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 篇1
《清澈的湖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课,这个单元主要围绕“环保”这一专题。本课旨在通过小洁在游览湖水过程中,不随手乱丢果皮纸屑,爱护环境的事,告诉我们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篇课文质兼美,语言典范,贴近儿童生活,既能使学生通过文本感受到景色美,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环保”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启迪。
走下课堂,我深深地思考:一堂生动的课离不开老师丰富的语言魅力,这堂课我的评价和激励语言还不够丰富,启发语言的魅力还需更深入地展示,更细致地挖掘。但本堂课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感悟深刻,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品味了语言,感受了情感的熏陶,体现了《新课标》中的教学理念。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树立“以读为本”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体验,在读中训练学生语感、思维和表达能力。”本课教学,我以读为主线,以游览清澈的湖水为情境,抓住重点句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文本,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一、创设美的情境,感受美景。
学生学习兴趣起源于情境的创设,我以游览欣赏美景为情境贯穿整个课堂,学习课文时,把孩子们带入情境中去通过美妙的文字欣赏美景,感受美,愉悦心情。学生通过欣赏湖岸的山石,清澈的湖水,湖里快乐的小鱼等景色,真切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丽。
二、读有所思,读有所悟。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关键在于老师的引导和点拨。我在教学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时,我提问:小洁和小孩也和大家一样在这美丽的画卷中游览,他们是怎么做的呢?让学生自由读四五自然段,画出描写小洁和小孩的句子。这种方式,我用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启发语言,培养了学生自学的习惯。学生找出描写小洁和小孩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后,从中进行比较展开讨论:小洁和小孩,你最喜欢谁,并说说为什么?这些引导性的指向,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深层含义,学生由自学到讨论,充分发挥自主学习,大胆表达观点的主体性,以达到共鸣感悟小洁的心灵如清澈的湖水一样美丽。这一环节,我注重语文工具性的学习,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了人文教育。
三、读中生情,以情促读。
低年级阅读教学以读为主,读要有目的,读要有层次。在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充分
地朗读,力求每次朗读都达到一个不同的朗读效果,每次朗读都上升一个层次,循序渐进,读有进步,读有所获,展开朗读训练时,朗读的方式要多样化,我采用了比赛读、表演读、师生配读等,学生个别读时,始终不忘及时评价,促进学生互评互学的朗读兴趣,达到对内容的感悟,对情感的.共鸣。
四、拓展思维,积累语言。
一堂有生命的课,不仅仅是课文中的知识,还应带学生走出课堂,拓展思维,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做到真正让课堂活起来。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描写细致,景色美,文字更美妙,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我引导学生欣赏完山石和湖水的美景后,启发学生感受文字的优美,出示了重点句:1、湖水像一面清澈的湖水,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2、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一个像字把湖水山石写得美极了,启发学生仿照句式练习说话:_____像________。学生大胆想象,争相发言,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自然地感受句子的美妙和环境的优美。
不足之处:
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学生读的机会还是有所欠缺,特别是描写景色优美的语句读得太少,而且,读的方式也比较单调,只采用了指名读、范读、齐读等几种最常见的方式,特别是第三自然段,学生几乎没有好好地、完整地读过。
写字指导,在平时,我就十分重视,从一年级的一笔一划,每字必教,到后来教重点笔画,重点字。因为这一课要写的八个字当中,其他六个都是左右结构的,我想把他们放在第二课时一起教,所以这节课就只教学“失”“觉”两个字,口头扩词,讲容易错的笔画,都是平时一直在做的。但学生练字后没有及时展示、评价,这成为本堂课的又一个遗憾。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 篇2
《清澈的湖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课,这个单元主要围绕“环保”这一专题。本课旨在通过小洁在游览湖水过程中,不随手乱丢果皮纸屑,爱护环境的事,告诉我们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篇课文质兼美,语言典范,贴近儿童生活,既能使学生通过文本感受到景色美,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环保”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启迪。
本课教学,采用分两条线进行教学的方法,通过初读,学生就能感受到两岸和湖中风景的优美和小洁美好的心灵。在第一课时先让学生学习两岸的风景和湖中的美景,方法是在学生通读了全文后找出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并用—划出来,再让学生通过品读每一句来体会作者描写的优美的两岸风景和湖中的美景,然后在第二课时学习小洁爱护环境的句子来体会小洁美好的心灵,在学生边读的时候边用横线划出,再通过读来体会。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课堂上通过朗读、讨论、想像、对比、玩味、观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发现美、感悟美,体会到了风景美与行为美的和谐,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针对本课特点,还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关注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重点。在教学中,力图从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实现语文教学的本真出发,组织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认知、经验、情感出发,抓住重点字、句,择读课文。在初读后,就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的探索文本,找到四处写景美的语段,并随即进行分析指导。
本文词句很美,但二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仅仅依靠文本很难感受到风景的美。我通过图片欣赏、联系生活场景,运用想象、对比等方法,让理性的文字变得感性,每一个优美的词都变成了生动鲜活的画面印在脑海中,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在反复的读和说中使学生感受小湖和山石的优美,使学生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文中描写山石的句子是本课的重点之一,我让学生先理解“这边,那边”两个词语。再通过引导和启发进行想象说话,用“那边的山石像---------,这边的山石像--------”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同时也更好的理解了文本。最后由读变背并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在理解“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化的山峦。”这句话时,我让学生主动思考,通过图片的直观感受和交流,不仅知道了湖面和镜面的相同之处,更理解了什么是“变幻的山峦。”
以上设计,在教学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兴趣浓,发言积极,理解深入,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现了语文的三维目标。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
《清澈的湖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课,这个单元主要围绕“环保”这一专题。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使同学们感受风景的优美和小洁心灵的美好。增强了同学们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从课堂教学的实践看,本课的总体效果较好,基本达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在第一课时先让学生学习两岸的风景和湖中的美景,方法是在学生通读了全文后找出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并用—划出来,再让学生通过品读每一句来体会作者描写的优美的两岸风景和湖中的美景,然后在第二课时学习小洁爱护环境的句子来体会小洁美好的心灵,在学生边读的时候边用横线划出,再通过读来体会。采用分两条线进行教学的方法,通过初读,学生就能感受到文中风景的优美和小洁美好的心灵。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我能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科学地对教材进行处理。本课教学我从“攥”和“扔”两个字,切入文本,重点指导三段文字品读文本。引发对话,开启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智慧之门。以下是我本节课所做的一些尝试:
1、设计过程,尽量简洁
本课旨在通过小洁在游览湖水过程中,不随手乱丢果皮纸屑,爱护环境的事,告诉我们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篇课文品质精美,语言精美,贴近儿童生活,既能使学生通过文本感受到景色美,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环保”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启迪。本节课我抓住两个字“攥”和“扔”和“山石美、湖水美、小鱼活泼”三段话进行重点学习。教学环节清晰、简洁,取而代之的是孩子自主的阅读实践。在自主感悟中,学生有机会,有足够的时间通过倾听、观察、阅读去了解学习内容,明白其中的意思,以及倾听来自他人的声音,来自思想的声音。让学生直面精美的短文,与作者交流美好的事物,感悟作者美好的心灵。
2、创设情境,积累运用
精美的文本,是学习语言的好材料。是内化语言的关键。学生书面语言的学习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将外部的书面语言内化为主体内部的语言的过程,尤其是要把课文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文中描写山石的句子是本课的重点之一,这句话多次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在课前我思考怎样让孩子感悟到语言的特点,并能在理解积累的基础上运用。我采用反复诵读的方法、理解想象的方法引领学生主动学习,孩子畅所欲言。在引导孩子们对这有趣的山石产生喜爱之情后,我顺势提出“你有什么好办法快速地记住这句话?”这时孩子们开动脑筋各找各的好办法,有的说:“用心多读几次。”有的说:“想动作记。”还有的找到动物的顺序:“青蛙――雄鹰――石兔、石龟”这些都不失为诵记的好办法。然后让孩子们各自用自己的好办法记一记,比比谁最先记住。这样一个长长的句子要记下来就不再是难事了。我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把在这里习得的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之中。
常言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要诵记的内容感兴趣了,才会有想要记下来的欲望。课文中以优美的语言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在引导学生感受湖水清澈时,当学生读到:“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她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我选取多张相关的优美的图片,图文并茂,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在欣赏的过程中让画面回归成语言文字,深深印入脑海。使语言文字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形成生动的画面。《学习的革命》一书指出:“大脑的情感中心,也是很紧密地与长期记忆存储系统相连。”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高度情感因素的内容,我们都会很容易记住。”因此,运用一切手段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孩子的情感。学生一旦被课文表达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所打动,那么这种情感就能成为记忆内化语言的催化剂。
3、读有所思、读有所悟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如本课教学中,每一重点段落学习之后,我都会落到“面对这样的美景,你舍得破坏它吗?小洁是怎样做的?这些指向性的语言,就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深层含义。学生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要帮助想到。教师和学生要看成合作伙伴的关系,这才是有生命的语文教学。
4、整合平台,拓展提升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课堂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处在引导者的位置上。本课教学中,让学生品读感悟描写景色美的句子时,我没有指令性的语言,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喜欢哪句就读哪句。在学生读时注意倾听,抓住问题的关键,再点拨、引导,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体验。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给足时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选择去大胆地探索。变以往的“一言堂”为“群言堂”,变“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老师答,学生问学生答”让人人都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人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本课教学我始终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本,穿行文本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训练语感、积累运用的一种有效途径。让学生从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到通读全文,感知美景。再根据句子的理解难易、情感浓淡,以及环节设计的先后,处理手段的轻重,选择“读”的不同形式,提出“读”的不同要求,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在理解课文之后,我引导孩子们与文本中的小伙伴展开对话:小洁手中攥住的仅仅是面包纸吗?她还攥住了什么?男孩扔掉的仅仅是香蕉皮吗?他还扔掉了什么?孩子们针对两个小伙伴的行为,通过“攥”和“扔”的对峙,去比较,去发现,学生的思维如泉涌,学生的理解超出了一般文本阅读的层次,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同时他们的心灵得到了滋润,得到了哺育。在对话中明晰了保护环境、热爱自然这一主题。本文最后我及时总结:“同样两个手上的动作,这一收一放,美丽只差那么一点点,愿我们都能像小洁一样,攥出一份美丽,一份美好的生活环境。”使主题进一步得到升华。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 篇4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在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孩子人文精神的培养。《清澈的湖水》这篇课文写的是小女孩小洁,看到栩栩如生的景色时,正想把面包纸扔进湖里的时候,看见那清澈的湖水像镜子一样,不忍心把“镜子”打破,就一直攥紧了面包纸,等船靠岸,才把它放进了应该放的地方。
为使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能养成这种良好的行为,课文读完,我故意说:“老师读了这篇课文以后,心里感到真羞愧。”我话音刚落,学生都愣住了,原本低着的头抬起来了,懒散的眼光也恢复光泽了,全都盯着我,露出了不解的神情。不大一回,小脑袋就转动了起来,互相用眼神询问着,也有的和同桌小声嘀咕着,仍不明白我说的话后,又把目光送回到我身上。看着他们疑惑的目光,我用内疚的语气说:“每天早晨,我们班有些小朋友早早地就来到了学校,放下书包,就开始清扫室内外卫生,使我们的教室干干净净。而在这里面,我只有小小的功劳。另外,有时我看见地面上有纸,没有主动捡起来,而是吩咐大家捡。我没有给大家起到榜样的作用,致使我们教室的地面上不时出现碎纸,桌子不时地歪斜。老师向大家道歉。”
沉默,长久的沉默。我看着他们,他们也看着我。
这时,孙茂文站了起来,激动地说:“老师,我也得道歉。”
“为什么呢?”
“因为我有时不小心把废纸弄到地上,即使你提醒我们下课后捡一捡,我却由于光顾着玩,根本就没捡。所以我也得道歉。”
“对,对,我们也道歉。”一石激起千层浪,孙茂文的话把孩子们从沉默中唤醒,小脑袋又开始晃动起来。
“嗯,你们道什么歉?”我故作不懂地问。
“老师,课堂上,我们坐不住,总是把桌子推歪。这是我们的错,我们要道歉。”
“老师,我们随手撕纸玩,却不把碎纸保管好,使我们的地面不干净,这是我们的错,应该我们道歉。”
……
听着孩子们的'话,我由衷地感到高兴。是啊,他们长大了,在我的道歉声中,他们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哎呀,我们别光顾着道歉了,想想以后怎么做好不好?”
“好。”
“我先说。今后每天早晨我仍然负责摆桌子,并帮助清扫地面。”
我的话刚说完,邢晨宇就站了起来,大声说:“老师,我觉得今后我们班主要是坚持保持,像小杰那样,不乱扔垃圾,我们肯定能得到卫生流动红旗。”
“对,对,我们向小杰学习,争取得到卫生流动红旗。”
看着他们那憧憬的眼神,我相信,有了目标,孩子们肯定能成功。
【学校评语】
如何营造一个师生互动的课堂,使教师和学生成为学习的伙伴,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教师研究的一个问题。今天,在这个教学片断里,我发现了您思考的答案。您能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向孩子畅开心扉说歉意,这既是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化,又体现了您对孩子的爱心和承认错误的勇气。在您的真诚愧疚后,学生也情不自禁地畅谈自己的不足,并且还谈了自己的改进想法,这是触动他们灵魂的一堂课。谢谢!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 篇5
《清澈的湖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课,课文文质兼美,语言典范,贴近儿童生活,既能使学生通过文本感受到景色美,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环保”启迪,又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走下课堂,我深深地思考:这堂课我给了学生什么?我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了吗?答案显然都是不尽如人意的。课后听了周老师的指导,我再一次羞愧地无地自容。“隔靴搔痒”,走教案,成了我这节课最大的“亮点”。
首先是字词句的教学,浮于泛化,点到为止。二年级,还处在学习的低段,字词的教学是根本,也是重中之重。回顾自己的课堂,“欣赏”“山峦”“展翅欲飞”等重点词语的读音和理解,都只是学生读读,老师说说就过了。而对于读准、理解到位等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本就没去了解掌握,而是心急的进入下一环节了。
特别是对于感情朗读的指导,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读,至于学生读地效果并没有给予及时到位的`评价,从而语言美的感悟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其次是对于“山石像.........”这个关键句的教学,显得有点无序啰嗦了。对于这样的句子,首先是得解决读通的问题,再是理解写了什么,内容的理解,接着再是方法上渗透,最后是拓展仿写。
而我在课堂上,虽然设计是按照这样的思路,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课堂智慧,当自己的思路被学生的一句提问打断后,就显得有点手足无措,完全乱了秩序,再由于之前字词上花了太多的无用功,导致最后的仿写环节根本没来得及实施。也是本课最遗憾的一点。最后就是对学生主体性原则的体现,感觉成了一句空话。
整堂课下来,由于急着去完成教学过程,对于课中,学生的提问,学生的课堂秩序等,我没有去加以重视并引导,整堂课下来就是感觉自己在唱独角戏,自导自演,自己成了主角,学生却被沦落成了我的道具、配角。这是本课的最大失败。这次上课,真正地给自己上了一课,让自己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清楚了自己日后的努力方向,真心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提升自己,造福学生。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 篇6
《清澈的湖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课,这个单元主要围绕“环保”这一专题。本课是在通过小洁在游览湖水过程中,不随手乱丢果皮纸屑,爱护环境的事,告诉我们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典范,贴近儿童生活,既能使学生通过文本感受到景色美,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环保”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
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关注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重点。在教学中,力图从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实现语文教学的本真出发,组织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句朗读课文,但二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仅仅依靠文本很难感受到风景的美。我又通过图片欣赏、想象等方法,让理性的文字变得感性,每一个优美的词都变成了生动鲜活的画面印在脑海中,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在反复的读和说中使学生感受湖水和山石的优美,使学生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文中描写山石的句子是本课的重点之一,我让学生先理解这个句子是个比喻句。再通过引导和启发进行想象说话,山石还像什么?并用“像”练说比喻句,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同时也更好的理解了文本。最后由读变背并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在理解“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化的山峦。”这句话时,我让学生主动思考,通过图片的直观感受和交流,不仅知道了湖面和镜面的相同之处,理解了什么是“山峦。”
上完了青年教师汇报课《清澈的湖水》,自己感觉不怎么好,似乎自己的某个教学设计还不到位。通过教学我发现了以下不足之处:
1、插图的运用欠灵活,不够到位。
2、有些句子的处理还不到位,就是小洁感情变化的四个句子,是课文的一个难点,但是, 我只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了一个句子,其他是“蜻蜓点水”,学生是目标不明地跟着我走了一圈。
3、学会取舍,让目标更清晰。课文风景美的段落讲的过多,而体现小洁心灵美、行为美的句子读得太少。
4、拓展部分让学生写保护环境的广告语,学生写得很不错,由于我担心时间不够,没有让学生充分展示出来。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