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2025/08/11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篇1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从微信上看到这句话,我认识了这样一位母亲——龙应台。这句话震撼了我,所以趁着休息的时间买了她的书来看。

从龙应台与两个孩子的交流相处,我觉得他是个聪明的妈妈,她的孩子们是幸运的,他也是幸运的,在孩子的问题上,他有自己的教育智慧。是的,慢一点,我们可以感受上天给我们安排的是多么丰盛的礼物,只有真切的感受,才会生出更多温柔的情怀,更多的爱。

我们做父母的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它强大,希望他优秀,希望他不要惹麻烦,却忘记了她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进步与成就都有发生的时间和规律,看过孩子,你慢慢来,深刻的感悟到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的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

龙应台的文字不仅告诉我要认识孩子,了解孩子,他还告诉我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尊重孩子。真正的尊重就要允许他说“不”,允许他不完美。当龙应台要求孩子把字重新抄写一遍时,安安理直气壮的回答:“”为什么?为什么我要再多写一行?你总是要我写的好,写的漂亮,我只是一个小孩,我没办法写得像你那么好啊…”孩子有权利说不,有时候缺憾也是一种美丽。

我是一个母亲,我的孩子总是不按照我的要求行事,也不按照我希望的方向发展。我很无奈,也很着急,但孩子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进步与成就都有发生的时间和规律,急不得也急不来,我在适应中,也在学习中,学习做好母亲这个角色。

由此我也想到自己的工作,我面对37个孩子,就有37种语言,37种可能,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却试图把他们变成一样的,变得一样优秀,一样听话,不禁觉得自己太可怕。他们并不完美,会犯错,也会调皮,作为老师我需要的是一个宽容的`心,允许孩子犯错误,并从错误里学习,给他们尝试的机会。少一点怨气,多一点爱心,少一点急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菲薄,多一点耐心。是不是会让我们自己的心境明亮起来?会不会使我们自己的内心充盈起来?苦闷是一天,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不选择快乐呢?

教育是一项工程,也是一种艺术,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我们的耐心,让我们的学生快乐起来,成绩提高上来,让自己有一种学生成功成名就时的自豪与欣慰。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这是一项慢速过作用的过程,母亲需要静静陪伴,老师也是这样。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人生的路很长,他美好的人生才刚刚开启,所以这条长长的路我们要慢慢的走。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篇2

读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我知道这是龙应台写的生活散文。这本书里里主要讲的是龙应台这个母亲和他儿子生活中龙应台给孩子的爱。

这本书里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龙应台有着丰富,激烈的内心冲突的诉说,表现出她内心深处的母爱。但她不仅仅是对传统母爱的歌颂,它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比如文中还有许多小故事:“渐行渐远”“寻找幼儿园”还有“男子汉大丈夫”等等许多故事。

记得有一次,我在切水果的时候,一不小心割破了自己的小手,痛极了,流了许多血,妈妈正好走进来准备端水果,好像看见我的手指流血了,就问我怎么了,我不想让妈妈操心就犹豫的说:“没事。妈妈发呆了一会儿才说:“哦。”说着,便把水果端到大厅,过了一会我也到大厅里。咦,妈妈呢?说罢!

就坐下来吃水果,大约过了两,三分钟妈妈回来了手上还拿着创可贴,说:“以后要小心点,别切到自己的手。顿时,不知是什么力量使我感觉不到了疼痛。

读完了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令我感触很大书中龙应台这位母亲爱着自己的孩子。尤其其中一篇,里面讲一个无聊的下午,妈妈有耐心的给安安讲《水浒传》讲水浒传中各个梁山好汉。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篇3

龙应台的文字,读来如冬日阳光,字字温暖,如三月春风,字字轻柔。每一位准备要做母亲的、已经做了母亲的、不想做母亲的女人,都应该来读一读,看一看,作为一个母亲的幸福。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陈旧的凤凰牌自行车后座上,有着我的"专属"座位,那是专门为我设计的"小椅子"。小时候,每当我哭闹时,一直是妈妈用自行车推着我,从村子的一头到另一头,我总是一边哭一边还有"一万个为什么"在妈妈耳边晃悠,就这样和妈妈边走边说,直到再也看不见夕阳,直到我早已忘记为什么哭泣。

"妈妈的眼睛,还兀自盯着那扇看不出有多么深邃、说不出有多么遥远的门,看着看着,看得眼睛都模糊了"

还记得我刚读高中的那会儿,第一次远离家,离开爸爸妈妈。爸爸和妈妈一起把我送到学校宿舍,妈妈一边帮我理东西,一边嘴里唠叨着:晚上睡觉毛毯盖盖好、想吃什么自己去买、多吃点水果、多交几个朋友……爸爸妈妈走后,顿时觉得--"凄惨",我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也只想用这个词来形容。三天后,给妈妈打电话,我大哭了一场,据说,妈妈也哭了。但我当时在电话里没感觉到。读了龙应台的文字,我才意识到也许妈妈比我伤心。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和妈妈都早已习惯了类似这样的别离。我要来上海找工作,妈妈说:去吧!当时还觉得妈妈怎么这么狠心,没有说一句挽留的话。现在想来,或许应该感谢她,因为不知何时,妈妈已经学会了放手,放手让我自己去承担该承担的一切。()每一位妈妈的内心都是柔软的,都是细腻的,但唯有作家是幸运的,因为她们可以用自己美妙的文字来记录孩子的点点滴滴、表达对孩子无尽的绵柔。我的妈妈不能,但我依然爱她,因为她是我的妈妈,我是她的女儿!

"而我,突然觉得人性是极易判断的:世上只有两种人,好人和坏人;喜欢孩子的都是好人,不喜欢孩子的.都是坏人"

选择幼儿教师,只是因为打从心底喜欢孩子,喜欢孩子天真的笑,喜欢孩子无邪的话、喜欢孩子纯真的脸、喜欢孩子小大人似的语气和神态……喜欢他们的一切一切。孩子的手,细细的、软软的、小小的,做起事来慢悠悠的,但我愿意做他们的妈妈,愿意等着他们,用一辈子的时间……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篇4

当今社会,“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就话似乎早已成为教育观念,它让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童年被一个个“不可以”终止,许许多多的条条框框把孩子们关在笼子里,而台湾作家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似乎让人匪夷所思,他以丰富细腻的笔法记录了《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华安和华飞的成长经历,过程耐人寻味。我最喜欢其中的'《葛格和底迪》。

故事在妈妈的叫喊声中拉开序幕:吃晚饭的时间到了,妈妈发现安安满脸泪水,原因竟然是妈妈爱弟弟多。

不一会,安安就出现在楼梯上,两手插在裤袋里,斩钉截铁地对妈妈说:“你比较爱弟弟,他什么都可以,而我什么都不可以!”

妈妈把安安拉到自己面前,让他坐在膝盖上,温柔安抚这头怒发冲冠的暴躁小牛,待安安渐渐安静下来,妈妈开始发问:“每个星期五下午,妈妈带谁去看戏?”

“带我”;

“好,每天晚上的《西游记》、《绿树懒人》……是讲给谁听的?”

“给我”;

那冬天爸爸带谁去阿尔卑斯山滑雪的?”

“带我”。

待儿子有所领悟,妈妈把儿子的脸转过来,四目相对,“安安,有些事是六岁的人可以做的,有些是两岁的人可以做的,对不对?你是不是也要穿纸尿裤呢?”

“不要……!”安安觉得很可笑。

妈妈的做法实在令人惊讶,她在安安不理解父母时,没有一味给他灌输道理,而是在温馨的母子对话中教导安安,甚至在安安用剪刀把卷毛飞飞的衣服剪的像叫花一样破难不堪时也没有将他关进小黑屋去反思,也有没有在安安不远涮牙时动用武力。一次次充满爱的教育终于认安安和飞飞又玩在一起。

孩子,你慢慢来,你慢慢来……

也许,慢慢来会更好。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篇5

自打记事以来,耳边就常常充斥着“快吃,要迟到了!”“快点儿做,看,都这么晚了!”“呦,你怎么会这么慢啊?”这一类的话语。没错,这些话基本上都来自于我亲爱的妈妈。“快”几乎就是她的口头禅,所以,我也只得在她的指令下,尽可能地快一点,再快一点。好像钟面上一根被拨快了的分针,更像一个不停被抽打的陀螺。所以当我拿起华人女作家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时,便被这书名给吸引了——就像封面上那金色的落叶般拂过我的脸庞,撩拨我的心弦。我忍不住打开它,慢慢的,慢慢的,看了起来。

当8个多月大的安安嘴里发出“啵”时,他的妈妈竟如没教养的女人般扯着喉咙高喊,这该有多么惊喜啊。不知道我牙牙学语时,说出的第一个词是什么,我的妈妈当时是怎么的表情。可惜,记忆里,妈妈似乎从没有说起过。

安安的妈妈给他讲《女娲补天》的故事时,安安突然用两只手指撑开妈妈的眼睑,惊喜地告诉她“妈妈,你的眼睛里有我,有安安,真的……”对!对!我也曾经在妈妈那不太深邃的瞳孔中看见过小小的我,甚至连表情都那么清晰真切,宛如一泓清水。安安的那如发现新大陆般的惊喜我能体会。

飞飞出生,安安不再像从前那样可以独享父母的爱了。他变得敏感,认为自己不如弟弟可爱;他有点儿紧张,担心妈妈更爱弟弟;甚至有些叛逆,不刷牙,不吃饭,只为能像弟弟那样得到妈妈的宽容。看到这儿,我忍不住会心一笑——安安的情感变化或许别人无法体会,但我却能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家也有两个孩子,和安安、飞飞不同的是,我们是双胞胎。从小到大,除了无数次被提问“谁是姐姐,谁是妹妹”外,还老被拿来比较:“来,让我仔细看看你们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嗯,眼睛好像姐姐大一些,个子似乎妹妹更高一点。”大有一种不分个子丑寅卯誓不罢休的意味。好在我们的妈妈会摸摸我们的头,笑着说:“是啊,你看,老二的眼睛是不是特别有神?老大腿长,是班上的跑步运动员呢!”这看似不经意的回答,总让我们姐妹俩觉得很舒服。

于是,我的视线离开书本,向妈妈的方向望去。她正将米饭平整地铺在海苔上,做着我们爱吃的.寿司。夏日的余晖透过窗棂照射在她的脸上,她静静地将黄瓜、蛋饼放在米饭上,用竹帘轻轻卷起……那样仔细,那样专注,竟察觉不到我就这样一直看着她。就如龙应台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那个五岁男孩从从容容地把蝴蝶结扎好一样。这一刻,我感受到“长长的路,慢慢的走”这一句从容不迫的话中,饱含着的是一位母亲发自内心深处的最浓烈的爱;同样的,“快一点,再快一点”里,不也蕴藏着满满的爱吗?只是,我的妈妈与龙应台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