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

2025/05/12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过程中引起的群雄纷争。最终形成三股强大的势力:曹操占据中原地带,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占领西川,夺取了汉中,孙权以江东六郡为根据地。他们各自建立了魏、蜀、吴三个国家,最后由司马炎统一了天下,建立了西晋。

通过这部小说,我知道了宽厚仁爱的刘备;赤胆忠心的关羽;神勇无比的张飞;博学多才的诸葛亮;嫉妒狭隘的周瑜;奸诈多疑的曹操······这些人物里我最敬仰诸葛亮,最喜欢关羽。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刘备更是忠心耿耿,帮助他建立了蜀国,呕心沥血,最后累倒病故了。他一生丰功伟绩,草船借箭、赤壁之战、智算华容道、七擒孟获······我印象最深的是赤壁之战了。诸葛亮联合周瑜分别用了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火烧曹营,战胜了曹操的百万人马。我敬佩诸葛亮对刘备的无私付出。他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好学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所以现在我们要认真对待学习,将来一定能成为有用的人。关羽侠肝义胆,重情重义。为了和大哥刘备团聚,放弃了高官厚禄,不惜过五关斩六将,最后找到大哥刘备,辅佐他共创基业。关羽是令人敬仰的大英雄,从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到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他的故事流传至今。其中我最喜欢单刀赴会了,孙权想要回荆州,假意宴请关羽,关羽知道是计,还是一个人去赴宴,最后他用鲁肃做人质,安全离开了东吴。这说明关羽胆识过人,临危不惧。我很敬仰关羽对大哥刘备,三弟张飞的手足情,不为金钱地位所动的高贵品质,在战场上更是英勇无比,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英雄,也是值得我学习的人。

读了《三国演义》,真让我大开眼界!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同学们你们也看一看吧!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三国演义》我想大家都读过吧!这是一篇非常值得借鉴的历史剧作,当然,《三国演义》也是四大名著之一。写出了三个国家相争权利和地位的故事,当然,在这三个国家中也有英雄好汉,其中我最佩服的是常山赵子龙。

常山赵子龙当年为闯进刘家庄拯救刘备母子,自己却单枪匹马和曹军大斗,曹军上万号人,而赵云自己却单枪匹马的跟上万大军打的很激烈,当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意看到刘备的老婆和孩子死亡,最后抱着刘备的儿子阿斗冲破上万大军回到阵地,而刘备刚接到自己的儿子阿斗却扔到了地上,嘴里说道:“为了你,差一点牺牲了我一员大将。”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赵云对刘备的忠诚,也是对整个蜀国的忠诚,赵云在刘备心中的地位。现在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班的李思聪就像赵云,而任老师就像刘备,赵云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很高,李思聪认认真真的完成老师教给他的任务,而我们这些班干部也像一个个刘备的大忠臣,一心一一的去完成老师教给我们的任务,不管任务是多么的艰辛和困难,我们都要有赵云的精神,去完成任务。

而现在,许多公司的员工们,领导给他们布置任务,他们只是应付一下,简简单单的对付一下过关就行,根本没有用一个良好的心态去认认真真的做好每一件事。如果我们每天都应付做事,那么,事情是永远都做不好的,为什么有的人宁愿对付一遍又一遍,就不远专心致志的做好呢?

只有你认真做事,才能赢得领导心中的地位和信任,赵云为什么可以成为刘备的大将,而你却不可以,为什么刘备宁愿不要儿子也不牺牲赵云,因为赵云在刘备心中的形象很高大。

让我们用心做好每一件事吧!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花了一年半时间,我终于读完了这部长篇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合上书本,我的心里突然有些伤感:难道真像诗中所说得那样“鼎足三分已成梦”了吗?三国鼎立就不能多持续一段时间吗?

三国之中,我偏爱蜀国。是因为谁呢?刘备?诸葛亮?关羽?还是别的什么人?我想,可能就是因为诸葛亮吧。诸葛孔明的足智多谋,深谋远虑,都让我为之叹服,人们都说,出招用计都像下棋一样,下一步要想几步,要用计策。孔明就是这样的人,每一步棋都走得很好,就连出山也不例外。这应该就是我最喜欢诸葛孔明、最喜欢蜀国的原因。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两次不在,第三次还让刘关张三兄弟在外面等了很长时间。他是在考验刘备的诚心。再一个,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会得到珍惜,孔明当然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才故意不让刘备那么轻易地见到他,让他明白请出他的不易。如果刘备以后想不听从或是不想用他的时候,就会想到三顾茅庐时的情景。这不是用计是什么?诸葛亮的这个计策用得是很成功的。

在以后的战争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使用计策的例子比比皆是。孔明又用了很多计谋来帮助刘备打仗,著名的有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空城计等等——他一个个巧妙的计策让敌军望风而逃。不仅诸葛亮,魏蜀吴三方哪家不使用计策?孙权、曹操,还有他们的谋士大臣,许多都是使用计策的高手。三国没有计策,一仗也打不赢,不仅打不赢,好像仗都没法打。谁的计策高明,谁就能够取胜,谁就能够最终打败其他对手统一国家。

现在,你该理解我把这篇文章起名《计行天下》的原因了吧。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在河北琢县一个村庄,有一个人姓刘,名备,子玄德,祖先是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刘备生活贫寒,父亲早已去世,他和母亲相依为命,靠编织、出卖草席、草鞋度日。”

这一段文字完整的描绘出了刘备的贫穷,哪有人会想到这个如同乞丐一样的年轻人竟然能当上一位君王!这靠的是不懈努力,当然他也得到了众人的帮助。

其中最有智慧的人就要属诸葛亮了。他帮过刘备许多忙,是帮助刘备建立王朝贡献最大的人。

曹操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人物。他的阴险、奸诈、好弄权术给我印象很深。但是曹操也有很大的优点:有着过人的胆识和才干、求才若渴。“吾素爱关公人才武艺勇冠三军,吾欲得之以为己用。”为留住关羽,曹操对关羽:三日小宴,五日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一直是后人说不尽的话题。

再谈谈三国演义里面的赤壁之战,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故事。

曹操想要统一南北。那时,长江中下游一直有两个大的势力:一个是依附荆州的刘备,有诸葛亮辅佐他;一个是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曹操南下,诸葛亮建议刘备联吴抗曹。诸葛亮说服了孙权,共同抗曹。双方组成了5万人的孙刘联军,在长江沿岸赤壁一带和曹军对峙。最后诸葛亮借东风、黄盖苦肉计,孙刘联军用火攻打败了曹军。

这场战争让我难忘的地方是诸葛亮的智慧。诸葛亮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江东群雌;又采取火攻,借东风,在这场战争中起着关键作用。

三国演义我看了好几遍,每看一遍,都有新的收获。诸葛亮的智慧、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等等都历历在目。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6

妈妈不止一遍地告诉我,“我国四大名著,作为一名中国人是一定要读的!”可每次看着书柜里那厚厚的书和密密的字,实在提不起兴趣去读。寒假里妈妈陪我到书店买回一本少年儿童版的《三国演义》,还定了用一周时间读完另加一篇读后感的任务。

看完第一回《刘关张桃园结义》后,就已被书中精彩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不再需要妈妈的监督了,只用了三天时间一本书已经翻过了最后一页。书看完了,但书中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却久久在我脑中挥之不去:宁死也不忍心抛弃百姓的刘备,足智多谋、鞠躬尽粹的诸葛亮,英勇善战的关羽,英勇刚正的张飞,乐不思蜀的刘蝉……

最让我佩服和喜欢的还是诸葛亮了。在《空城计》这一章节中,当曹兵15万大军兵临城下,而城里只有两千多名士兵,如何抵挡的过?情况万名紧急,但聪明机智的诸葛亮情急之下计谋就来了:他大开城门,让仅有的士兵都装扮成老百姓的样子,在城门口悠闲地扫地,而他本人则登上城墙,平静地弹起琴来。曹军被城里人们的若无其事和诸葛亮的轻松悠闲给镇住了,他们不敢轻举妄动,还以为城中会有很多大军,生怕士兵会打出来,便迅速地带领军*向北撤退了……诸葛亮擦去额头的冷汗,终于松了一口气。一个空城计吓退敌军15万大军!诸葛亮心里十万火急,还要装作轻松悠闲地弹琴,不被敌军看出破绽,这需要何等的胆识和冷静啊!

在草船借箭这一回中,上通天文,下识地理的他在大雾中指挥船只驶往曹军水营,没花东吴一分钱,就神奇地拿到了十几万支箭。他识破周瑜的想要暗害他的阴谋诡计,巧妙地与之周旋,最后安全脱身……最令人佩服的是,满腹才华、聪明过人的他对刘备却是忠心耿耿,最后也因劳累过度而逝世在出征途中……

书中的一个个英雄故事更是不用说的精彩了,我只后悔书看得太迟了。看来,妈妈说要读一读中国四大名著的话真是有道理呀,以后我一定要争取把它们都读完,怎么样?我这篇可以算作《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