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课开始,采用游戏导入,当学生从袋中摸出比较陌生的物体时,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这个过程虽然看似简单,但并不是流于形式。因为学生在触摸中初步感受了圆柱的特征,因而能准确地把它与学过的立体图形区别开。
第二,注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提高了自主探究的实效性。让学生结合实物阅读教材进行自学,很好地利用了教材,并且把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用“看一看”、“摸一摸”、“议一议”、“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等几个活动连接在一起,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整体。
第三,注重学生多样化的思考策略。
教学中,充分为学生提供思考和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在让学生验证“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这一环节,学生的思维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课堂上我们听到学生说出了4种不同的方法,教师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评价,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力争让每名学生都有所收获,体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这一教学理念。
第四,注重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结束时为学生布置了一项“实践性作业”:让学生为罐头厂家设计一个外包装。这是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这一理念。
但精彩中难免也会有些遗憾:一是,语言有时不太准确。如:指着圆柱说“圆柱旁边有一个面是侧面”。过于急躁,如果说“圆柱除了两个底面还有一个曲面,它是圆柱的侧面”就会更好了。二是,应该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如:当有一个小组汇报出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不规则图形时,应该就势引导学生演示,让学生发现它通过割补法也可以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
反思了本节课,我有了一点教学重建的设想:对于“圆柱的高”的教学同样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这一环节的处理应再深入一些。上课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一下手中圆柱的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它的高有无数条,而且知道测量外侧的高比较方便,同时也为后面布置的实践作业奠定了基础 。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2
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成功之处:
1. 经历立体图形的抽象过程,认识圆柱。在教学中,首先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特征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认真思考:“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给出图形的名称,让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由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丰富学生的头脑中圆柱形象的储备,加深对圆柱的认识。
2. 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和总结圆柱的特征。在教学中,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圆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通过学生的观察交流指出: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周围的面叫做侧面;其次要深入各个部分的.研究。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各有什么特征,让学生依据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索验证,如证明上下底面是两个大小一样的圆可以剪下来比较,也可以把圆柱的一个底面画下来,再把另一个底面放在画好的圆上,看是否重合,还可以量出直径和半径来比较。
不足之处:
在揭示圆柱的高含义时的过渡比较牵强,应该出示两个高矮不同的圆柱体,让学生思考圆柱的高矮与圆柱的两个地面之间的距离有关,从而得出圆柱的高,若这样设计就比较好一些。
再教设计:
在原有课件的基础上添加上两个高矮不同的圆柱,教学起来就比较流畅了。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3
一大早开学第一节课上了圆柱的认识,发现教完后啥都没输送下去的感觉。
一、入题太慢,圆柱的认识时间浪费太多。该如何精简一些呢?从正方体、长方体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引入到圆柱的特点,纠结太久,应该稍微快一些。我却还在纠结他们圆是不是立体图形上,这里浪费了一些时间,但是不解决总归又是不好的,还是学生基础太差吗?还是自己的结论下太慢各个需要学生讨论呢?
二、环节把握不好。通过去年的教学,我知道孩子们对于面旋转成体其实很难理解,所以第二个环节我把教学定在面旋转成体上,让学生多感受,可是没有形象的课件,有课件放不出来,孩子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还稍欠缺,导致这部分又没落实好,却又花去了很多时间。
三、圆柱侧面积的.渗透不够。看了作业本发现,第二题是有关侧面的,第三题已经是侧面积的计算了。好晕。我只是利用了最后5分钟,简单地带过了一张长方形纸卷成圆柱,长和宽和圆柱的关系这个知识点。对于已知半径求周长,已知周长和高求侧面积这些都没涉及,可是作业本里有。
于是又困惑了,到底该如何定位呢?如何把握课的知识内容呢?侧面积的计算这节课该不该进行呢?这样一节课的内容有多少呢?进行多少是合适的呢?哎。估计下一次我还是会纠结这些问题。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4
在认识圆柱体的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学生的小组活动各不相同,比较突出的优点是学生对圆柱的特征认识都是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到出现的主要问题:
①学生对自己所探索的知识不会归纳,表述;
②学生的探研学习是无序的,随意的;
③各组的各位成员对知识的探究和思考,差异很大;
④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差;
⑤学生不会交流学习。
研究“圆柱的认识以及表面积”是在学生已有的有关圆面积和长(正)方体的表面积等有关知识,已具有了独立研究表面积的能力,而且圆柱形在小学生的显示生活中处处可见,比较熟悉,因此,我们备课组将此学习内容作为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学习的材料。
通过试验课:我们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这样的课,让学生进行探研学习,教师进行引导的关键是设计好一张让学生有序进行知识归纳和理解的表格。
2、这样的.课还要多让学生上逐渐培养学生交流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
3、在学生动手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帮助,不是引导、指责,指导也应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再给予
4、这样的课,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观察和分析。
只有看清了学生的学习,才能有方向努力做好我们的教。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5
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同学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注重与同学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同学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在复习导入阶段,首先通过唐老鸭和米老鼠的竞赛,引入同学对圆柱的初步感知,然后通过出示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导入课题,使同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同学对新知识是好奇的。在教学新知识时,让同学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同学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身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讨论圆柱的侧面时,设置悬念,先让同学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想再进行验证,同学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之间的关系。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笼统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测、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同学对圆柱各局部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同学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练习阶段,我设计了针对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检查同学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的填空题进一步锻炼了同学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充沛利用圆柱形实物,让同学自身去动手观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使同学对圆柱的特征有直观的认识,有利于同学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缺乏:如在认识圆柱上下两个底面完全相同时,同学不能说出验证的方法,也没有时间让同学去动手操作验证;在学习圆柱的侧面展开与长方形各局部的关系时,同学对知识理解比较困难,演示不直观。
总之,在这堂课中我丰富了自身的教学经验,也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这样的活动锻炼了自身的能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吸取经验教训,弥补自身的缺乏,更好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6
一、对圆柱的认识进行重点引导
认识圆柱时,由于学生对圆柱已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圆柱,让孩子明白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并对圆柱的侧面教学作了重点说明。
二、注意学习方法的迁移: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有其相似之处。认识圆柱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回顾。通过交流学生对学习的方法进行了有效地迁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地激发。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观察、研究之中。对于圆锥,不同的同学有了不同的认识。然后,通过适时地交流和组织阅读课本,学生对于圆锥有了较好的认识。
三、注意对比:圆柱和圆锥认识以后,我让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进行了有效的.对比。从而使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认识,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系统。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注意有层次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虽然课前钻研教材,准备学具、教具花的时间多些,但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脸蛋,我心里和孩子一样乐滋滋的。