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小学《秋天》教学设计

2025/08/16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小学《秋天》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秋天》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秋天》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是何其芳的一首明朗纯净的诗篇。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画面清静,悠远,朦胧。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来诵读诗歌,体会作者的审美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淡远的诗化意境,培养审美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比较、鉴赏、评价诗歌。

【指导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素质”,要求培养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首先从感知诗歌美的情感入手,进而引导学生欣赏美的语言,想象美的图景,体验美的意境,表达美的感受,最终达到培养美的情趣的目的。

【设计思路】

一、诗情导入

秋天,是一个富于诗意的季节。多少诗人因秋的到来而获得了灵感。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是豪迈的秋;“秋风秋雨愁煞人”是忧伤的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是寂廖的秋。秋天还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有清淡的神韵,深情的怀念,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何其芳的秋天,去感受一个别样的秋。(板书课题)

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验美的情感

1、学生试读,体验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3、学生在小组内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并谈谈自己读的方式。4、诗中描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漂亮的名字。

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学生命名只要符合大致意思即可。

5、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总结:伐木丁丁,稻谷流香,瓜果肥硕,雾冷、露清、霜白,有秋虫低鸣,有蟋蟀弹琴,有溪水清冽,这样的秋天谁人不爱,这样的秋天谁不赞美。

三、欣赏美句,享受美境

1、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并朗读。

2、小组内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3、全班交流。

意在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诗句,进一步体会诗的情感。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

4、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还有哪些困惑?

总结:诗人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秋写得富有神韵,富有活力。秋似乎是一个清闲的农人在享受秋日的收获,似乎是一个悠闲的渔人正撒网归来,似乎是一个清洁纯的少女正凝神静思。读此诗,身也变得轻灵,心也变得明净。

四、构思美图,表达美语

1、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想像每一幅图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用美的语言将它描述出来。学生在思考的同时播放音乐与画面。

2、小组交流,推荐优秀者在班内交流。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3、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总结:秋已不在作家笔下,而在同学们心中 ,因为作者的诗已经与同学们真切的感受,尽情地体验,畅快的想象融合了,我相信,同学们想象的功夫做得越充分,对作品底蕴的感受,理解就越深刻,就越能感受作者的心。

五、比较美文,培养美趣

1、学生朗读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景》。

2、请你用学习《秋天》的方法,谈谈你将从哪些方面去品读这首诗。3、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意在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让学生懂得如何读诗。

总结:诗歌,常常用音乐般的语言,传达出美的意境,表达美的情感。品诗,就应该懂得品味诗的音乐美,结构美,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这才真正掌握了读诗的方法。

六、挑战美诗,学写美诗

1、你曾与秋有过亲密接触吗,请用你最具感情的语言描绘你眼中的秋。2、全班交流,评选出最优秀诗篇。

总结:秋各不相同,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体现了美,我想,这都是由于我们受到了何其芳诗歌的美的熏陶,才有了这么耐人寻味的秋天。“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现在正值金秋十月,让我们走进这硕果飘香的季节,到大自然中,到生活中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美吧。

秋天

学习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有条件的话师生可以共同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设计 :

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研读赏析:

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 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小学《秋天》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文中蕴涵着的平凡而伟大的母爱。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领会朴实的语蕴涵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对儿子伟大无私的爱。

教学关键: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思想感情。

创新实践训练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母亲”是那么亲切的字眼儿,提起母亲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

谁愿意说说你的母亲?

生:答

师:老师从你们的话语中,体会到了妈妈你们的爱,同时也感受到了你们对妈妈的一片深情。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再一次来感受博大的母爱吧!

师板书课题:10、秋天的怀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学习这篇课文,你想知道什么?

生:想知道课文主要讲的什么?

生:文中的母是怎样的人?

师:轻声自读课文,寻找答案。

生边读边想然后回答

生:课文讲述了一位母亲,身患重病,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坚强的活下去。

师:课文的'母亲是怎样的人呢?

生:对儿子的照顾无微不无至。

生:对儿子体贴关心。

生:坚强乐观。

生:母亲非常爱我。

三、理解内容,感受母爱的伟大

师:母爱是伟大的,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体现出来呢?把这些让你感到的句子找出来,并说说让你感到的理由。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书,然后回答。

生:让我最感到的地方是“我发脾气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

文中的“我”双腿瘫痪,经常发脾气,这时母亲却耐心的安慰我,鼓励我坚强的活下去。

生:“我”却一直不知道……

母亲重病缠身,自己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却不告诉儿子,不想给儿子增添痛苦,这位母亲多么伟大而无私啊!

生:母亲进来了……

母亲已知道自己重病,她想最后带儿子去北海看菊花,好让独生子喜起对生活的勇气,儿子的快乐就是她的快乐。

生: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我那个生病的儿子……

母亲临终前,仍然惦记我和妹妹,我们是他心中唯一的牵挂。

师:这些句子真的令人好感动啊,体现了母亲对儿子伟大无私的爱,从这些句子中你还能想到什么?

小组讨论然后回答

生:儿子热爱母亲

生:儿子对母亲有一种愧疚之情。

生:儿子深切怀念母亲。

师板书——怀念

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师:这篇课文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下面我们有感情地再把这篇课文读一遍好吗?

生读课文,师适当指导

2、师:母亲带着对儿女的牵挂走了,我想儿子一定有许多话想对母亲说,清明节到了,他面对母亲的贵像会说些什么呢?

生:答

五、知识拓展

师:同学们说的太感人了!你们都是懂事的好孩子,学习这篇课文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

生:答

师:课后把你们想对妈妈说的这些话以书信的形式写出来好吗?

师:最后让我们把心中最美的歌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吧!

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板书设计: 10、秋天的怀念

爱→

母亲 我

怀念←

小学《秋天》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2、情感目标:了解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感受语言美,培养欣赏及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品味词句,想象意境,训练朗读。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品味文章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北大荒秋天的景色之美、物产之丰。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北大荒的的秋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吗? (课件:XXXXXXX的北大荒)

2、师:大家用了一些优美的词语来赞美北大荒,说的真好。老师明白大家的意思,你们都是在赞美:啊!(师稍停顿)

生(心领神会)齐答: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 (课件出示)

3、师:北大荒的秋天多美呀。今天我们又来到了北大荒。先让我们再来熟悉一下昨天刚认识的新朋友。(出示生词,指名读)

4、师:同学们的交际能力真强,这么快就把新朋友变成了老朋友。昨天,我们来到北大荒都看到过哪些地方?

生:看到过天空 、 小河 、 原野 (老师板书)

二、新授。

1、师:这三个地方,景色各异,老师相信大家肯定有自己最喜爱的地方。好好地把描写这三个地方的'文字认真读一读,再比较一下,你最喜欢哪个地方的景色?还要想一想为什么这个地方会令你喜欢?

2、学生自读课文,老师来回地巡视倾听交流。

老师了解学生的选择: 喜爱天空、小河、原野的分别举手

师:大家各有所爱,一定都有自己的理由。就让我们互相交流一下,说说你最喜欢的地方。

(一)美在天空。

1、出示句子:美在哪里呢?体会“一碧如洗”

2、师:碧蓝的天空的确好看,但(引导学生说)傍晚的流云更美。(出示晚霞组照)是啊,落日映照下的流云,有银灰色的,有绛紫色的,有橘黄色的,有血红色的,谁能读好这句话,把流云的美表现出来。(指名读)

师:我在听你读的时候,感觉到你也注意到了老师标出的这几个词,能告诉大家,你读了这几个词,联想到了什么吗?

3、这些颜色的词,把流云写得缤纷美丽,你也能说几个这样的词吗?

4、师:这么多的颜色,书上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这个词语就是——

生齐答:五彩斑斓。

5、师:五彩斑斓,形容颜色多而美。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语?

生:五光十色 、五彩缤纷 、色彩斑斓 、色色俱全 、五颜六色

6、师:真了不起,一下子找到这么多描写颜色的成语。这句话中,除了颜色写得妙之外,你还发现了写得好的地方了吗?(指导体会比喻的写法)你能和作者比一比,也来说一说吗?

7、师:天空就是因为有了这些不断变化的色彩才显得更加迷人(补充强调转眼间这个词),我们要读好“转眼间”这个词,突出我们惊奇赞叹的心情。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这一段。(喜欢天空的同学起立,一起把这一段读一读)

过渡:北大荒的天空美在一碧如洗,美在瞬息万变的流云。不过,北大荒的其他地方也不逊色哦,不信,听我们其他同学来介绍一下。

(二)小河

1、出示“小河清澈见底??”

师:说说看,你认为作者笔下的这句话中,哪些词句用得精彩?

(体会,“蓝绸子”,“顶着”??)

2、师:让我们想像着这幅美景,美美地把这段话读一读吧,要注意精彩的词语哦!

(三)原野

1、出示“原野热闹非凡。??”

2、师:农作物都载歌载舞乐呵呵的欢迎我们来了,谁能把他们的热情读出来。

生比赛朗读。一个比一个精彩。

3、师:真是太热情了。(做从沉醉中醒来的举动)不对呀,大豆、高粱它们不会笑也不会唱呀?作者写错了吗?(体会拟人的写法)

哦,原来是把它们当成人来写,这就是拟人的手法。真是生动、形象。这种手法真好,你会用吗?(出示水果的画面,指导说拟人句)

4、大家一起来读,让所有的作物活起来,把原野的热闹呈现出来。生齐读。

5、师:哎呀,大豆笑,高粱唱,榛树叶子抱着跳。把原野的热闹非凡描写的淋淋尽致,太让人感动了。相信北大荒人们的心情一定比我们还要激动。课文中有一处地方写出了这种心情,你发现了吗?

生齐:?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6、师:写的真生动,燃烧起来说明人们特别高兴,特别兴奋。是什么“把人们的心给燃烧起来的?”(大豆、高粱、榛树叶子,还有其他农作物)

(四)物产

1、师:是呀,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无论是田野、山岭、江河,还是那茫茫的草甸子都会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大家快听,北大荒的人们在齐声赞美这儿的秋天呢!(出示第五自然段,齐读)

2、师:同学们,沉甸甸的宝物是什么?

生:大豆、高粱、榛子。

生:还有玉米、水稻、莲藕、鱼虾?? (边说边出示)

3、师小结:是呀,如今的北大荒,已经今非昔比了,再不是以前那荒芜人烟的北大荒了,现在许多人都把他叫做“北大仓”了。记得我看过一篇文章叫做《可爱的草塘》,也是描写北大荒的,写得可有趣了,今天我把这篇文章推荐给你们,让你们也感受一下北大荒的可爱。

五、总结师:今天真是不虚此行,大饱眼福呀。回去后,我要把这儿的美景描述给我的家人听,你们一定也想把这么美的景色和家人分享。回家后把课文背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天 空

小 河

原 野

5、北大荒的秋天一碧如洗清澈见底热闹非凡景美物丰 令人陶醉

小学《秋天》教学设计 篇4

小学《秋天》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秋天》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秋天》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秋天是一年中色彩最丰富的季节,小学生认识秋天,往往都是从色彩变化开始的。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认识色彩的作用,观察自然界的色彩,学会运用不同的色彩表现事物。

教学重点:

欣赏表现秋天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他们之间在艺术表现手法的不同特征。

教学难点:

学习用自己的方法,用绘画的手段表现秋天。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1. 看《晒粮》.

教师提问:我们先不看内容,先看画面的颜色,谁能最先说出,这个画面上画里这么多色彩,可能是描绘什么季节的呢?

学生讨论回答:秋天。

教师提问:说一说画面上都有什么颜色,你觉得秋天的色彩有什么特点,什么颜色最多?

2. 看一些风景图片。

教师提问:这些图片中有秋天,也有别的季节,谁能把其中的秋天挑出来。

学生挑出秋天,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3.看大师所画的秋天

看大师所画的一些秋天的景色,看大师是用什么方法画的。

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

4. 秋天主要是要画出秋天独特的'色彩,那么在内容上,秋天究竟有什么特点呢?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瓜果成熟了,挂满了枝头,粮食成熟了,田野里一片繁忙,植物叶子开始落了下来,地下一片金黄。

5. 教师板演:秋天的几种植物

这些植物都可以是什么颜色的呢?这些植物还可以有什么其他的画法呢?

学生讨论,回答,并上台作画。

6.作业要求:创作一幅表现秋天的画面,要求在色彩和内容上符合秋天的特点,

并画出自己的感受。

7. 学生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小学《秋天》教学设计 篇6

设计理念

同步阅读教材第三组文章与三年级语文课本的单元主题紧密结合,围绕“心中的秋天”这个主题编排了7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两首》、《秋天的歌》、《秋姑姑》、《风筝》、《燕子过海》、《和太阳比赛早起》、《秋天,观察的好季节》。这七篇文章或表达思乡之情,或描写童真童趣,或展现秋的美丽与自然之趣,或呈现秋的丰硕与收获,或启迪秋的思考与描绘理想,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给读者带来独特的感受。

我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也基本能进行一些摘录、背诵等语言积累活动。教学中,我通过“课外阅读,课内展示”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把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学习积累在课堂上“读一读”、“记一记”、“想一想”,又在交流互动中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并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教学策略:

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成为阅读感悟的真正主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回顾交流,积累好词佳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语言积累。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层面的“读”,在优美的语言文字描述中感受自然界的美好,领悟表达方法的丰富多样;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积累的同时,学会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提前阅读同步阅读教材《落满霞光的竹林》第三单元的七篇文章,并按以前指导的阅读方法写旁注、做摘录笔记。

教学步骤:

一、课前热身

1、欣赏图片

2、说说描写秋天景色的词语或诗句

二、回顾主题,导入阅读

1、回顾单元主题(心中的秋天)

2、导入同步阅读

三、检查汇报,初步阅读

1、生汇报读书方法

2、检查词语

(1)课件出示21课《风筝》词语:

帽檐威武翩翩起舞张牙舞爪同归于尽平衡后脑勺威力巨大

读词、找句、运用

(2)课件出示《燕子过海》词语:

风平浪静疲倦停止呼吸崇敬沉重艰难

读词语,根据这些词语用一两句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