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
《苏菲的世界》起初听到这个书名我还以为这也许是一本类似于小孩子探险的故事。直到翻开它我才知道…呵,大相径庭。
《苏菲的世界》用小女孩苏菲莫名其妙收到一位不知名人物写信教授的哲学课程讲述的从最早自然哲学到近现代的哲学家们代表性的哲学理论。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讲哲学知识是次要,它提醒我们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是重新唤醒我们的好奇心才是它的主要目的吧!书中把我们比作生活在兔子身上的微生物,而大人们随着对外界的熟知,开始安于循规蹈矩的生活,不想知道生活中的一切的来由,也懒得去想“为什么”。这使我想到小时候见到什么都想问,但大人们经往也回答不出什么让我满意的答案。久而久之,有时见到不懂的事情,想再问句为什么时,心里却早就知道得不到什么解释。于是便只默默地想着。后来也便只粗略地看过,连想也不想,因为也得不出结果来。那些哲学家们便是似乎对每个事物都有无数疑问,同样也没人能为他们解疑答惑,但是他们却不会就此置之不理,而是去学习更多知识去解释这一花一草的来由而不是只会欣赏。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好奇,相信一切都会有可能发生,而且也许现在所谓的不可能未来会成为我们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一小部分呢?
其次,我觉得哲学家们提出的一切都是相互矛盾的,这样很快从这个思维跳到另一个思维,一时间让人很难理解和转变。这也许就像有时做题时,我都搞不懂自己在想什么,等到终于七拐八绕地想出来下次再看这题却怎么也统不到原本的思路上了。有很多哲学家会想出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让这两种观点在自己脑中来回交替,好像是在不断交换立场与自己的另一观点对抗。在我看来,这是很让人无法理解并且不可具体想象的。原来我以为我知
道哲学家就是那些提出种种为世人所流传的科学或对人生的理论看法的。但现在我发现我好像并不理解哲学家到底是做什么的,并且越想方设法地理解反而越糊涂。
总体而言,我觉得看了《苏菲的世界》让我脑子里一团乱麻。有时我甚至想我们或也是一个书中的角色,那如果是这样我们完全可以像苏菲一样,自己来把握自己的命运让自己的活更充实。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2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启蒙书,它用通俗的语言来讲述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二十世纪的整部世界哲学史。小说部分类似于侦探小说,是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作家南方朔语)会让读者产生兴趣,丝毫不觉得枯燥厌烦。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来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某个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索的各种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收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面前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大家都认为世界上有善良和邪恶,而那些神话、电影、戏剧、演义都在极力地宣誓“邪恶是永远战胜不了正义(善良)的”、“正义(善良)必胜”等等,,渐渐地人们也被这些看法所“感染”了,认为好人就是代表正义(善良),坏人就是代表邪恶,我也是这样想的;可是当我看完书中第三章后,我的看法就变了。
我跟着苏菲的步伐,深深地思考,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并没有至善至恶,而这些善恶都是取决于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如果大多数人认为某种事物是好的,那么这种事物就会被推崇为善的代表,反之就会被人们唾弃为恶的代表。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思想也会发生变化,任何事物无论是至善还是至恶,似乎都不是真实的,所以我认为世界上并没有至善至恶。
……
说实话,哲学实在是一个太大的课题,让人不得不去不断地深思,而我就好比一个刚刚步入哲学这个金色殿堂的小孩子,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就如那布满夜空的星尘,但是,我相信,我总有一天也会成长起来,也会沿着哲学的阶梯,一步步地爬到最高处,去仔细地审视哲学这个大世界的!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3
这本书的结构真的非常妙,大局观表现得淋漓尽致!先用苏菲和艾伯特的故事以及莫名其妙的席德生日明信片制造悬疑,引人入胜,使读者自动代入苏菲的角色接受哲学课程,完全不像纯粹的哲学课本让人昏昏欲睡。而随着席德生日的临近,谜团渐渐浮出水面(为了不剧透,以免影响其他读者阅读,具体内容不提),正好完美地表达了前面所有章节都谈论到的某个哲学问题。
以前对哲学有一些偏见,总觉得哲学是类似神学或者研究一些永远没有答案问题的学说,后来了解了辩证法,看法有了一些改观,但还是难以理解。有认识的哲学系的同学,会很好奇他们都学些什么,作业和考试是什么样儿的,今后做什么工作等等。看完这本书发现,哲学并不是纯粹的思想层面的学说,它和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哲学家大多数也是科学家,他们也会通过实验来验证他们提出的理论,甚至可以说很多科学理论都是哲学家在解决哲学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总结出来的。
我们从出生就被教授许许多多的知识和所谓正确或者说主流的世界观,当我们看待某些事物时会产生一些“理所当然”的看法,而且大多数人都会持这种看法,这就是大家从小被授予相同世界观的结果。然而我在读这本书之前从来没有想过我们这些所谓正确的世界观是从何而来的,甚至在阅读这本书的开始阶段,读到一些可能被现在世界摈弃的哲学思想时,不由自主地鄙视并否定它们,但越往后读,我发现有一些思想超出了我现有知识水平的判断能力之外了,这时我才发现我的倾向性变得很弱,再也不能那么毫不犹豫地否定或者肯定什么了,我需要利用我现有的能够被证实的思想观念来推理这个新出现的思想是否在合理的框架内,进而决定自己是否接受它,这可能就是主流世界观形成的大致过程吧,被大多数人或者能引领世界的少数人认同的思想便被写进教科书。但是,后来黑格尔出现了,他明确地告诉了我历史的发展规则——辩证法。辩证法又告诉我,我们现在认为理所当然的事物可能会在若干年后会变得非常不可思议,所以我也不知道哪些东西是绝对正确的,甚至不知道是否存在永恒正确的观念,因为它们跟所处的历史环境有关,可能类似于边界条件对结果的影响吧。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4
我也不知道从哪得知这是一本哲学入门书籍,于是就找来看了。此前也从来没有对‘哲学’这个概念有一个清楚的认知。读完这本书以后,果然还是没能有,但多少不是一张白纸了。
在苏菲的老师开始出现的时候并开始教授她有关哲学的知识时,尽管有些离奇,我还是从真实性故事的角度来看的。后面却愈发的跑偏了,我又转换成奇幻故事的心情来看,再后来看到苏菲是少校书中的角色,这样一种剧中剧的写法,这个脑洞确实有惊艳到我。
读完书我有了一个自己对于哲学的理解:哲学是对于精神理性的探求。而理性这个词的理解,我认识就是把事物寻根问底得拆分到最小单位。
前期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在阐述人文发展,不论科学、宗教,都是对于身边事物的解释。对于可以理解的东西,我们称其为常识,还没能力对解释的,我们把解释交给神。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满足于神的解释。而更加理性的解释就是科学,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有愈来愈多的能力去理解世界。
我以为科学是理性的.,宗教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理性的。它们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性、方向性和解释性。而换个角度来讲,他们又都不理性,因为他们划定了边界。我总能从书里感觉到一切皆有可能的暗示。
就上面两者所带来的方向性,我是说人生的方向性。如果我们有能力全都搞清楚,应该就能发现,自己是有选择的,而并不全包括在现在给出的选项中。大到宇宙的运转,小到衣食住行。再看看现在科技发现的今天,当然发展的不仅仅是科学,但他最显性。变化是永远不变的。在这样环环相扣的世界里,我们不断打破了边界,从而重新建立新的边界。
我思故我在,所有这些东西的背后的动力,应该就是思想了。
我们这些浩瀚宇宙里的渺渺星尘,拥有着最珍贵也最强大的能力。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5
《苏菲的世界》第一遍终于读完了,读得较慢,因为关于哲学,比较烧脑,并且每天和一本散文类的书搭配看,搭配的两本散文书早读完了,也亏后来搭配的《沈从文经典作品选》大开本,耐读,还剩有几十页,终是熬过了《苏菲的世界》。
除了读时的脑洞大开,过后却并没有太多的印象,有点惭愧。
所做的比喻,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而我们多数人都是那些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深处,不愿爬出、得过且过的人;再就是“地球是航行在宇宙中燃烧的太阳四周的一艘大船。而我们每一个人则是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条小船。”
印象较深的金句:
“我不会听任你变得和其他人一样没有感觉、无动于衷。我希望你有一个好奇、充满求知欲的心灵。”
“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唯有平衡、节制,人才能过着快乐和谐的生活。”
“我们的本质原来也和梦一般,短短的一生就在睡梦中度过……”
“不能汲取三千年历史经验的人没有未来可言”
“尊重每一个人的本身,而不要将他当成达到某种外在目的的手段。”
……
所有提到的哲学家,记住的有:
德谟克利斯特,他提出了原子理论,还有关于‘灵魂原子’的说法,令人印象深刻;
希波克拉底,他的‘医学伦理’,他要求学生宣读的誓言,我觉得让如今的医生来宣誓,也是合适的;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三位师生关系的继承和发展,也有个印象,得益于学校里学的知识的积累,知道这三个人;
笛卡尔,以前只知道他是一个数学家,坐标系,笛卡尔定理,原来他也是个哲学家,‘我思故我在’竟是他提出的;
之后的康德、黑格尔,只是知道是哲学家;
达尔文,只知道是进化论的提出者,不知道也是个哲学家;
马克思、恩格斯,这些因为国家的制度,在小时候的政治里就学过他们的思想。
哦,还记得一个休姆,但是他的哲学思想不知道主张什么了。其他的那么多的哲学家,连名字也记不起来了。
正如作者所说:“这不是一个读一次就可以的故事”,我也需要再来读,再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