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三国演义有感

2025/05/21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三国演义有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三国鼎立的年代,许多英雄抛头颅,洒热血。赵云、关羽、刘备、诸葛亮……等。他们为了心中的目标,努力地学习、奋斗、拼搏,为的就是那心中无愧的选择!

赵云,这位五虎将军在长板战乱的时候,他为什么要拼死保护刘备的妻儿老小?为什么他在长板坡肯把马让给刘备的夫人?因为他心中有他那无愧的选择,他最终把精神转化为一种动力——从曹操八十三万军中冲了出来,这不禁让人回忆起那首高亢激昂,铿锵有力的诗:“血染争袍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要常山赵子龙!”

糜夫人在当阳板坡中,身受重伤,赵云找到她时,她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赵云三番五次请她上马,她却觉得自己是个累赘,为了不连累阿斗和赵云,为了让赵云顺利冲出包围圈,她毅然投井身亡。战将全凭马力多,步行怎把幼君扶?拚将一死存刘嗣,勇决还亏女丈夫!”

典韦,他是曹操的贴身将领,率领虎卫军,为了保护曹操,他不惜舍去性命,他手无寸铁,身无片甲的保护曹操,人们都说曹操是乱世枭雄,可为什么这么值得典韦保护呢?因为他选择了曹操,就要为曹操效力,他认为为曹操付出生命是应该的,这难道不是从心灵上做出的正确的选择吗?这是他心灵深处的大义,是为国奋斗而义无返顾的大义。

请让我们从内心,从心灵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吧!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从古人心灵深处的选择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大义所在。是心灵的选择让他们至今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舍弃自私,选择高尚,舍弃奸诈,选择诚信,舍弃小我,而完成大我……这才是人们从心灵从灵魂上的大无畏的问心无愧的选择。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2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罗贯中将《三国志》改编而成的。《三国演义》这部名著,我已经津津有味地看了很多遍了,每一次都会被里面的故事深深吸引。这本书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讲述了东汉末年群雄纷争的时期,发生在魏、蜀、吴之间的故事。书中不但有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啦,知人善用的刘备啦,阴险狡诈的曹操啦。书中以三国的纷争为线索,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一个又一个发生在三国之间的故事。而且还有许多家喻户晓的典故呢,如赵子龙单骑救主啦,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啦,周公瑾火烧赤壁啦……真是让我百看不厌啊!

我最崇拜司马懿,但在说他之前,我不得不先说说诸葛亮。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从火烧新野,草船借箭,赤壁大胜,三气周瑜,空城计,装神弄鬼吓郭淮到妙锦斩魏延等。而这样一个有非凡才智的人却屡次败在司马懿的手上,如:街亭失守,柳列城失守,一出祁山大败,木牛流马被抢数千只……

司马懿是曹魏本部大都督,他胸怀大志,对魏延的叫骂置之不理,反而悠闲地和两个儿子一起吃起了鸡肉,喝起了“都鸡汤”,来补身体,而且吃的时候举止十分优雅。瞧他那彬彬有礼的样子,就知道他是个很有修养的人。诸葛亮可就没有那么乐观喽,整天察看军情,整理军事,操练兵马,连生病了也不肯休息。司马懿就是利用这一点做出了最成功的一件事。他熟知天文地理,夜观天象,见将星失位,知道诸葛亮身患重病,不久便要死去,便派大将夏侯霸带大军去挑战,意图是去扰乱诸葛亮养病和祈祷。结果,他的愿望实现了,诸葛亮很快就病死了。司马懿还有一个方面也很成功,那就是“教子有方”。他教自己的两个儿子熟读兵书,更教他们如何做人和治理国家。瞧,最后统一三国的不正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吗?

虽然司马懿神机妙算,但是他也有失败的时候。他最失败的一件事是中了空城计。那时,诸葛亮大摆空城计,还做了一回“弹琴高手”,坐在城楼上弹奏起古筝。司马懿却怕有埋伏,不敢攻进去。虽说这是谨慎,但也太谨小慎微了吧!真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在这部小说中,我最喜欢的要数赤壁大战的那一段故事了:当庞统的连环计成功以后,曹操以为自己稳操胜券,于是要迫不及待地攻打东吴。东吴那边孙权和刘备联军,周瑜想出了火攻的好计策,黄盖用苦肉计向曹操诈降,骗取了曹操的信任,而善识天文的诸葛亮“借来”东南风,黄盖在船上放上枯树枝,浇上鱼油,到了离曹操的水寨还剩十几米的时候,船上一起点火,火乘风势,风助火势,二十艘船犹如火龙一般朝着水寨冲去,由于曹军不熟水性,船又被连在了一起,所以曹操的八十三万人马死伤无数,只剩十几人,大败而逃。

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每当看到这里,我都会想:为什么曹操拥有百万大军,反而会输掉呢?是因为曹操又轻敌,又骄傲,所以中了东吴的计谋,导致了大败;而东吴的孙、刘联军,虽然只有区区的三万人马,但是大家同心协力,各尽所能,创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机会,所以能够成功地打败了声势浩大的曹军。

该来的还是来了,尽管早知诸葛亮会死, 但看见此章心中仍有莫名伤悲 。

一代奇才诸葛亮带着他未完的抱负 ,携着他未实现的理想,一起走了。

自建安2年出山辅佐刘备,知建信十二年魂归九天,诸葛亮竭心尽智的辅佐了刘氏集团27个春秋。

他享先主三顾之恩, 兼托孤之重任,拜将入相可谓位极人臣,但他——诸葛亮从来都没有改变。他依旧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七擒孟获,安定南蛮,他为的是报答先主知遇之恩;六出祁山,进攻北魏,他为的是实现当初在隆中的诺言。

位居丞相,他本不应该大小事情一一过问,但他却“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敢问世间事必亲躬,勤劳艰苦如斯者能有几人?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极人臣的他本因安享荣华富贵,但他死后留给子女的亦不过是“桑八百株,薄田十五倾”,劳苦功高,而又如此清廉,你能把他认为是一个位高权重的丞相吗?

马革裹尸本足以令人悲伤,临终之前,他仍然忘不了他苦心经营半辈子的蜀汉,在他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他依然在安排蜀军的撤退,依然在推荐丞相的人选,依然在用它的智慧设计奇谋。 他在世54年,半生的光阴都献给了蜀汉王朝,所图的不过是“追先帝殊遇之恩,欲报之于陛下”,所图的不过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我们还有什么要求他跟多呢? 短短27年,弹指一瞬,诸葛亮只在风云叱刹的政治舞台上活跃了27年便与世长辞。但他为蜀汉百姓所做的事,他的精神已流传百世。

借用杜甫的一首诗结尾简怀孔明: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国演义》十分有名,随着我的成长,每次去读《三国演义》都有不同的感受,对司马懿也有了各方面更深的了解以及不同的看法。《三国演义》真是一本伴我成长的好书。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团结的力量也是很强大的,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人心齐,泰山移。只要我们大家团结一心,取长补短,那么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一定能战胜它!

这是我初次感受到《三国演义》不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值得所有的读者反复阅读。

总之,在《三国演义》这本书里,有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我推荐大家都读一下,相信你读完之后也会有很多感悟!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3

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集中华文化于一体,他有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宏伟场面,他有忠肝义胆的英雄人物,也有侠骨柔情的感人事迹。他就是鸿篇巨制---《三国演义》,最近我读了《三国演义》这篇名著,我百感交集。

在这篇巨制之中,我最佩服的就是吕布了,他是一个英勇无比的好榜样,困难中,他无畏的向前;为了国家,他大义灭亲杀了父亲董卓;抉择中,他凭借着自己的威武对自己信任的那份决心,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在敌人濒临城下时,他勇敢向前,带领着自己的部下,骑着自己的赤兔马,手中拿着自己的武器----方天画戟,走向战场,他最令我敬佩的是三英战吕布中其以一敌三,后成功归来,还有他刺杀董卓,也留名青史,他还打破袁术,帮助过刘备辕门射戟,那时,袁术派纪灵上前,之后刘备困难,向袁绍求救,曹操也不愿,吕布向前援助,立戟射枝,枝中双方停战,他的英雄形象将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

《三桂演义》中赵云可以说是忠肝义胆,一心为君的典型。赵云,字子龙,他被人们称为常胜将军,他忠君爱民,他虽是武将,但其智慧可以说是五虎将之首。我最喜欢是赵子龙单起骑救主,因为赵以一人之力抵抗曹操十万大军救出了刘备的儿子,他忠心护主的那种精神值得我们的学习,他性格刚强坚毅,做战时沉着冷静,这也是为什么他可以百战百胜的缘故,他是来自常山的英雄,也是三国蜀王刘备的一双得力臂膀,他在单骑救主时的百般英勇,虽被曹军围困但不惊慌失措,凭借着一身好枪法,名扬四海,他的名字使当时的曹军闻风丧胆,他的英雄形象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一手提着青龙偃月刀,一身绿战袍,对大哥忠诚不二。但最后因为自己的自傲而败走麦城,折戟沉沙。曾经被俘虏于曹营,曹操答应他帮自己办几件实事就放了他,命其战场御敌,成功归来封他为侯,也就是这样被曹操拉上了贼船,使自己背上了恶名,关于在忍无可忍之时,三次辞官,但曹操用自己生病的幌子拒绝了他的召见为的就是不让关羽离开,关羽不等他的回复,便把官印和钱财挂在曹府门上,自己带着人走了,一路过关斩将,离开了曹营的束缚,但关羽也感谢曹操没有过多的阻拦,为了显示侠骨柔情的铁血男儿,出现了后来的放曹操之事,他忠肝义胆,侠骨柔情的精神,和魁梧的英雄形象将铭记在我的心中。

读《三国演义》让我知道了:只有忠肝义胆的朋友才会陪伴我们的一生,滋润我们的心田,也只有侠骨柔情的知己才能像钥匙一样为我们打开前行的道路,即使身在曹营,也会由衷的走向我们,给我们力量和智慧,让我们一起回味《三国演义》的豪情壮举和赤胆忠心吧。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4

刘备,字玄德,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在《三国演义》中,他是仁义的化身,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带着心也的十万百姓,走上了流亡之路。刘备的伟大在于博爱,几曾何时,忽忆起这么一句话来:爱,不会因为分给多个人而变得不完整,反而会因为博爱而变得弥足珍贵。

只是,他真的心怀天下、关心在乎每个人的生死吗?不,绝对不是这样的。他的城府很深很深,在那乱世之中,又有谁的'城府不深呢?他把“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挂在嘴边,而我说,首先他就负了他最亲的人,如果他真的爱他的夫人们,便不会再娶一个比他小了整整三十年的孙小妹;如果他真的爱他唯一的儿子,他会如此无情的将他扔在地上?就只是为了人赵云吗?想想人家赵云辛辛苦苦把你儿子救出来,而你却扔在地上,一点也不珍惜人家的劳动成果,只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我想,阿斗的扶不起和你这一摔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吧!你竟如此地薄情寡义,赵云都平安站在了你的面前,你还要追究一个婴孩的过错,试问,他才这么点大,他有过错吗?错不都在你身上吗?为了你冠冕堂皇的复国理想,一次次地把你的亲人、兄弟、朋友,推入万劫不复之地,刘玄德,你这还是那个仁义的化身吗?

一个大男人,有多少次哭哭啼啼,难道你不知道男人流血不流泪吗?这么大个人了,这么像个女子似的,纵看古今,且不说男子,武曌、吕雉、杨门女将们,且不论人家成没成功,光看这man的气质,就比你强!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戏剧中,曹操是一个白脸的枭雄,他是奸的化身,他与刘备的口头禅恰恰相反,“宁可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他这样的自私,不也有许多能人异士去投靠他吗?这不也证明了曹操有着过人的政治远见,不然还会有谁去投靠他吗?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5

《三国演义》是一部巨著。读后感想颇多,不能一一尽述,独对曹操印象深刻,特别是对曹操的几次败仗的描写,“濮阳攻吕布、宛城战张绣、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潼关割须断袍……”很是让人回味。

那回在濮阳,曹操被烧得焦头烂额,险些死于乱军之中。谁知他仰天大笑曰:“误中匹夫之计,吾必当报之!”足见其镇定自若,豪情万丈,换了别人也许早就“急急如丧家之犬”了,笑过之后,妙计速发—“今将计就计,诈言我被火烧伤,已经身死,布必引兵来救……”如此这般,果然大破吕布,由此可见曹操临危不乱的顽强和诡谲。

初战马超时,曹操输得割须断袍,夺船避箭,可以说狼狈不堪,才勉强捡回一条命。当时的曹操不但面不改色,又是一阵大笑:“我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一面笑,一面又已布下疑兵陷阱,观察到马超勇有余而智不足的弱点从中吸取教训,变硬拼为智取,遂大败马超。曹操在败军之际,仍然成竹在胸,不为胜负所乱,同时他乐观态度又安定了军心,实为难得的将才。

“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是曹操败得最凄凉的时候,火烧之后,逃亡路上又值大雨倾盆,寒风刺骨,人困马乏,死伤无数。八十三万大军几乎片甲不留。曹操却出人意料地连连大笑,笑敌人乏谋少智。狭路相逢关羽时,合当命休,可他也并不坐以待毙,料定关羽是重情重义之人,竟“死皮赖脸”地向关羽哀告旧时恩义,终得逃出虎口。若是项王穷途末路时必会很有骨气地叱道:“吾闻汉将购吾头千金,邑万户,吾今德若。”

小说戏剧性的一次次安排笑声未停,计谋已成。将曹操一代枭雄的形象描绘得惟妙惟肖。“是非成败转头空”,昔日的得失已烟消云散了,但曹操在逆境中顽强不屈,永不放弃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借鉴。《三国演义》塑造的许多不朽的艺术形象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永不磨灭!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6

三国演义的诞生,让很多人都为之震惊,桃园三结义,诸葛亮空城计在现在还是广为流传。可以说三国里的故事已经影响到了很大一部分人,正是因为这种情况,才能让三国演义更继续流传下去。

三国之三英战吕布,当时在虎牢关,刘关张大战吕布的故事让人们都感觉到了吕布的强悍,战斗力超群的吕布居然能够以一敌三,那种英勇的身姿,给很多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在赵云出现之后,常山赵子龙也被人誉为当时能战之人,长坂坡救下幼主,独战曹操大军,这种英勇的表现也是很多人都为之敬佩的人物。

就是因为这样,才会有人说,到底是吕布厉害还是赵云厉害。其实在很多时候,人们常常拿这两个人做比较,可是赵云和吕布真的有可比性吗?说的也是,毕竟赵云和吕布两人没有真正的交手过,谁也不知道他们谁更厉害。不过从各个角度去分析之后,两人根本没有可比性,虽然说赵云能征善战,但是和吕布的战斗力相比较还是不行,也就是说赵云要是和吕布单挑,最后的结果肯定是吕布胜利。

其实吕布的战斗力在当时就已经有很多人都承认过的,虽然赵云在大战长坂坡的时候被曹操称为猛将,但是还不足以和吕布相媲美。吕布在当时就被誉为是当世猛将,在后世也被称为当时无人能敌的猛将,想想也知道了,评价如此之高的战将,怎么可能有人能和其相提并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