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2025/08/22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再别康桥》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篇1

这篇课文我比较喜欢,备课也就比较投入,教学的激情与个人的喜好也是密不可分,也许这也是教师个性化的一面。

再教这篇课文,我的教学重点和思路更加清楚。上完后课感很不错,想了想原因,有以下几个亮点:

第一是思路清楚,对教学目的、重难点把握明确,所以问题的设计更准确,无形中提高了课堂效率。原来我很注重教学内容的把握,后来越来越觉的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才是重中之重,真的是“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第二:抓住“意象”,并教给学生抓意象的那些地方怎么分析很重要,学生先自己试验体会,在教师补充,这个学习的过程很重要;真的是“教材就是个例子”。

第三,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很重要,我讲“金柳”、“水草”、“潭”、“夏虫”等处学生状态很兴奋,照本宣科是得不到这样的教学享受的;要想培养个性化的教学特点,这点我认为非常重要。

第四,听读名家朗诵、我自己泛读《偶然》、学生以写带读鉴赏《沙扬娜拉》这三个设计我自己很欣赏,同时教学效果也很好,向同行推荐。读、写、听在教学中药始终贯彻才不至于满堂灌。

第五,无论怎么教学改革,我的认识是大浪淘尽始见金,一切繁华过后是平静、平淡和平凡。所以每位教师都要深入到教学中,深入到文本中,深入到学生中,没有所谓的特级教师教案,只有真正适合于你的教案。没有一劳永逸的教案,只有不断修改的教案。反过来,课文是教不完的,如果仅仅是周而复始又周而复始,我们永远不能提升自我。在这个过程中,当你能够“凝神定气”于教学本身,在学习他人的同时不被他人牵着鼻子走,不被繁花遮住双眼,那么回头来看一点会觉得教学其实应该还原它的简单,教学的一些理念无论冠以多少新的.名称,最终都不应该违背语文的本色!回头再看看佩服的还是我们的老教育家们一句句的经典思想,如“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材就是个例子”等等话语是怎么品味都有味的话语。可惜的是曾经走过多少繁华,如今回头才知道简单是最美!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篇2

一篇经典的文本如何才能在讲出“经典”的味道?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经典”的内涵?一篇被许多特级教师执教成经典样本的文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推陈出新,在经典解读之外另辟蹊径?这些问题,仿佛一个个“连环套”,困扰着很多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20xx年11月,在日照五莲三中执教的公开课——《再别康桥》上,我就遇见了这一连串的“连环套”。

《再别康桥》是难以超越的经典。一方面,这首诗歌是现当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诗篇,更是诗人徐志摩本人最著名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难以超越的意义;另一方面,特级教师程翔老师、全国语文课堂授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刘晓春老师等等若干名家,都因为执教这篇文本广受好评,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具有难以超越的意义。

二、经典背后的灵犀一点

然而,“难以超越”,在意味着难以解读的同时,也意味着容易挖掘出一个新的亮点,让自己找到“大师”背影里的“灵犀一点”。

于是,我试着从“现代诗歌”这一语文教学弱项入手,思考“现代诗歌”在教学模式上与散文教学、古诗文教学的不同之处,试图立足于“现代诗歌”的文本特征找到解读角度。沿着这条线索,追溯到学生的诗歌接受规律,诗歌的创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性、抒情性的文本特征等等,我慢慢地理出了线索。

从诗歌的文本特征来看,徐志摩,乃至整个新月派诗歌,多采用“以意象营造意境,以意境传情达意”的传统诗歌抒情形式,从这个角度上可以说《再别康桥》依然是徐志摩向传统诗歌致敬的一首诗,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找出解读这首诗歌的一个重要因素——意象。然而,高一学生,对“意象”一词很不熟悉,于是我在课堂上稍作扩展,让学生彻彻底底的搞清楚“意象”的含义,认认真真地记录下来,然后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诗人选取了康桥的哪些意象作别?这些意象中你认为哪一种最美?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美的?”

从现代诗歌的抒情性上来看,现代诗歌的情感表达较古典诗歌更加扑朔迷离,复杂多元,其“幽深”“渺远”“短暂”“个人化”的特征更加明显,这就注定了《再别康桥》中的情感解读必定是有很多不同角度的。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徐志摩的梦应该怎样理解?为什么他寻梦之时如此快乐,却突然又陷入悲伤之中?”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就是让学生说出对诗歌的不同理解。让他们去解读自己心中的徐志摩。

三、从一个经典到另一个经典

“经典”是一个很“经典”的话题。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真正地品出经典的味道来是很难的。尤其是像《再别康桥》这样的一篇优秀诗歌。“诗歌写了什么”这个看似很传统的`问题,在这一首诗歌中几乎不成什么问题。而赏析一首诗最难得话题“诗歌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这是这首诗最难处理,也是很多老师竭力避开的话题。

在这个话题上,我尝试着用替换诗歌意象和词语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为什么是夕阳中的‘新娘’,而不是夕阳中的‘姑娘’?”以此来引导学生充分的想象“新娘”这一意象所写出的“金柳”的仪态万千的娇羞之美。再如:“在‘康河的柔波里’,可否换成在‘康河的微波里’?”以此来引导学生体味“炼字”这一传统诗歌技巧在现代诗歌中的运用。当然这些技巧必然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的基础之上的,是课堂的自然生成,而不是强加的结果。

然而,仅仅回到这些技巧上的问题,依然没有办法让学生体味到“经典”本身的魅力所在。那么,什么才能真正地打动学生?什么是“再别康桥”永恒的魅力所在?这一问题,我在解读的时候给出了我的理解,那就是诗人徐志摩的“康桥情结”,他的“爱、自由、美”的永恒信仰。从一首诗走进一个诗人,触摸一种思想,渗透一种人文关怀,这是语文课堂独有的魅力,也是“经典”诞生的必然结果。

四、永不停唱的快乐歌喉

1931年,徐志摩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的朋友在他的追悼会上写下:“他的歌声虽然停止了,却引得许多歌声朗声歌唱。”

《再别康桥》这一课虽然讲完了,却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

这些年我们追求的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到底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味道?诗歌教学的独特魅力是什么?怎样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接受到人文关怀的因子?在课堂教学与语文成绩之间应该怎样架设一条快车道?一堂语文课,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

课堂教学,永远是缺憾的艺术,而正是这份缺憾,却给了我们更多的探寻的力量和勇气,让我们向着前方,永不停止摸索的脚步,向着蓝天,永不停唱快乐的歌喉……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篇3

打小就喜欢《再别康桥》这首诗,很想有机会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为它唯美的意境而陶醉。记得在一个孤寂清冷的冬日晚上,友人给了我一本《志摩的诗》。那个晚上我如获至宝,从此记住了一个用生命抒写爱、自由和美的诗人——徐志摩。

今天我将要和折射生命华彩的诗歌一起面对我的学生,我很想将我所知道的关于诗人的一切告诉他们,我愿意和学生一起在这些缓缓流淌的诗句中寻找似曾相识的过往。但是我又清楚地知道,我不能将自己的内心体验灌输给学生,以代替他们每个人的感悟。也许寻找审美感受所获得的愉悦,更容易让他们融入康河的波光艳影中。

“诵读”是诗歌教学无可争议的最佳手段。《再别康桥》这堂课,我仍以诵读为教学的主线,通过初步诵读、品味赏析、情感诵读这样的步骤,再辅之以音乐渲染和剑桥的如画美景。使整体感官浸润在诗歌的优美意境中。在指导诵读和赏析要点的.过程中,穿插介绍一些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与技巧。

诗歌往往有主旨隐逸、情感飘忽、意象朦胧和表达跳跃诸多特点,如果用太逻辑太条理的分析来代替用各自的心灵去生动感悟诗歌的整体美,最后得到的常常是支离破碎的知识性答案。所以我在准备这堂公开课时做了一个大胆设计,力图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不受束缚的情况下,将思想情感投入诗歌的意境中,用自己的心灵去映照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个大胆设计就是。我放弃对这节课的各个步骤进行精心设计,放弃预先将课堂各个环节的进程置于我的掌控之中,放弃用我的一个个问题来牵引学生的思路。我将这节课主体部分的学习内容和顺序,交由学生来决定,我想看着他们如何去探索行走。具体做法是。先示范性的将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进行比较赏析,扣住“离别”这一主题,品味惆怅、沉醉和混合着淡淡忧伤的欢愉这样的情感基调,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诗歌主体部分第二到第六节中的任何一节来自我赏析、诵读和评价。

诗歌教学离不开诵读,这是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有的老师在学生初步感知甚至还谈不上感知课文阶段,就要求学生反复读,并同时进行诵读指导,效果并不理想。我以为,诗歌之美,既要“读”来展示,也要“品”来挖掘,有“美品”才有“美读”,能“美读”方显“美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学生选择了《再别康桥》的某一节后,我先让他们读一遍,从朗读的情况判断是否把握了诗歌的内涵,顺势引导他们分析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做相应的诵读指导,然后让学生带着理解和情感再读。如果效果仍不理想,再进行诵读技巧方面的点拨,然后再读,基本就能声情并茂表达出诗歌的意蕴了。叶圣陶说,诵读时,要“以意逆志”。“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还他个激昂”的前提是必须先理解“激昂”在何处,为何“激昂”;同样,“还他个委婉”的基础也必须是先知道“委婉”在哪里,为何要“委婉”。否则便成了无的放矢,“激昂”和“委婉”的诵读就可能错位,“激昂”处读得“委婉”,“委婉”处弄成了“激昂”。

比如,诗歌第五节“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句是全诗的一个情感高潮,学生认为“放歌”一词应读得高亢嘹亮。我让几个学生读了读,他们都把音量放得很大,以为这样才能体现情感达到高潮。我认为用“高亢”的语调朗读“放歌”这个词,破坏了诗歌整体的静谧氛围。于是我范读了一次,采取的是“用气不上声”的方法,气息上去了,但是声音并不响亮,有悠远缠绵的意味。两相对比,学生马上品出了不同,觉得诗人正是为月夜下的宁静安详所陶醉,不可能放声高歌,后面不是还有一句“夏虫也为我沉默”吗?于是马上有学生领悟“这里是诗人在心中放歌”,我及时给予了肯定与赞扬。这样一品一读,学生理解就深刻多了。

因为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了学生,而且我有意收敛了自己作为老师的锋芒,学生们最大程度体会到了学习主人翁的快乐。我欣喜地看到有些不爱发言的学生也举起了手,而且说出了他们独特的想法。我高兴地听到了那些让我始料不及的又让我内心兴奋的理解和表述,比如“做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漂亮最亮丽的时刻”,比如“诗人只能安静地在心中放歌”比如“诗人在康河的最后一晚应该是异常孤独与落寞的”……课堂从容进行,感动源源滋生,我仿佛看到康河的明媚映照着整个教室,分明感受到自由的芬芳。回想那生机勃勃的教室,透过一阵阵个性张扬的读书声和一张张沉浸在快乐学习中的面孔,我仿佛看到冰雪消融万物生长的春天景象。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篇4

上完《再别康桥》一课,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一个道理:传统的不等于过时的。

《再别康桥》是名作名篇,学生大多知道,诗中融入作者徐志摩对母校浓厚的感情。同时这首诗也是新格律诗“三美理论”的极好典范。它意境优美,情感浓烈,值得欣赏。但是学生对以前大多读的是古代诗歌,对现代诗歌较为陌生,因此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怎样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诗歌教学不分析学生不理解,分析太多则诗意会被大大地削减。还有诗歌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丰富的,怎样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让学生对诗歌有着融入了自我生命体验的理解?思考之后,我还是选择了传统的读,打算以读代教。

上课之前,我先用徐志摩传奇般的经历和才子般的才华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我就直接播放《再别康桥》朗读录音来感染学生。之后我问学生这首诗美不美?你觉得那些内容最美,为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保留学生对诗歌的'原初体验,让学生有话想说,也敢说。我再让他们自己把那部分读出来,其他同学点评怎么才能读的更好?备课时我意识到这样表面上看学生的体验是多了,但却流于泛泛,理解还不够深入。而且自由式的谈论最喜欢哪一节打乱了诗歌原本的顺序,不利于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最后,我继续选择传统的教法:按诗歌的顺序一节节地来读,老师抓住一些最有价值的诗句和词,让学生加以品味。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让学生很自然的体会到诗歌本身的情感变化,同时也能将对文本的处理集中在一些最有价值的地方,并把它吃透。再次基础上让学生再反复的读,不断的体会。我看到很多学生候露出了自信的神情和会意的笑容,显然,学生进入了一种诗的意境。然后,我就带着学生来分析“轻轻地”这样一些词的妙处,或是一起来想象一幅“康河金柳图”。在课堂上,我听到了很多不同的理解,效果比我欲想的答案还要好。所以我想,这些看似“老土”被人冷落了的方法也许是最有效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课堂上读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对于我们语文课来说,永远都不会过时。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篇5

昨天,我在七(1)班执教了《再别康桥》,算完成了领导交给的任务,但示范的作用却没有,因为课堂比较沉闷,互动性差,参与率低。反思这堂课,以学定教,教服务于学,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具体有这么几个问题——

一、吓着了孩子

我预想的是以激情碰撞激情,以诗意引领诗意,在课堂上演变为老师唱独角戏。诗意的开场白让学生费解,精彩的示范朗读吓着了学生。还有就是,老师教态不够自然,有点拿腔拿调,对学生的鼓励不够及时,充分,这节课成了一节老师的表演课,而学生一直不敢表达,也不敢展示自己的朗读,生怕出丑。所以,老师太注重“听课效果”,要蹲下身来,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使自己的设计贴近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和课堂的互动性。否则,你在课堂上无论多卖力,学生是不会跟进的。

二、心中只有程序

自以为解读准确,设计新颖,在课堂上心中只有自己设计的程序,没有考虑学生课堂上得及时反应,适应学生的水平,及时调整教学程序,没有及时发现学生的亮点因势利导,在课堂上失去了许多重启对话的机会。比如理解“荡漾”一词,有学生说“回想”,如果老师此时追问一句“他是怎么想的”,它有可能成为课堂改变沉闷局面的.一个节点。反思原来的设计,觉得还是一节一节的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品味,“慢慢走”,“来回走”,这样学生对意象的特点把握得会比较准确,对词语的理解会比较深入,对感情的领悟会比较到位。要挤去设计上的“豪华装修”,比如多媒体的音像,比如所谓的“探究”甚至是范读课文,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品读课文,这样学生可能上得更主动更活跃。

三、准备不够充分

这一星期,我太忙了。参加优质课评比活动,还有朋友的各种应酬。星期四在外面吃过晚饭已经8点了,备课一直到凌晨1点,整个人昏头昏脑,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又没有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做一些热身运动。课堂上由于师生不在状态,互动性没有了基础,课堂始终活跃不起来,灵感的火花就不会闪现。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老师要考虑的实在太多了。但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引导和点拨。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篇6

王老师觉得苏教版《必修》(一)教材《吟诵青春》任务完成后,对诗歌的教学意犹未足,提议是否在《语文读本》(必修一)中选一首学生比较喜欢的诗歌来进行教学。两人商量,决定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对于作者徐志摩,我们并不陌生,电影电视都剖析过他的情感世界。但是学生却不一定熟悉。王老师在一个班级授课后就有这种看法,觉得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有些拉不动的感觉。你对作者的情感世界介绍得再多,学生也领悟不了。

于是我就采用另一种教学方法,以朗读为切口,以徐志摩诗歌“三美”为线索,带动学生逐渐领悟感情。具体教法为:一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二读体会诗歌的“绘画美”,三读明白诗歌的“建筑美”。现将授课后的几点体会记录如下:

一、首先全班同学高声朗读全诗,让学生说说朗读后的感受。我的问题是:“同学们朗读后,感觉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学生好像无从下手,一时不知从何说起。我引导后才有学生说“太好了”“很美”之类的见解。听了录音,自我感觉很不好,我的问题设计没有针对性,或者说是要求不明确,过于开放,导致学生思维难以聚焦。如果在朗读以前让学生直接从音乐美的角度思考,而且告诉学生音乐美指的是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可能会取得更理想的效果。我设计这个问题,就是要学生找出压韵的字词,让他们明白诗歌压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助于记忆背诵。经过点拨,学生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出全诗中所有压韵的字词。

二、请男生齐读一遍,然后体会诗歌的绘画美。思考题目这样设计:“绘画美在诗歌中是怎么体现出来的?”因为已经在《沁圆春·长沙》中介绍过学习诗歌要抓住意象,所以这个问题学生回答得十分理想。他们都知道诗歌的绘画美是通过意象(景物)来表达,还有学生认为是通过比喻等修辞手法来表现。因此他们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将“河畔的金柳”、榆阴下的潭水等意象找出来了。找出意象,对理解诗歌来说仅仅是浅层次的,要领悟诗歌的意境,就要对意象作深入的分析。于是我有所侧重的分析了两个比喻句:一个是“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另一个是“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对于前一个比喻句,应该是这首诗歌理解意象的一个重点。为了突破这个重点,我介绍了汉乐府《陌上桑》里侧面描写秦罗敷美貌的诗句,也介绍了登徒子《好色赋》里“东家之子”美貌的句子,加深学生对新娘的感性认识。从课外引进这些知识,学生兴趣浓厚,也很容易理解新娘温润可人的形象。突破了这个比喻句,另一个比喻就迎刃而解了。存在的不足是,事先备课时准备的“柳”在古汉语中表示离别之意,未曾适时介绍,《诗经·小雅》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也忘记介绍给学生了。不介绍古人“折柳赠别”的习俗,自然不利于对全诗依依惜别感情的理解。

三、请女生齐读,明白诗歌形式的建筑美,从而进一步体悟作者所寄托的情感。诗歌的.建筑美“,其实就是一种整齐和谐的美,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诗歌字句安排方面的整齐和谐,二是指诗歌节奏安排方面的匀称和谐。例如:轻轻地/我走了(33),正如我/轻轻地/来(331);我/轻轻地/招手(132),作别/西天的/云彩(232)。徐志摩追求的是一种错落变化的美。这个环节,我没有展开分析,而是一笔带过,课后自觉有些遗憾。

像这样的一首诗,在课堂上朗读三遍,在时间的分配上是比较合理的。在学生朗读和师生欣赏过程中,徐志摩诗歌”三美“的特点也得到比较充分的阐释,诗歌的主旨得到了比较透彻的领悟。因为条件不允许,这么优美的诗歌,没有配乐朗诵,没有运用多媒体展示康桥等有关图片,总有些美中不足。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或许因为遗憾,才有了反思,才有了更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