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老人与海》2000字读后感

2025/08/04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老人与海》2000字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老人与海》2000字读后感 篇1

读完《老人与海》,窗外正下着绵绵细雨,望着朦胧的雨帘,眼前仿佛又出现了熟悉又陌生的——海,海,海。

心海

“他浑身上下都显得很苍老,只有那双眼睛看上去生气勃勃,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这,是属于老人的那一片心海。沧海茫茫,充满生机与活力,在干旱的季节里,唯有它波涛汹涌,焕发出一股不服老,不服输的劲儿。海是深沉的,老人也是。

那片心海是慈爱的。“打咱们头一次一块儿出海那时候起,什么事儿我都记得。”老人用他那双被阳光烧灼的眼睛打量着他,目光坚定而又充满慈爱。男孩对于老人,是忘年之交,且充满着浓浓的关怀之情,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这种关怀跨越了血缘,爱得那般深沉,男孩成了老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即使在危机关头,老人第一个想起的也是男孩。老人对于男孩也是如此——“男孩看见老人在呼吸,又看看老人那双手禁不住哭了起来。”那一片心海的慈爱,也是属于男孩的。

那片心海,更是锲而不舍的。也是老人一生所坚守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老人在破烂不堪的船里,在汹涌的大海之中,在与海搏斗,在与鱼搏斗,更是在与自己搏斗。茫茫大海之上,老人只是一个点,或许只有海和他自己知道,拼搏,再拼搏。直到夜幕降临,直到精疲力竭,那条老人所追求的大鱼,只剩一副鱼骨,但老人并没有输,他成功了。这份精神,是老人——圣地亚哥战胜一切的最好证明。

老人的心海,或大或小,或深或浅,却能让人尽情遨游,用心去感受。站在那黄昏的海岸线上,感受那余晖和海中央吹来的一丝丝的风。

人海

人海茫茫,每个人如同天空的星星,星光照亮了海,海映衬了星光,海因为星光而显得波光粼粼,十分动人,而星光也在黑暗之中找到了价值。如何在人海之中,照亮属于自己的那一片海?读完《老人与海》,豁然开朗。老人在如此艰难地与猎物斗争,与那奋起反抗企图抢食的鲨鱼。“这时候,他浑身僵硬酸痛,在夜晚的寒气里,身上的伤口和所有用力过度的地方都让他感到疼痛。黑夜里,伤痕累累,那般得绝望!仿佛下一秒就要坠入无底深渊!老人只是死守着最后一道防线,期盼着,期盼着“黎明”的到来。这是多么惊心动魄,悲壮的一幕!老人在如此极端恶劣的环境下,闪耀出人性的光辉一面。只有这样,才能在人海中闪耀出自己的光芒。

或许茫茫人海,但老人一直都在。用他那苍老却坚挺的身躯屹立在人海之中。他是那般的普通,普通到,只是一个渔夫罢了。他又是般的夺目,夺目到全村的人都来观赏他的战利品来夸赞他。这个是属于他的时刻,这是属于他的那一片波光粼粼的,动人的,属于自己的海。他用自己的那一道道耀眼的光照亮了它,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与“海”

孩提时代曾因无数次的失败而气馁,但很多事情后才明白坚持的重要。

小学的书法社里,那里的书法老师,是个临退休的老人,如同圣地亚哥,他那俊秀挺拔的字被许许多多的人所仰慕与夸赞。那天一如往日,他在黑板上写了一手好字等着我们,年幼的我脾气有些暴躁,心如同海上的波浪上下起伏,无法沉住气,静下心来去写字。写了一会儿手就酸了,心也开始像鸭子过河——各奔各的,也像盘散沙,无法聚合,结果以“A—”告终。老师怎么都没打过“A+”?,于是下课之后我鼓起了勇气提了一嘴:“老师,想要得“A+”有多难?”老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不难,坚持。”心头一震,明明如此简洁的话,我却思考了良久,好像似乎或许真的懂了吧。

经过这一次对话之后。我开始认真地一丝不苟地写。终于在毕业前期,如愿以偿地拿到了“A+”,那时,蓦然回首,是真的懂了,懂了......

模糊的视线......又一次回到了书桌,老人和他的那一片海,给了我很深很深的思考,悟出了很浅很浅的人生哲理。

《老人与海》2000字读后感 篇2

“人并不是为不成功为之的,一个人能够被摧毁,但不可以被击败。”《老人与海》原文中曾那样说到。人很有可能不成功,但关键的是怎样应对不成功。不成功后,要再次站立起来,再次努力,为获胜而战。即便最后没法取得成功,但仍应当做一个毫不畏惧失败的英雄,最少大家可以说:“大家赶到过,大家见到过,大家试着过。”

《老人与海》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打鱼老年人在八十四天当中沒有捉到一切鱼,决策独自一人到远海去打鱼。一条大马林鱼钓上了,可老年人在短期内内没法吸引它。但老年人下了信心,全力与大咖抗争,直至它被捆绑在船边。在腥臭味的吸引住下,大白鲨们一次又一次地为大马林鱼的遗体进行进攻,以致于老年人的“补给品”最后只剩余一架人体骨骼。老年人又重返家园,再一次梦见了狮子座。

努力,老年人向着期待努力拼搏。

在开阔的海平面上,痛楚一次又一次的到来,艰难一次又一次的变成拦路虎。可老年人胆怯了没有?沒有。他想过舍弃吗?或许有,但在胆量与顽强信心的适用下,他還是坚持不懈了出来。在艰难眼前,老年人并沒有妥协。老年人是一个英雄人物,是一个攻无不克的超大型巨人!

恒心,老年人拥有顽强的恒心。

他强忍剧烈疼痛,却仍然在与大马林鱼作斗争,仍然在进行自身的重任。恒心便是取得成功的确保,取得成功的道上不太可能一帆风顺,或许重重困难,或许千难万险。但也不可以阻拦一个有毅力的人的步伐。“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拥有恒心,就拥有胆量;拥有胆量,就拥有战胜困难的信心;拥有信心,再大的艰难也不是问题!

老年人在神智不清时,恒心使他坚持不懈了出来。与大马林鱼开展生死交锋,与大白鲨拼了命争夺,若沒有顽强的恒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心怎能做得到呢?在剥开艰难险阻谜雾之时便会看到新的辉煌,“不经历风雨,如何见七色彩虹。”在经历磨难以后,才会越来越更为刚毅,更为英勇,才会见到新的期待。回望放眼望去,才察觉自己一路走来是多么的艰辛,自身所做的事是多么的不易。而且会给自己觉得自豪,绝不后悔莫及。见到自身留有的足印,心里也是多么的意外惊喜。老年人见到大马林鱼的人体骨骼时也会出现感同身受吧!

坚持不懈,老年人一直坚持,从没舍弃。

“我奉陪你到死”它是老年人对大马林鱼说的话。他下了信心,也会为这一信心承担。痛楚一次又一次袭来,老年人觉得自身即将不行,可他依然坚持不懈,执行自身的誓言,乃至把自己的存亡置之度外。老年人很有可能在心里提示自身:坚持不懈,坚持不懈便是获胜。当老年人耗尽最终一丝能量把大咖拘束时,他长长的出了一口气,是马上觉得心力憔悴呢?還是容光焕发,丢弃了全部痛楚,激动得基本上弹跳呢?老年人的觉得很有可能接近彼此之间,由于他是一个有梦想、有总体目标又有修养的老年人。

从容,老年人接受现实艰难。

大白鲨来临时,他没什么惧怕,只是使自身的平心静气出来。信心、刚毅使他的大脑十分保持清醒。十分清晰自身要干什么,要应对哪些,要摆脱哪些。他挑选了勇敢面对。确实,勇敢面对,沒有什么可怕的。

回绝,老年人回绝孤单与黑喑。

在大海深处中,老年人不止一次的提及那个他,不止一次的说过:“如果那个他在该多么好。“但实际上,战胜困难的仅有他一个人,应对黑喑与孤单的也仅有他一个人。而男孩儿只有默默地的祝愿他。因此 ,他乃至把自己的对手——那一条大马林鱼作为盆友;一只小鸟落在船里都是造成他的留意。老年人都会为自己找点开心,使自身已不孤单。

那麼,老年人到底有木有取得成功呢?他成功了!由于他早已摆脱艰难险阻,坚持不懈了出来。他击败了自身。尽管大马林鱼只剩余一架人体骨骼,但人体骨骼便是一种精神实质,是不折不挠、拥有坚强不屈恒心的精神实质!

一个质朴的老渔夫,常说的,所感的却全是真实的生活哲理,怎么回事?由于他以前经历过。创作者海明威又何尝不是那样?海明威遭到了病苦和精神抑郁的摧残,但他依然顽强,从来不妥协。因此他营造了一个刚毅老年人的品牌形象,事实上是隐喻他自己。

无论有多少艰难,哪些艰难,要是有信心、恒心,而且努力勤奋,难题都会得到解决。勇敢面对,获胜就在正前方!努力拼搏,便会变成最终的大赢家!

《老人与海》2000字读后感 篇3

看了很多名著,一直都不敢妄加评论,并不完全因为怯懦,更多的是一种尊敬的心理;因为作为名著其实都有他深刻的一面,在看似平淡的书写里,透出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传世名著以散文和小说居多的原因,诗歌和评论就因为其鲜明地个性和观点,使其成为时势英雄,最后或者被利用成工具,或者因为时间的推移成为花瓶式的摆设。

看榕树下作者“远处飘来一朵云”的评论,“一朵云”的年轻(我只是说思想),使她/他看到“冰山在海上移动之所以显得庄严宏伟,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一朵云”看到的也只是海明威所写的,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那水下的呢,还有它的八分之七的根基呢;老人桑提亚哥出海挑战大海的时候,那是人类都会引为自豪的象征,勇于挑战和渴望征服浩瀚的大海,渴望和一条真正的鲨鱼面对面的挑战;一条船,一个老人,一片浩瀚的大海;鲨鱼出现了,大海只派了他的小小的鲨鱼出现了,老人和小船,大海派来的小小的鲨鱼,老人是人类的代表,老人眼里是条真正的鲨鱼;于是,老人抖擞精神,和鲨鱼进行着殊死搏斗,一场征服和反征服的搏斗,“大块的鱼肉”和后来的争夺,局部的胜利之后,当老人感觉胜利在握的时候,“鲨鱼忽然……”,老人最后是空着双手,幸运地“凯旋” 。

我最初看“老人与海”之后,只感叹了一句,人最终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征服了什么;依然还是这样的感叹,在9。11之后和之前,布什也许从来没看过他故乡的老人,给他的忠告;老人与海的挑战,进行了不屈不饶征服,但是你是不是想过,人是不是在不屈不饶的制造问题,然后再去解决他,到底这世界最后谁征服谁,征服了之后做什么,为什么要征服而不是……

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在与亲和力,而不是征服的力量,海明威参加过美国人的英雄思维,就是强调征服的力量,但是失明后的他,开始思考征服的意义,所以才有老人和海;美国在越战里的结果,海明威是越战里的老人,人类的生存意识是海,如果盲目的强调一个生命对另个生命的征服和占有,即使进行着不屈不饶的过程,结果只有海明威所写的,老人空着手回航:“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但永远不会打败他”,人如此,其他的生命呢。

“不过是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他说。他,一个坚强、不畏困难不怕失败的人。他虽然屡受打击,却从未放弃过寻找希望的念头。他虽然屡遭失败,却从未有灰心失望的时候。他虽然险些丧命却在无畏中又一次点燃胜利的怒火。他就是海明威笔下的硬汉——桑提亚哥。

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61年7月2日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世界震惊。1952年《老人与海》问世,此后分别获普策利奖及诺贝尔文学奖。他所塑造的硬汉形象也影响了欧美文学。

桑提亚哥是一个在海明威笔下生动形象的勾勒出的硬汉形象。桑提亚哥84天出海一无所获,他的顽强与拼搏,迎来了第85天充满希望的黎明,又迎来了第85天灿烂的阳光。第85天,老人出海,在茫茫大海中他的坚持终于得到回报:一条大马林鱼上钩了。

接下来的四天里,便是老人与大马林鱼的较量。烈日当空不怕,寒风刺骨不怕,缺水不怕。他用他的勇敢与坚强,战胜了大马林鱼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大马林鱼被制服了,其中的一些描写,生动的表现出了老人的坚强,永不言弃的精神:鱼又兜了两圈,还是老样子——我弄不懂,老人想,每一圈他都觉得自己快要垮下了。我弄不懂但我还是要试一下,他又试了一下,等他把鱼拉的转过来,他感到自己要垮了,我还是要试一下,老人想,尽管他双手已经软弱无力,眼睛不好使,只看得见间歇的一起,他又试了一下,同样的情形,我还要试一下,他又试了一下。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桑提亚哥,终于战胜了大马林鱼,他敢于向失败与死亡挑战,是他战胜了大马林鱼,同时也告诉我们,只要不气馁,不放弃总有一天你会成功,李白有云“天生我材必有用”此也所谓“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老人与海》2000字读后感 篇4

“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作者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

《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古巴的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48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海明威为什么没有让老人最终胜利呢?用小说中老人的话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就是《老人与海》想揭示的哲理。不可否认,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一副空骨架,这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那追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从世俗胜利观的角度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可是,在理想主义者眼里,老渔夫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就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

那是人类都会引为自豪的象征,勇于挑战和渴望征服浩瀚的大海,渴望和一条真正的鲨鱼面对面的挑战;一条船,一个老人,一片浩瀚的大海;鲨鱼出现了,大海只派了他的小小的鲨鱼出现了,老人和小船,大海派来的小小的鲨鱼,老人是人类的代表,老人眼里是条真正的鲨鱼;于是,老人抖擞精神,和鲨鱼进行着殊死搏斗,一场征服和反征服的搏斗,“大块的鱼肉”和后来的争夺,局部的胜利之后,当老人感觉胜利在握的时候,“鲨鱼忽然……”,老人最后是空着双手,幸运地“凯旋”。我最初看“老人与海”之后,只感叹了一句,人最终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征服了什么;依然还是这样的感叹,在之后和之前,布什也许从来没看过他故乡的老人,给他的忠告;老人与海的挑战,进行了不屈不饶征服,但是你是不是想过,人是不是在不屈不饶的制造问题,然后再去解决他,到底这世界最后谁征服谁,征服了之后做什么,为什么要征服而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在与亲和力,而不是征服的力量,海明威参加过美国人的英雄思维,就是强调征服的力量,但是失明后的他,开始思考征服的。意义,所以才有老人和海;美国在__里的结果,海明威是__里的老人,人类的生存意识是海,如果盲目的强调一个生命对另个生命的征服和占有,即使进行着不屈不饶的过程,结果只有海明威所写的,老人空着手回航:“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但永远不会打败他”,人如此,其他的生命呢。

“不过是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转载自百分网他说。他,一个坚强、不畏困难不怕失败的人。他虽然屡受打击,却从未放弃过寻找希望的念头。他虽然屡遭失败,却从未有灰心失望的时候。他虽然险些丧命却在无畏中又一次点燃胜利的怒火。他就是海明威笔下的硬汉——桑提亚哥。

海明威,美国小说家,9年7月2日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世界震惊。92年《老人与海》问世,此后分别获普策利奖及诺贝尔文学奖。他所塑造的硬汉形象也影响了欧美文学。

《老人与海》2000字读后感 篇5

初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书是我还在读初中的时候,对文中所表达的思想不甚解,只觉得是一个精彩的故事。老渔夫圣地亚哥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了一只巨大的大马哈鱼,通过三天三夜的较量,他捕获了这只大鱼并将它绑在船头,但是却吸引了一只凶残的鲨鱼,它和鲨鱼展开殊死搏斗,最后战胜了鲨鱼,但那只大马哈鱼却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瑞典文学院院士霍尔斯陶穆是这样赞颂这本著作的:“《老人与海》是一部异常有力、无比简洁的作品,具有一种无可抗拒的美。”但曾经的我却未能感受它的美,甚至在书的最后,看见老渔夫带着鱼头鱼尾和那条光秃秃的脊骨,蹒跚的走回窝棚时,心里满满的都是不解。

之后再读这本书,是我已经参加工作的半年之后了。从学校毕业到现在的这一段时光,就像给植物播撒下了催长剂,催促我这棵从校园象牙塔里走出的小嫩芽长出自己的枝桠,萌生自己的对世界和人生的一些看法。这时当我再读《老人与海》,才明白那苍凉深刻的文字下表达得是一种这样的精神,才明白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赞誉来源于何处。

我工作的地方很远,需要坐很久的车,经过满是灰尘的乡间公路,走过崎岖泥泞的阶梯,远远的离开繁华的城市与热闹的人群。我工作的地方很旧,坐落的监房和宿舍都是上个世纪六七年代的旧屋,顶楼的活动板房搭成的办公室被太阳一晒就像烤箱。

但是现在的我在这里工作的每一天都决定快乐而满足,富有希望和动力。

我也不清楚这份所谓的正能量是因为读了《老人与海》而懂得了在这里工作的人所产生的,还是看见了在这里工作的人而懂得了《老人与海》一书所产生的,但是我却真实的被这样一种精神而感动与鼓舞着。

单位的同事们年龄都比我大很多,有的甚至差不多与我的父母同岁,他们每天和我一起搭乘公务车来上班,会闲话家里,也会讨论日常琐事,时而满足,时而抱怨,不会几国外语,也不能通晓古今,简单而平凡的和我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但是在工作中,他们却认真的感动着我,在艰苦的条件下,恪尽职守的完成工作,从朝阳初升一直忙到日落西山,在平凡的岗位上却敬业的奋斗着奉献着,就好像那位在茫茫的大海里与大马哈鱼较着劲的老渔夫,都一言不发,却感染着别人。

书中的大海蕴藏着可以食用的鲜美的大马哈鱼,也藏匿着尖锐牙齿的鲨,就好像我们所在的社会,有财富也有危险,还有狂风暴雨,潜伏在看不到的前方。而我们都要行驶好唯一的小船,在一望无涯的海中边走边摸索,可能会被颜色美丽的鱼所吸引,也可能被一阵大浪打翻在海中。单位里的前辈们在他们工作与生活的岁月里,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和风雨大浪,坚定的驾驶着人生的小船,不为诱惑所驻足,不为风雨所畏惧。

也许我们都没有那么幸运,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带回肥美而完整大马哈鱼,但是在平凡的工作里敬业奉献,认真努力,面对象征邪恶与欲望的鲨鱼,勇敢的挥舞拳头,去和它做斗争,这样在我们要离开工作岗位的那一天,默默回顾,有过捕捉鲜美鱼儿的兴奋与快乐,也有过打击鲨鱼,拒绝诱惑的勇气与坚韧,那么这样的一生也是有意义的快乐的一生,就算最后带回家的是鱼头鱼尾和那条脊骨,但是也会像老渔夫一样在心里默默为自己喝彩。

时值初夏之际,一天午休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暴雨,我回不了宿舍,便索性在窗前看起雨来,雨水如注,拍打在窗外的梧桐树叶上,在叶片洗得一身新绿,在雨中油油的泛着光,监区的大院里没有人走动,远远的可以看见对面办公室还有几个人在忙,我闭上眼睛,雨水滴在房顶上,像巨大的心跳声盈在耳际,随着我的呼吸,默默的鼓励着我。

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我也愿如老渔人圣地亚哥,把青春和激情献给这份事业,在人生的大海里用心驾驶我的小船,用快乐认真的态度换得大马哈鱼,用坚决勇敢的面孔面对来犯的鲨鱼,敬业奉献,努力工作,做一片大雨之后的绿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