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礼貌》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谈礼貌》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谈礼貌》教学反思 篇1
《谈礼貌》是一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的说理文。文中谈到的“礼貌”这个话题对于每个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然而绝大多数的学生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为了让作者的观点能“深入人心”,让学生真正从情感上产生认同,教学中,我从三个小故事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潜心会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集体交流,教师做适当的点拨。以第一个故事为例,我让学生先谈谈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比较牛皋和岳飞的表现有什么不同,通过对关键词的品悟、交流,学生意识到原来“礼貌”首先表现在对待他人的语言和态度上,至此,学生对“礼貌”的'认识变得逐渐具体了。“如果有人像牛皋一样对待你,你会怎样?”学生立即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出迅速而坚决的回答,“我会骂他!”“我会不理他!”…不知不觉中,“礼到人心暖,无理讨人嫌”的观点便深深植根于学生的心中。
朗读始终是进行语言实践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让学生在读中投入情感和智慧,读出课文应有的情趣和理趣,这是我在备课的时候就一直思考的问题。抓住关键词,是我们常用的指导朗读的方法,然而这种方法对于一些感悟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并不能奏效,果然在指导朗读描写牛皋一段话时,多数学生能抓住关键词进行朗读,然而朗读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再加上牛皋说话时的动作!”这一恰当的点拨,学生们似恍然大悟,一男生迫不及待的举手。逼真的动作,生动的语言,将牛皋无礼的形象演绎的活灵活现,教室里的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其他学生也纷纷争着要读,整个课堂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统一。那么本节课的“训练点”放在哪里呢?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进行整合?结合文本的特点,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选择一个能说明礼貌待人好处的事例,先说说,再写下来。我将这一环节穿插在第二个小故事之后。“故事中的小朋友不小心踩脏了阿姨的长裙,像这样的小事,也会经常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紧接着,我创设了几个生活场景:1、上操的路上,后面的同学不小心踩掉了我的鞋_________。2、早读课上,同桌不小心把墨水弄在了我新买的羽绒服上_________……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在他们的身上,一女生这样写到:一天早上,我不小心将墨水弄在了坐在我前排的王婷身上,我赶忙对她说:“对不起,我把你的衣服弄脏了。你脱下来让我妈妈帮你洗干净吧!”王婷笑着说:“没关系。反正这衣服旧了,以后也不会经常穿了。”刚读完,学生们就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我知道,这掌声一半是因为她写的精彩,一半是因为这两个同学的谦让,看来无须多说,学生已经明白: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而这正是第二个故事所要揭示的道理。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三个故事和最后的总结之间过渡不够自然,衔接还不够紧凑。
《谈礼貌》教学反思 篇2
《谈礼貌》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告诉我们: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人交往的时候,以礼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这篇课文从课题中的“谈”字就可知道本文的体裁是议论文,这类文章的结构很清楚,提出观点、列举事例阐明观点、总结观点,我就围绕这样的体裁特色引导学生阅读感悟。在品悟文章所举的事例时,我采用了对比、分角色朗读、表演等方式进行教学,在学生品悟了文章语言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从作者选取事例的'角度去分析,了解作者所举事例是从不同侧面说明问题的,而且作者列举的事例从古至今,从百姓到总理,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读后令人信服。这样的引导,我想对学生写作选材是有一定帮助的。而且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对日后学生学写议论文奠定了基础。
《谈礼貌》教学反思 篇3
《谈礼貌》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主旨明朗,语言浅近,结构严谨。面对这样一篇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该如何处理,才能把这一篇思想性很强的文章上出语文的味道来呢?经过反复的研读,我找到了教学的方向。
一、让文体知识穿行在问题情境中
蒋军晶老师曾说过,一堂课的教学主线最好清晰点,主要问题最好精简点,否则学生的精力和智慧就会在不断的环节转换和问题切换中消耗掉了。所以我在教学伊始,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三个问题:谈什么?怎么谈?为什么谈?学生在对这三个问题答案的寻寻觅觅过程中,既可根据这个提示很迅速的将课文划分成了三个段落,体会到本文的层次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又可以通过这三个问题初步认识议论文,从感性上了解有关议论文的知识:论点、论据、论证过程。此举可谓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
二、让理解道理贯穿在故事对白中
本文作者精心选取了三个事例:当自己有求于别人时,无意中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时,别人无意中伤害了自己的时候。这三个事例从不同侧面来说明问题,再加上既有古人又有今人,既有大人又有小孩,既有伟人又有普通人,所以说服力特别强。所以我在教学时,就紧紧抓住这三个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让理解道理贯穿在故事对白中。
例如:在理解“可见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一句时,我先让学生结合第三个故事说说“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指的是哪一句(周总理安慰的话),再说说朱师傅听了以后心情有了什么变化,来理解“沟通了人们的心灵”,最后让学生结合周总理说的话来体会他是个怎样的人,理解“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
于是讲道理就不再是讲空洞的道理,读故事也不再仅仅是读有趣的故事,二者在相互印证中让语文课上成了“读书”课,读中理解,体会中再读。
三、让礼貌待人渗透到学生心灵中
“礼貌”一词在课文中出现在五句里,共八次,就象乐曲中的悠扬旋律贯穿始终,萦绕在人们的心田。所以,我想,何不让“礼貌”一词也贯穿在我的教学始终,成为我教学的主旋律,一遍又一遍地在学生的心间里回荡。所以,我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就让他们读读古训、俗语“礼到人心暖,无力讨人嫌”;在回答三个问题、划分段落时,也让他们找找课文中同时出现两个“礼貌”的句子,读一读;在理解三个事例时,也让学生反复读那些含有“礼貌待人”的富有哲理的句子;到了最后,仍是不舍,还是让学生又配乐再次回顾读这五句。努力让“礼”成为这堂课的种子,让“读”促成它生长,长在学生的心里。
在教学最终,由于仓促,没有让学生结合板书再次回顾全文的主要内容,让板书成了摆设,实为一大遗憾。在教学第一个故事时,只让学生扮角色有感情读,没有尽兴让学生上台演一演,实为第二大遗憾。
让教学从容,学有所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 希望在反思中不断前进。
《谈礼貌》教学反思 篇4
《谈礼貌》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告诉我们: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与人交往的时候,以礼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通过本课的教学,如何使学生既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礼貌教育呢?在教学中,我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感悟作者用词造句准确、传神,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如“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一句。学生经过认真阅读课文,结合起来女青年的裙子被小男孩踩脏后的例子,抓住“微笑”“没关系”等词语,有的感到女青年不但没有责怪小男孩踩脏她的裙子,反而也以礼相待,这是小男主动地道谦,使用礼貌用语的结果。
有的学生感到女青年的“微笑”就是对小男孩冒失的谅解,理解了小男孩此时懊悔的内心。有的学生认识到,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中,应该用好礼貌用语,同学之间才会和睦相处。
《谈礼貌》教学反思 篇5
我们经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上,应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而不是一锤定音的绝对权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或学习中的某种情况,或予以示范,或予以点拨,或组织讨论、辩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采用表演等方式以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突破学习上的难点。《谈礼貌》一课,为了让学生通过三个小故事体会以礼待人、正确使用礼貌语言的重要性,对这三个小故事适宜进行课本剧表演,从而加深理解。而学生要想表演好的.话,就必须主动进行朗读、感悟,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编写出剧本。学生编写剧本的过程,就成了他们走向作品深处、在学文中学习做人的过程。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创造性得以充分发展。如有可能的话,让学生寻找属于自己的“渔”吧!
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只要把儿童解放出来,小孩也能办大事,也能互教互学,自己当‘小先生”’。所以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都是老师在“教”的做法,有些知识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完全可让学生通过互教互学来完成,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又学得轻松愉快。这样的课堂才会是有效的。
教学《谈礼貌》这篇课文时,我先引导学生理解“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这句古训的意思后,出示了岳飞和牛皋问路时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以及结果,让学生反复朗读,从故事中悟到了“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这道理。然后,告诉学生,这篇课文都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清一个道理,请同学们自己从课文中来寻找后,再来讲给大家听。学生自读后,有两个学生通过表演再现了公共汽车上发生的纠纷这一幕,表演完了,还郑重地告诉大家“礼貌待人可以减少相互间的矛盾。”有一位学生把“朱师傅替周总理刮胡子”这个故事向大家娓娓道来,让大家真切地感到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沟通了人们的心灵。在这堂课上,连平时最不愿说话的学生都愿意来学学牛皋来“吼”一声,更不用说一些佼佼者,在读、表演、点评中把人物表现得活灵活现,把道理讲得清清楚楚。和谐互助的课堂中的学习是优效的。
《谈礼貌》教学反思 篇6
这次青年教师课堂评比规则一出来,我就很茫然。尽管工作年限不算短,各种比赛也参加过,但是第一课时怎么上?尤其是高年级第一课时上多少内容?我参考了很多名师的案例,请教了一些前辈们,但众说纷纭,让我拿不定主意。考虑再三,我决定抛开别人设定的套路,按照自己的风格,上出高年级第一课时的特色:即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词语、大概内容;再从重点词语突破,从而拎出课文的重点段。思路一定下来,我就冷静很多。
拿到课题的刹那间,我又有了一丝慌乱,怎么也没想到会上议论文。前一天和同事讨论时还在说肯定上的是写景抒情类的,没想到……仔细研读完课文,觉得课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又有了一丝庆幸。
教学此课时,我由谈话导入,给学生展示了一个彬彬有礼的教师形象,并且让学生谈谈对礼貌的理解,从而直接进入到课文。初读之后,先理解一些生字词及难理解的词。最重要的是第二组感情色彩截然不同的两组词
彬彬有礼 礼貌待人
出言不逊 态度粗暴
通过理解、朗读加深体会。进而引出文章的中心句,也就是论点: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再读课文,“围绕中心句讲了几件事”也就是论据,对文章的层次有了清楚的了解。这三件事例如何使学生明白文中所阐述的事理,在第一课时只学习第一个事例,通过朗读、体会、表演读等多种方法加深认识,最后总结学法,为第二课时后两个事例的自学做准备。
语文课终究不是思品课,我们只能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礼貌教育。为了能上出语文味儿,在课堂上我很注重交流,对话,非常有礼貌的`进行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师生、生生之间畅所欲言,发表观点,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习语言文字,培养情感,得到教育。
一节课上下来,感慨也颇多。二十四小时内备课、试教、评讲、修改、再备课,还有自己的教学任务,那天的精力高度集中。然而越是这样,越能体现出一个教师平时教学的功底是否深厚,越能锻炼出能力。也希望评委能对不足之处给予指正。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