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作品 > 散文 > 正文

银滩鱼米古来香

作者: 灵魂鸟2024/04/14散文

黄河中下游分界碑处,是老孟津,现在叫会盟,这里有“八百诸侯盟会”的故事。自古以来,这里还是河洛地区悠久的鱼米之乡,是黄河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在会盟,听农耕,话鱼米,银滩是讲述者。

认识银滩,是在去年6月。我们一行,车出李家庄村,向北一拐便是。

“品黄河鲤鱼”“尝银滩大米”,这是去银滩的理由。

隔着车窗向外看,6月的银滩,似一本正在排版的田园诗集。纵横交错的水泥路,像装订线一样,在广阔的滩地上,把每一处风景都编辑在应有的页码中。阳光照耀下,鱼塘和稻田,仿佛黄河的眼睛,不停地滚动着,把我们的视线都绕成了圆形。

荷花正开。下了车,我看见很多鱼塘,都穿着莲叶裙在沐日光浴。一阵清风掠过,扑面而来的是悠扬的琴声。循声追过去,有妙龄少女正抚弦于池泮。池中,成群的鱼儿,仿佛也在聆听人间的乐章。蓦然,一条大鲤鱼向我这边游来。

黄河鲤鱼,曾经为我们炎黄子孙做出了很多贡献。它们不仅献出宝贵的生命来滋养人类的生命,而且让我们创造出了很多劳动工具。在黄河流域,有渔叉、渔竿、渔网,尤其是船的发明创造,应该也因鱼而生,等等,这些都大大促进了我们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

鲤鱼是黄河的美食名片。千百年来,从野钓到池养,再到火烤、清蒸、油炸等各种做法,人们对饮食文化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在河洛地区,餐桌上,没有黄河鲤鱼,好像就不能成为宴席。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品黄河鲤鱼渐渐也形成了一种特色地域文化。如今的银滩,已成为河洛地区的鱼文化生态产业基地,也是河洛文化独有的一道美丽风景。

民以食为天。会盟人依黄河而居,自古就赖以黄河水生存。黄河水养鱼,更养稻谷。多少年前,黄河改道,留下银滩这片湿地沃土,便有了种水稻的条件。

和鱼塘相比,同一滩地上,稻田更广。据老乡说,我们脚下这一片就有上万亩。

我们来的也算真巧,正赶上插秧时候。之前,我可没有见过这场景。翻地、灌水、拔秧、插秧、施肥,到处忙忙碌碌。我和同伴说,种稻谷可没种麦子省力,倒不如种麦子,太辛苦了。不料,这话被地头的老乡听见,他朝我笑笑,大声说,这是特产,这片土地上的第一粒稻种,是大禹治水时撒下的……接着,他又讲了有关银滩稻米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半个时辰后,几辆插秧机开了过来,我们才又挪了地头去看另一处风景。

银滩稻米,是实实在在黄河农耕文化的代表作。银滩稻米和黄河鲤鱼同样养育会盟人,滋养河洛大众。银滩鱼米,都是黄河儿女精神财富的象征与标签。此行,我受益很大。

中午,我们在银滩一农家乐餐馆,品尝了鱼米美味,那一口口,咽下的是食物,吸收的却是黄河情、黄河文化。

前不久,有会盟网友为文友们代购银滩稻米,我没有买。这是因为,我想再亲自去一趟银滩,再看看黄河,顺便再捎一些黄河鲤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