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作品 > 情感 > 正文

在石仓, 看见二十年前的故乡

作者: 潘玉毅2023/08/15情感

顺着坑坑洼洼的村道,一路迤逦而来,没过多久我们便到了石仓。距丽水市松阳县城25公里的石仓,是沿石仓溪两岸分布的九个行政村的总称。这些村落里留存至今的清代古民居、古庙宇、古桥梁,算是我们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

车子经过一处转弯,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宣传标语:江南客乡,水墨石仓。“水墨”一词,常被用来修饰黑瓦白墙、飞檐翘角的南方,用得多了,就有些老生常谈,让人渐觉麻木。但这世上,还有些美是不会让人觉得麻木的,石仓的古民居便是其中一例。

下车之后,一条大溪横亘于我们面前,那便是“石仓溪”了。阔阔的溪面上有一座石桥,石桥的一端是依次排开的民居,一端是石头垒成的堤岸。二十多年前,我还在读小学的时候,离我们学校不远处就有一条溪、一座桥,每次书法课一结束,同学们就跑到溪边,在桥洞上题字,题完之后将毛笔洗净。溪中的水不深,但是常年不息。溪中有许多石头,还有许多跳跳鱼和大肚鱼,在水里自在游弋。

隔着一处宽阔的广场,不远处有一堵照壁墙。在照壁墙背后,“福自天申”四个大字题写在古民居门楼匾额上,十分醒目。“福自天申”意取《诗经·大雅·假乐》“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之句,传达了古人对于善与美的尊崇和渴望。

我们正要进去,房主人回来了,问我们是哪里人,来此间做什么。略略寒暄几句,他便为我们当起了免费的讲解员。在交谈中,我们得知房主人姓阙。阙大叔告诉我们,石仓境内的居民大多是客家移民后裔,以阙姓为主。康熙十四年,他们的祖上为了躲避战乱,从福建上杭迁来此处,至今已历300余年。

300多年间,石仓阙氏一族自强不息,积累了不小的财富。曾经,他们有一支世代相传、技术力量相当雄厚的施工队伍,走南闯北,建署衙、筑庙宇、修宗祠、盖民宅,尤以木工活儿名动八方。发迹之后,他们以精湛的技艺在石仓溪两岸的坡地上建造了一幢幢气势恢宏的私家宅院。水乡多塘,山乡则多堂。这里几乎每一座宅院都有一个寓意深远、叫起来颇为响亮的堂号,诸如怀德堂、余庆堂、福善堂、敦睦堂……现如今留存的这些古民居,大多建于清朝年间,融合了八闽遗风和徽浙两派的建筑风格。

伴随着阙大叔的讲述,我们跨过高高的门槛,穿过那挂着“璧水储英”匾额的门楣,走进了古宅的深处。屋内雕梁画栋,装饰华美,各种砖雕、木雕、石雕、卵石拼花,随处可见。正中位置,头顶是一个方形的天井,脚下则是一条方形的沟渠,雨水可以顺着天井落入沟渠,有人说这寓意着“四水归堂”,也有人说这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象征。

信步至乐善堂,已是饭点,一缕炊烟袅袅升起,让我们这伙旅人顿觉饥肠辘辘。主人邀请我们尝尝他家自酿的米酒和烧酒。“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一句句诗句牵引出的一个个画面,倒像是记忆里故乡的模样,画面中有水,有山,有树,有云,有老宅,有炊烟,也有好客的主人。

与阙大叔闲聊的时候听他说起,这些古村落里的年轻人如今大多跑到外面打工去了,只剩下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留守故园。但乡情是断不了的,阙大叔晒了一些笋干,想着有空的时候带到杭州送给儿子吃。

新与旧,传统与新潮,说到底,不过是一种文明和另一种文明的交互而已。他们拥有的正是我们怀念的,而我们拥有的正是他们向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