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有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三国演义》有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1
这几天,我读了《三国演义》这部名著。《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化史上最早的章回体小说之一,它艺术地再现了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到西晋重新统一的历史进程,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如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智绝”等人物形象。它还长于描写战争,其中以官渡、赤壁之战最为出色,简直是精彩绝伦!
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第十七回《诸葛亮草船借箭》。其中对人性的描写,对智谋的凸显,使我惊讶的同时赞叹不已。故事主要写的是周瑜派鲁肃前去试探孔明是否知道他的这条妙计,孔明一语道出:“都督想乘机除掉我吧。”忠厚的鲁肃如实报告周瑜时,周瑜只得暗自佩服孔明的聪明。更让周瑜佩服的还在后头,孔明将计就计,成功地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最后借来东风,火烧赤壁,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魏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最让我惋惜的就是周瑜了。周瑜作为吴国军队的统领,大敌当前,应该顾全大局,不能自损盟友和手下得力大将。他打听到孔明知道他的妙计后十分不服气,妒忌诸葛亮,让他立下军令状——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否则军法处治。可他又低估了孔明,也对鲁肃了解不够,才让他又一次“帮”了诸葛亮的忙,最后成功“借”到了箭,又一次被扎了心。假如孔明不是机智过人,那么东吴在短时间里根本弄不来这么多的箭,还要为此损失一位谋士,更谈不上孙刘联盟了,那样东吴早就灭了。在草船借箭的开始到结尾,周瑜的'脾气决定了命运:倘若他再宽容一点儿,最后也不至于出现被孔明活活气死的下场。
在生活中,我也经常扮演着“周瑜”这个角色。有一次评选班级之星,我起先自信满满,最后却因为某种原因没有选上,而我的“对手”却评上了。我当时十分嫉妒她,气得脸都红了,下课时也懒得说话,一切写在了脸上。但是在下一次的评选中,我被评上了,而她并没有,我十分高兴,脸上堆满了笑容。看了《三国演义》后,我明白了做人不要心怀妒嫉,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善于向别人学习长处;同时也不用在乎别人的态度,只要做好自己,提升自己才最重要。
以后我还要多读像《三国演义》这样优秀的文学作品,充分吸取古人为人处世的智慧,做一个心胸宽广、待人和善的阳光女孩。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2
趁着放寒假,我看完了《三国演义》。一次次勇与力的互搏,一回回谋与略的较量,令人回味无穷,感慨万千。
《三国演义》围绕着汉室宗亲刘玄德展开。刘玄德虽为皇亲国戚,却十分贫穷,靠贩卖草鞋为生。二十几岁的时候,黄巾起义,刘玄德与同想为国效力的`关云长和张翼德结为兄弟,斩黄巾除董卓,收了常山赵子龙后又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孔明,在这些文臣武将的帮助下,他打出了一片天地,与东吴孙权、北魏曹孟德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势。
看完了书,我最佩服的当数皇叔刘玄德。其实刘玄德并不厉害,空城计他绝对使不出来,让他上战场领兵作战,他也不会打。但为什么他还是经常能赢呢?关键就在这两个字:仁义。因为他仁义,赵子龙才会死心塌地地跟随他;因为仁义,诸葛孔明才肯出山,为他出谋划策;因为他仁义,那么多平民百姓才这么信任他,这么支持他。他的仁义,弥补了他的一些缺陷。使他在诸雄争霸的时候也能异军突起,匡扶汉室,登上王位。
如果刘玄德不仁义,那么他或许也不会得到那么多猛将与谋士,他只会像一个草芥百姓一样,看着孙权与曹孟德对决,也不会那么出名,那么脍炙人口了。如此看来,仁义,真乃得天下之关键也。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当一次又一次翻开这本精彩绝伦,富有魔力的《三国演义》时,我总会醉在其中。
三国时期不仅有猛将如云,血肉横飞的战场,还有出谋划策,暗中较量的“战场”;有“战必胜,攻必取”的赵云、吕布等武将,也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诸葛亮、郭嘉般的谋士,更有“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王者,曹操、刘备……
在这群雄并起的时代,群雄们个个野心勃勃,自以为是,恨不得一步登天。刘备就非常英明,在诸葛亮的.再三推举之下,才“极不情愿”地当上了汉中王。做人也是一样,我们不要想着一口吃成个大胖子,应该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向前进取。像刘备这样,从最开始的无名小卒,再到后来的皇叔,最后成为汉中王。虽然可能你开始跟刘备一样渺小,但只要努力,只要努力向上攀爬,一刻也不停歇,当你爬到生活这个梯子的顶端时再回头看,你会看到自己的脚印,看这个世界是多么美好啊!
“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像袁绍这样,空有满腹野心,却不付诸努力,又怎会成功呢?
其实这本书中每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刘备说:“只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并愿意付诸努力,就一定会成功”。诸葛亮羽扇轻摇:“做事不可三心二意”。周瑜走来了,吕布走来了,董卓走来了,他们走到了《三国演义》的书中,为我们讲述他们的人生和故事。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三国演义》这本书中体会到做人的道理,足以受用一生。读三国,让我和这些英雄谈话、交流、学习,我将继续在书中探索,求知!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4
你知道什么是忠诚?你听到或看到过忠诚吗?忠诚就是武圣人关云长被曹操俘获后在名利和金钱的诱惑下依然不肯背叛自己的主公刘备。这是要有多大的定力才能守住底线。在看罢《三国演义》我对忠诚有了更多的认识。
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有两个故事最能体现出关云长的忠义。在刘备投靠袁术时,曾奉命去平定叛贼曹操,在一个战斗中刘备手下的一名大将被曹操俘获,这时我心里一惊,在想这一员猛将难道就这样牺牲了?但是曹操十分爱才,不忍把这样一员猛将杀害,于是就送给关羽大量的财宝和战马,赤兔就是当时曹操给关羽的礼物,但关羽不为所动,曹操又封关羽为大将军,关羽也不投降,一心想着主公刘备,后来历经艰辛终于逃了出来。
第二个故事是发生赤壁之战后,关羽被派到麦城去保护荆州。当时魏国不甘失败,就再次发兵去攻打荆州。去荆州必定要经过麦城,刘备知道魏国要进攻麦城,急忙把关云长召回来,但是关羽拒绝了,他说:“我走后,荆州必然失守,不能再让魏国这只猛虎壮大起来了,我必须留在这里。”关云长真是义薄云天啊!他不顾自己性命也要把曹军打败。不久,魏军进攻麦城,关羽英勇杀敌,杀了一波又来一波,曹军以人数上的优势压制了关羽,双拳难敌四脚,一代枭雄就这样牺牲了。
关云长的`忠诚真让我们敬佩,在我们平时生活中也要牢记忠义二字,对待知己更要忠义,朋友有不愉快的事向你倾诉,你如果一时嘴痒把他不愉快的事情偷偷地告诉了别人,别人会因为这件事情取笑你的朋友,你让你的朋友面子往哪放?这就是对朋友最大的不忠义,我们要时刻警记“忠义”二字,不要让我们失去一个又一个朋友。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5
寒假时,儿子的老师给家长布置了作业,写一篇读后感。在儿子的督促下,我又一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人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蝉,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时年尽二十六岁。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当我们羡慕地看着别人成功时,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就像冰心说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我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6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争夺一个滚热的天下,但也因此造就了一段历史的悲哀。因为这三国的结局很悲惨,蜀国和吴国相继被魏国所灭,但是魏国又被司马家窃取,三国时期由此结束。
在三国时期,群雄涌现,包括五虎上将、卧龙诸葛亮、风雏庞统等蜀国炙手可热的人物,还有吕布、司马懿等魏国能人物;当然还有周瑜等吴国的人才。由此也发生了一系列流传至今的故事,如诸葛亮三气周瑜、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诸葛亮七擒孟获、草船借箭等经典故事,其中的人物形象也相当清晰。
刘备在三国人物中,虽然看起来是谦虚、慎重、沉稳的人,但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事实上,刘备是个颇具野心的家伙。刘备在三顾茅庐时只是个将军,而后来诸葛亮为刘备打下了一片江山时,他早已盯住了国君这个位置。他见时机成熟时,偏偏来了回马枪。对竞选国君的事情遮遮掩掩,是人心有所归,使众人都拜倒在他的谦虚之下,好让他安稳地登上宝座。其实当时刘备都一把年纪,可仍如曹操一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而刘备为了让他的蜀国江山永固,特地在白帝城向诸葛亮下了一个大圈套。当刘备临死前时,他想到了诸葛亮的“忠”,刘备对诸葛亮可谓相当地了解。当然,刘备也看出刘禅的资质,知道他是扶不起的阿斗。所以刘备在临死前都诸葛亮说:“如果你觉得刘禅不是当皇帝的料,你可以废掉刘禅,自己当皇帝。”这样,刘备就套住诸葛亮了。这足已见出刘备的老谋深算,一句话就把举世无双的诸葛亮搞定了。
在说就是曹操了。曹操是个什么养的人,大家都清楚。曹操,在我看来,是个非常有趣的.人,她堪称一代枭雄,他五十多岁时仍雄心不减,挟天子以令诸侯,仍带兵攻打在北方势力最强大的袁绍。要知道,当时袁绍可是几十万的人马呀。而曹操,一把年纪还带着几万人去打袁绍,这咋当时的先进程度来看,这无疑是螳臂挡车,自不量力。可曹操仍毫不惧色,一场官渡之战就决定了此战的胜负,曹操渐渐变得壮大了,也有几十万人马了,他又去打蜀吴联军了,可是曹操又被一个赤壁之战给打垮了,曹操的几十万人被蜀吴联军的几万人给打得夹着尾巴逃回了北方。而当时知道曹操的人就纳闷了:曹操不是刚用几万人打败了袁绍几十万人吗?怎么曹操一有了几十万人又被别人几万人打垮了呢?难道国家就不应该有几十万人的军队吗?这恰恰就是曹操的有趣之处。
最后要说的是孙权。在我们心里,孙权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皇帝,也没有大事迹。然而,虽然孙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事,但是他有一个最大的优点——懂得笼络人心。孙权是孙策的弟弟,正当孙权年少时,孙策病逝了,而孙策的儿子连话都不会说,还正在吃奶呢。所以,理应由孙权来继位。孙权虽年少,但很精明,他心知治理国家必要的就是得人心。于是,他召来周瑜,左说右说,说他年少无知,不知治理国家,也没什么才学,也不知领兵打仗,反正就是把周瑜的优点搬出来,最后,孙权说了最重要的一句话——想让周瑜来当皇帝。周瑜听了当然喜滋滋的,但她不敢答应下来,怕惹人非议。后来孙权又表示惋惜什么的,又加封了周瑜,这让周瑜感觉很好,觉得孙权非常器重他,所以周瑜为孙权尽忠打生命的终结。我看周瑜死了还想着孙权呢,这足以证明孙权人心的程度大什么境界。
以上就是对三国三位皇帝的简介,但话说白了,不论这三皇帝多有能耐,也没有人能真正地统一全国,主要原因应该是他们的后代没能耐。这可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后浪都死在沙滩上。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