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矛与盾教学设计

2025/08/18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矛与盾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会认六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本课说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学习边默读边动笔边思考的习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思考动笔画等方法,了解发明家思考的过程,在交流中,通过补充句等方法,学生体会出发明家思考的深入与全面性。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导,学生再进一步感受坦克威力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吸收他人优点的重要性。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本文的道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生字新词。

一、启发,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他们有什么作用呢?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这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矛是攻击别人的武器,而盾是防御的武器。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课件 生字、生词卡片,认读。

指导识记字形,可通过形近字的比较,加强记忆,如:持和挂、炮和跑、担和坦、神和伸、般和船;

3、巩固新词。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教学中要着重倡导在文章的大的语言环境下感悟语言。只抓孤立情节理解课文,学生常常会出现被动跟随的状况。先从整体入手,再重点关注情节,学生对情节语言的感悟会是丰富、生动的,将会更深刻的理解语言文字的真正内涵,从而逐渐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感悟文章的能力。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桌相互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4、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5、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小结课文

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可以是生字学习方面的,也可以是有关课文内容学习的收获。适当概括补充。

五、指导写字

1、出示14个生字,要求:学生认记生字,并观察哪些字最难写,等一下给同学提醒。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

a.学生观察这7 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 个字的布局。

3、学生提醒哪些字最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作业:

1、抄写生字2遍,注上拼音。

2、熟读课文,思考“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2

一、谈话激趣、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有一种故事短小而精辟,通过有趣的故事情节,能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你们知道这种故事叫——寓言。(板书:寓言)

师:你能用成语说说这些故事吗?出示图画:《守株待兔》《拔苗助长》《刻舟求剑》《掩耳盗铃》《画蛇添足》

师:古代寓言更是寥寥数语便能表情达意,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代寓言两则》,它是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介绍韩非子)就让咱们跟随韩非子一起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去瞧瞧吧!(课件展示)看,街上好热闹啊!街边的空地上拥着一群人,他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去看个究竟吧!

师板书:矛与盾,提醒注意“矛”与“盾”字

师:谁知道矛和盾是什么?

生: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出示图片)

二、初读课文、感知语言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看屏幕,感受矛与盾这则寓言。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第25课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音,把你认为不好读的'地方或不好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师:有哪些地方不理解?

(学生提出不好读的和不理解的,学生帮着解决)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1————2——————3——————

师: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停顿和重读。听老师读好吗?

师:大家再试着读一读,还可以读给你的同桌听,特别注意停顿的地方,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导读课文

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这是理解文言文的前提,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一字一句地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还可以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大胆地猜读!另外选出一句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生:活动——————

师:你学会了什么?(小组汇报)

生答

师: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

生交流

师:文中有两个yu,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鬻指卖。誉;指夸耀。

师:他在夸耀什么呢?

生:矛和盾

师:他是怎样夸耀矛和盾的,能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吗?

生: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出示课件)

师:这两句话又是指什么意思呢?先说说前一句吧!

生:它在赞誉他的盾。

师:板书盾(画)它的盾怎样呢?

生:无坚不催

师:用一个词来说出商人口中盾的特点吧?

生:坚固

师:他的盾真好呀?老师都心动了,真想买一支呀,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商人又举起了一支矛。这时他又是怎样誉矛的呢?

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板书)

师:谁愿意解释这句话?

生:——————————————

师:用一个词概括矛很———锋利

师:同学们,如果有这样坚固的盾,这样锋利的矛,很难不让商人(自傲。自大。夸耀)

师:如果你现在就是这个商人,想象一下你在集市上会以怎样的语气叫卖?

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

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懂得作者借坦克发明这件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者的意图,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独立识字,与人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生词。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复述。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并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使其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探究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两个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两个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入题:

1、出示图片(两武士手持矛和盾比赛的场面。把书上插图制作成用矛和盾作战的动画片),提问学生:他们手里的作战武器是什么?板书:矛、盾,学生写。

2、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呢?板书:进攻、自卫,比较而言,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相机把学生分成矛队、盾队。

3、让学生说说有关矛和盾的故事,(教师补充《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当矛和盾再次碰在一起结果会怎样呢?

4、今天我们就要学一个关于矛和盾的故事(板书:和)。

[设计意图]:

通过看矛与盾作战的动画片,拉近学生与古代兵器的距离,为学习“矛”、“盾”二字的音、形、义打下基础,同时对矛和盾的优点有直观的感知,为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奠定基础。把学生分成矛队、盾队,为互相学习埋下伏笔,为突破难点作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②有难读的地方提醒小伙伴的吗?老师也要提醒大家读好这些词语(大屏幕出示)。请矛队读一读第一、二排词语,盾队认真听,听后评价,纠正读音。盾队读一读第三、四排词语,矛队认真听,听后评价,纠正读音。

③自己把课文再默读几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相机指导、归纳、板书:集合。学生写。

[设计意图:课文浅显易懂,因此,放手让学生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既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又培养了自学能力。]

(三)交流感悟、指导朗读:

1、哪一个句子写出了矛进攻的威力大?教学第二自然段第一句:

“难以招架”是什么意思?用动作理解“雨点般刺来”“左抵右挡”。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用联系上下文、动作表演等方式理解词语,然后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紧张危急”。]

2、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学生接读:“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用几句话写出了发明家的想法?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第一个“!”是什么感情?指名矛队读。第二个“!”是什么感情?指名盾队读。(板书:铁屋子)。

带着感情齐声朗读。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两个“!”体会句子蕴含的感情,先是对盾的不满,继而是想到盾可以改变的喜悦,从而更好地完成与文本的对话。]

3、盾大得像个铁屋子(大屏幕出示铁屋子),的确一枪也不会被戳到了,这个想法真让人兴奋呀!那现在钻进这个铁屋子去和朋友比赛,可以吗?让我们和发明家一起冷静地想一想,请大家轻轻读三自然段,一定会有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读、思考后,交流自己的发现,再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与发明家一起思考,认真读书,潜心涵泳,获得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

4、铁屋子只能保护自己,一点儿获得胜利的机会都没有,怎么能拿去和别人比赛呢?这个问题真让人头疼,也一直困惑着发明家。他不停地想呀想,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学生接读: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矛”字上加了什么符号?表示什么意思?(板书:枪炮)看大屏幕(装上枪炮的铁屋子),这样的铁屋子可以坐着去和别人比赛了吗?为什么?相机板书:坦克。(大屏幕演示装上枪炮的铁屋子又装上了轮子、履带变成了能跑的坦克。)

5、请大家联系课文、看着板书,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指名说,自由练说,再指名说。

6、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板书:合二为一),集合优点的结果怎样?课文中的哪个词能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勾画,交流。哪些句子能看出坦克“大显神威”?(大屏幕播放坦克大显神威的录象片段),指导朗读。

(四)畅谈感受,理解道理:

1、是啊,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哪儿是用单独的矛和盾作战能比的呢!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大屏幕出示这段话,你能联系课文,看着板书,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吗?

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矛队、盾队比赛说。

(五)升华理解,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坦克的故事,懂得了“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同时,在这节语文课上,矛队和盾队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取长补短,胜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大家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上、生活中,象发明家那样,多观察、多思考,学习别人的优点,发明或改进更多的东西,早日迈入胜利者成功者的行列!

(六)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进攻自卫合二为一

枪炮铁屋子坦克

作业设计: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用“…如…般…”或“…像…一样…”写一句比喻句。

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4

《矛和盾的集合》是一篇新课文,全文在大家已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的基础上加以深化,一改以往“矛”和“盾”不能并存的观念,不仅使“矛”与“盾”同时存在,而且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形象地介绍了现代新式武器——坦克的诞生,使学生在这通俗易懂的故事中明白“只有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学会集中各事物的优点,才能创造出新事物”的深刻道理。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及矛和盾的集合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组《矛和盾的`集合》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能正确读“坦克、左抵右挡”等词语。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同学们好!上课!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

矛和盾你们认识吗?能在图中找到它们吗?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呢?那么集合这个词你们了解吗?谁来说说?

二、初读感知:

1、矛、盾它们是简单的集合在一起吗?读了课题你们还想了解些什么?

2、学生提问,教师归纳。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

3、出示生词:检验:指名读、齐读?

4、再读课文:熟悉文本

5、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受。

1、回顾问题:了解发明家是发明坦克的过程。

2、出示自学交流要求:(读,画、话,)

3、生生交流,教师巡视。

4、全班交流。

(1)交流比赛场景。

在读与情境中理解: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感受当时的紧张场面。

(2)交流发明家的思考过程:

在读中理清发明家的思路:盾太小——铁屋子——想进攻——开小洞——装轮子——成坦克。

(3)交流坦克的大显神威,体会发明家智慧的力量。

在读中烘托坦克的威力,进而体会集合的力量。引出道理。

(4)收获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四、课堂拓展:

1、回顾矛和盾集合成坦克。

思考:()和()集合成()

2、综合实践作业: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类似"矛"+"盾"的发明呢?

五、总结课文: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发明家。只要我们遇到问题,去想、去做。想的不一样做的就不一样,最后的结果就不一样。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六、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发明家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坦克

长处集于一身胜利者

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5

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复习酸和碱的性质,理解酸碱的化学性质及中和反应的实质;

2)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网络课件,学生复习知识点,创设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酸和碱的有关知识,二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有关知识。本节课主要复习酸和碱的性质

学情分析学生在新授课中已基本了解酸和碱的有关知识,但还没能系统掌握,学生有兴趣和欲望掌握本部分知识。

教学重点

1、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2、中和反应的实质。

教学难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以及中和反应实质的归纳整理

教学手段实验器材、多媒体网络课件

教师活动

1、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1分钟)

2、教师巡视学生复习情况。

3、教师可看到各小组的`答题情况,小组的得分率,每道题的错误率,进行点评。

4、教师可看到各小组的答题情况,小组的得分率,每道题的错误率,进行点评。

5、教师巡视学生讨论情况,解答疑问。教师可看到每个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点评。

6、教师巡视学生学习情况,解答疑问。

7、教师总结评价:同学们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对酸碱的性质有了新的认识,酸碱知识在生活中也应用广泛,同学们可点击网页来认识更多的酸碱知识,或者你还有什么疑问?可把你的问题写在留言版上,提交给老师,老师以后

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理解句子,讲寓言故事。

3、懂得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2、理解寓言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能说出重点语句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图片学生猜成语。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2、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出自相矛盾这个成语。

3、课件出示矛与盾的图片引导学生明白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非子带给我们的寓言故事《矛与盾》。(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

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

(一)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和重音。学生评价。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4、齐读全文。

5、竞赛读。

(二)细读课文

1、学习文言文方法(课件显示)

2、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

3、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4、全班交流。

5、说说全文的意思。

(三) 品读课文,汇报交流

1、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作答。

请生解释:鬻:卖;誉:夸耀;并写写这两个字。

师:楚人先夸耀什么?生读第一句话(生读,师板书:(坚)盾 莫能陷)。指名夸一夸。

2、师:同学们真会夸。那个楚国人又是如何卖他的矛的呢?指名回答。

师:你真会做生意。

师:我想请你带大家一起夸好吗?(生夸)

师:原来是在夸他的矛锋利,请你来夸一夸矛吧!“又誉其矛曰:……”(生读,师板书:(利)矛 无不陷)

师:楚国人既夸了自己的矛又夸了自己的盾,不知道同学们想夸什么呢?自己在下面吆喝一下吧!(生自由读)师:请男生誉盾,请女生誉矛,看哪一组夸得更自信,准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又誉其矛曰:“……”。

3、同学们真会夸真会卖,,可老师有一个疑问:怎么什么东西到了楚人那儿都成了那么好的呢?仔细想想他的话,你发现了什么?

师: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许多围观者,他们到底有没有买他的矛和盾呢?你从书中哪句话知道的?指名作答。请同学们看插图,请同学们自己练习,模仿谁都可以。

指名读,生猜是什么样的人在读?(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及模仿能力。)

4、师:听了旁人的质问,那个人有什么反应?生:那个人哑口无言。

师:你是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不能回答。

师:(引导学生说)“弗”就是“不”的意思,你能读读这句话吗? (生读此句师板书:弗能应也)

5、师:面对旁人的质问,他为什么答不上话来呢?小组讨论一下,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生小组讨论发言:楚人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师板书:道理)

(四)探究寓意

1、选择小组上台表演,学生评议

练习把这个故事演出来。(提示: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课文的原话,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丰富故事中的情节,表演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

2、采访围观者:你们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笑?

3、同学们帮他出出主意,怎样把他的矛和盾卖出去。

4、得到的启示:学生总结。

5、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与同学交流一下。

6、动画欣赏。

三、回味朗读,练习背诵

1、寓言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寓言中的道理耐人寻味。老师带来了《矛与盾》的动画欣赏,大家轻松一下。

2、大家和着音乐试着背一背。

学古文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背,方能学以致用。大家随着音乐一起背背吧!不会背的方再看看书,会背的大家一起背。

四、板书设计:

矛与盾

(坚)盾 莫能陷 (利)矛 无不陷

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