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歌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水乡歌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水乡歌教学反思 篇1
本文是一首诗歌,歌颂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诗有3个小节:第一小节写水乡,说明水乡的自然资源丰富;第二小节写船多,表现水乡人民的勤劳;第三小节写歌多,说明水乡人民生活的幸福。诗歌抓住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的特点,给读者勾勒出一幅鲜明、形象、秀美的水乡风光图。篇末点精之笔又使人如闻劳动的愉快歌声,感受到生活美好、幸福。 诗歌每一小节的开头都采用问答的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每一小节字数相等。句句压韵,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诗歌充分借鉴了江南民歌的艺术表现手法,是一篇训练的好材料。课文配有描绘水乡风貌的插图,可使学生进入诗歌的境界。《水乡歌》教学反思 相关内容:《狼和小羊》教学设计和反思《充气雨衣》教案《找春天》教学设计8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4)》教学反思《坐井观天》说教法设计《笋芽儿》教案二年级语文(上)识字6一日一练朱德的扁担导学案查看更多>>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设计思路,从以下三点来完成教学目标:
一、创设生动活泼、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可见,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不盛气凌人,居高临下,才能在师生之间架起信任的桥梁,才能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和谐民主的气氛环境。
二、鼓励质疑,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发学生的思路,热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疑促思,以思释疑,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来。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再经过教师的精心引导,让学生读、思、议,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思中有所认识,在思中找出问题的所在,在思中理清问题的脉络,使学生在议中充分交流探究,在议中寻得解决问题的门路,在议中得到共同提高。这样,我们的教学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合作探究,提高自主阅读质量
学习是学生的内部行为,因此不但要能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我们的教学只有充分尊重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真正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充分、自主、全面发展。
一直以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如何使学生获得朗读的快乐,从而变得乐读、会读等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觉得一堂阅读课,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的尺度很难把握。教师引导多了,成了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引导少了,学生悟得不够,体会不深,不能读得动情动心。这次教学《水乡歌》,我同样被这些问题困扰着。
今天,上完课后,觉得时间把握不错,教学环节也比较流畅,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习课文时,学生虽然读得很多,但是读得不够入情入境,没有把水乡的美读出来。
到底怎样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水乡的美读出来?我想应该让学生独自走进文中,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各自构建起自己独特的阅读表象,产生富有个性的阅读体验。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自读自悟的机会,课上才会产生多姿多彩的独特感受与体验。设想一下,学生若是在老师问题的牵引下,还会有机会尝一口河水的味道吗?阅读教学中教师究竟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语文课程标准》中写的清楚:“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同时也是阅读课堂上学生的另一个主要对话对象与合作伙伴。课堂上,教师只放不收,学生便会亦步亦趋;能放能收,学生才能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水乡歌教学反思 篇2
《水乡歌》是一首诗歌。歌颂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诗有三小节:第一小节写水多,说明水乡的自然资源丰富;第二小节写船多,表现水乡人民的勤劳;第三小节写歌多,说明水乡人民生活的幸福。诗歌抓住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的特点,给我们勾勒出一幅鲜明、形象、秀美的水乡风光图。篇末点睛之笔又使人如闻劳动的愉快歌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幸福。诗歌每一小节的开头都采用问答的形式,回环复沓,琅琅上口。每一小节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与我们的柳州山歌比较接近。
教学时,重点是指导诵读。在朗读训练中,引导学生领会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意境。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感情诗歌每一小节开头,都采用问答的形式,回环复沓,让学生分角色对读。问句富有情趣,要读得活泼,答句简洁明了,要读得更定。每小节问答后面都是具体描述的句子,引导学生紧扣答句的内容,结合插图,读懂句子的意思,感受水乡的景物特点,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读熟课文后,让学生回忆柳州的山歌,有的学生马上说:“我会唱,我会唱……”有的干脆唱了起来“哎……什么水面打跟斗咧,嘿了了罗……”我说:“你们能不能歌词改一改?把《水乡歌》当成我们柳州的'山歌来唱?”学生们兴趣高涨,马上操练起来,在老师的指导下,终于改成了“哎……水乡到底什么多咧?嘿了了罗。哎……水乡里面水最多咧嘿了了罗。千条渠来万条河咧嘿了了罗,池塘一个连一个咧,处处绿水荡清波罗……”。先师生对唱,然后分男女生对唱。并希望回家唱给父母听。最后把刚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做小诗人,仿造课文形式赞美本地的方方面面的“多”。
本课的教学,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与音乐课的整合。做到以读为本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用多种形式来读课文,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感悟、积累、运用。在“感悟”“积累”过程中,发挥学生自主性,突出以读为本,在读中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在导读环节中,注意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既关注低年级段的阅读教学要求,又注重读的层次性;在“运用”方面,让学生做小诗人,仿造课文形式赞美本地的方方面面的“多”,内容接近小学生的生活,共同赞美幸福生活。
水乡歌教学反思 篇3
《水乡歌》是一首诗歌,歌颂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全诗共三小节,每一个小节的字数相等,结构相似,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
教学本文时,我从整体入手。先请学生自由读文,说说知道了些什么。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然后再读课文,思考:哪些词语可以说明水乡“水多、船多、歌多”?全班交流,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歌内容,并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教学至此,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但我想这首诗歌结构上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应该继续挖掘,所以我就请学生思考:课文的三小节在语言文字排列上有何特点?学生的回答很似乎我的意料。答案如下:
生:这三小节的第一句都是“水乡什么多”?
生:这三小节的开头都是问答式。前面提问题,后面做了回答。(一位非常出色的学生回答)
生:每一小节后面的三行都是具体地写“水多、船多、歌多”。
生:三小节里面都有“千(什么)万(什么)”说明多。
生:前后的`词一样,如千条渠万条河、千只船万只驳、千首曲万首歌。
听到学生这些精彩的发言,让我感到很惊喜。有的答案都是我未曾想到的,而他们不过是八九岁的孩子!
真的,不要低估了孩子的思维能力!新课程让我们擦亮了眼睛!
水乡歌教学反思 篇4
《水乡歌》是一首诗歌,描写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展现了水乡的兴旺景象,赞美了水乡的崭新生活,抒发了作者热爱水乡的思想感情。全诗共有3节,采用问答的形式,按照水多、船多、歌多的顺序,给人以清新活泼之感。
在执教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比较三个小节,说出这三个小节的共同点,学生基本都能说出三个小节在结构上的相似性,都是以问答的句式开头等等。接着我通过出示图片的方式指导学生理解“渠”“驳”“箩”这些字指的是什么东西,然后开始学习第一小节。诗歌的学习主要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所以为了让学生读好这一小节,我利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你来到水乡,看到如此多而清的'水,想干什么呢?有的同学说想下河游泳,有的同学说池塘里肯定开满了荷花,要去采莲,在想象的基础上,学生读起第一小节来就更有感觉了。
之后的两个小节我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任选其中一个小节来探究,方法和学习第一小节时是一样的,就是要想象出画面。学习第二小节的学生说,水乡船多,躺在船只上,船只随着清风水波飘荡,人也好像飘荡起来,多么舒适,多么自由!所以朗读的时候要读出点自由舒适的味道来。学习第三小节的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水乡歌多,为什么文中说“装满一箩又一箩”,歌怎么能用箩筐来装呢?其他学生也帮着一起思考,有的学生说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意思是歌多得要用箩筐才能装得下,有的学生认为水乡人民用箩筐来装丰富的水产,心中高兴自然要歌唱一翻,所以文中说“装满一箩又一箩”其实是指水乡人民生活富足而美好,所以朗读的时候要读出快乐幸福的感觉来。
学生们通过想象画面,朗读诗歌的时候也更带情感了,我还教了他们配合着拍手来朗读这首诗歌,学生觉得非常有趣,所以朗读的积极性更高了。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在课堂最后设计了一个任务,让学生仿照着诗歌中的句式写一写水乡还有什么多?学生虽然知道水乡桥多、井多等等,但是直接让他们仿照书中句式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只有少部分学生写的能达到要求,我应该再稍微降低点难度,从易到难,有个渐进的过程会更好。
水乡歌教学反思 篇5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今天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想知道那是个怎样的地方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录相)看到这么美的画面,你想说些什么呢?
美丽的水乡有青山绿水环绕,有小桥流水人家。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第20课《水乡歌》(板题)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老师来读一读这首水乡歌,用心体会体会,看看这首诗歌有没有把水乡的特点、水乡的美丽唱出来呢?(范读)
2、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读读这首诗,想想水乡的特点是什么呢?
过渡:到了水乡,就像进入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中一样。水乡的美景就像一幅流动的水墨画。我们该先画什么呢?
三、精读第一小节
1、要想画好水,必须知道水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一小节。
2、交流:水乡的水是怎样的?(重点理解“渠”和“荡”)
3、指导朗读: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你们现在已经进入了水乡,水慢慢地从千条渠里流过,从万条河里流过,从你们的桌子旁边流过,从你们的椅子下面流过,轻轻的、柔柔的,多美呀!谁能带着这种感觉美美的读一读?
4、齐读第一小节
5、板画水:江南水乡处处绿水荡清波,水乡的水美,水多。
四、以画促读,朗读鉴赏
1、自己读读二、三小节,看看还应该画些什么?
2、请一位小朋友来画船。指导:用什么颜色的粉笔?应该画在什么位置?画一只行吗?(师生共画的同时,其他同学理解“驳”的意思)
3、水上有白帆,天上还有云朵。(画云朵)你想起书上的哪句话来了?
4、指导朗读:白帆点点从湖面上轻轻地滑过,就像是片片白云漂浮在天空中一样美丽迷人!谁能通过自己的声音把这幅美景读出来?
5、指名读第三小节:歌能画吗?(师画歌)
6、解惑:为什么说歌声装满一箩又一箩?(说明歌多)
7、指导朗读:水不仅给水乡带来美好风光,更给水乡人带来了幸福生活,这一小节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让我们一起歌唱咱们水乡的新生活吧!
四、诵读全诗
下面我们一起来试着背一背这首诗歌,你可以站起来,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师引背全文)
五、拓展练习
我们学过的《识字一》,写得也是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四人小组在一起背一背,想一想,江南水乡除了水多、船多、歌多之外,还有什么特点?我们来作一回小诗人,学着水乡歌的样子来说一说水乡的其他特点,把它写下来。
教后反思:本节课由于准备时间太匆忙,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足之处。不足之处非常明显:我在教学本节课的过程中,开课已始恰逢多媒体教室的电脑再次跟我“调皮撒娇”;而“水乡的特点是什么?”这个问题设计不够准确、清楚,在这个问题上和学生有了纠缠;第一小节读得太充分了,拖了些时间。课堂上时间轨道的偏离,让我在情急之下临时推翻了后面的教案,变扶为放,让孩子们自学二、三小节,帮助我完成黑板上的板画。通过这一放手,我惊讶而又欣喜地发现孩子们的自学能力真的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们出色的表现让课堂又重新萌发了生机和精彩。这一临时性的改动虽然勃生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但和随机的惊喜应运而生的是不可避免的疏漏:后两小节的学法指导不够到位。另外,虽说板画设计是本课设计的一个亮点,但同样是画,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画得不够细致,我的具体指导在后面的学习中也没能真正显示出来等等。上好一节课是要千锤百炼的,时间的雕琢和用心的研读和学习是我努力的方向。
水乡歌教学反思 篇6
《水乡歌》是一首诗歌。歌颂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诗中突出水乡的四个特点:水多、桥多、船多、歌多。给读者勾勒出一幅鲜明、形象的水乡风光图。篇末点睛之笔又使人如闻劳动的愉快歌声,感受到生活的'幸福、美好。诗歌每小节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是一篇训练朗读的好材料。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小组学习的积极性,采用竞赛的方法,比赛学习各部分内容。在开课时,我只板书了水乡两个字,立刻有学生叫起来,说我写掉了歌字。我告诉他们别着急,先来看水乡,让他们想象水乡会是什么样子。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我再让学生去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说看到水乡是什么样子。在学生说完后,我告诉学生,有一个作家把美丽的水乡写成了一首诗吗,来赞美水乡,你们想知道他是怎样赞美的吗?,在板书“歌”。让学生读题,走进课文去发现水乡的美。学生兴趣浓厚。
在识字教学中,我让每组的2号学生读字音,3号同学组词,其他同学补充。在识记字形时,让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合作完成。再在全班展示。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学生热情高,效果比我一个讲要好。在品读课文时,我重点讲了第一节,在二、三小节的学习中,卧还是让小组学习,但效果不是很好,只有三组的同学参与积极,特别是王嘉琪这一组表现优秀,他们在组长王嘉琪的带领下,以舞蹈的形式边读边跳,吸引了学生,其两组就是男女生读、齐读,没有新意。在这两组展示时,我发现其他组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效果不是很好,于是我还是采取范读、齐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语言美,领略水乡的风光美。
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激励,小组竞赛的方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参与的面多了,但在交流反馈时,学生的注意力仍然难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