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目送》读后感

2025/08/03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目送》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目送》读后感 篇1

最近,我读了龙应台的文章——《目送》,读完之后,我深有感触。

本文主要说“我”送儿子上学,希望他能回一次头,看看“我”,对“我”说一声再见。可是,十几年他都没有回一次头,只有“我”在目送,渴求有一次回头。多年后,儿子上大学了,“我”在窗子边看着他,只是看一个高瘦的背影对“我”说不用追。

看完本文,我想起一件事,那是去六中上学的第一天,我骑着自行车上学,妈妈就跟在后面,远远地目送着我第一天上中学兴奋的背影。读后感·当我进入教室,与新同学新朋友谈天说地,根本没有注意到妈妈也在窗外看着我,默默地看着我,我也没有回头,而站在廊上的妈妈一定希望我回头看他一眼吧!窗外的家长们,看着孩子们打闹,恐怕也希望孩子们回头对他们说一句再见……

是的,天下所有的`父母不都是爱孩子的吗?他们永远对孩子充满关心和爱护。就像龙应台看着儿子转过街才放心,就像母亲不放心我第一天骑自行车上学,她一直跟着我到教室门口。后来,她还是放心不下,我们就搬到离学校比较近的房子去住,虽然这个房子又小又旧,但是里面充满了妈妈对我无限的关爱。

母爱如春风,如目送的深沉,有孩子的天真,有一颗最热忱的心,滋润着我!

《目送》读后感 篇2

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是沉重的。这让我不得不想起,在书里,那位母亲轻声的呼唤——雨儿。我不停地在问自己,谁目送了我,我又目送了谁。隔着一条马路,当我回头的时候,是谁在那里,是谁在哪里轻声呼唤我。人们常常说,三生,可是真的有三生吗?如果有的话,今生的我在不停地被谁目送,来世我又会目送谁?“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真的是如此吗?许多年已过去,第一天上班的早晨,我是否也是在母亲悲伤的目送中消失在拐角处?全文的感情基调有些压抑,语言却十分真诚。如今我们也生活在父母庇护的翅膀下。却未曾报答过什么,小时候我们总自顾自地一往直前,好像探险之路丝毫不艰险,我们去忘了回头看看保护着我们的父母。我们快要在社会中变得独立,在将来又会目送我们的孩子。

或许真的像龙应台所说的那样,我们间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中行渐远——记得回头看看关心我们的人。作者经历了许多、想要教会我们的是超脱的看待这个尘世。的确,有时候需要的是继续往前走,而有时,需要停下来。正如“相信与不相信之间,仿佛还有令人沉吟的深度。”这便是我们的生活:相信了便是这样,不相信便非得刨根问底,亲身试验。总之,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信心地做事,而不要拒绝困难、甚至拒绝生活。

《目送》读后感 篇3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这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心中的感慨和绝然的迷茫。龙先生笔下的是人物的真情、事物的生动。深邃。忧伤。美丽。

目是注视的深情,送是离别的忧伤。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当我读到这句,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我总能想到母亲。

母亲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干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工作,有时我总嫌弃她不解风情,对一些新鲜事物大惊小怪。

一次旅游,母亲看到一位身着时尚的女孩,疑惑地指给我看——我只当做没看见,说:“妈,您别指了,人家是时尚了一点,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母亲只冲我笑了笑,像个孩子。

她看着我。

看着我的背影消失在她的眼前。

母亲总喜欢在暮色沉沉是倚在门口,我知道,她在等我。黄昏的风带了一丝凉意,吹起她的发丝,脸上泛着点点红晕,我搀着她,与她讲讲小时候的故事。

母亲老了。

依然看着我逝去的背影。

我不在埋怨她,我懂得她想说的。

“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读后感 篇4

也许是年龄大了,也许是经历的多了,浮躁的心沉淀下来,更容易忧伤。很多人和事在心中已经惊不起涟漪,不知不觉中,父母慢慢的.年岁大了,孩子渐渐长大了,学生们送走了一拨又一拨……忽然一日,开始在乎起镜中的白发,开始回忆起曾经让自己心动的点点滴滴,微笑中提醒着自己不必追,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千山同一月,千江有水千江月。山有万千,水有万千,月却只有一个。永嘉正道歌中写到,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知否?识否?

不必追,说的真好!三个字,涵盖了人的一生。佛说人是由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所缘起,并且如此轮回流转、生生灭灭,所谓一念生万物,不必追,每时每刻心相随,只要有一份爱意深深的藏在心里,把时光雕刻起来,不必追。《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母亲目送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让我莫名感伤,不必追,孩子已经长大,不必追,该走的是要走的,不必追,母亲的爱永相伴,母亲的目光永相随……

《目送》读后感 篇5

今天,我读了一本名叫《目送》的书,读到了这样一段话,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使我的心剧烈的颤动一下。

这本书是龙应台老奶奶写的,她分别以一个母亲和一个女儿的视角,用细腻的情感之笔勾勒出每寸光阴中触动自己的”背影“,阐述在她的.认知里最为珍贵的东西——亲情。

《目送》中没有歇斯底里的语气,却在你读每一句时,心灵总是一次次地被滚烫地冲刷,从头至尾,眼眶都是湿润的。那一字一句间隐隐的悔恨和忧伤,仿佛不是龙应台的忧伤,而是我们的父母的忧伤。读得也仿佛不是别人的心情,而是我们父母的心情。

是否父母子女之间的爱,在孩子尚未领悟之前,总是这样一方予取予求,一方感觉这些是天经地义。我小时候爱吃虾,却很讨厌剥麻烦的虾壳。于是每次吃虾我妈总是最忙的那一个,她要帮我剥虾壳,弄得满手酱油也顾不上吃饭,而我还厚脸皮地说:”妈妈,虾没了。“她一个劲地往我嘴里塞,即使自己不吃也显得相当愉快。

我愿意捧着这样的书,看着如此睿智而充满魅力的文字,静静地回想起曾经的过往,遥想即将到来的未来,发人深省,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