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图腾》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狼图腾》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狼图腾》读后感 篇1
好多天来,不想写,总是认为自己所写,似无病**,矫情的躺在地上,等待别人哄起。看了点书,或许是自己一个蜕变的时期,变化的是自己的心得,是冷静的思维,好像自己的天空,亮堂起来,也懂得了自己所需做的事。我想,这也是我不虚度的表现吧!
对于世事,人心浮躁,不知道自己下一步将走向何方,用酒尽情挥霍自己的人生,让无聊的游戏打发,沉湎于**。是的,现在的人的精神世界。的确是需要唤醒,否则,对将来的生活向往,仅变成了唯利是图,终煎熬于浅薄之中。
前些天,看到本城的现场直播公审大会,在念到一批犯人的判决的时候,很多的是有过劳教的经历,不由得思索起来,难道劳教所也不能好好的改造犯人,往往出狱很短的时间,就重蹈覆辙,是监狱体制的进步,还是世风日下的必然。
看完了《狼图腾》,听朋友说是溯源文学,我不一定能给这部小说归类,因为我只喜欢里面的情节,能从里面得到感悟就可以了。图腾,知道意思但不清晰,查了下汉典,源出印第安语,意为“他的家族”。人们以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物体作为家族或部族的标志。其中书中得出汉族的龙图腾源于狼图腾,狼图腾的深远意义以及对华夏文明的影响。我对于洋洋洒洒的阐述,没有兴趣。我只希望能让现在的人,有一个具体的信仰,有一种图腾,能成为其精神的积极动力,现在的人迷茫的原因,就是没有具体的方向,就像很多人赞美的唯美的雾,其实就是灰尘沾上水汽的外衣。是一种见不得阳光的意境。
我还是很喜欢里面的狼和人的斗智斗勇,感受着血腥和不折的精神,读来振奋。这是一种积极的精神,是优胜劣汰的法则的诠释,是残酷的淘汰,以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时髦的和谐的另一种解释吧!
和对手一起成长,感谢对手,感谢在激烈环境下的竞争。即使体无完肤,也心甘情愿。活出一种坦然,也就是所谓的“亮剑”精神。即使面临倒下,仍有不屈的意志,始终会战胜自己,而主宰自己。
想起党员的学习地——党校。在追求的过程中,人就需要不断的完善,不断的充实,才能有一个鼓舞,我的学习地是什么?在书中,在平凡的世界里,在自己的积累的思考中。不需要镜子也能知道自己的模样,知道自己目前最需要的是干什么?那些高远的理想只能放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或者酒喝多了的时候,畅想一番。做自己所做的,实际的,贮存自己的心智,我想,目前的我,这样做,是明智的,也是唯一的。
现在年轻人的崇拜,挑起了市场经济,迷乱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温度,也恍惚了自己的心情,于是或成为钱的奴隶,或成为网的俘虏,游戏的牺牲品。当然有许多优秀的年轻人除外。青春不再的时候,再幡然醒悟。糊涂的季节出现糊涂也是正常,但美好的人生却会走偏。我不反对人生要经历教训,但我不会希望每一次经验的获得都要付出人生的种种宝贵。
看那些心动的文字,让思维穿越时空,眼界豁然开朗,也算是站起来的我的一种改变。让我的信仰日趋完善,心理变得坚强,纵横驰骋在自己的心田。
《狼图腾》看完了,没有狼这样的教师,近距离的观摩学习,即使社会上的“狼”,也披上了和善的外衣,把一切光明面敬献,而“狼”的运行程序,始终不得而知。但书中身临其境的描绘,说出的不仅仅是规则,还是一种战略方式方法,在新的环境中的演变,揭去华丽的表象,剥出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深化,是一种神话的升华。
《狼图腾》读后感 篇2
《狼图腾》是中法合拍的一部电影,改编自姜戎同名小说,采用3D实景拍摄由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冯绍峰、窦骁、昂和妮玛、巴森扎布等演员主演。故事主要叙述了1967年,北京知青陈阵(冯绍峰 饰)和杨克(窦骁 饰)以知青的身份来到了内蒙古额仑大草原插队,结识了蒙古族牧民毕利格(巴森 饰)、噶斯迈(昂哈尼玛 饰)一家,也见识了草原上最令人敬畏的动物:狼。在与狼群的接触过程中,陈阵对这一物种有了强烈的兴趣,甚至有了想自己养一只小狼的念头。
就在此时,一群外来人贪婪地掠夺了狼群储存过冬的黄羊,打破了狼群和牧民之间的生态平衡。而以场部主任包顺贵(尹铸胜 饰)为首的生产队员更是发起了一场灭狼运动,让狼群和人类之间的关系陷入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因而出现了影片中“围攻黄羊”、“狼马大战”和“夜袭羊圈”的悲壮场面。“狼马大战”场面最为惊险和让人震撼。淋漓尽致地还原了这个突出展现狼性、以及狼群超高团队协作力和战斗力的情节。这场狼群报复性的厮杀发生在一个寒风凛冽的暴风雪之夜,在群狼的追逐包围下,狼、马、人混战一团,无数惊马在夜里狂奔直至冲入冰湖中,场面惨烈。
影片还详细地描述了陈阵私养小狼崽,在此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这部电影称得上一部宏篇巨作。导演让·雅克·阿诺来自法国。他对原作《狼图腾》有着很高的评价。他说这部小说有着浓厚的文学性,他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是向原著致敬。原著作者对狼的社会性有深入的分析,并将狼群社会与人类社会联系起来,赋予深刻的文明反思。他还从中读到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期盼。所以《狼图腾》的故事,不仅仅属于中国人,应该是一部面向世界的电影。他选择了四位作者合作编剧,剧本主框架由他本人和一位法国老搭档商定,前后写了三稿,中方编剧芦苇也有一段在边疆插队的经历,为剧本提供了精准的中国视角和浓烈的边疆情怀。后期润色阶段,他又邀请了一位澳大利亚作家加入。当然,在拍摄过程中他又对剧本进行了许多遍修改。可以说,剧本融合了中西方剧作家共同的智慧。
《狼图腾》采用了大量的真景实拍,草原狼部分从筹备到拍摄更是历时七年,95%以上的戏份都是真狼实景拍摄。在影院中,观众被环抱式的弧形大银幕环绕其中,会感觉自己置身于四季变换的大草原中,头顶是湛蓝的天空,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和碧绿湖泊。基于独特的影院设计,巨幕3D的观感更自然立体,电影场景的视觉距离很近。在这里,陈阵(冯绍峰饰演)与狼群和小狼的几次亲密接触,无论是初遇群狼环伺的惊险,还是最后送别小狼的经典场景,观众会感觉与狼群的距离就在咫尺之间,会细腻地感受主角与狼之间微妙的关系。整部电影场面激烈壮观,同时也渗透着狼群的智慧、勇敢和狡黠。原著作者姜戎曾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给予电影很高的评价,他写道:相比之下,我在小说中有关狼眼的文字,则逊于阿诺的电影画面的力量。
许多人用“《狼图腾》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我们的诸多不足。”来评价这部原著和改编后的这部电影。也有人说:“狼既有九曲回肠的温柔,又有它的奋不顾身,也有它的穷凶极恶。穷凶极恶是为了种族的繁衍,不是为了种族的奢侈,它吃饱了就完了,不会太浪费资源。”“狼的世界折射出我们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要团结合作。”
《狼图腾》读后感 篇3
自古以来,狼一直扮演着一个凶恶狡诈的角色,什么狼狈为奸、狼心狗肺,好像只有狼这个字眼才能更好的诠释“坏”的含义。而《狼图腾》却不一样,它没有通过人们长期形成的偏见来看待狼,而是描绘了一个独有魅力,一个虽聪明但不狡猾,一个神奇让人惊叹的草原精灵。
首先封皮上的那双幽幽的眼睛,深深地震撼住了:那是一双多么冷的眼睛,绿莹莹的,射出来的目光像锥子一样,让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战。我仿佛从其中看到了草原深处的秘密,和它那种天生的深不可测和强者的威力。封面的黑色仿佛给它盖上了一层迷雾,但那双眼睛却是那么清晰,那么明亮,那么让人感到一种压迫感······
一个年轻的汉族知青——陈阵,当他看见老练的狼王带领身经百战的狼群,弹无虚发的狩获大量的猎物时,他被狼群的超群智慧所吸引,也被狼群种种奇怪的举动所迷惑;当他看见狼群陷入一个个艰难的窘境,却丝毫不胆怯、不退缩,反而齐心协力共同解决困难,他又为狼群非凡的组织能力和智慧而赞叹。狼是一种多么神秘的动物!它的智慧无人能比,它的组织能力超于寻常,它无与伦比的军事天赋仿佛与身俱来!它并非人类所想的那么坏,其实,在蒙古族人的眼里,它是毅力、勇敢、智慧、团结等众多品德的化身。
陈阵模模糊糊地看到且领悟到,狼图腾是一个强大、神秘、极具魅力和吸引力的图腾,它能在冥迷之中影响着一个人的信仰,让狼——这个并不凶恶反而能让人痴迷的灵魂铸进人的心。
为什么成吉思汗只有区区几万大军,却能够横扫东亚,建立一个强大而神秘的王国?许多蒙古族人都毋庸置疑地认为:这是因为成吉思汗是草原人。一个草原人,是必须与狼打交道到的,而与狼打交道,不知不觉中,狼的智慧就慢慢融入了成吉思汗的思维中。无论是狼训练的方式,还是狼打仗的计谋,或者是狼的毅力、勇敢、思维方式,都将给成吉思汗带来不可小看的威力。
这就是狼啊!虽然狼会偷食人类的牲畜,但这丝毫不能掩饰狼的非凡的威力,它捉食草原上的鼠类,使草原的鼠灾得到大大的缓解;它运筹帷幄,使人类学到了大量的计谋;它坚强现实,不白日做梦,只为目标而奋斗,比起这一点,我们人类逊色了很多。可许多人类不肯正确的面对狼的优点和缺点,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绝不可能绝对,如果只死拽着狼的缺点,疯狂的消灭狼,恐怕,不久的不久,也将是我们人类的末日了。
人类是自私的,他不能容忍任何一种生物来掠夺他的财产,而目光短浅的他不知道,在他残忍地残害了一个生灵的同时,大自然都将给他记上一笔永远不能抹去的账,而这笔账,在未来,将放大无数的威力,慢慢的偿还给他。陈阵懵懵懂懂的领悟了。
人类向在他们心中罪深恶极的生物,一次次举起了屠刀······在这本书的结尾,讲述了一个如噩梦般的悲惨结局:由于狼遭到了大量的捕杀,曾经美丽的额仑草原已经是一个山不再绿,水不再清,草不再肥,生灵不再丰富,鼠灾严重的地方。再度来到这里的陈阵,心里充满了无法发泄的悲痛和失望。
在大自然面前,每个生物都是平等的,而人类却愚蠢的认为自己是这个星球的主宰,即使剥夺了,但总有一天,还是会还的。人类啊,醒醒吧。
《狼图腾》读后感 篇4
《狼图腾》向我们展示了曾经美丽的蒙古大草原的壮丽图景,让我们走进草原人、草原狼艰难、丰富而又新奇的生活。作者十几年的知青生活,使得他笔下的故事读来娓娓动人,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读罢全书,我还久久沉浸在荡气回肠的故事中不能自已,书中的草原狼更带给了我许多人生的思考。
1.认识自己的周围环境
只有像狼一样熟悉草原,熟悉草原的声音,才能因势利导地运用各种战术来捕获自己的猎物,躲避敌人的攻击。狼能利用大雪窝围捕黄羊群,能借白毛风势全歼军马群,能利用地形给小狼崽选择最安全的洞穴,这些无不是建立在它们对草原环境极其熟悉的基础上。
而做事情也必须先沉下心来好好熟悉自己的周围环境,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如果对工作环境都不熟悉,那即使你能力再强,也只能“龙游浅滩遭虾戏”了。
2.讲究策略
《狼图腾》很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向我们展示了草原狼丰富多彩的杀敌方法。开篇就是一个草原狼围捕黄羊的大战役,波澜壮阔,纵横捭阖,动静结合,一气呵成。真正的作战时间不过十几分钟,但作战前狼群耐心的伏击、精妙的设围、细致的观察,营造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抑、紧张而又亢奋的氛围;而作战时的迅雷不及掩耳、放掉还有战斗力的黄羊而击其余部的智慧、颇有些卑鄙却极其实用的狼抓黄羊的绝招,又让我们拍案叫绝,赞叹不已。这动静之间,却将草原狼卓越的智慧、耐性、组织性和纪律性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人不是狼,但狼的种种策略也是在艰苦的斗争中磨炼出来的,而我们的确可以从狼身上借鉴很多东西,但学习草原狼也不能拘泥于具体的战术,而是要锻炼自己勤于思考、灵活应用策略的能力。
主动的去观察和学习,积极的思考,在面对不同的情况时采用不同的方式,在实战中磨炼自己。
3.危机意识
狼的本领狼的智慧也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们也是在几千年艰苦的草原生活中磨炼出来的。变幻莫测的草原气候、恶劣的草原环境、各种动物的逃生本能还有来自人的巨大威胁,使得狼始终生活在险境之中,随时都处在被饿死、冻死、打死的境遇中。
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只要你有丝毫的放松,就可能会被社会淘汰,这很像狼群生活的大草原,公平而又残忍。所以我们也得有狼的危机意识,严格要求自己,时时给自己加压,正如张瑞敏所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往往不利的形势更能激发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的潜能。“背水一战”,“破釜沉舟”,也许正是这个道理。
4.勇气和血性
当狼逃生时,它甚至可以咬断伤腿,刮骨疗毒是治伤,而狼是自伤,颇有壮士断腕的壮烈。当狼袭击马群时,它甚至可以选择最残忍的自杀式打法。当搬迁时,小狼宁愿被勒死也不屈从。让人感慨训老虎易,训小狼难。狼与生俱来的血性和傲气,帮助它们在恶劣的草原环境中顽强生存下来。草原上以前也有不少老虎等其它强势动物,最终之所以只有狼强大而独存,原因就在于此吧!
社会如战场,危机四伏,如果没有应对困难的勇气,你就很难生存下去。有了勇气,还要有狼一样的血性,积极的主动的去迎接挑战。只有在不断的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斗争中,人才能进步,才能成长。
《狼图腾》读后感 篇5
这个假期,我有幸拜读了姜戎先生的《狼图腾》这本书,《狼图腾》让我了解到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差异,在人与自然、人性与狼性、狼道与天道之间似乎存在着追求关注和焦点。
阅读此书,将是我们这个时代享用不尽的关于狼图腾的精神盛宴。因为它的厚重,因为它的不可再现。因为任由蒙古铁骑和蒙古狼群纵横驰骋的游牧草原正在或者已经消失,所有那些有关狼的传说和故事正在从我们的记忆中退化,而取而代之的则是人们对狼的误解
这是一本纪实体的长篇小说。这本书书由几十个“狼故事”组成。那些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利用;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小狼艰难成长过程――无不使我们联想到人类。人类社会的精神和性格日渐颓靡雌化的今天,读到《狼图腾》这样一部以狼为叙事主体的小说,这本书真正揭示了人性与狼性,是一本令人读完之后有所感悟的成功作品。
起初以为狼只是喜欢群居的野兽,凭借着数量的优势扑捉一些小动物,苟且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种生物而已.在我心目中狼的地位是很尴尬的.凶猛不及狮虎,速度不及猎豹.同为食肉类哺乳类动物,它也只能去欺负狐狸.它的存在也只是为了衬托虎豹们的勇猛.就象一部电影,它永远只能做配角.然而,读,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我越来越明白我以前的想法是多么的无知.甚至有点愚昧.
狼是智慧的.
这一点在草原狼捕杀猎物的时候体现的淋漓尽致,它们的每一次进攻都堪称经典.它们不打无准备之仗,踩点、埋伏、攻击、打围、堵截,组织严密,很有章法.好像在实践孙子兵法,‘多算胜,少算不胜’.在狼与人的争斗中,这种智慧也随处可见.为了不使狼群暴露,独处而被人发现的狼,往往逃向与狼群相反的方向.牺牲自己,保全群体.这绝非聪明,而是智慧.
狼是团结的.
它们很少各自为战,所有的行动都是在狼王的统一调度下进行.只要狼王一声令下,群狼便会排山倒海,勇不可挡.即使是它们被牧民和猎狗围困,四面楚歌,它们依然镇定自若,阵形不乱.
狼是勇敢的.
狼从来都不畏惧死亡.它们为了冲垮马群,不惜牺牲老弱的狼去撕撤外围壮马的肚皮,与马同归于尽.与群狗的争斗中狼也是前赴后继,即便是战斗到最后一条也毫不畏惧.在那片草原上它们是实实在在的王者,谁与争风?
在草原上,人类成了名副其实的学生,人从狼那里学来了智慧,团结和勇敢.
如今狼已成为一种精神,从小故事中总结而来狼的处世哲学,以便自己能够牢记。
1自由可贵:狼不会为了嗟来之食而不顾尊严的向
2团队精神,众狼一心: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东西,必群而攻之,并事先经过周密的计划和协商,有狼王带领。
3同进同退:狼虽然通常独自活动,但狼却是最团结的动物,你不会发现有哪只狼在同伴受伤时独自逃走。
4知己知彼:狼尊重每个对手,狼在每次攻击前都会去了解对手,而不会轻视它,所以狼一生的攻击很少失误。
狼针对草原里的旱獭、黄鼠、黄羊等等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捕捉策略,令人瞠目。
5顺水行舟:
狼知道如何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回报。
6狼亦钟情,授狼以渔:
公狼会在母狼怀孕后,一直保护母狼,直到小狼有独立能力。狼会在小狼有独立能力的时候坚决离开
它,因为狼知道,如果当不成狼,就只能当羊了
《狼图腾》读后感 篇6
狼在我的记忆中是凶猛残暴的肉食动物,狼外婆的故事伴随了我们的幼年时代。我们汉语的词汇中关于狼的词语,全是对狼的抵毁和贬低:狼子野心、狼吞虎咽、狼心狗肺、狼狈不堪、鬼哭狼嚎、狼狈为奸……。看来我们的无知和应试教育让我们对蒙古人崇拜的狼从小就存在着太多的误解和偏见。
书中几十个狼的故事有机连贯,一气呵成。情节曲折紧张,场面宏大而神奇。有大青马勇敢镇定地独闯狼阵,狼口脱险;有蒙古女人和九岁小孩与狼徒手搏斗,生擒恶狼;有蒙古猎人坐山观狼群设伏黄羊,渔翁得利;有石圈里的飞狼之谜,惊人推断;有狼群与军马惨烈的生死决斗,同归于尽;有白毛风和蚊虫的天灾人祸,生死存亡;有狗和草原狼的你死我活,不共戴天;有人与狼的殊死较量,相存相依;有作者千辛万苦喂大的小狼,狼性不改;以及小狼非凡的命运和悲壮的一生……。
最后作者道出了对小狼的忏悔,对蒙古老人的忏悔,对草原的忏悔。震撼了我们现在已经不会轻意感动的灵魂,让我们在读过之后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无尽地思索。 草原上的牛羊强壮了蒙古人的体魄,草原上的狼锻炼了蒙古人的品格。计划生育造就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和受挫折教育都很差。我们什么都不缺,只是吃苦耐劳,缺少的是像狼一样的性格和狼一样的精神。我多么希望自己能有一点小狼的精神。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群的中的友爱亲情无不震撼着我们的心灵。狼在捕食时表现的确极为凶残,但狼只有在饥饿时才捕食,只有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会攻击牲畜和人。这比饱暖思淫欲,物欲横流贪得无厌的人不知要高尚多少倍了。狼天性怕火、怕光、怕人,唯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 狼的狡黠与智慧,使它具有天生的军事才能。狼顽强不屈的性格,狼的团队精神和家族责任感,使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三十六计中除了美人计外,说不定其余的三十五计都是人跟狼学的。我觉得中华民族就是缺少一点点的狼性,当年几个日本鬼子就能扫荡一个县城,赶着几千名老百姓满山跑。
有了狼性的民族才不会有羊性的百姓,有了狼性的民族才会有千千万万个黄继光,才会有千千万万个董存瑞。 我们理解了狼性,也就会明白为什么成吉思汗的铁蹄能够扫荡千军万马横跨欧亚大陆,就会明白中国近代屈辱的百年历史。狼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能得以生存,这是每一个有危机感的民族应该思考的问题。中华民族在历经磨难,在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我们每个人都会被迫发出狼一样的嚎叫。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的复兴,在这本书里狼性与人性的碰撞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 看到最后书中草原环境越来越恶劣,我觉得狼是脆弱的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狼群消失了,多米诺骨牌就要倒塌,与狼为敌的草原狗也会从此衰败。草原上的老鼠成灾,草场会迅速退化,马也变得懒散起来。草原沙漠化了,风吹草低见牛羊就只能变成一种回忆,而牧民也只能从定居放牧改为圈养牛羊。看那一年比一年凶猛的沙尘暴吧,生态已开始失去了平衡。生物的多样性已经被打破,打来打去,打尽了“豺狼”最后遭殃的还不是我们人类自己。我真觉得可惜!也为自己微薄的能力而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