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论语》有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论语》有感 篇1
想必大家都听过《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吧!南郭先生明明不会吹竽,却不懂装懂,混在队伍里充数。最后事情败露,只好逃跑了。在《论语》中,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条道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就是说: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我也当过一次“南郭先生”。
记得在我8岁的时候,妈妈要下地干活,临走时,吩咐我中午做稀饭,并教我做稀饭的方法。我一心想去看电视,便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我平常看你做稀饭都学会了,你还是快去干活吧!”我一边说着,一边推着妈妈向门口走去。妈妈拗不过我,只好摇摇头,无奈地说:“那好吧,记住,米要淘3遍,水要淹到电饭锅里第二条线的位置,要留意锅里的情况,不要让稀饭漫出来……”“知道了……”
好不容易送走了妈妈,我又扑到电视机前,专心致志地看起了动画片。不知不觉,到了12点。我伸了个懒腰,该去做稀饭了。
来到厨房,我又犯了难,刚才说“我会做稀饭”,只不过是哄走妈妈的一个借口。现在到了“真枪实弹”的地方,我却大脑一片空白。算了,现在去向别人请教实在难为情,还是我来吧!
可是到底应该放多少米呢?我又犯了难。这时,我想到:我和妈妈一共要吃两碗饭,那就倒两碗米吧!倒完米后,接下来的一切就顺利了很多:淘米,加水,蒸饭……干完这一切,我又两眼不闻天下事地看起了电视。
过了一会,我隐隐听到“嘶嘶”的声音从厨房那边传来,心里一个咯噔:啊,惨了惨了,忘记掀锅盖了。这下完蛋了,妈妈会骂死我的。我连忙跑到厨房,发现米汤溅得桌子上到处都是,打开锅盖,一股焦味扑面而来,呛得我喘不过气来。好不容易睁开眼睛,发现锅里的稀饭成了一团浆糊,显然是缺水造成的。我急忙舀了几舀子水倒进锅里,锅里的情况才好转了了一些。可这四溅的米汤,这溢出的米粒,这烧焦的糊味……我该怎么收拾这烂摊子啊!?要是开始我专心听妈妈的教导,知道放多少米,淘几遍米,倒多少水,隔几分钟过来看一下……或许,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可是已经晚了,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买,我也不能改变现状了。
结果呢,我自然是吃了一顿“皮带炒肉”。不过呢,这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都不能不懂装懂。遇到自己不会的事,要虚心请教那些会做的人,学习他们的经验,丰富自己的头脑,这样才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不懂不要装懂,人人都不要做“南郭先生”。
读《论语》有感 篇2
《论语·学而》中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应该就是行仁的根本吧!我的理解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友爱同学是每一个当代学生必须做到的事。
初中的.我们,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也慢慢进入到青春叛逆期。我们在慢慢长大的同时,也要明白父母也在慢慢变老。如果没有“孝弟”思想,就不能做到理解、体贴父母,与父母就会产生隔阂,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亲身经历。
我的老爸每次喝完酒回家,美曰其名就会找我“谈心”。但在我眼里,老爸和我讲的都是“废话”,我很反感,所以每次都很不耐烦不想听。
学了这则《学而》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对爸爸的态度,也常常思考:老爸为什么喝酒?为什么要喝完酒回来和我讲“废话”。渐渐地我明白了老爸在外喝酒,有他们成年人的无奈,其实是为了工作和这个家。之所以和我“谈心”,是因为他平时不善于表达对我的爱,只有喝了酒才吐真言于我。但我却觉得这是“废话”,觉得老爸的“谈心”让我烦燥。那是我不理解父亲,不懂父亲深沉的爱呀!
什么是“孝弟”,怎么尽孝道?看似很深奥的话题,其实都源于我们生活中的小事,我们应该以“孝弟”为标尺,回到家主动跟父母问声好,挂电话之前跟父母说再见,在外面玩提前告知父母,不让父母担心……记得爸爸和我说过,一个人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一家人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在我看来,只有好好孝顺父母,尊师重兄才是一家人快乐的根本。
读《论语》有感 篇3
两个孤独的生命面临着危险的境地,它们如果放弃的话,将立刻腐烂变为土壤,不再拥有那充满活力迎接阳光的生命了。甲种子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它说:“我们已经被运送到了这无光的地方,不会有生存的希望了,认命吧,比现在在这儿挣扎好受一些的。”而乙种子却说:“虽然我们生来是默默无闻的种子,但我们应该努力实现自己作为种子的价值,让我们的生命多姿多彩,虽然现在身陷绝境,我相信,一定会有机会见到阳光的。”后来,甲种子消融在泥土里。
运货的车来了,把乙种子运到了户外,乙种子便成长了。长出了油绿的叶子,开出了满树的繁花,引来了成群的蜂蝶。这个故事让我联想到了自己,虽然我是一个内向的孩子,不是很优秀,老师曾说过;无论在多么寒冷的冬天,与严寒抗争到底的永远只有松柏,它们的坚强和坚持让它们成为冬天里唯一的绿色,是金子,最终会发光。我相信只要我自己拼搏向上,也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理想的。
蜡烛虽然生命短暂,但它的一生却因追求而发光,为人类提供了光明,力争使自己着的更亮,甚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停止,这与乙种子的精神多像!乙种子的精神让我心动,更加值得我学习。我相信追求不断,成功则会不断,我将坚持到最后一刻!
读《论语》有感 篇4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让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都将此书奉为经典的书,《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它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语录,其中的许多话也成为格言流传于世。《论语》有《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等20篇,只里面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以及与我们切身相关的道理。
在这20篇中,我最喜欢《八佾第三》一篇。“八佾”是如今在孔庙中拿羽毛,在祭孔典礼中所舞蹈的叫八佾之舞,但孔子不是叫大家跳舞,而是代表了文化精神。他的内容讲“礼”,“礼”就是孔子一生做学问之所在。
我最喜欢其中一句“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子游问孝道。孔子说:“今天,人们把孝说成是能养活父母。就连狗、马都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不尊敬父母,那养活父母和饲养狗、马又怎样区别呢?”
这让我想起了东汉时期的大孝子黄香,他在夏天用扇子扇凉父亲的枕头和凉席;冬天,有用自己的身体捂热被窝。他很值得我们学习。
知道了孔子告诉我们礼的学问之所在,我会更爱自己的父母,珍惜自己的父母,明白父母的唠叨与操劳与唠叨都是为我们好,不能让父母感到自己就像狗、马一样。小时候父母对我们的好,我们要记得,长大之后,我们也要好好的回报父母。
读《论语》有感 篇5
书籍是历史的烙印,是智慧的低吟。读书,可以神交古人,汲取先贤智慧;可以审视自我,成就精彩人生。阅读有益身心的书籍,使人的思路开拓,从而提高自我素养,对人生的经历有更深切的体会。倘若把文学艺术比喻成一顶王冠,那么孔子的经典之作――《论语》就是王冠上的瑰宝。古人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由此可见世人对这部经典传世之作有着极高的推崇。曾几何时,《论语》成为我的心仪读物,里头的至理名言更是让我回味无穷,受益良多。孔子的言行举止不仅让我印象深刻,更像春风化雨般地滋润着我的心田,使我感触颇多。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理想人格,其思想深深地牵系着华夏子孙的心,那正统学派的真谛更是传承千古,流芳百世。《论语》给我的首个启示是“仁”,也是伦理道德的总纲。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恤民情,关心民政,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倘若要遏止“苛政猛于虎”的情形,那么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当安守本分,互相关怀,将心比心,发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精神,以达成大同世界的美好理想。我认为每个人都必须推己及人,以一颗慈悲之心去渡化有缘人,只因“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当然,我们必须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高尚品格,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凡事皆要以利与害为出发点,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德行与原则。
《论语》讲究孝道:孝,在中国从古至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而在这本著作中,它毫无疑问的占据了主导地位。人不孝则非正人君子,此类人鲜矣。《论语》大概一半都牵扯到这个“孝”字,而被公认为百家正统的儒家学派把孝道推广的非常广泛,巩固了孝道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古人云:“孝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伦也。”如果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都不懂得如何孝顺父母,那么岂不连禽兽都不如?须知“乌鸦有反哺之恩,羊羔有跪乳之德”啊!孔子曾言:孝悌是人的根本。由此可见,一个人懂得报答父母比天高,比海深的恩情是何等的重要,因为“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身为别人的老师,孔子时常训诫弟子们要秉持孝道,讲求信睦,以求家道安宁;兄弟之间要互相忍让,并且要有深挚的手足之情,而不是同室操戈。
年幼时,我接受启蒙教育,虽然当时童心未泯,但对《论语》中的一番教诲有深切的领悟。那就是:“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所欲,不逾矩。”孔子认为学无止境,十五岁时就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就懂礼仪,无论是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当他掌握了各种知识,就不再迷惑。五十岁时,得知天命,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便能明辨是非,判明真假,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超出规矩。这几句肺腑之言非但激励了我,更是使我有了向前迈步的勇气与决心。当时我就立志要力争上游、发愤图强,只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孔子一生从不间断地学习修养,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新的、较大的进步,直到晚年才达到最高境界。我深深地体会到“活到老,学到老”的可贵精神,并且认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唯有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才能成就伟大的人生,因为“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这部国宝级的传世著作有着一句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那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以读书为乐事,说明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更反映出他注重修养,严格律己的处世态度。此外,孔子曾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以及“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名句。这些名句都是在求取学问时应该持有的态度。孔子提倡“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因材施教”是最理想的教育方式。他劝勉弟子们要虚怀若谷,不断向别人学习,一定能找到一个有特长和技能的人做自己的老师,从而取长补短。每当遇到学问上棘手的问题抑或是满腹疑惑时,切记要寻求有智慧的人指点迷津,这样才能透彻地掌握知识。当然,我们也时常温习旧知识,因为这样才能从中得到新的领会与体悟,只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待人处事方面,孔子教会了我许多哲理,并且让我变得稳重成熟,温文尔雅。他认为如果要实践仁德,就需要“忠”和“恕”。“忠”是尽自己的本分,“恕”是尽自己的能力去原谅别人,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一个人若想要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讲求一个“信”字。在今天看来,一个群体,一个民族,甚至是一个国家也是如此。正如孔子所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除此,我们也要拥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态度与胸怀,少责备别人,并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我们见到贤人应当向他学习,看到不贤的人则要自我反省,因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详细地说明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不安;君子襟怀坦荡,与人为善,知足常乐,小人则终日患得患失,怨天尤人,忧心忡忡。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做个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而不是成为一个心胸狭窄、人格卑鄙的小人。
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应当警惕戒备,那就是“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说明了青少年应该要用理性的缰绳去约束情感和欲望的野马,达到中和调适。身为一个读书人,我有一个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将来时必要为社会和人们谋福祉,只因“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蓦然回首,我怀着严谨的态度去品读《论语》的经典名句,并且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孔老夫子存活在我的心中。其实,孔子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只是我们没有智慧之眼、澹泊之心去感受他的存在。不可否认,《论语》给予我许多的人生大道理,并且教会我历经风霜而留其真谛的生活经验。《论语》作为我们华夏民族的传统著作,有着不可磨灭、不可动摇的地位,更是我华夏五千年智慧结晶的最大见证。在这儿,我要称赞这部我最喜爱的瑰宝:《论语》经典,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