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荷塘月色读后感

2025/08/11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荷塘月色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荷塘月色读后感 篇1

朱自清先生的这篇《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写的是朱自清先生夜晚出来散步,走到了荷塘边,欣赏荷花、叶子和月色。

一篇《荷塘月色》,一番动人的美景!字字句句映在心头。

文字也如荷花的美丽:“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静静的荷塘上,荷花无比美丽。高高在上的碧绿的荷叶,转一个圈,就如女孩子们一直梦寐以求的“蓬蓬裙”。但月光“奏响”,恐怕这条裙子要变成黄绿相间的颜色了!真美丽!零星点缀着的白色花朵,正是这方荷塘的“点睛之笔”。淡淡的刻在心间的粉色,纯洁的美丽无瑕的白色,如翡翠般暗而魅力无比的'墨绿色,微微的暖人心间的黄色。他们彼此属于荷花、荷叶、月光。如此这般良辰美景怎能不令人心动呢?

想想夜晚,或许有一两滴晶莹的露水悄然无息的落在荷花或荷叶上,稍许微风,他们就会有一丝的颤动,自然,露珠就会滚来滚去,像一个孩子般活泼,如在草地上欢快的滚动着。但最后,可爱的小露珠还是会随之滚落而去啊。

奶奶的村子上也有一方荷塘,但他是荷叶多,荷花少。炎炎夏日里,仔细的寻找,才能发现藏在一片片荷叶下的一朵朵小荷花,有的还是可爱的小花骨朵。小花骨朵的花瓣上方,好像唯一一点淡淡的红色都聚集到这儿来了。

雨天的早上,薄薄的青雾浮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都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莲子可真多!但采莲人却见不着。有可能是家务繁多,没有时间来吧。这时,我忽然想起了《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但可惜的是,“莲花并不过人头”。若过些年再来看看,恐怕刚好如这首诗所提了。

回到朱自清的世界里的荷花,仿佛比这荷花更加那人寻味了啊……

荷塘月色读后感 篇2

在这个假期,我怀着期待的心境阅读了《荷塘月色》这本书,在这之中我也阅读到了朱自清的很多散文:《匆匆》、《春》、《背影》等等。但在这之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荷塘月色》的这一篇散文了。

朱自清——现代着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从这文章中能够看出他的渴望,写出了他对黑暗的旧社会的反对。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销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我越读越投入,仿佛自我也看见了当时的'画面:曲折的小路通向幽处,走着、走着、我看见了荷塘,荷塘旁边立着一棵棵粗壮的杨柳,月光向大地与荷塘上撒下淡淡的幽光,在荷塘的中间,有一田田的荷叶分散在荷花的周围,静静的仔细观赏,真是让人心旷神怡。久久不能忘记:夹着薄云的淡淡的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简直就是用光与荷花美丽的画,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上的月光与描述的栩栩如生。我在作者笔下尽情的赏花观月,仿佛不能从这个情景中走出,我的心境也随之而波动起来,我陶醉了……

我“看”着作者走进了屋子,文章也看完了,而我却未合上书本,这文章使我意犹未尽,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荷塘月色的美丽能够令人暂时忘记忧愁,可见它的美丽,使我感到了作者对完美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我反复读了许多遍,仿佛每一次都能读懂作者的一个心境,都能读懂作者的每一个想说明的道理。朱自清在用这篇文章诉说自我的不宁静的心境,却描述了一个宁静的与现实不一样的环境――荷塘月色。象征性地抒发了自我他对黑暗的旧社会的反对和向往完美新生活的心境。我生活在这么一个完美的生活环境中,而作者却生活在一个战争时期,但他也总是无惧无畏,所以我更应当好好的珍惜此刻的生活,努力学习、奋发向上。荷塘月色的美丽使我暂时忘记忧愁,完美生活的期望拉进了我和作者之间的距离。期望以后我有机会与荷塘相见时,也能真正读懂作者不宁静的内心。

荷塘月色读后感 篇3

这个寒假,我有幸阅读了朱自清的作品,捧着朱自清精选的散文《荷塘月色》,读着一篇篇令人赞不绝口的抒情散文。月光下的荷塘,外国孩子的种族歧视,我一一感受着。

在荷塘的上面,可以看见田野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子,淡淡的月光静静地泻在荷塘上,这是朱自清笔下描绘的荷塘。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是淡绿的,月色是平静和白色的。两者融合,创造了一个和谐安宁的夜晚。

朱自清一生富有童真和爱,他说,他有一个习惯:看到有趣的孩子,总想和他亲热,做好伙伴。如果不能亲热,即使随便亲近亲近也好。

有个孩子,朱自清时常想起,在他的作品《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有写到。有一年暑假,在从温州开往上海的车上,朱自清看到一个漂亮的外国男孩。带着爱意,朱自清久久地看着这个漂亮的孩子。没想到,当孩子下车时,漂亮的小脸变得凶狠起来,他漂亮的蓝眼睛像在说:“咄!黄种人!你——你看吧!你配看我吗?”然后他得意洋洋地下了车。

这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我本应该是天真可爱的,但却因为“白人世界”的种族歧视而被污染,变得悲伤。难道只有白人是上帝的爱子吗?不!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上帝的宠儿。

朱自清的好朋友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评价朱自清的散文:“能表达如其分,或淡或浓,味道极正而且醇厚。”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有幸拥有这些最伟大的文学作品。这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和快乐的花园。我们要保护它们,一代又一代传下去,让那一缕又一缕的书香绵延不断,生生不息。

荷塘月色读后感 篇4

荷塘月色读后感我走到电脑前,毫无目的的寻觅着。在“百度”网站中我发现了《荷塘月色》,我点看文章,慢慢的便走进了文章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荷塘月色》的作者是朱自清,他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在文章中,作者含蓄而又婉转地抒发不现实,渴望自由的感情。“白天也少走人,夜晚更加寂寞。”读着这段话,仿佛跟着作者走进了这条幽僻的路。在这条阴森的小路中淡而柔美的月光下不在恐怖。“我爱热闹”,“爱群居”是因为和大家生活的环境是多么美好;“也爱冷静”,“也爱独处”——当然是处在这“白色恐怖”中,想住在“世外桃源”。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我看见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田田的叶子,零星的`荷花,真是令人心旷神怡。夹着薄云的淡而柔美的月光泻在了叶子和荷花瓣上,浮在池塘中,简直就是在用月光和荷花来画美丽的画。

作者把月光下的月光和荷花描写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我在作者的笔下尽情地观赏清华大学的幽僻角落的优美风光,我陶醉了。看着看着,看到了荷塘的四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这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了。突然淡而柔美的月光消失了,四周围着的树,树间透着光,可光却无精打采的,此时蝉和蛙变成了主角。我看到了文章的末尾,我“看”着作者走进了房间,文章也看完了,而我却未关上网页,这篇文章使我意犹未尽。我关上网页,缓缓地走向房间,躺在床上,闭上双眼回忆着书中伟大的民主战士——朱自清。慢慢的,我将要睡了,我多么希望梦中再与荷塘相遇。

荷塘月色读后感 篇5

这几天作业我写得头都要大了。今晚脑子里却装的是”红月亮”。在这宁静又晴朗的夜晚,这一轮红月应该会别有风味吧。

天色又暗了些下来,马路上汽车奔驰的声音已经听不见了,虫子的叫声却是响亮的,虽然嘈杂,但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正巧,老师来喊我和另一个同学出去。

沿着荷塘,有一条曲曲折折的小路。站在小路上,可以看到月亮的变化。现在,月亮已露出一小半月牙儿,像一张在微笑的嘴,惹人喜爱。于是,便迫不及待地拉了同伴的手一起陶醉在美景中了。

昂着头,正好和月亮相对。它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红了脸、咧了嘴在对我们笑。夜空中的星星又多了起来,东一颗西一颗,真心好看。

月光悄悄地洒了下来,荷叶、河水、睡莲,都像是变成了红色,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晚风吹来,给荷叶和河水增添了几道波纹,高低起伏,像无数条小鱼在追逐、跳跃……

月亮姑娘笑得更开心了,她俯视着辽阔的大地,校园、公路、田野都变成了一堆真的玉雕,庄严而又美丽。身边杂草丛中,晚虫叫个不停,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伴着夜色、荷塘、月光和我们,更觉心情舒畅。荷塘和月亮互相映照,我的`嘴角不禁微微上扬,觉得这儿的景色不比瘦西湖的差。月亮越升越高,已经爬上了头顶。我眯起双眼,看了看月亮上颜色较暗的东西,是山?是水?是天空?还是云雾?

坐在微风习习的荷塘边,随手拔了根狗尾巴草衔在嘴里,开始了无尽的幻想……

我飞到月亮身边,抚摸着月亮那羞涩的脸庞,滑滑的、暖暖的,像冬日里的小暖阳。它微笑着将脸贴着我的手掌,轻轻的、柔柔的,我就像捧着一颗夜明珠,在这片夜空中飞翔。我的心空了,空得只剩下这轮红月,他挂在了我的心上。

沿小路和同学回班,一路还惦记着那轮红月,心里是那么不舍。这样想,已到了自己班门口,和看班老师打了声招呼,轻轻回到座位上,愉快地写起了作业。

荷塘月色读后感 篇6

这是一篇借景抒怀的散文。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从这开头就可以读出作者心绪不定,为外面的事情所烦恼,可能就会想方设法去发泄。“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心情吧。”那就去赏月光下的荷塘。在那你就会发现一切。

在第三段里“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从这里可以读出作者渴望一片宁静的吵杂而复杂的世界,渴望一片言行自由自在的天地。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四段写荷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干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文中用了比喻和拟人的词突出了视角上的曲线美,把叶子比作舞女的裙,让人联想到少女的翩翩起舞。“微风过处,吹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有着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一开始读时觉得感官上有些矛盾,不合常理,缕缕清香本是嗅觉闻出来的,然而后面却说仿佛高楼上有着渺茫的.歌声,歌声是听出来的,怎么会有呢,这也许就是文学艺术写作的艺术手法吧,把不同种类的感官功能沟通融合在一起,微风过处,远处时隐时现的歌声也和在荷花的香味了,一起让人神魂缥缈,有着仙境般的感觉!“叶子底下是哗哗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充分发挥了朱自清的想象力,因见叶子极美的风致,虽然叶遮住了荷塘,但仍能感受到底下的那动听的流水声,因有流水的滋养,荷塘才会开得旺盛。这段文章中有静态有动态,动静皆宜,把整个荷塘的景由静态写成动态,给人留下极美至神韵的景象!让你回味无穷!!

整篇文章能读出作者渴望美,并通过文字构建了心中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