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傅雷家书有感850字

2025/08/13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傅雷家书有感850字(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傅雷家书有感850字 篇1

傅雷,多么熟悉的名字,家中的书柜上有他早年的译本,爸妈有时也会随口提到他——在战乱的年代,在纷杂的革命运动中,反而却塑造了为数不多的真正的学者,可惜,傅雷的结局充满悲哀,但他将外国文学化为精神养料滋润国人的功绩,却最终为人们所承认。

傅雷其人,自幼丧父,在艰难中度过童年,磨砺出严谨的精神和不动摇的决心,同样,他对待自己的孩子也从来不会心慈手软,傅敏、傅聪,或许不知因小事遭斥责多少回,这样的情况无书可查,又不计其数,他们也一定在暗地里怨恨过自己的父亲吧,可是在这种环境下,他们两兄弟早早继承了父亲严谨的治学作风,两个儿子一个早早留学海外,一个教书育人,或许此时,他们感谢的,或许也是他们严格、严厉,甚至是严苛的学者父亲吧!傅雷所为或许辜负了他们的童年,但绝没有辜负他们的人生……

然而,呈现在家书中的傅雷却又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傅雷:他的家书,并非辞藻华丽,并非空谈道理,并非满篇斥责,而是像每个人的父母一样,包含着父母对子女热切的期待与鼓励——或许是傅聪年少离家、漂泊海外的经历让他联想到了自己吧,他在信中仿佛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怀旧、啰嗦,向傅聪讲述自己的经历,讲到动情处,还会落下泪来……身为翻译家,他总不忘在自己的中叮嘱儿子外语的重要性,身为音乐爱好者,他也会信中穿插音乐术语,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信中既有古典诗句,又有英文单词,足见其文采与博学,他也不忘给身在异乡的儿子传授人生的哲理,给漂泊海外的游子之心送去温暖——然而,在这些家书中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就是心怀对祖国、对家园的热爱,正如傅雷所说:“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你也不会落伍,永远能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想拥抱。”足见傅雷依然是一个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依然讲究对祖国的忠诚与爱戴,讲究“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这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本力量,傅雷早早地看到了这一点。

或许,从傅雷一人看去,能看到普天之下所有的父母之心——他们或许严厉,或许慈祥,或许贫穷,或许富裕,但不管他们是怎样的人,他们总会将全身心奉献给自己的子女,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的将来,他们此时的严厉,或许不仅在强迫我们,更在强迫他们自己,所以,请体谅他们,如果父母犯了错误,请向他们道歉,因为我们,他们才会暴露出自己的弱点,只是为了让我们成长……

对于我来说,这就是我从影响了我的父母那一代人的伟大的父亲处所学到的,傅雷,对事业的严谨,对家庭的责任,对国家的热爱,让他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楷模。

读傅雷家书有感850字 篇2

家书,是亲人间倾诉的媒介。以情为笔,书写下句句行行,字里行间流露的是浓浓亲情。翻过一页页篇篇,薄薄信纸中传递的是赤诚话语。傅雷父子深沉而又温暖的情谊,皆流淌在这质朴的家书中。

1954年1月18日,傅聪动身前去波兰。傅雷一家“一夜都没睡好,时时刻刻惊醒”。母亲哭成了泪人,眼睛肿得不成样子。而傅雷,他一遍遍回想着傅聪的童年生活,愧疚填满了他的心:“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的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尽管傅雷一直以严格的标准要求着傅聪、一直树立着一名严父的形象,但他对孩子的关切、心疼永远是同他人一样的。只不过父亲一向含蓄,如茶般淡泊,只有在这离别之际,我们才得以窥见这滔滔如江海般的深切的爱。但是,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并非一味地指挥傅聪“应该怎么做”,而是提出建议和引导傅聪寻找方法。比如,傅雷就傅聪对于杰老师的看法,给予了他建议和帮助,教导傅聪处理事情是一定要心平气和、冷静理性。在那封长度可观的回信中,傅雷慎重地考量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和原因,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式,并且尊重了傅聪的想法,让他自己仔细考虑、作出选择。傅雷的教育是以一种“放手”的教育。他主张“做人第一,其次是艺术家,然后才是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音乐家。”教导傅聪如何为人处世,强调他时刻心系祖国。“温室里的花朵是弱不禁风的,大自然中的树木才能经受住狂风暴雨。”他为了傅聪的成长呕心沥血,让傅聪长成不惧风雨的大树。

这些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在生活中,我的父亲对我的教育比起同龄人是严格的、独立的。在我小时候就要求我帮助家里做家务,也常常就一些含义深刻的问题,和我辩论、探究。在我记忆里,有很多我的朋友可以但我不可以做的事,也有一些他们不必但我必须要做的事。但是,他教育我要学会独立,使我在面对困难时更为从容,让我的思维更深刻,在成长的路上走得更快更远。现在,我已经知道父亲在我背后的付出和良苦用心,他那含蓄的父爱就如同朗朗明月,照耀我前行的路。赞叹伟大的亲情!亦赞叹淡泊如清茶、深沉如江海的父爱!

读傅雷家书有感850字 篇3

古人云“未得还乡泪欲珠,一书封了又踌躇。”傅聪身为一名钢琴家,不断往返于世界各地,这一封封薄薄的家书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如何做人做事,如何为人处事。一封封家书有的不仅仅是用亲情和社会阅历汇成的字迹,更是无法丈量的爱。

每一位父亲都是爱他的孩子的,然而,傅雷的爱并不是含情脉脉,他,始终将国家放在一地位,对孩子深沉的爱放在第二位。他对孩子的严加管教,更是傅聪如此优秀的主导因素。

爱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正如文中这样,儿子遇到了极大的挫败,父亲的一封家书,是极大的精神动力。这些谆谆教诲,在必要时,是不会觉得烦的,它是最有效的强心针。因为它很质朴,令我们不断越过困难险阻;因为它是亲人的期冀,令我们扬起前进的风帆。

在家书中,傅雷曾给傅聪指出他的语法和字词的错误。一次可能是偶然,但五次六次甚至更多次,便是有意而为之。我认为,傅雷这样目的是让傅聪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每个人都有神圣的使命去传承他,维护他,不能有任何差错。

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发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正是如此,傅聪才开始更加热爱热爱音乐,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甚至熬夜练习,以求不辜负家人的希望。但同时,傅雷又告诉儿子“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远着眼,马拉松才会跑得好。”只有亲人才会不厌弃烦的告诉你要注意什么,减少那些弯路,直通人生的彼岸。

《傅雷家书》中的每一篇,都经过历史文化的积淀。这是一本“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术修养读物”,更是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我们可以像傅雷一样从中体会做人、学习的道理。优秀的父亲,出色的儿子,不平凡的家书。

读傅雷家书有感850字 篇4

前几天在网上书城我发现了一本名叫《傅雷家书》的书,“家书”应该是作者写给家人的信,带着几分好奇,我把它列为了我的床头书,几日品读下来,让我感触颇深,很幸运自已可以在这个年纪,刚好在读这本书。

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两个字——爱与孝。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每一封信中,都包含了他对儿子的爱,傅聪从小是在傅雷的严厉管教下成长的,因为父母都希望自已的孩子长大后成才,或许傅聪没有被傅雷宠爱的童年,但傅雷对他严厉的爱,是他日后成才必不可少的。

在傅聪刚出国学习的日子里,相信他是很不适应的,毕竟第一次离开父母这么远,但傅雷给他写信,他以这种方式告诉傅聪,父母还是在你的身边的,这会给傅聪那孤独的心莫大的慰籍,会让傅聪有一种父母与他天涯若比邻之感吧。

在傅聪小有成绩之时,傅雷如良师益友般,告诉傅聪不能骄傲,好让傅聪明白要继续学习新的内容,提高自已,为他日后更大的成功做了很好的指引。虽然傅聪不常常回信,但傅雷仍孜孜不倦地给傅聪写信,在其中我们不难感受到父母对子女那深切而又默默的爱,只求为子女多付出一点,而不求子女有什么回报的爱。

其次,我想说一说“孝”字,当我读完整本书后,觉得是令我特别感慨的地方,傅聪给父母的回信可能实在是太少了,特别是他刚刚出国的那段时间,从傅雷的信中可以看出,傅聪时常是几个月都不回一次信的。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又与父母离的如此之远,几个月不回信,这是在我看来傅聪做的不好的地方。

傅雷和妻子走得是如此突然,没有给傅聪留下尽孝的机会,日后傅聪也是会有遗憾的吧。随着我们一天天的长大,父母也将一天天的老去,我们与父母的距离,也越来越大了。父母仍然是关心我们的,或许只是我们感觉不到罢了。我觉得即使我们再忙,都应该时不时地抽出点时间陪一陪父母,,哪怕只是一句电话里嘘寒问暖的话,也会让父母感到欣慰吧。不要等到父母不在了才想去尽孝,才想去关心父母,不要像傅聪一样,留下遗憾。

很庆幸读到这本书,让我从傅雷的角度看到父母对自已的爱,可以让我知道更多自已应该做的事。

读傅雷家书有感850字 篇5

不禁为傅雷给予儿子深深的父爱感动。

185封家书,随着儿子的长大,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封封累积,从刚开始教儿子怎样做人,到长大一点时告诉儿子如何对待生活问题,如何劳逸结合,再到成人后如何正确理财,以及如何让正确处理恋爱婚姻问题。傅雷和傅聪其实并不像父子,更像一对良师益友。而这一封封家书带来的感动,却如山一般巨大,令人震撼。

人的自爱其子,是一种自然的规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无尽,通过亲生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是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傅雷是一个对自己、对他人要求极其严格的人,他曾让儿子立下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国籍。虽然听起来有些苛刻,但其爱子教子精神着实令人敬佩。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书信中吸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有些家书简短精辟,有些洋洋洒洒上万字,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与阻力,踏上自己正当成长的道路。

而如今在现代社会,随着网络的普遍,书信也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人们更喜欢以打电话,发邮件的形式去问候。虽然更加方便快捷,却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生成很多的隔膜与冷漠。

可悲的是现在的“家书”也变了味。一位老人曾拿着打印的书信惋惜地对我说过,虽然看起来工整干净,却怎么也没有从前温暖的感觉了,依旧冷冰冰的。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笔迹,字里行间,一撇一捺,都带着写信人自己的情绪,不管是乐是悲,都让人感到温暖、熟悉。而打印的家书,已经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了。

可能有时我们会厌烦父母过于空唠叨,但他们其实是想时时刻刻、随处给我们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还是再艺术修养方面。我们应该给予他们理解。

我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这里有他们的存在。

虽然上帝没有给我们机会互相选择,但是,从我降身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永远确定了这种互相拥有的联系。无论环境是好是坏,是富贵是贫贱,是健康是疾病,我们都会彼此相爱,彼此尊重并彼此珍惜。

至少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付诸行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