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勤奋》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说勤奋》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说勤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 对话课题——解读文体
1.出示成语: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
2.对话课题:
(1)板书:勤奋。举例说说你对“勤奋”的理解。
(2)板书:说。题目中的“说”是什么意思?
(“说”是一种文体,有讨论、议论、论述、论说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
二、 对话字词——解读大意
1.出示生字词,读准字音。
(1)一类生字词:枕头、稍微、期末、校园、习惯、远渡重洋、基础、社会。
(2)二类生字词:资治通鉴、毫不气馁、名列前茅、剥离、良训。
2.自由交流理解的生字词。
3.指名逐节朗读,说说每节的大意。
板书:桥梁是勤奋;司马光勤奋;童第周勤奋;一生要勤奋。
(通过板书,凸显课文的中心——“勤奋”。)
三、 对话第1节——解读观点
1.自读自悟:读了第1节,你明白了什么?
2.师生对话。
(1)“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换个句式可以怎么说?
(这是一个比喻句,也是一个设问句。引导学生既关注语言内容,也关注语言形式。)
(2)“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句话中“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汗水和心血”各是什么意思?彼此有什么联系?
(3)出示补充材料一,朗读。
“成功之花,人们只羡慕它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风雨。”——冰心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4)读了第1节后,你有什么感受?
3.齐读第1节。
4.师述过渡:勤奋是不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不是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呢?接下来,让我们读读“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
四、 对话第2节——解读司马光
1.交流有关司马光的资料:课前大家搜集了哪些司马光的资料,简单说一说。
(北宋大臣,史学家。《资治通鉴》:按历史年代编写,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时期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小时候砸缸救人。)
2.自读自悟,圈点批注:司马光的“勤奋”从哪里可以读出?
3.围绕勤奋,师生对话。
(1)小时候:“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一直”、“滚瓜烂熟”。
引读:
春天,春色满园,蝶飞燕舞,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夏天,酷暑难耐,屋内闷热,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秋天,秋高气爽,满山红叶,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冬天,银装素裹,堆雪人打雪仗,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2)长大后:“更加”、“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继续读书写作”、“警枕”、“19年”。
(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头枕着“警枕”睡觉是怎样的情景。)
4.读了司马光勤奋成才的事例,你有什么感受?
5.引读:司马光勤奋成才的事例,说明——(生读)“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五、 对话第3节——解读童第周
1.交流有关童第周的资料:课前大家搜集了哪些童第周的资料,简单说一说。
(我国著名生物学家,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在比利时留学,完成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自读自悟,圈点批注:童第周的“勤奋”从哪里可以读出?
3.围绕勤奋,师生对话。
(1)“成绩很差”、“毫不气馁”、“急起直追”、“天刚亮——读书”、“睡觉前——回顾”、“改进学习方法”、“名列前茅”。
(2)出示补充材料二,默读。
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他文化基础差,学习很吃力,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才45分。校长要他退学,经他再三请求,才同意让他跟班试读一个学期。
第二学期,童第周更加发愤学习。每天天没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园的路灯下面读外语。夜里同学们都睡了,他又到路灯下面去看书。值班老师发现了,关上路灯,叫他进屋睡觉。他趁老师不注意,又溜到厕所外边的路灯下面去学习。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上来了,各科成绩都不错,数学还考了100分。童第周看着成绩单,心想:“一定要争气。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一定也能办到。”
(3)童第周的勤奋,让你想起了哪些成语?
(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废寝忘食……)
4.读了童第周勤奋成才的事例,你有什么感受?
出示句子:由此可见,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正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勤奋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1)交流有关华罗庚的资料。
(华罗庚:我国著名数学家。初中毕业后刻苦自学,取得优异成绩。创立“优选法”、“统筹法”。)
(2)说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意思。
(3)举自己或别人的事例,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5.引读:童第周勤奋成才的事例,说明——(生读)“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六、 对话第4节——深化观点
1.指名朗读。
2.观点争辩:有人说,如今,我们生活和学习条件改善了,“勤奋”二字可以不提了。你认为呢?
3.出示句子: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请联系文中司马光、童第周的具体事例,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齐读。
七、 对话作者——解读结构
1.自读自悟全文:作者是怎样来一层一层“谈勤奋”的?
2.师生对话。
首先,提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接着,证明观点——司马光和童第周靠勤奋成才;
最后,深化观点——要不忘勤奋,要一生勤奋。
3.司马光和童第周都是靠勤奋成才的,这两个事例不是有些重复吗?
司马光:古代的,是天资聪颖的人靠勤奋成才的。
童第周:现代的,是基础较差的人靠勤奋成才的。
(选择有代表性、有说服力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4.练笔:现在,请你再举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例,来说说“勤奋”。
八、 诵读名言
出示补充材料三,诵读。
1.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2.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张衡
3.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4.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在掌握了所读东西的记忆特征后,就惟有勤奋二字了。——茅以升
5.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
6.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它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
教材简析
《说勤奋》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5课,这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议论文。课文以“勤奋”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司马光、童第周勤奋成才,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篇课文观点鲜明,说理透辟,语言凝练,行文简洁,是篇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
教学理念
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小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是有一定的难度。它不像记叙文那样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优美生动的意境画面,它长于说理,巧于论证。这些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过于抽象,缺乏情趣,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这篇课文的阅读兴致不高。
教学这篇课文,可以凸显以下三个设计理念:
1.扣住“勤奋”,层层对话。“勤奋”是本课的中心论点,课文的四个自然段围绕“勤奋”,分别写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司马光勤奋成才;童第周勤奋成才;不忘勤奋、一生勤奋。
教学中,要扣住“勤奋”这一核心话题,引导学生到文章的字里行间,找到勤奋的注脚,读懂勤奋的内涵。引导学生与文本、文本中的人物、文本外的经历,展开层层对话,使“勤奋”这个中心论点,不只停留于文本之中、概念之中,而成为一种感性的体验、实在的行动。在引导学生与“勤奋”的不断对话过程之中,将“文”与“道”自然地契合在一起。
2.解读“事例”,感性对话。课文中所选择的两个事例非常典型,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的,一个是天资聪颖的人靠勤奋成才的,一个是基础较差的人靠勤奋成才的。这样的事例,说理深刻,令人信服。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事例、人物之中,感性而细致地解读司马光、童第周的“勤奋”。要引导学生品味诸如“躲在”、“一遍又一遍”、“一直”、“滚瓜烂熟”、“警枕”、“毫不气馁”、“急起直追”、“每天天刚亮”、“晚上睡觉前”等词句,设身处地、切己体察来感悟“勤奋”二字的内涵,与这两个人作一次感性的对话。
3.引入“生活”,延伸对话。阅读这篇课文,一定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放到课文之中,不断地向自己追问:我是这样吗?我会怎么做?我有这样的经历吗?……特别是要能在对话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相似生活经历,把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引入课堂,并加注在文本解读中,就一定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种引入生活的延伸性对话,能让文本解读得更饱胀,能让学生体验得更深刻。
《说勤奋》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运用字理识字法学习生字、运用文中方法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小时侯我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老师,能够和可爱的孩子们在一起。能和我说说你们的理想吗?
(指名说,相机鼓励评价)
2.同学们都有着自己美好的理想,那么你们认为,实现理想靠什么呢?
3.同学们所说的,其实就是这么两个字——勤奋(板书勤奋)
4.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勤奋(板书说)
5.(指课题)请大家把课题响亮地读一遍。
6.关于勤奋的名人名言有很多,爱因斯袒说:“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爱迪生说:“聪明的大脑是勤奋铸造出来的。”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作者是怎样来说勤奋呢?(请大家打开书84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了,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以后想想:作者是怎样把要勤奋这个道理说清楚的?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作者是怎样谈勤奋的?
(学生回答,可读文,可概述,教师肯定,评价)
3.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不错,课文一开头,作者就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接着举了两个事例,(板书举例子、司马光、童第周)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学习的故事来说明道理,在课文结尾再次强调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老师介绍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成就。司马光是北宋的大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由于材料丰富,文字生动,成为我国史学史上最有价值的著作之一。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也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他在比利时留学时获得了博士学位,建国以后担任山东大学的副校长,在生物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他们取得了这么伟大的成就都是靠――勤奋。
3.所以,作者在文章开头就写道:勤奋就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4.下面我们来学写梁字。写梁字只要记住这两点就能写正确。(教师边板书梁边讲解。)梁字是上下结构,木字底把上半部分稳稳地托住。
写字不仅要写得正确,还要写得美观。我们一起来书空。(教师和学生一起书空梁字。)
5.桥梁是过河的必经之路,(板画桥梁、河水)通往理想(板书理想)的必经之路是什么?(勤奋)(板书勤奋)这句话中作者把勤奋比作什么?(桥梁)
6.比较句子(出示):齐读
①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②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你更喜欢哪一个句子,为什么?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句子。
(板书古今中外、每一个、)
7.回到整体,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司马光是怎样勤奋学习的?请同学们读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动笔把表现司马光勤奋学习的词句圈划出来。
1.司马光小时侯是怎样读书的.?(指名读该句。)
2.这句话中哪些词语可以体现司马光的勤奋?
(躲,一遍又一遍,高声朗读,滚瓜烂熟)(指导读)
3.我们就学习司马光的方法,把这个句子读得滚瓜烂熟。(指导运用学习方法)(日常学习)
4.长大以后,他又是怎样抓紧时间刻苦学习的?(指名读该句。)
①司马光的枕头有什么奥秘呢?请同学们再读句子,看谁能说出枕头的奥秘?
②现在你就是司马光,我来采访你。“听说你有一个很特别的枕头,是用什么做的?
③谁都喜欢松软的枕头,睡着多舒服啊!你为什么弄个圆木枕头折磨自己呢?(随机学习稍字板书稍)
④你的枕头为什么叫警枕?(随机学习枕字板书枕)(警就是提醒)
6.教师小结: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花了19年的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现在我们有电脑、打印机,可是在900多年前,司马光就是靠一支毛笔,一笔一划地在油灯下写成这样一部名垂千史的史学巨著啊!来,让我们把第二自然段再读读。
7.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8.写完《资治通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原稿足足堆放了两间屋子,司马光也已经成为了一位年迈的老人,他的身体已经十分衰弱,眼睛昏花,牙齿也大多脱落了。摸着这部书,我们感受到的分别是……(齐读)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9.学到这儿,你想对司马光说些什么?
《说勤奋》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使用批注自学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3、学会本课生字,会用课后练习里的6个成语造句。(重点指导勤、末、惯等字的书写)
二、教学准备
幻灯片、写着勤奋名言的小纸片
三、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
我姓王,来自昌江县叉河镇中心学校。不过老师是你们的老乡,东方四更的。来到东方,多少有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感觉。所以想用家乡话问候问候大家。(村话问候)呵呵,这问候太熟悉,太亲切了!
更难忘的是,昨天在大街上还听到了一句以前奶奶常对老师说的一句话:(本地方言!)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勤劳的人有饭吃)
2、相机导入课题,了解“勤奋”的意思
所以,今天老师不是来上课的,是来和小老乡们聊天的,聊什么呢?(出示课件),没错,我们聊聊勤奋。
(1)教师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勤”字。是强调笔顺和写法,查字典,了解勤奋的意思,说说勤奋与勤劳的不同点。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既然要聊天,咱们都得熟悉熟悉我们要聊的内容,请大家打开课文,第16课。
先问问大家有没有读过这篇课文?老师从昨天到今天共读了5遍。所以我也希望大家好好读读这篇课文。希望大家做到(出示课件)
3、检查初读情况和生字学习情况。
(1)师生合作读书。(师生合作读第1和最后一段;请班长读第2段,请学习上有最大进步的读第3段。)
(2)学习课文生字。
出示课件——学生读——指导难写的生字“末”、“惯”、“基”字的写法。(学生说方法)——学生描红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思考: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说清楚的呢?(简单介绍议论文、说理文知识)
教师强调动笔墨读书,用我们练习3的批注方式(重要的生字新词用横线、关键句子加实心圆,重要句子加空心圆,有疑问的加?)
4、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这么分?
课堂作业:
(1)你能用上老师给你的这八个词语,用简短的几句话分别说一说司马光、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吗?
(2)提高难度,你能结合实际生活,结合咱班的实际情况用这几个词造句吗?用得多的`有奖励。
总结:今天跟我的小老乡们聊得很开心,改天我的老乡同事,也就是你们的语文老师还会继续带你们走进勤奋的故事,继续聊勤奋的话题。如果你想继续和我说勤奋,请记下老师的勤奋热线。呵呵。同学们再见!
《说勤奋》教学设计 篇4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一)复习词语
桥梁基础枕头习惯远渡重洋稍微一动有所作为名列前茅
①词语复习,不同于第一教时的词语教学,重点抓“梁”、“茅”,通过理解字词意思来记住字形,达到正确书写的目的。
(二)昨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初读了课文,你们知道课文讲了哪几个有关勤奋的故事?
(三)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同学们来帮助解决这个疑问。既然课文讲了两个有关勤奋的故事,为什么课题不用《勤奋的故事》,而要用《说勤奋》作为课题呢?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课文,再讨论交流。
②帮老师释疑,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整体感知了全文。
二、自由选择,精读感悟
(一)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这一段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比较句子
③通过读,让学生咀嚼体会;通过读,培养语感;通过读,感悟语句表达要正确、具体、形象。
a.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b.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是他们用艰辛的劳动换来的。
c.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读第一句。“手中的鲜花”指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指什么?
第一句与第二句相比,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第三句,第三句与第一句比,多了哪些词?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第一段。
(二)小组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例子,合作学习。要求:小组先确定学习哪一自然段,然后各自轻声读一遍,再划出说明勤奋的句子,注意不要多划也不要少划。划好之后,互相交流,谈谈自己的理解。
④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
2、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能不能把司马光刻苦、勤奋的精神通过你的朗读感染给大家?
讨论:哪些地方说明司马光很勤奋?
什么叫“警枕”?(用书上的语句回答)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警枕的作用?
看录像。哪一样东西最能引起你的注意?为什么?
⑤先学文,再看录像,再者结合谈感想,进一步凸现司马光的勤奋。
指导背诵: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小时候怎么勤奋,再写长大以后,更加勤奋,最后写取得的成果)
⑥注意学法指导,理清顺序,帮助记忆。
3、第三自然段
认真默读一遍,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摸清学情,有的放矢。
出示句子: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⑧抓住这句话,牵一发而动全身。
“拙”什么意思?课文中又是指什么呢?童第周是如何“勤能补拙”的呢?
指导背诵:用什么办法把这一段话记住。
小组讨论:司马光与童第周相比,哪些地方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
⑨这是一个很有思考价值的开放性问题,答案没有唯一性,通过讨论感悟作者选材精心;天资好的人,通过努力能成才;基础差的,只要不气馁,同样可以取得成就。
归纳两段的段意。
4、齐读第四段。
三、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1、看录像:这一段录像你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凿壁借光)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与勤奋有关?
⑩积累语言,化消极词汇为积极词汇。
2、学习几句与勤奋有关的名人名言。选一两句你喜欢的,读一读。
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等明日。
——孙中山
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有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
——富兰克林
天才就是勤奋。
——歌德
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
——海德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
——郭沫若
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
——家因斯坦
3、如果这篇课文再增加一个勤奋成才的事例,你认为选什么为好?为什么?你能帮作者写一个事例吗?
⑾读中学写,写中促读,读写结合。
设计意图: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教时设计紧扣“勤奋”两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之间走一个来回。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笔者在教学两个具体事例的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学习环境,教师参与其中,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努力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习活动中生成智慧,能力,提高素养。
第二个事例,采用质疑探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最后由“课本”向“课本外”延伸,说成语,读名句,写事例,帮助学生营造“大语文学习”的时空,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读中学写、写中促读、在学中做,在做中创。
《说勤奋》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
重点难点:
懂得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懂得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补拙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学习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1)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要大胆、独特。先了解名人成就,再探讨个中原因,对于学生深刻领悟勤奋的巨大作用,无疑更加巧妙、合理]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自学问题的设计很有讲究,要有一定的内容跨度,要有逐步的层次递进,要有广阔的拓展空间,要有足够的思考强度,值得反复推敲,精心设计。]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指导朗读
6、让学生根据板书小节,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7、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语文课堂应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可以记录教师板书,可以记录课堂上随机产生的佳词妙句。注重这种积累,会让学生受益无穷。]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习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小作本上。
[注重教学的深化、拓展、延伸。一堂课上完了,学生系统地整理学习的收获,将思考、感悟、情感形诸文字,是学习过程的延伸,是学习效果的深化,是语文能力的提升,可谓一举多得。]
附、板书: 13说
司马光(天资聪明) 编写《资治通鉴》 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勤
童第周(基础差,起步晚) 完成青蛙卵剥离手术勤能 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奋
《说勤奋》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说勤奋》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6课。这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课文,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如果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稍有不慎,就会把这类课文上成思想品德课。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明理、激情、导行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说理性课文的表达方法,尝试从生活中选择事例,并结合事例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从小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初步了解议论文文体特点,领悟议论文“通过典型事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并练习尝试运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学难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初步了解议论文文体特点,领悟议论文“通过典型事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并练习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
一、链接资料,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读过许多成语故事,你知道这些故事吗?(出示: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这四个成语都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板书课题:说勤奋
师:同学们常在一起说班级的事、家庭的事、国家的事。你知道“说”是什么意思吗?可以换一个字吗?(谈、议、论)
师:作者是怎样议论“勤奋”这个话题的呢?
【设计意图:对于首次学习议论文的小学生,以熟知的成语故事和日常生活经验解题引入,能消除学生对此类文体的陌生感,拉近他们与议论文的距离,唤起阅读兴趣。】
二、初读感知,理清思路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
作者议论“勤奋”,提出的观点是,然后用和这两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2.全班交流,理清思路。
【设计意图:概括本文主要内容,对于初次接触议论文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填空练习不仅降低了概括主要内容的难度,也有利于学生理清文路,初步把握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三、细读事例,感悟勤奋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简单介绍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司马光为什么能编成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呢?默读第2自然段,想想你从哪里可以读出司马光的勤奋。请画出有关语句。
3.交流。
预设一:小时候勤奋学习
(课件出示)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方法指导:抓住“躲”、“一遍又一遍”、“一直”、“滚瓜烂熟”等关键词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预设二:长大后勤奋写作
(课件出示)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方法指导:①看“警枕”视频。②对比感悟:你睡觉用的是什么枕头,感觉怎样?想一想,如果头枕着一个圆圆的木头睡觉会是一种什么感受?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理解内容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训练重点,议论文教学也应如此。对比想象头枕“警枕”睡觉的感觉,有助于学生深切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取得了什么成就?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引导学生明确:作者正是用两个典型事例证明了: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6.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设计意图:本环节体现的是“由扶到放”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习方法的迁移,让学生学会阅读,促进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
四、合作探究,深化中心
1.话题一:天资聪明的同学也许稍微认真一些就能取得好成绩,难道一定要很勤奋吗?(师适时补充伤仲永的故事。)
2.话题二:怎么理解“勤奋”?是不是“废寝忘食”、不吃、不喝、不玩、不睡就是“勤奋”吗?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习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作本上。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讨论话题,深化对“勤奋”的认识和理解。】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读一读关于勤奋的故事,背一背关于勤奋的名言。
【板书设计】
16.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编成《资治通鉴》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后反思】
《说勤奋》是一篇阐明道理的议论文,课文列举了司马光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和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这两个典型事例,说明了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学习这篇课文,对指导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培养学生“勤奋”的美好品质,有着积极意义。
在教学时,我抓住“勤奋”这两个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到“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表达出来的,并通过第一个例子悟出: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从第二个例子悟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由于课文的两个例子结构很相似,所以在处理教材时,我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学习司马光那部分内容时引导多一些,学习描写童第周的那一部分则放手让学生自读。学习完事例后,我让学生谈感受,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勤奋的故事或名言。
教学结束后,自我感觉相当不好,课堂上学生表现也不尽如意,回答问题的寥寥无几。到底问题出在哪里,静下心来我仔细分析:
1.教学观念陈旧,舍不得放手学生。我总感觉学生不会,没有自学的能力,总爱讲呀讲,平时如此,公开课上又怎可能一下改变呢?
2.备课方向不对,只备自己,不顾学生。备课时,我的出发点是自己,尽管教学设计改了一遍又一遍,但考虑最多的还是自己怎么教好,怎么讲顺。而学生到底哪儿已经会了,哪儿不会,有什么问题需要老师点拨指导,自己全然不知。只知己,不知彼,肯定会打败仗了。
3.钻研处理教材不够深入,仍是就教材教教材,不会取舍。字词句段篇,读书与理解,哪一点也舍不得放弃,结果是哪一点也没有抓住,永远也跳不出教材的框框。本来这篇课文与学生生活、学习关系紧密,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为什么让学生联系自身谈“勤奋”,谈聪明的人需不需要勤奋,谈今天怎样做才算勤奋……,还可以对照自身来说“勤奋”,请几个比较勤奋的同学说说自己平时是如何学习的;然后找两个学习上懒惰的学生说说自己在课余时间,尤其是回家后的时间都做些什么?最后讨论,比对两种方式的优劣,从而得出成绩的优秀来自于平时的勤奋。说实话,这些内容在备课时,我已想到,但只担心讲不完课文,就都删除了。如今想想,真是愚蠢之举呀!
4.调控课堂的能力不强,自信心不够。总感觉在自己的课堂上,时间过得特快,课堂容量特小,没学个什么东西就下课了。站在讲台上,没有自信,紧张严肃得要命,只顾想自己的思路,哪顾得上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呀!屈指算来自己上班的年限已不算短,但这点毛病总改不掉,教学水平停滞不前,原因到底何在,自己也很迷茫。
总的来说,这节课给了自己很大触动。它向我发出了警示:必须改变自己。真的,不改不行了。自己照此下去,会原地踏步;学生照此下去,会越来越懒。决心有了,但方法还需自己探索研究。不管怎样,动起来总是对的,动起来就会有变化,抓紧改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