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蝉》教学反思

2025/08/14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蝉》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蝉》教学反思 篇1

此时此刻,我特别想说一个词是“爽”,因为我几篇课后感工程补写工作即将完成,只剩下一篇文章没写好。乘着兴子,一连写好第四单元两篇课后感与补完第二单元的文言文的课后感的情况下,看看时间还只有九点,我想在今晚把剩下的最后一篇要补的《短文两篇》课后感也写写好,了却一场心事。

第一单元是生命单元,涉及人生感悟。其中有两篇小短文就是席慕容的《蝉》与小思的.《贝壳》。要说我还是挺喜欢这两则小短文的,作者在蝉与贝壳这两个小小的生命上寄寓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前篇文章教会人要像蝉一样生命不管是短还是长都要好好地活过;后者则是教会人要像贝壳一样执着与认真,给生命留下些精美的回馈。

在课的设计上,我两篇文章是掺插着讲的,共花了两课时。一节课就解决了两个问题,就下课了。时间过得匆匆。主要是因为在大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我安排了不少朗诵与提了不少的小问题。而没一会儿时间就下课了,还是让我觉得有些唐突。

两篇课文掺插着讲,解决了两个问题,剩下的要第二节来讲,安排显然有些不合理了。我在思考这个《短文两篇》可能还是分开讲解的比较好。下次这样做调整吧。因为这次课件问题已做了如此设置,就这样算了。

这个课,我觉得比较好的一点是我的一个作业设计,让学生写了篇话题是生命感悟的片段作文。我甚是喜爱这个话题学生写出来的文字,觉得他们感悟得不错。

《蝉》教学反思 篇2

《螳螂捕蝉》的课文内容并不复杂,成语的理解学生通过预习就能掌握。而螳螂捕蝉和吴国攻打楚国的相似之处,学生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那么我们课上呈现怎样的训练呢?第一处的点拨出现在“感受少年的计谋巧妙”这个环节中。学生从文本内容的理解出发,都说到了少年以讲故事地方式劝说吴王,很巧妙。

文中还有哪些细节也能看出少年计谋的巧妙呢?学生必须细读文本才能找到。对话的地点在花园,时间在早晨,手中的弹弓和身上的露水,无不看出少年的用心良苦和精心谋划。恰当的时间和煞费苦心的道具准备,都是为了引到“螳螂捕蝉”的话题。只要吴王发现少年,问到弹弓,少年对成功劝说吴王就有了十足的.把握。

在讨论“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的话题讨论中,学生对于少年的足智多谋印象深刻,但也仅此而已。我进行了第二次点拨:“少年就一定会劝说成功吗?如果不成功,让吴王看出了他的用心后结果会怎样?”少年其实是冒着生命危险,勇敢地劝谏的。“少年只是一个侍奉吴王的下人,他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少年其实是一个非常了不起,非常爱国的人呀!至此,少年的形象已经立体饱满起来,学生对于文本的感受又深了一层。

《蝉》教学反思 篇3

xxxx年3月14日星期一下午第一节,我们班开展了“同读《螳螂捕蝉》的故事谈谈感受”的主题活动。

3月10日星期四上午第二节和第三节课,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的王琴玉老师给我们学校的六(6)班同学上了《螳螂捕蝉》这节课,听了王老师的课,让我感触颇深,王老师以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扣课文及课后习题,紧抓读、练、说、背、写。王老师的幽默,语言充满童趣,让学生喜欢,学生上了一个课时,还想让王老师再上下去把课文上完。

3月11日星期五上午第四节课,听了王老师精彩的课,我也想给我们的同学读了这篇故事。我事先找到了《螳螂捕蝉》的古文、译文以及故事,课堂上组织学生读,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小练笔本上。

3月14日星期一下午第一节课就进行分组交流讨论,同时由一组学生来主持,分别从故事内容的概括和读故事的感受这两个方面来谈,小组先讨论,可以联系自己生活中的'事例来谈,也可以评论故事中的人物,还可以品评故事的语言等等,小组长负责组织,组内每个同学都要进行发言,组内写字漂亮的同学负责整理和记录,组内画画好的同学负责配上图画和花边,其他同学要把小组讨论发言时让你印象最深刻的写在日记本上。

最后再请小组代表来发言,请小练笔上读书感受写得好的同学上来展示,请日记本活动感受写得好的同学也上来展示。

《蝉》教学反思 篇4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螳螂捕蝉》这篇寓言故事内容并不复杂,学生通过预习就能掌握。“螳螂捕蝉”和“吴王攻楚”之间的联系,学生也能够轻而易举地理解。学生一读就能明白的课文,如何激发他们继续求知的兴趣呢?我认为,关键就是要实现对教材的重组。

结合本课独特的“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框架结构。我采取“整体→局部→整体”的方式,先对故事整体有个初步的认识,再深入到对小故事内容的剖析、寓意的理解,穿越回故事的起因对比体会少年的劝说之巧妙,最后对人物、故事情节、寓意都有了全面的把握。

教学时,首先,利用概括提示引领学生初快速地抓住事件梗概,同时进行板书,学生对文章的整体也就一目了然了。倘若进一步要求学生仅根据板书的三个词语“少年”、“吴王”和“螳螂捕蝉”再进一步提炼文章的主要内容,以达到让学生归纳出对叙事性作品主要内容的概括方式的目的。但考虑时间的关系,这一环节并没有付诸实践。

随后,在学生对文章整体有了清晰认识的前提下,打破故事前因后果的顺序,直奔中心。让孩子们自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从遣词造句中发现蝉、螳螂、黄雀的共同点,提出质疑,在小组讨论中合作解决发现的问题。扣住三者“一心”的不同表现,教师提问,孩子们扮演角色答问,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趣味问答中进一步加深对寓意的理解,寓教于乐。上完课后细想,这些问题及答案都很简单,如果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就有目的`地让孩子们自己分角色来进行创造性的问答表演,是否更有利于孩子们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呢?

对“恍然大悟”、“固执”和“死”等词的解读,注重发展孩子们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还有哪些词语也含有突然明白的意思呢?”让孩子们明白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这两句话里面的‘死’意思一样吗?”又体会到同样的字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又有所改变,对其理解不能断章取义。既指导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又达到了积累习作素材的目的。

本课最大的遗憾就是拓展延伸的环节设置过于草率。“从中我们能看出少年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这个问题限制住了学生思考的角度,前一个问题他们已悟出了少年的机智,因此很多学生被我引进了误区,紧紧抓住“机智”不放,在课文中到处搜罗。窃以为,如果将问题改为“你觉得少年还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呢?”更有利于孩子们发散思维。最后一个问题,要让孩子们在极短的时间内联想平日积累和生活实际讲述“像少年这样善于巧(智)劝的故事”是个高难度的动作,所以导致了冷场。假如我能预设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提前自己准备一些类似的故事,不仅能有效地扩大孩子们的知识面,更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了。或者,遵循高年段读写相结合的特点,将最后一个问题改为创设情境,让孩子们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一个小练笔,再在班级进行分享,达到读写结合,趁热打铁之效。

纵观全课,虽然环节的设计较为紧凑,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还有很多需要细化改进之处。这也是本课的遗憾之笔,为今后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蝉》教学反思 篇5

第一,课文要好好地读,在朗读中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循学科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共同解读教材,解读人文,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遵循学生的阅读心理规律,把学生的体验感受放在首位。在《贝壳》一课的教学中,我把学生的体验感受读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人生,体会人生的意义,应当说,席慕容的这篇散文给培养学生情感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在朗读过程中,随着朗读次数的增多,在老师的点拨和学生的感悟的共同作用下,全体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愈加深刻,在朗读中,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们的感情变化,在赏读一些段落和句子时,许多学生都动了真情,有的学生眼眶都湿润了。

第二、师生关系有了新的定位,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着重强调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特别张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本课的设计中,有意识的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以学生的朗读感悟为教学的主线贯穿全课;把学生之间讨论作为解决读文疑难的重要手段;用“找最喜爱的句子”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受文章的美;课堂小结是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对人生的思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韩愈曾说,教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今天看来,这只能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形象了,在信息化的21世纪的今天,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教师应当是教学流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学习过程的.评价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第三、应注意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的多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堂绝不是教师的独角戏、一言堂,而是师生对话的平台。就文学作品而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在文学欣赏中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那么,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为什么非要学生对作品(课文)只能按教参或者老师的一种理解去记忆呢?让“一千个读者,有一个哈姆雷特”是违背人的审美心理规律的。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感悟课文,老师只是拿出自己的观点与学生交流。例如:在前文所述的两个最喜爱的句子欣赏中,有的学生赞叹贝壳的坚韧不拔,有的感慨生命的短暂,有的赞美平凡的伟大,不一而足,我对他们的回答一一肯定,也许教参给定的答案很完美,但对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却是弊大于利。

通过《贝壳》的教学,使我对新课程标准又有了新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张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构建课堂教学的多元,把师生的平等的关系展示出来,走出技术设计的误区。

《蝉》教学反思 篇6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虽然说语文课程中主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但挖掘文字背后深藏的人文思想,历来都是非常重要的。试想,谁能撇开人文不谈,进行单独的工具性的'训练呢?

精读本文时,我让学生首先明白一个问题:文章中分别有哪两组人来劝说吴王?吴王的态度怎样?用文章中的一个词语分别概括。学生经过阅读思考,立即说出了大臣和少年的劝说结果,分别是“固执”和“打消”,我将这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根究底,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进而引起了全篇课文的教学。

文章中少年的劝说段落,几乎都是对话描写,没有多少品读的价值,在指导朗读课文时,就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让学生明白意思即可。对少年的描写,能体现其智勇双全的,在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毫不介意”和“一连转了三个早晨”,教学中,我在此处略花时间,在朗读和述说中让学生明白了少年的坚持和聪慧。

教学本篇文章,我们没有必要斟酌其真实性,目的是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品评其背后隐藏的现实的教育意义,这才是最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挖掘文字背后蕴含的东西,让学生的思想也受到了一次洗礼,在将文字读薄又读厚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