗箱里装的是什么?但有一个要求不可拆开暗箱。”此时,教室里沸腾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已经被我鼓舞起来了,然后我又让学生说说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推测盒子里的东西,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发言,有的说掂轻重,有的说听声音、有的说闻味道,都非常有科学道理,望着学生们热情的小脸,我一声令下:“实验开始!”孩子们有的摸、有的摇、有的听、有的闻、还有的用水浇,甚至还有的用针在暗箱上扎小孔……。探究的热情十分高涨,整个课堂个性飞扬。我觉得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是科学课的最大教育价值,作为教师必须呵护学生对科学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乐于参与,积极参与,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从中体会到什么是科学。

其次本课教学我将宏观的地球浓缩进教室;把千万年的漫长时间变化缩短至几分、几秒展现在学生眼前;把谁都没法看清的地球内部构造剖开让学生观察、研究;把千万年前的地形、地貌再现,把复杂的地壳运动,变得集中、具体和形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至于本课的不足之处,就是学生在解暗箱时所用的方法过于单一,这和老师的准备工作也有很大关系,如果我给每组学生都准备好水盆以及磁铁等,也许他们的方法会更多样一些;在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我也需要明确每个人的分工,免得他们没有主心骨,在课堂上显得有些散。

科学课教学反思 篇2

整节课的设计上注意到了教学的流畅性和操作性。从质疑引入,直奔研究内容,到“寻找土壤成分”,再到实验一环扣一环,通过直接观察和间接显现的方法,学生对土壤的成分有了更客观的认识,引出了“土壤与生命”的思考,起到了很好的拓展教材的作用。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实验中是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结论,但是需要借助教师的帮助来总结。这堂课给了我很多启发,也给了我一些思考:

1、想让课堂开放些,学生自主些,但是终究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相反的没有给学生话语权,在思维上牵着学生走;

2、细小的环节的处理把握不好,比如过渡和引导的语句,没有让学生在整理信息后在思维认识上有所提升,达不到预设的“点”,即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没有真正意义的提升;

3、观察实验探究,教师如何调控教学手段来展现学生的主体性?

4、如何有序地处理教材?例如教材中关于“人文”如何去体现?

5、汇报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如何去调控处理信息,完成教学目标?

探究是一个过程,让学生深入到过程中去,体会其中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孩子多动手,勤动脑,会合作,让孩子进入探究的课堂。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进行猜测,应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自主的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科学课教学反思 篇3

用字母表示数,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中,由具体的数和用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而把具体的数代入含有字母的式子求出它的值,则是从一般到具体的过程,是比较难于理解的。

基于以上原因,我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一开始就创设具体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从喜欢的、熟悉的儿歌《数青蛙》入手,用“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制造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需要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从而产生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悬念。这正符合新课标要求:“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

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意义,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此,我通过三个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索。让学生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从中进一步体验到用字母表示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及学习的价值,使学生产生符号感的思想,从中受到数学符号的简洁美的熏陶,激发学习数学的内在积极性。

练习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在练习中注意精心设计发展性练习。一是深度的.拓展。想想做做3,从只有一个字母,跨越到含有两个字母,认知的思维已走向深入;二是广度的拓展。“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在想方设法提问的过程中,势必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反思检索自己的已有知识模块。这样,学生既完成了知识的自我建构,使学习呈现出一种整合性的态势,知识的范围已走向宽泛,()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最后落实悬念,首尾呼应,课尾再掀思维高潮。进一步增强了知识体验和情感体验,树立了敢于探索、勇于发现的勇气和信心。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本着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充分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让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习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让知识在课堂中焕发出活力,让课堂充满数学趣味和积极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课堂中不断成长与发展。初中科学教学反思八年级科学教学反思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科学课教学反思 篇4

一、活动的出处

建构式课程:大班科学活动《天气预报》

二、活动设计的思路

进入大班后,在班中开设了天气预报墙,每天早上都会按学号请小朋友来播报当日天气情况,孩子们对天气预报的兴趣与日俱增。我通过形象生动的课件使幼儿在边看边玩的氛围下获得科学知识,这样的活动形式不但激发了幼儿好奇心和表现欲,还提高了他们探索天气奥秘的兴趣和能力,使得幼儿对天气预报更感兴趣。

我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了两条目标:

⒈对天气图标感兴趣,能用清晰的语言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

2.感知天气预报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有随时关注天气预报的意识。

本次活动的重点我定位在用清晰的语言交流自己的发现,难点是让幼儿认识各种天气符号。

活动中我首先出示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图片,让孩子们来猜这是什么节目即将开始了,从而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也引起了幼儿兴趣。其次是了解天气预报给我们带来哪些信息,由此引出天气温度及天气符号。在环节的设计中,为了使幼儿进一步了解及掌握天气预报的有关信息,我先让幼儿自由记录天气预报中出现的天气图标,在记录中感受了解天气符号的.特点,再让幼儿从全面的天气图标图中,让他们知道天气符号是由形象的图案组成的,将天气与符号相对应,让幼儿加深印象,运用图片呈现、视频等有效手段来突破活动难点。最后将天气预报的有关经验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让幼儿知道有一些特殊的职业更需要天气预报的播报,让幼儿更进一步的了解了天气预报的作用。

在活动中,我设计了一个《知识竞答》,给每个幼儿平等的表现机会,让幼儿在“天气图标我认识”、“天气预报我来播”、“天气常识我了解”这三个环节的游戏中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

三、课后反思

⒈整个活动下来,环节很清晰,每一个环节前教师都提出了要求,让孩子带着问题听、带着问题看,每一个环节后教师都能及时进行小结、梳理。活动中预设的问题达到了有效性,当幼儿对提出的问题不能回答时,我及时的简化问题,引导孩子、提示孩子,从而使幼儿更容易理解老师的问题并加以回答。

⒉幼儿听天气预报时,天气预报播报太快,部分幼儿听不清楚。在课件的选择上可以选择语速较慢的或者老师自己播报天气预报也许幼儿在记录时能听得更仔细记得更认真。

⒊在播报天气预报时应引导孩子先播报城市,然后播报天气,再播报温度,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带领幼儿看过各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如:上海东方明珠,北京天安门等等,所以幼儿在播报城市天气预报时能说出来相关城市及当地天气信息。

⒋在整个活动中,部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教师讲述的较多,没有给与幼儿充分的自主思考的时间。幼儿始终是跟着老师走,而没有自主的去探索天气预报中藏着的信息。天气预报中还蕴藏着许多知识点,如:空气质量、湿度、紫外线指数、穿衣指数等等,可以作为延伸活动继续开展,使幼儿对天气预报有继续探索。

科学课教学反思 篇5

《土壤中有什么》这节课的内容很多,主要分五个部分:观察新鲜的土壤、观察干燥的土壤、研究土壤的沉积实验、燃烧土壤、了解土壤与生命的关系,内容相当多,所以进行简单的引入后可以直奔主题了。

学生对土壤并不陌生但是没有系统地认识,所以在课堂上观察新鲜泥土还是必要的,里面有动植物的活体和残体,会给学生带来惊喜,但是在喜悦的同时记录也相当重要,可以采用多种记录方式,如文字和图画。观察干土壤,要求学生用牙签把颗粒大小分清楚,学生感觉有难度,但是如果我们用手去触摸、去感觉,学生的印象很深刻,在这个时候引入地质学家区分颗粒大小的.标准,看直尺上一毫米的刻度,再用手比划两毫米有多少大。根据颗粒大小的标准,学生自己对土壤进行分类,他们会发现黏土太小,无法用肉眼区分,引出“土壤沉积”实验,这个实验采用教师演示实验,将干燥的土壤放到水里学生会发现有气泡出现,“这个说明了什么?”学生很容易想到是空气,对于土壤的沉积实验时间比较长,教师可事先准备好。土壤在沉积的过程中,师可以继续引导:土壤中只有肉眼看得见的物质吗?老师来做两个实验,从中你能看到土壤中还有什么?

(1)燃烧土壤,让他们闻到一股臭味,引出“腐殖质”。

(2)燃烧浸泡土壤的液体,水烧干后他们看到勺中的白色斑点,引出“盐分”。通过这样的内容安排,课堂上的主要内容学生便可以充分掌握。

课的最后一部分,是关于“土壤与生命的关系”通过土壤的横截面图,让学生了解生命和土壤间的关系,渗透热爱土壤的思想。

我在课还有一些疑问:在分析教材后,产生了两个疑问:一是借助放大镜真的能比肉眼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吗?通过学生的实验记录我发现使用放大镜的效果不是很好,而且观察工具越多学生注意力会分散。

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土壤的分成实验学生很难发现沙子,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发现分层现象,我在土中拌入了一定量大小不一的沙石。我到底该不该作假?

科学课教学反思 篇6

今天是第二课了,要在第一课的基础上搞明白沉浮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听起来像绕口令,其实在教材的一开始就把这两课的关系理清楚了:“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资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资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他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这段话不光总结了前面一课的主要内容,也提示了这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

教材中的第一局部看起来似乎比较凌乱,实际上其中的一些问题的设计是要解开一个重要的实验思想:控制变量。为什么按轻重顺序排列的`七种物体,却不能看出他们在水中沉浮的规律?外表上的按质量排序和其他一些隐含的变量,需要同学认真考虑才干分辨清楚。所以这一环节一定要引导同学细细考虑。同学的理解有很多,回答也多种多样。有的说“因为他们是不同的物体”,有的说“他们的形状不同”,有的说“他们虽然重量排序了,可是大小没排序”,还有的说“这些东西的质地不同”,也有的干脆说“不知道”……

在这个问题的考虑上,很少有小朋友和以前接触较多的对比实验联系起来。虽然对对比实验的操作已经比较熟练,可是当他们面对这个有两个变量同时影响结果的实验时,他们还是显得无所适从。因此,这局部的重点是要让同学想到“可能是物体的轻重和体积大小都在影响物体的沉浮。”

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接下来的两组实验就顺理成章了。一组是“体积相同,质量不同”,一组是“重量相同,体积不同”。我没找到和教材上一样的五个大小相同质量不同的球,而是在老的实验盒中找了一组体积形状一样的铁块、铝块、塑料块和木块。同样能说明问题,效果也不错。从这个实验中同学很容易知道了“体积相同的物体,重的物体容易沉;体积相同的物体,轻的物体容易浮。”(小学教育吧 另外一组实验的资料更加难找。我想尽方法弄了两个质量差不多的物体,可是只有两个也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于是就干脆不用了。我举了一个例子“一两铁和一两棉花,哪个更重?”这个小儿科的问题,一下子被拆穿了,还引来他们鄙夷的目光:原来老师就是那么两下子啊!我又接着问:“一两铁和一两泡沫,哪个更重?”因为说把棉花放在水里,会有更加麻烦的事情出来,于是就改了个不吸水的泡沫。

“当然是一样重了!”他们还是很清醒地看到了问题的关键。

“一两铁和一两泡沫,哪个大,哪个小?“

毫不犹豫的回答:“铁小,泡沫大。”( “那么,一两铁和一两泡沫放在水里,哪个沉,哪个浮呢?”

“哈哈,当然是铁沉下去,泡沫浮起来了啦!”又是嫌简单了!

“那你们说,质量相同的物体,是大的容易沉呢,还是小的容易沉呢?”

话说到这里了,他们也明白了:“小的容易沉。”

这下,我期望的答案也出来了: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在最后一局部的实验中,因为我们以前曾经展示过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所以小朋友们也很容易理解。但是对实验过程的观察,我还是要求他们要细致认真。因为要瓶子沉下去,很简单,要浮上来也很容易,可是要让瓶子悬浮在水里,是需要操作时注意的,也需要认真的观察的。

在课堂的总结中,我问他们:“不同资料构成的物体,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他们纷纷说着,补充着:“跟物体的重量和体积大小都有关。”“重量相同,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体积相同,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