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优秀
爱习作提供的语文教案优秀(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优秀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歌曲的学习,让学生在充分感受歌曲意境、理解歌曲情绪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通过对四拍子的练习,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四拍子的节拍特征。
3、通过欣赏歌曲,培养学生用不同手段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歌曲的理解及分析,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创造性的表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哪些电影电视?其中哪首影视歌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你会唱吗?(情同学们举手发言并演唱)
2、聆听故事,引入情境。
师:同学们唱的太好了,那么今天老师同样给大家带来一首影视歌曲,它就是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送别》。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于1960年出版的以其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也可视为她的代表作。它描写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小英子温暖和乐的一家。它透过主角小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间复杂的情感。
3、初听音乐,感知歌曲。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歌曲,请同学们注意两个问题:
(1)歌曲表达带了什么情感?(2)歌曲的速度如何?
(多媒体播放视频《送别》片段)
二、进入歌曲意境,学唱歌曲。
1、教师伴奏并范唱,引导学生体验歌曲情绪。
2、学生随老师伴奏,视唱歌曲旋律,掌握歌曲所表达的基本情绪。
3、引导学生体验歌曲并划拍子,掌握4/4拍的正确划法。(1)4/4拍划法的练习
师:在刚才的视唱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同学们在视唱的同时没有划拍子。请同学们看下这首歌曲的节拍类型是什么?它的强弱规律是什么?应该如何划拍呢?
生1:歌曲是4/4拍的`。生2:强弱规律是:强
生3:它的打法是……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只是四拍子的划法还不是太规范,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4/4拍的正确划法(出示4/4拍图式)。
(2)看谱子、听音乐、打拍子,体会强弱规律。(教师巡回指导)
4、老师钢琴伴奏,引导学生加入歌词,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划拍子。(通过齐唱、小组轮唱等多种形式反复演唱歌曲,达到熟练。)
三、体验歌曲情境,进行乐曲分析。
1、小组讨论回答问题。(1)歌曲的演唱情绪如何?(2)分析歌曲的框架结构。
(清新自然而略带哀愁。)
弱
次强
弱。
(忧伤)(稍慢、舒缓)
2全曲分三段,各部分紧密相关,又略有不同,尤其是B段的第一句(即图中的c)与其他乐句形成鲜明对比,掀起了全曲的高潮。
(各小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
2、通过对歌曲进行深层分析,再次深情地演唱歌曲。
四、创作实践,开展音乐活动。
1、小组讨论。
师:通过对歌曲的分析、演唱,我们对歌曲的理解已经很深刻,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下面请同学们分组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这首歌曲。(提示学生可采用独唱、小合唱、舞蹈、打击乐伴奏等形式)
2、分组展示、交流与评价。
学生就各小组的表现形式、参与激情、创新意识等给予评价,教师简要补充。
五、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影视歌曲是音乐与故事情节的完美结合,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给我们带来无穷的美感。请同学们课后多欣赏一些你所喜欢的影视音乐,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语文教案优秀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要细心观察周围事物。
2、学会本课生字,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读中感悟作者对春天的向往、热爱之情,并懂得要细心观察周围事物。
教学难点:
理解“冬天已经过去,我的梦已被染绿”
教学设想:
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内容,讲讲课文要抒发的情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感悟语言的能力,多读,熟读成诵。本课采用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然后在一起讨论语句的基础上明白课文的深刻内涵的'方法。教学中可请学生讲述一个印象深刻的事例。
教学准备:
挂图,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题,寻找“春天”。
同学们,蓝蓝的天,嫩嫩的草,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就是春天,春天是什么样的呢?就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和感受春天吧。春天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春天”的课文。自读课文,哪些语句是描写春天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认读生字卡片
梦想残雪融化嘱咐毛茸茸
咱们散步嫩草吐绿染绿
4、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那么课文里的我又是怎么想的呢?
三、品读诗句,体会心情,发现“春天”。
1、找出描写春天的诗句,细细品读。
为什么说小草已经吐绿,不说小草已经发芽?小草可爱吗,你从哪看出来的?教师指导朗读:当我发现“嫩草已经吐绿”这个秘密时喜悦、自豪的心情,并尝试将这种心情用朗读的方法表达出来。
2、扩展延伸:连爸爸、妈妈都不知道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我”为什么却能发现?
3、田野里还有哪些小秘密?
我的小秘密是什么,你知道吗?
4、为什么说我的梦被染绿?
师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作个有心人。
5、仿照诗歌的模式写一首诗歌。
四、精读最后一句,引导感悟“春天”
自读最后一句,独立思考这句话的寓意。我被染绿的梦里有什么?可以把它画下来,也可以写一首小诗告诉我们。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诗歌:谈各自的所得。
二、学习生字
1、认读要求会认的字
2、学习要求会写的生字。(提醒学生细心观察易错生字的笔顺、笔画。)
重点指导
梦:下面是“”,注意不要多写一横。
残:右边的笔顺是
嘱:第13笔是竖,不是竖提。
散:左下是月字底,不要写成“日”
3、给生字扩词,造句。
4、摘抄诗中好词、好句。
三、回味有关“春”的佳作。(诗、散文、故事均可)
四、作业
摘抄关于春天的好词好句,大家交流
语文教案优秀 篇3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衰竭”、“崩溃”、“禁锢”、“驯服”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朗读、想象、讨论感知春潮到来时恢弘的场面,体会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和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3 体会文中用词的妙处,并积累好词佳句,背诵课文。
二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字词教学、初步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第二课时是通过朗读、字词的研习来体会用字之妙、春潮不可抗拒的力量和作者的情感。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教法学法
以读为主线,以读代讲,以读促表达的教学方法,在朗读中创设情境,理解课文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向往春潮
导入:寒冷的冬天将要远去,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大地万物复苏,将要爆发出埋藏了一的活力,势不可挡!这就是北方春天的奇景———春潮,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看看它到底有什么魅力呢。
【评析】简洁而富有激情的导语,把学生带入对春潮的美好向往之中,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企盼。
二、创设情境,走进春潮
播放配乐课文,交流听后的什么感受?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介绍了几方面的内容。
【评析】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和气势雄伟的春潮景象图,创设了美的情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通过初读课文,揭开了春潮神秘面纱。
三、细读感悟,品味春潮
品读春潮形成部分。
⑴谁能说说“春天在进攻”表现在什么地方?(生自由读一、二段)
⑵为什么说冰封的大江“变酥了,变软了”呢?(学生讨论,体会用词的巧妙。)
⑶春潮在温暖的春风中慢慢奏响了序曲,由弱到强,慢慢壮大,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种变化读出来?(生自由读、指名读、赛读,指导学生通过音调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读出春潮的形成过程)
【评析】围绕“春天在进攻”这一主线,紧抓“酥”和“软”等用词之妙,并通过朗诵的方式让学生再度体会和感悟春潮刚刚形成时的“微弱”和它所蕴含着的蓬勃的春的气息,做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和深化。将言语训练和情感体验都落到实处。
品味春潮的不可抗拒。
⑴春潮在慢慢地孕育着、积累着,期待着成熟时刻的到来,那时它要把自己所有的力量都释放出来,“终于一天,在黎明的寂静中,突然传来了山崩地裂的声响。”(引读第三自然段)
⑵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春潮的气势雄伟,势不可当呢?
⑶请画出其中的动词,找出其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说说都写出了什么?
以上的这些活动主要是从品味语言入手,让学生通过对动词的品味感受春潮的气势,通过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去形象感知势不可挡的开江场面,使对文本语言的品味有个切实抓手。
⑷春水战胜了寒冬,她多么欣喜,多么激动啊!谁能读出春水的喜悦之情?(指名读第四段,评价;播放优美欢快的钢琴曲,渲染气氛,配乐齐读)
【评析】借助音像,播放排山倒海般的开江场面的录像,让学生观看春潮宏大的气势和壮观的景象,以汹涌澎湃的潮水声作为背景音乐辅助感悟,把学生带入气势雄伟的春潮情境中。欢快的钢琴曲,衬托出春潮战胜寒冬的喜悦之情,配乐朗读使学生更容易进入情境,进而感悟文章,读好文章。通过品词析句,让学生感悟写法,积累语言。
读完这一段,你想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春潮?
四、介绍背景,升华春潮
教师给学生简单介绍《苦菜花》的写作背景。
升华情感,再读重点段。
小结:伟大的抗日民众如春潮一样,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同日本帝国主义作斗争,最终取得胜利。让我们一起来赞一赞这滚滚的春潮吧。(再读重点句段,在学生饱含深情的朗读中结束新课)
【评析】补充介绍写作背景,把不可抗拒的春潮和积极抗日的民众结合起来,升华了主旨,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案优秀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能够疏通文意,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文章,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语:同学们喜欢花草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莲花。
过渡语:莲花,也是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之物。“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水中仙子并红腮,一点芳心两处开”等等,这些诗句可谓写尽了六月莲花盛开之态。而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宋代文人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在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之际,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悠远,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这篇千古佳作——《爱莲说》。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这篇文章。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根据注解疏通文意;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总结: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师总结: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
归纳主题: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总结: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四)迁移拓展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样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尝试背诵课文。
(五)作业小结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作业: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板书设计
菊 莲 牡丹
隐逸者 君子 富贵者
清高避世 不慕名利 追求富贵
修辞手法:托物言志
语文教案优秀 篇5
母亲,是一本耐读的书;母爱,是一首永恒的歌。当我们思念家乡的时候,当我们身处困境的时候,母亲永远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因此,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我策划了这次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本册第一单元重在启发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人间的关爱与温情。这次综合性学习是在引导学生充分地解读了胡适的《我的母亲》这篇精读课文的基础上,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与家长之间的话题在减少,代沟在扩大。同时家长们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很少有机会与孩子促膝谈心。因此利用母亲节这一契机,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感受爱和理解爱,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是十分必要的。
一、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体会母爱的平凡与伟大,并以适当的方式报答母亲。
二、活动难点:
(1)把握一条主线:以活动为主线,倡导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
(2)注重一种体验:创设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母子之间架起一座美丽的心灵之桥。
(3)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母亲的文字、声像资料等;
(4)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划分学习小组;
(5)预约学生家长,为实施亲子互动做准备。
多媒体播放阎维文的《母亲》视频,这首歌极具感染力,深远的意境能够很快地将学生带入情境中。在此基础上导入:有一个人,无论你走到哪里,也永远走不出她关爱的目光;有一种爱,无论你怎样的索取,永远都不需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个人是母亲,这份爱是母爱!伴着深情的歌声,让我们一起走进母爱的世界,共同吟唱一首献给母亲的歌!
一堂课提供给学生第一感知的是导入,它的先声夺人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穿越时空,创设零距离的教学情境,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置于独特的情境之中,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环节,采用分组展示的形式。展示成果时,各组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创造性地运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入情入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名言组:读作品——展示有关母亲的名言和俗语。同学们通过齐读、对句、领读的形式展示了大量的名言和俗语;
(2)诗文组:颂母爱——朗诵有关母亲的诗文。他们通过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自己创作等方式展示了《游子吟》、《纸船》、《母亲颂》等等作品;
(3)歌曲组:表心声——歌唱有关母亲的歌曲。该组同学通过自弹自唱、笛子独奏、合唱、对唱等形式,歌唱了《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妈妈的吻》、《懂你》、《鲁冰花》等歌曲。
(4)故事组:念母情——讲述有关母亲的故事。同学们通过课本剧、情景再现、皮影戏等形式,讲述了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藏羚羊跪拜》、《血色母爱》及汶川地震中感人的故事。我为学生展示了公益广告《妈妈,您洗脚》,猴妈妈与猴宝宝嬉戏图,大腹便便的准妈妈等图片。通过这些喜闻乐见的形式,深深地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激荡着学生的情感,浸润着学生的心灵。他们明白了:动物也好,人类也好,母爱是相通的。正是这种博大无私的母爱,繁衍和传承了人类社会和万物生灵,谱写了永恒的爱的诗篇。
多媒体课件为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它与整个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整合信息,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课堂效率。
这一环节将采用亲子互动的形式,家长们的参与将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我请学生们采访家长十月怀胎的甘苦。母亲们畅说欲言,有的讲述十月怀胎的辛酸,有的回忆孕育生命的幸福,在淡淡的背景音乐中,在轻轻地倾诉中,母子之间的心窗打开了,代沟消失了。作为一名母亲,我也将接受学生的采访,为他们背诵了十月怀胎时写给女儿的日记:“亲爱的宝贝,你是我甜蜜的负担,尽管我身体臃肿,行动笨拙,但这些都不能削减我对你的期待……”。最后我让全体同学起立,向母亲们鞠躬,深情地说一声:妈妈,谢谢你!
淡淡的背景音乐不受思维空间的限制,能让你轻松自由的.去遐想自己的快乐和伤悲,给你一片宁静以致远的透明与感动。学生明白了:母爱就像一条长长的线,总是伴随着我们延伸。欢乐的童年因为有母爱,记忆才显得那么鲜活;美好的青春因为有母爱,我们的脚步才显得那么从容!
这一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很多学生肤浅地认为爱就是满足自己的需要,更有甚者埋怨母亲太苛刻,不尽人情。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我首先用多媒体出示这样一则故事:老鹰在孩子出生不久,就强迫孩子从悬崖上试飞,稍有不慎,小鹰就会被活活摔死,而那些能幸存下来的,就拥有了搏击苍穹的本领。我让学生展开辩论:这种做法是不是爱?学生们各抒己见很多家长也参与到辩论中。
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真正的教学应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对学习感兴趣并感到快乐。”采用辩论这种方式,让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地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经过激烈的辩论,大家都幡然醒悟:理性的爱应该是对孩子的成长负责,为我们的未来奠基。
感恩是做人的支点。为了将热爱母亲的感情幻化为实际行动,我先讲述母亲节的来历,并用多媒体出示汪国真的诗《感谢母亲》:让我怎么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并请学生把自己动手制作的礼物送给母亲,预祝她们节日快乐!看着孩子们精心制作的礼物,母亲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这一环节是对前面几项活动的升华和总结,既是对母亲感念之情的表达,又是把孝敬母亲的感情化为实际行动。
语文教案优秀 篇6
教学目的: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学会向娃丽学习。
教具准备:小黑板一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进程:
1、课前部署
一、要求门生熟读课文,行使自己的法子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二、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2、用三步教学法学习课文。
a、初读课文,独立学习
运动步骤:
一、门生用较快的速率读课文。
二、门生独立思考并复述课文。
三、门生相互讲课文故事。
四、由门生举荐1人完成课文复述,其他人补充。老师收拾。
b、再读课文,合作学习
运动步骤:
一、门生小声、快速读课文。
二、浏览思索,商讨如下题目。
(一)1封邮递员投错的信,哥哥哥什提亚和mm娃丽各是怎么样对待的?他们的态度有甚么差别?
(二)mm娃丽为何可以或许拿到跟哥哥如出一辙的`钥匙呢?可见爸爸对mm的态度有何变化?
(三)对于哥什提亚和娃丽,你以为谁更值得学习?
三、师生对话,商讨上述题目,结论:哥什提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娃丽——急别人之所急。
c、三读课文,立异学习
运动要求:门生可以或许是非分明,晓得该怎样向娃丽学习。
运动步骤:
一、门生有情感地读“娃丽送信”的段落,领会她送信的艰苦。
二、与门生商讨两个话题:
(一)用自己的话赞颂娃丽。
(二)你身旁有像娃丽如许的人吗?他们都做了哪些好事?今日之后,你将怎么样向娃丽学习呢?
三、老师小结,收场学习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