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无声告白》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1
书中的莉迪亚短暂的.一生,没有摆脱父母对她的期待,没有找寻到真正的自己。也许在自尽前,她是想要找回真正的自我,但她的勇气是结束自己的生命。
看完此书,又想起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束缚,孩子的安全感来自父母,父母一旦错位,孩子缺乏安全感,将影响他的一生。父母都没有找寻到真正的自己,只是一味追寻自己失去的人生及梦想,他们追寻的,可能不一定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他们逃避自己的需要,把大人的视角无条件的转嫁到孩子身上,由此来树立孩子的价值观。可是青春期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与追求,当她本身的想法一味被压抑和漠视时,痛苦就不可避免。
詹姆斯的痛苦,来源于自身一直的自卑,与对自己的不认可,而玛丽林的痛苦,来源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他们都没有认可自己,而相互折磨,把他们自以为的痛苦转嫁到孩子的身上,而莉迪亚,从小就认为自己是保持家庭完整性的责任人,这副担子太过沉重,以至于她抑郁,认为只能去另一个世界寻找自我。
我们好好反思,为人父母者,该如何为之,如何找寻自我,换一种思维,即换一种活法。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2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全文还是比较压抑的[大兵],读完整本书,我似乎都没有理解书名的含义。莉迪亚的自杀,是偶然也是必然,一生活在父母的期待中,为了他们的梦想去不断努力。
她父母的结合,与其说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不如说是那个时代,种族歧视的悲剧。华裔父亲努力想要和其他白种人一样,融入人群,活得普普通通,不再被人瞧不起。而美国母亲又希望活得与众不同,不想成为像***一样的家庭主妇,想嫁给哈佛教授。或许他们在彼此身上找到了对方想要的东西,才决定结合,又或许只是对年少所遭受的委屈的交待。
于莉迪亚而言,自杀是一种解脱,一直托着她的哥哥也要离开这个家去哈佛了,她唯一的寄托也就没了。她到死也没有说出自己内心的渴望,汉娜也是个可怜的娃,从一出生就不被重视,只能默默地看着父母将所有的爱给了莉迪亚
不知道这本书是不是用的意识流的写法,和《孤儿列车》的写作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终此一生,都要学会好好去爱自己,爱别人,无声告白或许比不上有声的沟通交流来得有效。没人会懂你经历过什么,但是不说出来别人更加不会理解。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3
所有我做的一切,都是无声告白。
所有我没说出口的,都是我爱你。
莉迪亚对母亲的顺从,她尽可能的做到母亲所期望的,是因为她爱母亲,不想失去她。
玛丽琳当然也爱莉迪亚,只是她认为这样做,是对莉迪亚好,她被自己的经验、私利蒙住了双眼,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想法。
杰克爱内斯,他一直都那么桀骜不驯,有时他表达的方式会让敏感的内斯误会,而敏感只会让内斯越来越远离杰克。没办法,这就是爱,爱让杰克小心翼翼守候在内斯身边。
汉娜是个缺爱的孩子,她一直都渴望得到关注,但她能做的,是是安静的守候在家人身边,理解关怀所有人。
有的爱,求而不得,有的爱,分配不均。敏感 欲望 脆弱有时候会让爱变扭曲。
如何好好的爱人?这个命题太广大了。
但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的是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is? ?I love you.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4
“人们终其一生,都在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是此书的开篇语,这句很有哲理,说的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心里状态,是你的,也是我的,是我们大家的。书中一个最大的写作背景就是“种族歧视”,由于想摆脱这种歧视,把整个家庭融入到人群中去,莉迪亚父母把全部的期望寄托在莉迪亚这个混血且漂亮的特殊的孩子身上,因而她是特殊对待的,她的哥哥与妹妹是被父母全然忽视的,这个家庭环境就是畸形的,而父母对莉迪亚的厚望与宠爱最后却成了一道催命符。
其实,莉迪亚是痛苦的,不快乐的,她孤独,不合群,没有朋友,学习成绩一次不如一次,外界的影响与父母的厚望让她不堪重负,最后选择了自杀。
莉迪亚的死亡救赎了家里所有人,家里所有的人开始自省,开始坦然活着,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对亲情,对周边环境开始有了最新的诠释,也就是无声的告白。此书文笔细腻,把人物内心的挣扎描述得很清晰透彻,此书对孩子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启示,别给孩子太大压力,别让孩子因对父母的爱失去了自由与自我。当真是很不错的一本书!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5
“家庭,有时候会是一个以爱的名义设置的牢笼,其恐怖在于,门上无锁,你却不敢推门而出,只能咆哮的接受一切爱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时间所离散。”
这本书看的挺压抑的,特别是为了满足父母而失去自我的莉迪亚,每次看到对她的描写,都为她感到心疼。
这个家庭里每一个人都是悲伤的,父母之间的相互不了解总是不明白对方话里真正的含义,被忽略的内斯和汉娜,这是非常有问题的家庭。但这正是能让我们思考的地方,包括对婚姻:他们是彼此相爱,只是缺乏沟通。包括对孩子:如果平衡对孩子之间的爱,当父母的目光过多的集中到一个孩子身上时,其他孩子会是怎样的感受。当父母把自己的期许寄托在孩子身上时,是否成了孩子沉重的爱的负担。
虽然杰克出现的次数不多,但他真的是一个温柔的人,最开始想要以自身的经历开导内斯,又在游泳池替内斯解围,为他带来哈佛的录取通知书…即使这一切都是出于喜欢,但杰克是个明亮的孩子。
无声告白,每个人的心里都在进行着无声的告白吧。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6
“是什么让某些东西变得宝贵?
失而复得。”
——从第十二章的这句话开始,莉迪亚的家人开始反思,想回到正轨。与曾经的争执和解。那些莉迪亚从未留在日记里也没来得及说的秘密把她压得喘不过气甚至带走了她的生命,到最后也没有告白,留下“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遗憾和亏欠。
比较打动我的不是背负期待无法抗拒的主线,而是父母在经历了孩子死亡后选择了回归家庭——试问,有多少人在为了婚姻放弃梦想和独立(甚至还有尊严),却仍然遭受背叛后,还有勇气给支离破碎的信任一次重归于好的机会?我可能很难吧。
给美丽的作家小姐姐比心—3.5分,语言有散文的风格,行文流畅,结构紧凑,挺喜欢的,会推荐给身边的好朋友~ 但可能想cover的主题(比如种族歧视)写得不够深刻有些蜻蜓点水,家庭性别分工的冲突写得很尖锐,让我不禁陷入思考天枰两端的筹码该如何选择才得以完美的平衡。Tricky ...
PS 看一本「华裔用英文写后再找国人翻译成中文的作品」难免有些隔靴搔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